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戈悟觉  页数:287  字数:22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在这本小说集里,书写温州和温州人。  十七岁离开温州上大学,大学毕业满怀激情奔赴大西北,在宁夏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记者生涯,作家生涯,五百多万字的作品,五种语言的译本和二十多个奖项,对大西北我是不陌生了。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回到东部家乡。西部加东部,方能感知完整的中国。其时,“温州模式”国内外耀眼,温州人被视为“神奇的特殊群体”。  不过,我没有去报社、文联。当记者写过不少遵命文字,当下的文学时尚我也不愿随波逐流。我选择了教育。可是很快发现作为一个大学领导,我对教育改革无能为力,完全无所作为。我再一次寻求选择:偏居东南一隅、1999年才通火车的温州何以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政治运动的风源;根基浅、学历低的温州人何以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先驱。解读温州和温州人的历史和文化基因让我入迷,我主编温州有史以来第一步研究、记述温州沿革、人物、文化和著作的《瓯越文化丛书》。古代和当代,合成一幅温州和温州人的长卷图景。期间,写报告文学、散文、杂文、文史文章,也有几十万字。运作文化,文学活动,例如先后举办六届“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大奖赛和两届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征文;例如“把文字写在大地上”,倡议和策划中国鞋文化博物馆,中国第一进士村和江心屿“诗之岛”。  “回到小说”——我对自己说。小说原本是我的文学创业主项。小说创作是书写和重建时代的集体记忆。小说才能承担对抗“存在被遗忘”的使命。  是时候了。沉寂十年,21世纪我的小说创作重新出发。不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一年拿出十几万字,我写的慢了,很慢,只求每一篇都有拿出来的理由和意义。  描绘当代中国的嬗变,民营企业家和知识分子是两块主色板。我熟悉知识分子,不息而依附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扭曲的一代,是不甘、无奈的一代;温州市民营企业诞生、崛起之地。我担任几个民营企业的高级顾问,我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事业和人生的设计和咨询。回家乡我要干点实事,这是我要干的实事。我和他们同苦乐、共进退,我感同身受他们的勤劳和困惑,美丽和丑陋。这些人和事,也成了我小说中的人和事。  我涂抹这两大块色板。因此,有了这本书。

内容概要

本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国家一级作家戈悟觉写在新世纪的六部中短篇小说。《状态》一书写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的自强和困惑,不甘和无奈。他们的故事是时代的记忆。

作者简介

戈悟觉,浙江温州人,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支援大西北建设。教授,国家一级作家。曾任宁夏文联、宁夏作协、宁夏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外多家大型企业顾问。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篇小说集《她和她的

书籍目录

前言别墅女人人的另类读本寻找状态有人找我远去的不再来

章节摘录

  尤华生来石山市,在这里想起打听一个早就认识的人,女人。  副市长设宴招待。10年来,每到一地,他已经历从企业请吃,到行会、工商联,到局长、秘书长,到副市长、市长,现在是谁请吃都无所谓的过程。不过在石山,他还是在乎的。席间,副市长第三次提起市长因为出国考察不能妻子出席晚宴。  “去哪个国家?” 尤华生问,为了使谈话不中断。  “日本,日本国。上周六飞东京,前天在京都,今天要去名古屋,以后还要去大阪,奈良……”  尤华生对这位未曾晤面的市长的行程,装出很有兴趣的样子。  “可惜,现在不是开樱花的季节。” 尤华生说。樱花早半年就谢了;他相信,说话的能力就是说废话的能力。  “尤先生是第一次光临敝市吧?”  “来过的。”这时,尤华生差不多是要想起打听一个女人了。  “我们怎么不知道?”副市长扶了扶眼镜,表情夸张地(尤华生看得明白)把惊讶的目光投向办公室主任关明。关明向他摇摇头。副市长转向宁夏温州商会会长,亲密无间地说:“陶会长,这就是你的失职了。你总该通知我们一下。我们比起温州是第三世界,吃顿饭还是可以的,派辆车,这零零几号公车,究竟要方便一些。”  陶会长满脸是笑(他很有人缘),连忙点头:“是的,是的。当然,当然。”  “陶会长说‘当然’,下一次就是‘当然’了。”副市长笑了笑。他觉得这是幽默。他举起杯,为“当然”干杯。大家都站起来。副市长可以说很放松了,尤华生也感到刚才有点拘谨,这时候他完全想起要打听她。  “我打听一个人,女的,姓……好像姓杨。”  他特别留意副市长脸上掠过的一丝暧昧。官员眼里的企业家找女人很正常(官员成熟的标志之一),记不起名字,那更正常。暧昧就暧昧吧,这是他的问题。他有一种快意。  “很好,很好。”副市长说(怎么会说很好?打听很好,女的很好,还是姓杨很好),“关主任,你负责这件事,直接向我汇报。”  他明白了,因为能为他做一件事,所以很好。市长敬业。市长也不好当。  “好的,好的。”关明说着在领导面前最习惯最得体的话,起身从公文包里掏出本子,在本子上写两个字:“杨,女。”再没有好写的了。只写两个字显得怠慢,于是在这两个字下面划一条线,又粗粗地划一条线,他不便问,这位杨小姐或杨女士到哪里去找,多大年龄。他等着散席后抽空问他,散席后副市长十分殷勤,亲自拉开车门。副市长的热情(属于尊重)让关明难以启齿询问这种纯属具体甚至琐碎的事情。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感恩故事。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少死了(也可能不会死)一个人,多了一个恩人。  尤华生二十多年前来过石山,十八岁。  初中毕业在村里学了两年裁缝。听村里人说,宁夏做衣服不管上衣、裤子全是五元一件,而村里上衣两块五,裤子两块。宁夏在哪里?他跑到中学校长办公室看地图,找到了,这么小,这么远。小是地图上画的,远是实实在在的,比北京远一倍。远不怕,总有走到的一天。“千里当官少吃粮,千里做活为赚钱。”他向亲友筹借了二百元,他自己动手把家里的缝纫机改装,可以背上走,便独自上路。  临走,爸爸在山崖上挖了一棵“死不了”。“死不了”学名叫卷柏,俗名铁拳头,蕨类植物,药材。晒干烘干,见水就活,长出绿叶。  爸说:“说死霉气,心惦着家就行。”  温州人身上有走四方的基因,不把出远门当回事。尤华生更是少年不识离别愁,在桥下时伸了伸懒腰,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爸妈说:“‘死不了’太黑,我要开出朵花来见你们。将来接你们去北京还是上海,由你们选。家里有二十八只鸭子,我数过,别丢了。”站在船上还在说话,话还这么多!  石山果然是五元做一件衣服。这里虽然是大西北,但街道宽阔,楼房多,满街跑卡车。比温州强,温州满街是人,比他的山村强多了,山村人太少。他一下子就爱上石山。他租了临街的一间简易红砖房,一天五角房租。交了一年房租身上只剩七元,够两天饭钱。他相信一开张就能赚钱。后来饿了一天。一时买不到裁衣板(也没钱买),他卸下门,趴在门板上写一张纸招牌:“温州华生裁缝店”。他为自己是一个人了兴奋不已,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手舞足蹈,大声唱歌,想一句唱一句,七凑八搭,五音不全。没有人管,没有人认得——这有多好!  (后来他常常想起这一天。他对记者说,他是唱着进行曲上路的。这是胡说。可是这一天到底是十月几日,怎么也确定不了。可见他当年还是缺乏雄心壮志,没有历史感。)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状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