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丁晓原  页数:342  字数:35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共分五辑,其一主要是对新时期报告文学所作的观察和论析,第二辑是对30年报告文学史的提要梳理。第三辑为作家小论,其中附了研究现代报告文学作家的三篇。三十年有影响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家不少,我只是随机而为地评说了他们中可能有点代表性的几位。第四、第五辑分别是作品评论和文体理论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相应地形制也并不一统。这些文字写作的时间跨度不短,从20世纪的80年代一直延至现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记录了20多年间作者对报告文学的认知,对报告文学文体演进场景的真实感觉。

作者简介

  丁晓原,1958年5月生,江苏常熟人,1977级,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中文系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等研究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江苏社会科学》、《江海学刊》、《文史哲》、《学术月刊》、《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评论150多篇,其中30多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转载复印。出版《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论》、《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等学术专著。2003年起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纪实文学》年选,主编《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十年选》。2010年国家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评委。

书籍目录

第1辑 纪实时代
 论新时期宏观报告文学
 论新时期文体题材报告文学
 论新时期女作家报告文学
 论新时期历史报告文学
 论近年报告文学几个主要问题
 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开放性
 论台湾报告文学的基本特色
第2辑 文体行旅
 1980年代报告文学文体的自觉
 1990年代报告文学的坚守与退化
 新世纪十年报告文学观察
 报告文学,回到现实大地的行走
 时代的文体和文体的时代
 从激情书写到中和叙事
第3辑 创构价值
 何建明:国家叙事与非虚构设计
 陈祖芬:“五连冠”报告文学家
 杨黎光:欲望时代的非常报告
 杨守松:人本、硬度与信息
 附:
 茅盾与现代报告文学
 夏衍:报告文学译介、倡导和研究
 周立波:报告文学翻译、研究和创作
第4辑 叙事姿式
 《根本利益》:故事与意义
 《我的天堂》:国家叙事中的史诗建构
 “精神院士”的大地叙事
 “南方”,中国大叙事之视窗
 《千古一梦》:“双声叙事”的非虚构魅力
 《吞吐大荒》:行走中的历史本真书写
 《大学生“村官”》:国家战略的文学报告
 《解放战争》:军事非虚构叙事的范式
 《1901》:酿造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意味
 深水静流秋意真
——读傅溪鹏先生的《深·秋》
 《一个医生的救赎》:作为“刚性写作”的意义
 嵌入民族心魂的精神史志
 《废墟上的觉醒》:非常态中的意义重建
 中国精神的少年图志
 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阐释
 历史刻录与文学记忆
第5辑 艺术设计
 力度:报告文学的文体品格
 报告文学典型论
 报告文学的结构优化
 报告文学的语言特征
 报告文学的政论插笔
 报告文学的细节功能
 “竹笋”与“白米饭”
附录:
 学术研究要目
后记

章节摘录

  论新时期宏观报告文学  通观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我们即可发现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约从1985年开始,出现了批量甚大的诸如《中国农民大趋势》、《唐山大地震》、《中国的“小皇帝”》、《西天一柱》、《大潮中的绿宝石》等宏观型报告文学。这类宏观型作品篇幅较长,一般在三、四万字以上,长者可达二三十万言;写法上打开报告文学通常采用的闭锁式结构,并不局限于一人一事的小格局报告,而是以“全景”、“集纳”的方式,立体地报道某一重大事件、现象,广角地表现社会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群像,作品的信息容量较大。这一类报告文学,通常称之为“全景”式、“集纳”式的宏观作品。  应当说,“全景”、“集纳”式报告文学并不是新时期的特产。在现代文学史上,就有不少记者兼作家的作者熟练地运用这种形式,写作了广有影响的长篇报告文学。邹韬奋1936年出版的《萍踪寄语》和范长江1937年出版的《中国的西北角》,就是运用这种形式写成的游记体报告文学。前者博采异域的风土人情,社会万象,作者“随时就观察所及,作隽永的叙述,下正确的评论,对于欧洲重要各国真实的社会相,写来尤为透澈精警。”《萍踪寄语》《欧洲新旧社会的写真世界大势的锁钥》,刊于《生活时报》1936年6月8日。后者说古道今,详尽叙写大西北的历史与现实,并且作透辟的纵横议论,既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又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并且它还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的壮举。但是,当时这些宏观作品还没有形成整体性的优势。  宏观报告文学呈现出真正的繁富之势,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最近的五六年间。这几年发表的宏观作品数以百计,这些作品以其结构的开放、容量的博大、思想力度的见强,引起文坛和社会的强烈反响,深刻地影响着读者的情感和思想。它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品种之一。从总体上考察,新时期的宏观报告文学比之于早先的同类创作,作者观照生活更为广阔,表现生活更为厚实,作品的结构也更为自如灵活了。  一、广度:摄照生活的全息图景  阅读新时期的宏观报告文学,我们获得直观的“第一印象”,就是这类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宽广,作品输出的信息量大。作者的目光不再凝视于某一具体的人事物象,而是把它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海洋,注意全景地观照立体的社会生活,开拓宽广的报告空间。这样,新时期的宏观报告文学,或许可以视为真实地反映新时期历史风貌的“断代史”。  新时期宏观报告文学观照社会生活的广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其整体而言,这类报告文学涉及的题材几乎是面面俱到的,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凡是引人注目的各种社会事象,几乎都有报告文学报道过。有表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改革开放重大题材的,如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周嘉俊的《宝钢风云录》,袁厚春的《百万大裁军》,胡平的《子午线上的大鸟——中美合作生产的麦道MD一82飞机之随想》等篇;也有以新的对象作为报告主体的,如孟晓云的《多思的年华——中学生心理学》,张晓林、张德明的《中国大学生》,何建华的《上海:股票冲击波》等;还有一些是当代首次以纪实形式表现的属社会学范畴的题材,如刘汉太的《中国的乞丐群落》,庞瑞垠的《沦落女》,张嵩山的《都市流浪儿》等。这类作品的主人公是乞丐、妓女、流浪儿等,作者通过叙说这些人物的生活,给读者展呈出了一幅杂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另外,近几年,还出现了一些以人类生态环境为题材的宏观报告文学,如岳非丘的《只有一条长江》,沙青的《依稀大地湾》,刘贵贤的《中国的水污染》等。宏观作品题材的这种大拓展,与我国社会生活的开放不无关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多年间,改革开放的劲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打开了原先封闭的国度,使世间万象什色纷呈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同时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也拆除了“文革”中人为设置的题材“禁区”,为作者提供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自由选材创作的便利条件,使作者有可能在把握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总原则的前提下,广泛多样地反映生活的富色繁景,可以本着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意愿,以正确的观点、积极的态度去透视某些社会问题。此外,还由于报告文学与现实生活关系的直接性,它比其他文学样式更能迅捷广角地表现社会生活,尤其是它的“全景”、“集纳”的结构形式,为作者对社会生活作整体的或类的观照,造就了更多的表现自由度。这样也就使得新时期的宏观报告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方面远远超过同期其他文学样式。  二是就具体作品来看,它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宏观报告文学作品与小格局作品相比,它的篇幅长,“容积”大,能在一篇之中容纳多人多事多种景象。这种体式便于表现重大而多面的生活事件、生活现象和人物类的群体。这是这种体式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有条件运用这种形式去反映生活。在这里,我们发现一方面宏观报告文学选择着合适于它的作者,另一方面作者也在选择他认为表现生活最佳的艺术形式。这就是说从事宏观报告文学创作的作者主体素质,有着某种特殊的规定性。如果我们浏览从事宏观作品创作的作者小传,阅读他们有关创作的“夫子自道”,或许就能找出这种特殊的规定性。从年龄上看,这批作者大多三四十岁;从职业上看,其中半数以上的作者是新闻记者。由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思维活跃,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思维方式有所特异,往往由旧有的个体微观的点思维,转至多维宏观的整合思维。同时年富力强的个体条件,使他们既有相当丰富的社会阅历,又能保证他们能走南闯北进行浩大的采访。而记者的职业,使他们观察生活具有一定的高度,能在一定的“制高点”上俯视生活的全景。并且,记者的职业还使得他们比常人拥有更为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这样,信息与思维的双重优势,使他们能得心应手地选用“全景”、“集纳”的报告方式。而宏观报告文学也只有到了这些作者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它自身的艺术优势。  论说新时期宏观报告文学,不能不提到部队作家李延国。李延国的作品境界开阔,容量博大,正气磅礴,字里行间中透出胶东人的阳刚之美。他的《中国农民大趋势》荣获第四届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是一篇全景地反映农村改革状貌的力作。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农民身心发生的新变,正好是显示改革开放“魔力”的重要标志物。李延国以其对生活特有的敏感,洞察出题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但他又不从个体微观的角度构篇,而是从“大”字落笔作文章。全篇九章,十万余字,既展示了胶东农村令人欣喜的物质变化,更全面地报告了胶东人精神观念的种种更新和确立,这种更新和确立的观念包括商品、金钱、知识、信息、审美乃至性。因此,一部“胶东风情录”,其实就是一幅关于胶东半岛农村改革的特大全景,一幅动态的什色纷呈的立体图画。阅读这部作品,读者除了可以满足审美的需要外,更能全面体察中国农民的可喜的带有历史性变化的大趋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要研究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民和农村的情状,那么最好去读一读这部全景式的作品。  如果说《中国农民大趋势》是一幅背景辽远的关于八十年代新变的时代画卷,那么《命运》则是七十年代中叶那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重大搏斗的历史实录。人民真正掌握自己民族命运之时,正是揭开改革开放连续剧大幕之期。《命运》这部近十万字的作品,是新时期宏观报告文学的重要发轫之作。它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价值,真实全面地再现了1976年那个“大悲大喜”不寻常岁月的风暴雷电。《命运》既实录了“四人帮”趁领袖人物相继辞世篡党夺权的阴谋诡计,又活现了“四人帮”爪牙倒行逆施的卑劣行径。特别是作品叙写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四人帮”进行殊死较量的大量实例,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正因为作者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了这样宏观的摄取,所以读者阅读《命运》,就能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斗争的全景了然于心了。  宏观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与题材的重大性有直接关联,但又不完全取决于题材本身。像获得较大反响的《西天一柱》和《大王魂》等作品,题材本身不如《中国农民大趋势》和《命运》重大,但由于作家善于采用纵横交叉的叙述方法结撰作品,所以它们同样表现出观照生活的广阔度。《西天一柱》(周刚)以《现代作家》的整本篇幅,气势恢弘地记录了建筑企业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奋斗历史,描绘了他们励志振雄风、扬威海内外的神采英姿。《大王魂》(李存葆、王光明)则以“魂”聚材,串“魂”连篇。作者以史笔之法,写出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一个昔日的“乞丐村”通过“驱魂”、“换魂”、“正魂”、“聚魂”,变成了一个文明富庶的村庄的历史进程。  可以这样认为,追求报告大信息量的宏观报告文学是观照当代中国社会的广角镜。它的这一独特功能是别种文学样式所不具备的。也正因为它具有这种独特的功能,所以它备受读者的青睐。根据新闻学的研究,在信息时代人们最为关注的是与人生存有关的近处信息。现代人的审美,往往更加追求近距离的审美信息,并且求取容量大的审美信息。报告文学作品正好擅长于传达近距离的审美信息,宏观报告文学又具有信息的大容量,这样,它就能够在现代社会受到更多读者的欢迎。这是当今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纪实文学繁盛的内在动因之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重复建设太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