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陈云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沈善良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沈善良  页数:320  

前言

纵观陈云同志光辉一生,研究他的思想、实践、事业和生活,对人们教育最为深刻的是实事求是精神。这是他的一贯风貌,是终身不渝的品格。在身处顺境时如此,在逆境中同样如此。1958年的大跃进,在全党特别是党的最高领导层处于很不清醒状态的时候,他却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形势,实事求是地研究对策。中央要他管基本建设,他就有针对性地抓质量,抓安全,强调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上下对国民经济计划一再加码的热浪下,他顶风执言,对1959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钢铁指标一再提出留有余地的建议。这些不迎合潮流的重要意见,都为后来的实践证明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多么的正确。毛主席在反思和总结大跃进失误的讲话中,一再表扬陈云同志这种坚持真理的实事求是精神。这些闪烁着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979年5月30日,陈云同志到上海,就宝钢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亲自点名找上钢一厂、三厂、五厂的厂长、总工程师面谈调查,听取他们的看法和意见。我和他的办公室主任王玉清一直在座。在座谈会的前后,他一再对我讲,鞍钢从日本人开始搞起,搞到年产600万吨,花了60年时间。宝钢搞到600万吨钢连6年都不要,是不是真能办到?应当实事求是,不要自己拿个绳子把自己套住。我也搞过大项目,感受过其中的复杂艰难,我认为陈云同志的意见是对的。事情就怕比较,一比较一分析,问题就可以看清楚了。后来的实践证明,陈云同志的估计是正确的。宝钢建设按陈云的指示认真作了调整,使它切合中国实际,终于使宝钢建设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功。今天,我们面临着大量、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不仅是全党的指导方针,也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人应有的工作精神和品格风貌。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一书,汇集了陈云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实践、事业和生活,它们贯穿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学习这本书,必定开卷有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决策能力,帮助我们应对外部世界的种种变数,战胜困难,走向成功。陈锦华2008年5月

内容概要

  《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汇集了陈云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实践、事业和生活,它们贯穿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纵观陈云同志光辉一生,研究他的思想、实践、事业和生活,对人们教育最为深刻的是实事求是精神。这是他的一贯风貌,是终身不渝的品格。在身处顺境时如此,在逆境中同样如此。

书籍目录

一、奋发有为的青少年懂事自强勤奋好学做有志青年组织商务罢工领导红色工会有惊无险的经历不惧“铁窗”和“杀头”化名陈亨发动农运短暂隐蔽“草鞋亲”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开铺子做买卖念念不忘故友情二、从江西到新疆长征途中的“机动干部”任代理副教授接应西路军,创建航空队三、延安八年展才华窑洞里办婚礼阐述共产党员的标准坚守党性原则善于发现干部优点“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力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照顾烈士后代细致入微协调边币战胜法币四、不辱使命在东北从沈阳到哈尔滨在宾县的日日夜夜调查研究北满工作稳重的工作作风千方百计收集物资尊重民主人士难得吃上一只鸡“大连要把工业抓起来”主动请缨到南满每天工作十六小时接管沈阳意义重大进关之前的一次交待五、全副精力抓经济工作正视建国之初的困难平抑“两白一黑”物价探索发展橡胶生产大力支持抗美援朝编制实施“一五”计划通宵达旦地工作参与决策新人民币的发行提出“四大平衡”理论高度关注农业农村问题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疏导家乡学生代表的思想建议保留“商务印书馆”这块招牌指导公私合营企业的工资改革了解公私合营进展情况改进经济管理体制视察北满钢厂继承和发扬手工业的优良传统在无锡考察疗养寻找解决农村困难的办法反对钢铁生产高指标支持发展化肥工业坚持实事求是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赞同种植单季稻和母猪私养“农村的小商店不能撤”“自留田可以种稻”论证调查结论累得无力说话几个“不准”和“坚持”告诫革命后代“束身自爱”讲原则婉拒恩师追忆夏采曦六、推动拨乱反正坦然面对“文革”冲击住在江西青云谱“干休所”深入职工群众“不喝工厂一杯茶”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再次来到北满钢厂“清茶一杯”情意深突破“禁令”,扭转会议进程平反冤假错案七、关注民生大事宝钢“要干好”精于“打算盘”总结经济建设规律“吃饭穿衣是人民的大事”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饮食起居讲究平衡“学哲学很管用”慈祥、随和的“老爷爷”清醒地考虑身后事与革命后代共度春节商务工运史料要核实会见阿尔希波夫与邓小平心息相通赠送“十五字”题词勉励“小牛经理”最爱云栖漫步“到上海是回家”在上海华东医院“见见家乡的同志”“要写好四野战史”托起大山的希望八、热爱评弹艺术业余爱好评弹调查研究评弹艺术“评弹要像评弹”培养青年评弹演员倡导谱唱毛主席诗词欣赏长篇弹词《李双双》对评弹一往情深后记

章节摘录

懂事自强童年陈云懂事早,少年陈云读书勤,青年陈云立大志。口述:孙福宝、万琴芳、叶荫堂(陈云幼年时邻居)整理:曹自求时间:2003年8月8日陈云,小名叫阿金。父亲陈梅堂,泖东人,是农民兼手工业者;母亲廖顺妹,出生在练塘,靠给人打工帮佣度日。由于家境贫寒,陈云家先是租用练塘镇下塘街潭里一所湫隘的小屋,后来搬到陈徐祠堂东面简陋的平房内居住。但是,祠堂内忌讳养小孩。所以,在陈云出生前,他们不得不第三次搬家,租用闵家两间简陋的小屋。陈云在闵家小屋内出生,与年长他八岁的姐姐陈星一起成长,日子虽苦,一家四口倒也其乐融融。不幸的是,陈云两岁时,父亲因染病溘然长逝,体弱多病的母亲在陈云不足四岁时也离他们而去。陈云和姐姐相依为命,来到外祖母家过活。外祖母廖陈氏是练塘泖东人,农民出身,生养两子一女,其中一个儿子被邻里称为“龙公子、龙相”,也就是陈云的舅父廖文光。1903年廖文光与练塘镇东目圩村倪姓女子结婚,廖陈氏与儿媳一起生活。当时,外祖母家在镇上也是穷苦人家。舅父以裁缝为业,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微薄的收入仍然难以维持全家温饱。舅母身患风湿病,臂腕无力。后来,他们开了一家小酒店,供应简单的冷菜(豆瓣、小爆鱼、咸蛋),面点、粥、酒类等,将微薄所得贴补日常开支。陈云到舅父家仅仅两年,外祖母又告别人世。临终前,外祖母叮嘱儿子把陈云立嗣为子,并改名廖陈云。五年后,结婚多年没有孩子的舅父母生养了个儿子,小名叫阿雪。表弟的出生在给家中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加重了舅父母的负担。因此,幼年陈云就非常懂事,自控力很强,总是尽量挤出时间帮舅父母干活。吃饭马马虎虎,不挑不拣,有时甚至是冷菜冷粥、剩饭剩菜。家务活像洗菜、劈柴、烧火、带领幼小表弟等,陈云都主动去做。陈云从不贪玩,伙伴们叫他玩耍,他也只是出来十分钟左右,而且多数是站在旁边看看。与周围小朋友也从不吵骂打架,邻居都称赞他是个好孩子。后来,大约在1940年日本侵略军到了练塘镇,廖家的小酒店从此就关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云给表弟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描写故乡小镇的面貌。表弟详细地向陈云描绘了他已经离开近20年的家乡情况,署名“江南小镇”,托人带到上海福州路邮局投寄。解放后,表弟去北京,陈云告诉他说信收到了,并询问了寄信的具体经过。勤奋好学陈云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要多学习,只有多学习,才能有进步。要多读书,多学文化,多学有用的东茜。学了语文、政治、数学、史地,还远远不够,要学社会学、经济学,要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后记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自筹建、开馆以来,先后采访了陈云的夫人于若木、陈云的秘书、以及与陈云有过较长时间接触、或在其领导下工作的相关人员;相继收集了一些老同志留下的回忆手稿,并邀请陈云身边的部分工作人员、评弹演员撰写了回忆文章。为了更大范围地展示这些生动而形象的素材,更好地发挥它们的宣传教育作用,促进陈云生平业绩研究工作的开展,纪念馆对这些采访记录或回忆录进行整理,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同意,编撰成《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一书,并在陈云逝世13周年之际与广大读者见面。本书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题写书名,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作序。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了陈云子女的全力支持。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的同志对本书的书名、编排体例等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审阅了书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吴振兴和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曹自求、刘启芳、陈渊、方芳、严玮、薛康等人参与了采访记录或回忆手稿的整理,吴振兴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在此,对支持我们撰写、出版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一并表示感谢。书中涉及的采访对象,只在首次出现时说明采访的时间和整理者。由作者本人完成的稿件或者回忆手稿只说明时间。由于首次编辑出版此类图书,加上我们的经验和能力有限,书中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以便加印和再版时更正。

编辑推荐

学习《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必定开卷有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决策能力,帮助我们应对外部世界的种种变数,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近陈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