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年代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  页数:405  
Tag标签:无  

前言

  1976年金秋10月,当人们扭着秧歌,敲着锣鼓,庆祝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的时刻,一个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十分严峻地提到了中国领导人的面前:中国向何处去?脚下的路该怎样继续走?  华国锋用毛泽东写给他的六个字,回答这个重大问题:按过去方针办。  华国锋起初抓住揭批“四人帮”来解决问题,稳定局势,得到了党内党外的拥护。然而,他没有满足历史的一个必然要求:既然打倒了“四人帮”,那末,被“四人帮”打倒的邓小平就应该复出,被“四人帮”镇压的天安门事件就应该平反。华国锋注重高举毛泽东的旗帜,提出“两个凡是”,但从他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出发,对这两个问题的尽快解决心存疑虑。于是,导致“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的对立。《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的轩然大波,激起了全国规模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政治方向的分歧,通过哲学层面上的论争得到表现,谱写出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页,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然,历史的转折,并不取决于任何个人的意志,它是客观情势发展的需要,它是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在哲学问题上进行交锋的同时,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在冲破“两个凡是”,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邓小平复出以后,自愿当“后勤部长”,恢复了高校招生制度。推倒了教育战线上的“两个估计”,推倒了文艺战线上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胡耀邦担任组织部长以后,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提出两个“不管”,大刀阔斧地开始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走在前面,在批判“四人帮”鼓吹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否定发展生产力的谬论的同时,胡乔木等连续撰文,论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宣传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和发扬经济民主;在李先念、陈云领导下,加快工业发展和加快农业发展的计划正在制定,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调整正在酝酿,学习国外经营管理经验和吸收外资的工作已经进行。  1977年到1978年,整个中国虽然在前进,但是受到“两个凡是”的阻挠、干扰,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复杂纷纭的矛盾。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必须挣脱历史的羁绊,朝着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腾飞。  就在这时,作为世纪伟人的邓小平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1978年9月,正当处于揭批“四人帮”第三战役高潮的时候,他高瞻远瞩,指示方向:应该及时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当实行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已经成为党内共识的时候,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由于陈云发言的巨大影响而在批评“两个凡是”肯定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分清重大历史是非三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邓小平又以他特有的洞察力,抓住机遇,及时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促成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领袖人物在历史转折关头代表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引导中国人民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前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神州大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百废俱兴的景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首先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和确立,带来了农村改革的突破;紧接着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给中国农民带来了富裕,而且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道路。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个大政策之下,人们的创造精神激活起来了,生产的潜力释放出来了,物质财富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人民生活也前所未有地得到改善。  ——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提高农副产品价格等政策调整了工农的关系;纠正国民经济重大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物资、财政、信贷逐步趋于平衡,把经济建设实事求是地放在适合国情、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发扬经济民主,加强岗位责任制,工人、企业、地方、中央四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敞开国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仅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而且在广东和福建创建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加强民主与法制。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十名主犯进行了公开审理和宣判。  ——继续平反大量冤假错案。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得到平反昭雪。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改正了五十多万错划的右派分子,宣布原工商业者已改造为劳动者,把原为劳动者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从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为已改造成为劳动者的地主、富农分子改订了成份。  ——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政分开……政治体制的改革启动了。  邓小平还领导党和人民,围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对建国以来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在此过程中,针对从右面来的错误思潮,邓小平重申了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而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他主持起草了经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严肃地批评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主要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长时间的错误,又确立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从而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这一历史任务。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1年6月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将近5年的历史,是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是摒弃老路、堵住邪路、打开新路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值得大书特书。本书试图围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历史转折点,以丰富、可靠的文献资料,采用纪事本末体,把这5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一加以叙述。直笔、实录,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与编撰工作处在起步阶段,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和重要人物的活动,作出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客观的而不是随意的、全面的而不是零碎的记录,当是第一要义。我们意识到我们这一代历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以此为努力达到的第一个目标。  历史活动本身就是生动具体、多姿多彩的。重大历史事件常常是在必然性支配下的许多偶然事件的连续,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我们按照它本身发展的逻辑把它如实地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我们更怀着一种热切的期待:本书能够有助于读者在弄清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把握1976至1981年的中国拨乱反正,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线索,并进而认识过往的许多失算和错误是怎样铸成,又是花了多大的力气才把它纠正过来;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付出多大代价才探求得到、开辟出来。倘能如此,对于本书作者来说,就是最高的犒赏了。

内容概要

1976年至1981年,是结束“文化大革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转折时期。这个历史时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悠久、绵长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本书作者力图继承中华民族直笔修史的传统,在占有真实可信的史料的基础上,不溢美,不饰非,不为成说所囿,客观全面地反映这一复杂的历史转折时期的概貌和特点,写出无愧于这一光辉历史时期的篇章。

书籍目录

引言一、“抓纲治国”方针的提出   玉泉山政治局会议   解决问题,稳定局势   揭、批、查“四人帮”   “抓纲治国”二、否定“两个凡是”   “两个凡是”的提出   邓小平否定“两个凡是”   倡导实事求是三、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三月中央工作会议   邓小平复出   愿当“后勤部长”   重启高校的大门   迎来科学的春天四、思想解放在经济领域   理直气壮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   大力发展生产力   按经济规律办事   经济领域思想解放的特点五、真理标准大讨论   未引起注意的两篇短文   胡福明的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公开发表   来自高层的指责   邓小平及罗瑞卿的支持   全国性的反响六、胡耀邦初理冤假错案   一篇文章发出的信号   胡耀邦出任中组部长   “冤案一理,人心大喜”   为“右派”摘帽和改正七、放眼看世界   外交“还债”   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   中美关系的新发展八、休养生息   提高工资和发放奖金   免税与提高农产品价格   调整、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九、经济恢复和“新跃进”   经济开始恢复   十年规划纲要   “双学”运动与高指标、大口号   国务院务虚会   “新跃进”带来新问题十、中央工作会议的三十六天   会议的基本情况   揭盖子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天安门事件平反   “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讨论   对犯错误人的批评和汪东兴的检讨   工作重点的转移问题   健全党内民主的问题   邓小平的“主题报告”十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代表和会议的基本情况   前期讨论和对中央工作会议的评价   对4位政治局委员的批评   农业的两个决定和一九七九、一九八○年计划安排   中央委员会的加强和中纪委的成立   闭幕会和会议公报十二、理论工作务虚会妊末   叶帅提议与中央决策   会前的准备   会议第一天   分清思想路线是非   探讨理论问题   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总结理论工作的经验教训   错误思潮的泛滥和会上的偏差   邓小平讲话:《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让历史来检验十三、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从“省委六条”到包工到组   包产到户不胫而走   邓小平为包产到户定音十四、继续平反冤假错案   6项措施和3个要求   空前规模的平反活动   为刘少奇平反昭雪   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十五、国民经济的调整   陈云、邓小平共倡“调整”   新“八字”方针的提出   调整的成效与严重的问题   克服阻力,继续调整十六、经济特区的创建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试办“出口特区”   “经济特区”正式启动十七、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   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邓小平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十八、审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案   “两案”审理提上日程   来自最高层的决策   庄严神圣的审判   大得人心的判决十九、第二个历史决议的产生   国庆30周年讲话   还是要作一个决议   邓小平提出三项基本要求   胡乔木负责起草工作   四千人大讨论   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   对决议稿的反复修改   陈云的重要建议   邓小平主持5月15日的讨论   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八天讨论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小组会上,大家的讨论很热烈,除了前面说的历史遗留问题、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外,对一些领导人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工作中的错误的批评也比较多,比较集中,而且随着历史遗留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问题等的充分讨论,提得越来越尖锐,同“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相联系,针对的人也越来越清楚。  理由很简单,提出了历史遗留问题、真理标准讨论问题,很自然地就会联系到,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会有阻力?阻力来自哪里?  4位政治局委员汪东兴、纪登奎、陈锡联、吴德以及十一二位部门的负责人,在各个小组都有人揭发他们的问题,对他们的错误提出批评意见。  从发言的内容看,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汪东兴、纪登奎、陈锡联、吴德4位政治局委员。最突出的是汪东兴、纪登奎两人。  西北组有同志批评说:汪在1976年1月8日批:彭真、杨尚昆、薄一波闹翻案,不理他们。汪在1976年4月21日又批:现在主要集中力量批邓,对敌人不能宽大。陆定一放不放还要看……  还有人揭发说:汪分管宣传,但他对宣传口十几个人讲话时,针对实践检验真理的文章说:“党性不强,.接受教训,下不为例。”“两个凡是”的社论也是汪东兴的理论组写的,发表也是汪批准的。  东北组有同志说:几个秀才的后台就是汪东兴,建议汪在会上讲清楚。  西南组有同志建议:汪东兴少管一些事,多读一些马列和毛主席的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转折年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书是为了写博士论文买的。程中原老师的书一向严谨朴实,注重史料。向先生致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