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作者:刘完素  页数:122  译者:刘阳 注解  

内容概要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金·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土,后称河间居士)著,成书于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天兴末(公元1234年),杨威得其遗稿,精校数年,付梓于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后板毁于兵燹,明宁献王朱权命工重刊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传为今之通行本。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系刘氏晚年学验之系统总结,全书合学术理论与临证应用于一体。卷上九篇,载原道、原脉、摄生、阴阳、察色、伤寒、病机、气宜、本草等医论;卷中、卷下列举各科常见病证方论二十五篇,包括中风、伤寒、热病、虚损等杂病十五篇,疮疡、痔疾等外科病症四篇,五官、妇人胎产、小儿斑疹各一篇,及药略、素问元气五行稽考、诸吐方法各一篇。各篇均先剖辨病源,然后据证立法,随法出方,或间附针灸之法,并详述其方药加减治例。全书共载刘氏自拟方及各家经验方二百五十余首。
  刘氏学术思想对张子和、朱丹溪乃至清代叶天士等人影响极深,为后世医家遥承其说而“各发明一义”奠定了基石。故杨威有“虽轩岐复生,不废此书”之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感叹其“于医理精蕴,阐发极为深至”。

书籍目录

卷上
原道论第一
原脉论第二
摄生论第三
阴阳论第四
察色论第五
伤寒论第六
病机论第七
气宜论第八
本草论第九
卷中
中风论第十
疠风论第十一
破伤风论第十二
解利伤寒论第十三
热论第十四
内伤论第十五
诸疟论第十六
吐论第十七
霍乱论第十八
泻论第十九
心痛论第二十
卷下
咳嗽论第二十一
虚损论第二十二
消渴论第二十三
肿胀论第二十四
眼目论第二十五
疮疡论第二十六
瘰疬论第二十七
痔疾论第二十八
妇人胎产论第二十九带下附
带下论附
大头论第三十
雷头风附
耳论附
小儿斑疹论第三十一
药略第三十二针法附
流注针法
素问元气五行稽考第三十三
诸吐方法第三十四

章节摘录

  咳嗽论第二十一论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日:“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是知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有痰寒少而热多故咳嗽者,非专主于肺而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也。《内经》日:“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时,各传而与之也,所病不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唯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饮自除。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更当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  蜜煎生姜汤蜜煎橘皮汤烧生姜胡桃  此者皆治无痰而嗽者,当辛甘润其肺故也。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不论出自张元素还是刘完素 书的内容都是很了不起的
  •   研究中医
  •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以及无限极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渊源。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养生法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革命成果。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戒烟限酒。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2]。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   内容很深奥,慢慢学习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