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全书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纺织  作者:(春秋)孔子|译者:司马志  页数:275  

前言

今天,愈来愈多深切关注人类命运的人士痛心疾首地振臂高呼:我们必须奋起抵御物质力量对精神家园的侵吞,我们要努力维护做人的尊严和人格的独立。这,在每一个热爱生命、珍视精神生活的人心中激起了广泛的共鸣。因此,“重建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人倾心相向的话题。“精神家园”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应该说它不仅包括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还包括各种价值观念的精神取向。放眼全球,可以说“重建精神家园”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孔子全书》旨在针对当代人的精神境遇,有侧重地选择思想大师孔子的言论,阐释他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人文思想。时至今日,距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解和学习《论语》对每个现代人而言,仍然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在《论语》之中,包含着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等多方面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具有普遍意义,它不会因时过境迁,而影响其自身的生命力。毫不夸张地说,《论语》的确是一部人人必读的智慧经典。《论语》开启人们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做人之道。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论述贯穿《论语》始末。“仁”被孔子看成是人们应当毕生追求的理想的道德境界。二、交友之道。孔子认识到交结朋友是影响个人修养的大事,首先应当“里仁为美”,择善而居。三、处世之道。纵观《论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倡导的处世之道有这样几个原则:诚信、爱人、中庸。其中,“诚信”是最基本的信条;“爱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项原则;“中庸”,被孔子认为是至德。四、为政之道。孔子的政治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实行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贤人政治。对于教育的重视,人才的呼唤,在今天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五、治学之道。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在《论语》中随处皆是。他认为学习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必要手段。《论语》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伦理、人际关系等,儒家学说的核心仁、义、礼、智、信等均包含其中。以上只是简明地概述了其中几个重要方面。所以,编译本书的目的在于为每一个追求精神生活的朋友,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内容概要

时至今日,距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解和学习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对每个现代人而言,仍然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论语》中包含着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等多方面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具有普遍意义,它不会因时过境迁,而影响其生命力。毫不夸张地说,《论语》是一部人人必读的智慧经典。
《论语》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伦理、人际关系等,儒家学说的核心仁、义、礼、智、信等均包含其中。本文限于篇幅,只是简明地概述了其中几个方面。希望本书能为每一个追求精神生活的朋友,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格
第一节 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第二节 文质彬彬 谓之君子
第三节 屈则屈 伸则伸
第四节 是可忍 孰不可忍
第五节 富而可求 虽执鞭亦为之
第二章 志学
第一节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第二节 博学而无所成名
第三节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第四节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第五节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第六节 朝闻道 夕死可矣
第七节 逝者如斯
第三章 仁义
第一节 杀身成仁
第二节 巧言令色 鲜矣仁
第三节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
第四节 伤人乎 不问马
第五节 动之不以礼 未善也
第四章 修养
第一节 从心所欲 不逾矩
第二节 君子三戒
第三节 君子三悦
第四节 与其奢 宁俭
第五节 骄且吝 不足观
第六节 过则勿惮改
第七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第八节 君子欲讷于言
第五章 为人
第一节 微生乞其邻
第二节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第三节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第四节 愚不可及
第五节 先行 其言而后从之
第六节 谦受益 满招损
第七节 不患人之不己知
第六章 交友
第一节 从其善 改其不善
第二节 不迁怒 不贰过
第三节 朋友死 于我殡
第四节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第五节 不逆诈 不亿不信
第六节 忠告而善道
第七节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第八节 以言取人 失之宰予
第九节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第七章 处世
第一节 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 既往不咎
第二节 未知生 焉知死
第三节 一箪食 一瓢饮
第四节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
第五节 不怨天 不尤人
第六节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第七节 枨也欲 焉得刚
第八节 中庸之为德
第九节 非敢后也 马不进也
第十节 求为可知
第八章 成事
第一节 苗而不秀 秀而不实
第二节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三节 再思而后行
第四节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第五节 放于利而行 多怨
第六节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七节 小不忍则乱大谋
第八节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第九节 过犹不及
第十节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第九章 慈孝
第一节 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
第二节 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
第三节 今之孝者 大孝尊亲
第四节 父母唯其疾之忧
第五节 孝发于心
第六节 事之以礼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第七节 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
第八节 爱之 能勿劳乎
第九节 后生可畏
第十章 为政
第一节 进事千乘之国
第二节 其身正 不令而行
第三节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第四节 君子后进于礼乐

章节摘录

插图:【原文】子日: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③也。【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③志:志节。【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强迫改变。”【延伸阅读】孔子道德思想中有着很强的人格意识,他认为人格高于一切。即使是在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人格也是不容侵犯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就体现了孔子的人格意识。两千五百多年来,这句话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世上,并逐渐演化成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人格的重视和尊重。今天的我们可以把此视为中国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在西方还处于神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时,孔子已经把志节作为人格的重要内容,比呼唤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早了将近两千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里面的“志”,是指人的志节,包括志向、气节,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轻易改变别人的意志。没有志节的人,会失去气节,在威逼利诱下变得奴颜婢膝,成为人们鄙视的对象。孔子认为人应该有志向,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能够抵抗威逼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节”。志节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孔子本人从年轻时就是拥有志节的人。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由此看来,孔子早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苦读修身的远大志向,这也是他被世人尊为“万世师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孔子还是十分有气节的人。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上的政治人物有注重养士、招士、礼贤下士的风气。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的时候,已经是鲁国学识深湛、深孚众望的青年了。孔子相信凭自己是陬邑大夫的儿子和自己的博学多才,已经具备了士的资格。他认为自己只是缺少机会跻身仕途。一天,权倾朝野的鲁国相国季孙氏做出决定:在仲冬时节,在相国府举办一次款待文人学士的盛大宴会,招贤纳士。孔子也希望通过宴会和季孙氏接触,让自己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相国府举办宴会这天上午,孔子来到相国府门口的石阶前。一些穿戴华丽、神气十足的纨绔子弟的形象映入他的眼帘;再看看自己穿的孝服,显然与今天季府喜气洋洋的气氛不协调。孔子心想:母亲离世不久,穿孝服正是儿子应尽的礼和德。于是孔子挺胸昂首,拾级而上。“停住!你是何人?来此做甚?”大门旁站着的一位凶神恶煞般的汉子大声喝道。“在下孔丘,来参加相府宴会。你是——”孔子止步,恭敬回答,并问对方。那汉子手握宝剑,傲慢无理地说:“哈哈哈……知道,知道孔丘大名!至于本人嘛!乃相国的家臣阳虎也!”“失敬了,失敬了!孔丘对阳虎管家早有所知,未曾见面。”孔子说完,施一礼,向相府走去。可是,阳虎却伸臂站立大门口中间,挡住了孔子的去路:“今天宴请文人学士,招贤纳士,你有什么资格赴宴!”孔子理直气壮地说:“我也是士嘛!”阳虎故意用污言恶语羞辱孔丘:“哈,哈,哈……你算什么士呀?你还不快走!免得在这里丢人败姓!”孔子怒视阳虎,激愤地说:“得意忘形的脏鸡安知展翅雄鹰之志!对蛮横无礼之人,我还耻与面对、羞与论争呢!”说完,气冲冲地走下石阶。孔子负气回家,坐在书房里静思,并认真审视当时的社会现状,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平坦,磨炼成大器。从此,他以更加坚忍的毅力投入苦读、社会实践和自身修养之中。立下大志,不一定能够成就大事,但成就大事者,肯定曾经立过大志。孔子并没有因为他人对自己的轻视而怨天尤人,而是为自己立下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和志向。以后他在教育他的弟子们时,也不忘教育他们要有志节,灌输给他们早立志的道理。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孔子评价他时说道:“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着相当高贵的皮袍的人站在一起。他没有自卑感,丝毫不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不忮不求”是形容有的人做了大官,但是子路不想做官;有的人钱多,但子路并不认为钱是了不起的东西,他并没有觉得贫穷是悲哀,不把别人升官发财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不忮不求”说明了子路心中的坦荡,不按富贵与贫贱将人分等,无论自己身份如何同样可以拥有远大的志向。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名牌,看到别人有就羡慕不已,觉得自己比不上人家;面对权力趋之若鹜,志向也变得功利和肤浅。这与子路的“不忮不求”是何等不同啊!志节的另一个内容为守志。孔子认为树立了远大的人生志向是第一步,还要时刻遵守自己的志向,保持自己的志气。守志是人们对待所立之志的一贯性和持久性。一个人如果真心为伟大的志向而努力,就不应为暂时低下的生活条件而感到耻辱,否则便不能笃守大志。孔子把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立下的志向要持之以恒,不可朝三暮四,一日三志。孔子认为越是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越能体现出人守志的坚定态度,决不能因为环境的恶劣而丧失自己的远大志向。一个人要守志坚定,不为功名利禄和各种引诱所动,才配称得上是一个高尚君子。在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人会面临各种诱惑,权、钱、名、色等什么样的诱惑都会遇到,你的社会地位越高,遭遇的诱惑就越大,也越频繁。能否坚守住自己,不被诱惑所击倒,关键还看你是不是有气节。“匹夫不可夺志”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对自己所信奉的原则和理念的坚持,一个被腐败击倒的人,绝对不是因为外力太强大,而主要在于自身内力修炼不够,不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反之,不管外力多么强大,人也有毅力去抵抗威胁诱惑。

编辑推荐

《诸子百家大讲堂·孔子全书(图文双色珍藏版)》:在孔子的《论语》之中,包含着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等多方面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具有普遍意义,它不会因过境迁,而影响其自身的生命力。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一天、“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他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向全世界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读诸子百家,悟人生智慧。毫不夸张地说,孔子的《论语》的确是一部人人必读的智慧经典,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孔子全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孔子全书,让我们学习做人,做事。
  •   中华民族儒家文化思想经典著作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好领悟中
  •   还行吧,刚收到,内容不错,看着还行
  •   质量不错,投递很快,非常满意。
  •   值得所有人去读去在收藏
  •   呵呵 很好
  •   书本不错,读来也令内心清净!
  •   果然没有辜负孔子的思想,书本的质量可以跟他的人相匹配!
  •   给孩子买,他看的不是很懂,留着以后看吧.
  •   封面很好,感觉质量不错
  •   感觉买错了,不是我想象的。就是论语解说版的
  •   不是我买的,不知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