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术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萧胜平  页数:276  字数:18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为什么有的人做起事来顺风顺水,而有的人一迈开脚步就处处遭受羁绊?  ——“术”不同也。“术”是什么?所谓“术”,指的是达成目标的策略。为了探求“术”的奥秘,我国历代的先哲们穷发皓首,苦心钻研。相传孔子年轻时,曾受教于老子,老子告诫他说:“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此言令孔子颇受启发。因此,我们在道家、儒家的思想里,不难发现他们对“大智若愚”的一致推崇:老庄宣扬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孔孟提倡的“中庸之道”,与“大智若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次提出“大智若愚”这个词的人,是北宋的文学家苏轼,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写道: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意为:对于一些不情愿或不能做的事,可以智回避之;本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原本很聪明,硬要装出愚拙的样子。不过,苏轼的话,明显是脱胎于距他1500多年前的《老子》中“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在思想上亦与老子一脉相承。  大智若愚的人,憨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有点迟钝,有点迂腐。大智若愚的人,宠辱不惊,遇乱不躁,看透而不说透,知根却不亮底。

内容概要

大智若愚的人,憨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有点迟钝,有点迂腐。大智若愚的人,宠辱不惊,遇乱不躁,看透而不说透,知根却不亮底。大智若愚的人,大智在内,若愚在外,将才华隐藏很深,给人一副混沌无知的样子,实际上,他们用的是心功。     大智若愚是基于东方传统文化而催生的一种智慧人生境界。达此境界者,退可独善其身,进可兼济天下。常研习大智若愚术,你的人生之路必将充满鲜花与温暖。    本书是关于研究人生哲学的专著。

书籍目录

第1章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聪明而愚为大智  外愚内智是正道  处世莫若养“木鸡”  做人不可太聪明  能而未之以不能  装傻自有好运来第2章 糊涂有利,较真无益  随方就圆  虚己处世  难得糊涂  不必较真  学会健忘  糊涂治家  掌握分寸第3章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友善待人,平等尊重  胸襟宽广,大度为怀  谦逊谨慎,永不自满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恶小不为,善小不弃  施恩宜忘,受恩铭记  以德抱怨,赢得人心第4章 心性淡泊,随缘处世  宠辱不惊,顺其自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知足常乐,优哉游哉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适可而止,见好便收  贪心不足,祸害源头第5章 韬光养晦,以退为进  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花要半开,出头椽子总先烂  功有功拙,须伏藏以待东山  不争淡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耐心等待,该出手时才出手第6章 吃亏是福,百忍成金  趋福避祸惟吃亏  吃亏就是占便宜  舍小求大建奇功  烦恼皆因不忍生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让有度方为智第7章 以和为贵,化敌为友  关怀性格孤僻者  直面心高气盛者  迁就脾气暴躁者  感化贪小便宜者  慎对两面三刀者  摆脱搬弄是非者  拥抱有仇于你者第8章 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小处着和,大事易成  工作乏味,做好不易  以勤补拙,埋头苦干  大事不迷,小事不拘  沉默是金,寡言鲜过  言出必行,一诺千金  不必争论,努力去做  不足则夸,损人害己  话莫说满,留有余地  以静待哗,后发制人第9章 言辞谨慎,把好嘴门  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含糊应对,不留把柄  严守秘密,把住口风  勇于自嘲,内智外愚  逢人短寿,遇货添钱  少说多听,其乐融融  忠言逆耳,加层“糖衣”  拒绝他人,莫伤和气  适时安慰,最得人心  言语失误,巧妙弥补第10章 无为而治,妙手御人  治理大国,若烹小鲜  萧规曹随,不治而治  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识人用人,莫拘小节  宁用蠢人,不用小人  乱象之下,须用奇招附录一 《小窗幽记》之《集醒》卷附录二 《呻吟语》之《应务》卷

章节摘录

  第1章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聪明而愚为大智  明代大作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诗》云‘靡哲不愚’,则知不愚非哲也。”其意思是: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既聪明但是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照字面解释,“大智若愚”的意思就是有大智大慧大觉大悟的人不显露才华,外表上好像很愚呆。事实上,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大谋的回答。就前者而言,大智的人如同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就后者而言,是在人前收敛自己的智慧,一种混混沌沌的样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好像差一些。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假装愚钝,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可以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做人应尽量避免显山露水,不要成为别人妒忌的目标;愚蠢而危险的虚荣心满足之日,就是一个人失败之时。  另外,“大智若愚”,并非故意装疯卖傻,并非故意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方式,一种态度,即: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受宠不惊,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隐而不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从从容容,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里都清清楚楚,明镜儿似的,而表面上却显得不知、不懂、不明、不晰。  大智若愚既表现在人的面部表情上,也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大智若愚的人给别人的印象是,即:时常笑容满面,宽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露锋芒,有时甚至显得有点木讷,有点迟钝,有点迂腐。但我们需要切记:若愚者,即似愚也,而非愚也。因此“若愚”只是一种表象,只是一种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愚笨。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而只要是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的人往往给人的印象总是显得有点愚钝。因此,中国才有了“大智若愚”这个含有很深哲理意义的成语,从而也丰富了中国的人生哲学。  大智若愚,这的确是中国人五千年文明智慧的一大结晶啊!  外愚内智是正道  明朝时,况钟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  初到苏州,况钟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不行就不批准,一切听从下属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个个眉开眼笑,说况钟是个大笨蛋。  过了三天,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某事不可行,他则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况钟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鞭挞后扔到街上。  此举使余下的几个下属胆战心惊,原来知府大人心里明亮着呢!个个一改拖拉、懒散之风,积极地工作,从此苏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况钟用外愚蒙蔽了对手,待到时机成熟,内智喷薄而出,好似伪装成不会武功的叫花子,探明了对手的虚实后拔剑而出,一刀制敌,干净利落。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李忱,是第十一位皇帝唐宪宗的十三子。李忱自幼笨拙木讷,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似乎略为弱智。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变得更为沉默寡言。无论是多大的好事还是坏事,李忱都无动于衷。平时游走宴集,也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这样的人,委实与皇帝的龙椅相距甚远。当然,与龙椅相距甚远的李忱,自然也在权力倾轧的刀光剑影中得以保存自己。  命运在李忱36岁那年出现了转折。会昌六年(846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食方士仙丹而暴毙。国不可一日无主,在选继任皇帝的问题上,得势的宦官们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能力弱的皇帝——这样,才有利于宦官们继续独揽朝政、享受荣华富贵。于是,身为三朝皇叔的李忱,就在这一背景下被迎回长安,黄袍加身。但李忱登基的那一天,令大明宫里所有人都惊呆了。在他们面前的,哪是什么低能儿,简直就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不怀好意的宦官们都被皇帝的不凡气度所震惊,后悔选了李忱作为皇帝。  唐宣宗李忱登基时,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暮气沉沉的晚唐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宣宗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另外,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无奈大中年间唐朝已积重难返,国力衰退,社会经济千疮百孔,只依靠统治阶级枝枝节节的改革已无法改变唐帝国衰败之势。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浙东农民裘甫带领五百农民起义。起义军后发展至五十万人,为唐末大规模农民起义打下了基础。传说宣宗继位之前,为逃避唐武宗的迫害,曾当过和尚,所以对佛教极力推崇,据说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释迦牟尼的舍利。大中十三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的装傻功夫可谓炉火纯青。他自信沉着地演了36年戏,将愚不可及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保全自己的同时,用内智成就了一番伟业。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其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的外愚内智处世方法。  处世莫若养“木鸡”  智和愚对人的一生命运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说确实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是给了耍小聪明者的教训。  老子是第一个推崇为人处世要“愚”的思想家。在《老子·德经》中,有如下文字: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离,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  老子的话可以这样理解:至臻至善的东西好像有残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实的东西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直的东西好像弯曲,最雄辩的好像口钝,最灵巧的好似笨拙,但它的作用不会枯竭。  “大智若愚”这句话就是从老子的上述论述中引申出来的。最早从这段话中引申出“大智若愚”这句话的是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晚年曾多次要求辞官,到六十五岁那年才被批准,朋友们向他庆贺,苏东坡也给他写了贺信——《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信中有两句称颂欧阳修的话,说欧阳修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大智如愚”也称作“大智若愚”。这句话虽然是苏东坡首次说出来的,但是,明显是从《老子》“大巧若拙”等句子中脱胎而来的。明朝李昌祖在其所著的《剪灯余话.青城舞剑录》中也曾说道:“所谓寓大巧于至拙,藏大智于极愚,天下后世,知其为神仙而已矣!”盛赞老子大直若离、大辩若讷、大巧若拙的观点。  “大智若愚”是说有大智大勇的人,总是含而不露,绝无虚狂骄傲之气,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成语“木鸡养到”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据《庄子·达生》记载,春秋时期齐王请纪水渻子训练斗鸡。养了才十天,齐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渻子说:“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一叫,就跃跃欲试,很不沉着。”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道:“现在该成了吧?”纪渻子说:“不成,它心神还相当活动,火气还没有消除。”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道:“怎么样?难道还是不成吗?”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有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到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只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是训练到家了,别的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认输,斗都不敢斗。”果然,这只鸡后来每斗必胜。后人称颂涵养高深,态度稳重,大智若愚的人,就用“木鸡养到”来形容。唐代诗人张祜在《送韦正字赴制举》一诗中就曾经写道:“木鸡方备德,金马正求贤”,称颂韦正字品德修养和学识高深。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智若愚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是一本需要 慢慢消化的好书,我欣赏它的形式,能够让人通俗易懂地了解大智如愚的真正含义。推荐购买。
  •   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   带有道家思想,很适合中国国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