《中国时代》(下)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师永刚 邹明 / 主编  页数:37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本书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围观中国的方法,也许,我们需要一本原始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不管这是一种偏见还是洞见,不管是一种真知还是误读。这本美国人撰写的中国史,对于正在快速前进的中国,则是多么重要的一部文献式的指路牌,或者参考消息式的中国现代史。

书籍目录

序章:围观者记录的中国时间图传 1977—1978年 邓小平曲折复出1979年 中国的新长征1980年 清扫阴霾1981年 社会主义的新变化1982年 通向世界之门1983—1984年 中国的精神污染1985年 稍微减缓改革的步伐1986—1987年  《时代》封面人物邓小平1988年 蒋经国后的两岸1989年 变化中的中国1990年 不完全的解冻期1991年 必须面对的移民潮和污染1982年 正在崛起的巨人1993—1994年 下一个超级大国1995—1996年 遏制中国及中国的未来1997—1998年 网络与中国新时代1999年(A) 现代化中国军队1999年(B) 新的心态,新的形势1999年(C)  美国导弹和考克斯的挑衅2000年(A) 新世纪的挑战和机会2000年(B)  迷失的网络一代人后记:制造中国版《光荣与梦想》

章节摘录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活动中,出现了要求立即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大字报。  1977年1月中旬,在香港有谣传说,邓小平实际上已经被任命为总理。邓小平有可能复出的第一个政治迹象是来自北京的银幕上所放映的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影院中回响着邓小平在周的追悼大会上致悼词的声音。此后,100多万臂缠黑纱的中国人涌向天安门广场,他们哭泣着,高唱《国际歌》。不一会儿,整个广场似乎都被大字报(几乎永远是政策变化的预兆)覆盖了,它传递着一个准确无误的信息;“我们要求立即让邓小平出任总理;不要再让8亿人民等待;邓小平当总理,周总理可以含笑九泉”。  邓小平的复出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一个政治奇迹,因为他已经两次在批斗中幸免下来,60年代,邓小平作为党的总书记,他开始从。大跃进”立场上退缩,倾向于进行温和的经济改革,有关邓小平复出的猜测在1977年1月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华国锋及其12人政治局连续而且公开地出席纪念周恩来的活动。但邓仍然没有露面。自从邓再次露面以后,华的唯一公开的活动就是与来访的洪都拉斯共产党代表团举行会谈,邓小平再次复出,1977年7月北京的新华社宣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表决通过重新起用73岁的邓小平,恢复他的副总理、党的副主席和军队总参谋长职务。同时,公报说,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已经被从党内清除出去,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邓的归来也是中国在过去20年不稳定的发展时期中具有戏剧性的起起落落。  邓小平的复出(人们期待已久)被蒙上神秘复杂的色彩。他官复原职的第一个信号是出现在1977年7月下旬,当时北京的一张大字报突然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张40英尺长的大字报写在黄色的纸上,醒目的黑字呼吁中国人民热情欢迎和坚决支持邓小平官复原职,然而,当天夜里,大字报被清除了,所有的信息痕迹都被从墙上刮了下去。一些中国问题观察家推测,大字报是一些邓小平的狂热支持者为加快其重新掌权而进行的尝试。然而,观察家们也注意到,今年春天曾在北京和广州出现的大字报还曾宣称邓小平被任命为总理,后来证明都是假信息。然而,在第一张大字报消失后的第二天,又有几份类似的大字报贴了出来。外国驻京记者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响遍大街小巷,估计那是在进行游行的彩排,准备庆祝邓小平的复出。  早些时候,100多万参加庆祝活动的人沿着冒热气的街道,涌向北京天安门广场,仅仅在15个月前,有人还曾在这里猛烈抨击过邓的“反革命背叛”行为,由于受邓复出的鼓舞,他们挥动着数千面旗帜,打镲敲鼓吹喇叭,燃放爆竹和烟花,在上海,有50万人走出来庆祝。与此同时,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反映中国新领导层的影片剪辑。在华国锋的右边坐着邓小平,在华的左边是78岁的国防部长叶剑英,据新华社的公报说,7月16日至7月21日,160名中央委员在北京举行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讨论恢复邓小平的职务和对“四人帮”的最后处理决定,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华国锋对邓小平政策的支持态度,虽然邓是毛长征时期的老战友,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与毛主席保持密切的私人关系,但邓不同意毛1958年搞大跃进的做法,它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特别是在农业领域,后果更加明显,在。大跃进。的后期,当时作为党的总书记的邓小平,推行了一个为恢复经济的农业改革计划,在1962年的一次讲话中,邓称“为达到增加农业生产的目的,可以千方百计,哪种形式能够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的这一思想后来一直伴随着他。  两年以后,邓第二次被打倒,原因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为防止科学院受到冲击,邓于1975年宣称:“科学院是搞科学研究的,不是研究白菜和大豆的,”他很实际地认为:“资产阶级的科学家也能做贡献,让他们工作远远强于让他们闲坐在那里无所事事。”  邓小平还提出全中国的工业都要置于中央的监管之下,邓还主张对“一部分工人”采取提高工资和其他刺激措施,提高生活水平,他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蔬菜和肉类,工业生产怎么能够正常进行?”他说:“搞平均主义是错误的,它否定差异的存在,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纽约时报》的文章表明,美国驻台北领事馆的签证窗口已经成了华盛顿一北京关系一个可靠的晴雨表。当美国与中国大陆的外交联系更紧密时,就会有许多台湾人申请获得美国居住权,如今这一活动又变得非常活跃了。  虽然台湾岛内的生活依旧,但在这个250英里长、距大陆海岸线100英里远的岛内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紧张的迹象了。农民、出租车司机和商人们都会紧张地向美国的游客们询问关于卡特当局承认北京的时间表。许多大学也已经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提供翻译服务,这样台湾人就可以用英语向华盛顿政府说明他们的担忧,最近几个星期里,已经有大约142000封信函寄往白宫和国会,台湾的香烟上也不再是“吸烟有害健康”的警告,取而代之的是鼓舞民众士气的口号:“保持自尊、自强,临危不惊。”

编辑推荐

  盛大文学鼎力推荐,美国主流报刊撰写的中国百年现代史。  《纽约时报》上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文献,《时代》版韩战中美交战记录。《华盛顿邮报》版的中美建交秘史,《纽约客》上的毛泽东以后的中国,《新闻周刊》版的蒋介石兴衰故事,英国研究中国的方法等真实文献解密。  《纽约时报》《时代》《生活》《华盛顿邮报》《纽约客》《新闻周刊》美国六大主流报刊群撰写的中国版《光荣与梦想》从孙中山的革命到民国的命运,蒋介石的兴起,毛领导的中共的步伐,那些真正影响到中国进程的土地改革、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美国旁观者的记录,毛泽东,邓小平们所连接起来的历史文献,以及他们关心的中美政治运势……一个陌生的、连续的、属于美国人发现的中国,扑面而来。  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  文化的灾难(1973—1974年)  中国已出现开始进入新一轮激进主义运动的征兆,这场运动具有典型的神秘主义风格,其开始似乎是在学术上对儒家思想的沦丧进行争论而引起的,党内的许多出版物都批判了孔子,说他试图在2500年前的中国恢复奴隶制度。后来这场运动通过把孔予与前任国防部长林彪联系起来而拓宽了其范围。  温和派的胜利?(1975年)  76岁的周恩来被再次批准出任总理的原因绝不是那么简单,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出任总理防止了突然和不可预见的倒退周恩来已经把中国引向温和而稳定的发展轨道。  国殇与阴云(1976年)那天史无前例的抗议活动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周的开始。首先,北京的领导层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反右派斗争,矛头对准了人人皆知的“走资派分子”邓小平。邓小平曲折复出(1977年)  有关邓小平复出的猜测在  1977年1月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据新华社的公报说7月16日至7月21日,160名中央委员在北京举行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讨论恢复邓小平的职务和对江青一伙的最后处理决定清扫政治阴霾(1980年)  当激进的“四人帮”,包括毛的遗孀江青被剥夺权力,新的领导人开始执行务实的政策之后,中国获得第二次解放的第一次快感已经消退。  通向世界之门(1982年)  中国同意了重新修订婚姻法说明+政府认为放松对离婚的控制相比起依然保持对离婚的压力而言更能维护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打破“铁饭碗”(1986年)  沈阳是实行企业破产的试点城市它所引起的反响是很广泛的,省政府和市政府控制着中国大多数集体企业它们分配原材料、人力批准技术革新以及做出其他重要决定。  变化中的中国(1989年)  恢复中美合作的关系是利害攸关的事。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能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而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则生产出了商品不完全的解:东期(1990年)  浦东计划的初步成功看起来要归功于不知疲倦的上海市长朱镕基北京领导人将浦东计划付诸实施的坚定执行者:正在崛起的巨人(1992年)  就在事实不断地证明港英政府错误的同时,香港的1997年好像已经开始了。英国作出让步同意中国不仅对机场建设计划享有否决权,而且允许中国银行占有垄断贷款的地位。现代化中国军队(1999年)  对中国人来说海湾战争所展示的是21世纪的武器装备和战法,它以最生动,鲜活的方式反衬出了规模庞大的中国军队的落后。  中国现正以购买的方式,尽快地向高技术超级军事大国迈进。有一点正在令华盛顿愈发寝食不安,那就是中国如何改进、重组其规模庞大的军队。  美国导弹和考克斯的挑衅,新世纪的挑战和机会,迷失的一代,新兴的中产阶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时代》(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这是美国六大新闻媒体共通撰写的二十世纪的中国,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是怎么看中国的,老实说,在某些情况下,或在某些问题上,外国人可能更客观、更公正、更实在、更深刻一些(当然排除了某些怀有敌意的人)。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一些什么启迪呢?
  •   从美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百年间的变化,读起来饶有趣味!
  •   不错,了解下中国的历史,了解国情才能发展未来。
  •   了解不一样的中国
  •   适合年轻人读的书
  •   书很好,不过需要慢慢看!
  •   这次买书相当满意,昨天下午下的单,早晨刚来上班就收到了。还没有开始阅读,不过翻了几页,感觉非常不错。
  •   绝对正版,送货也迅速,便宜又方便
  •   书质量不错,送货速度快!
  •   帮同学买的,但确实是一本好书
  •   我就是赚分的
  •   很喜欢,书不错
  •   值得购买和珍藏的书籍
  •   这上下两本书是从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一百年来的报纸上摘抄下来的一些内容,我无法否认选择片断的时候带有编者的主管思考和因为一些自己的取舍,我们也能看出文化和立场的不同,那些报道中的谬误和偏见。但不否认在国外信息渠道多样化和视角不同的情况下,对同样事件的不同看法也许会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似乎已成定论的对过去的一些看法。当然,因为出版的需要很多比较有争议或者敏感的内容我感觉编者是有保留的,但细心的读者能够从微小的一笔带过和关联中发现端倪,并自己去尝试寻找答案,当然,那也许是太过专业和无意义的,享受一份不同视角的评论,偶然发现一段闪光的思考和见解足矣
  •   这是一个不属于任何人的中国时代,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如此困难!
  •   之前买了上册,觉得不错所以又买了下册;很客观,视角独到,点评犀利;是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一部佳作
  •   书还未读,当当的东西不错
  •   文章翻译基本是外国的风格,读起来也不错,唯一的缺点是没有注明文章的来源。
  •   了解了很多当时的事情
  •   书是帮爷爷买的,包装看起来还不错,应该还可以的吧。
  •   帮别人买的,据说好好
  •   我觉得这个商品真的很不错
  •   个人观点本书通过参考消息风格的资料选择方式用美刊的文章写出了编者眼中的中国史与普通中国报刊相比只有文风的不同,并没有如标榜的一样提供什么崭新的视角另外,个别翻译有问题
  •   这本书里讲到的知识比较杂乱。罗列了外国媒体对中国时局的观点。涉及面比较广、舆论层次比较丰富,但是没有形成条理的,让人易读的观点。
  •   不如网上介绍的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