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传论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郭绍明  页数:551  

内容概要

本书主题庄重,结构宏大,涉及范围广泛,举凡哲学、认识论、文明论、进化论的许多论题,在本书中都有精辟的阐述和丰富的沦说,体现了作者的理论雄心和学术追求。作为本书的一个基本观点,作者提出了文化遗传的思想,借用生物学上的遗传理论解释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现象,这是一次大胆、独特而富有成果的学术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带给我们强烈的思想震撼。

作者简介

郭绍明
  男,汉族,出生于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仲恺村。1964年7月毕业于海南中学。1964年9月一1969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原理专业读书,然后留校一年待分配。1970年7月分配到广西柳州市,劳动锻炼一年后在柳州市宣传部门工作。1982年10月~1983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师进修班学习。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研究生班读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6月任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88年8月调海南省行政机关工作,先后任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第一秘书处副处长、办公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秘书处处长,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海南省旅游局副局长、巡视员。2006年1月退休。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第一章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第一节  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一、实践活动是物质的、感性的活动    二、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平台    三、主体自身也是客体    四、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  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一、主体在实践申能动地反映客体    二、主体的认识在实践申检验    三、主体的认识在实践申发展  第三节  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    一、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产生价值    二、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申发展    三、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与认识关系  第四节  主体和客体的情感关系    一、主体的情感体验和美丑    二、  自然美是主体情感体验的延伸    三、主体和客体的情感关系与认识关系    四、主体和客体的情感关系与价值关系第二章    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一节  从无机物反映到动物思维萌芽    一、无机物的反映    二、低等生物的反映    三、动物的映照反映 第二节  主体认识能力的产生    一、动物活动向主体实践的转化    二、劳动的作用    三、语言的作用    四、主体认识能力的物质载体  第三节  主体认识能力形成的意义    一、人类确立了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    二、主体活动成为自觉能动的实践    三、主体需要成为自觉的需要    四、主体情感再反映成为美学丑学    五、知识成为文化遗传的主要内容第三章    主体的价值意识  第一节  主体的需要    一、主体需要产生的最终根源    二、物质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    三、生物的自然需要  第二节  主体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观    一、主体价值意识的产生    二、群体主体的价值意识  ……第四章 主体的情感体验第五章 文化与文明第六章 文化与生产力第七章 主体的文化遗产第八章 认识能力遗传基因第九章 价值意识遗传基因第十章 情感体验遗传基因第十一章 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类主体和他所面对的客体之间最基本的是实践关系,即人类主体改造客体和客体被人类主体改造的关系。客体当然是自然界,但这个自然界是包括人类主体在内的。人类主体在把自然界当作客体的同时也把自己当作客体,人类主体在改造自然界客体的同时也改造自身客体。  写在前面的话  个体主体的价值意识随着自身需要的发展而发展。从主体需要的发展及结构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个体主体价值意识最初主要是指向自身之外的客体对象物,到了高级阶段,则主要是指向自身。那时,个体主体的价值意识就和群体主体的价值意识从差异、对立、矛盾甚至对抗进到了一致、融合。  第三章 主体的价值意识 、  文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统一的。对文化认识的深化就是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化。  第五章 文化与文明  需要的满足能产生愉悅,而需要的被压抑则会产生焦虑、愤怒或恐惧等情感。需要被压抑而产生的情感带有相当的能量。这些能量不能长期郁积在主体体内,它总要寻找渠道释放出去。  第十章 情感体验遗传基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遗传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