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照中国1949-1966

出版时间:2007-2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作者:许善斌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前言

  许善斌:用证照提取“历史基因· 历史被时间的长河逐渐冲得无影无踪了,后人很难看到它的真实面目 ,只能从书籍、报刊、影视里寻觅到一点儿“身影”,而这些“身影”都 渗透进了作者、编辑、导演的情感,他们根据自己的构思和需要进行了“ 深加工”,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都存在一 定程度的“歪曲”,往往把历史搞得似是而非,乃至面目全非。何况有资 格写历史的都是胜利者,“一俊遮百丑”就顺理成章了,听到的尽是一片 王婆卖瓜的叫卖声。 搞收藏的人求真心切,弄到真东西就兴高采烈,搞到假东西就垂头丧 气。我的老朋友许善斌是一位著名的民间收藏家,许先生凭感觉识真假, 他收集各种证照资料,12年间找到了3000多张“旧纸片”,有入场券、讣 告、请柬、门票、布告、毕业证、结婚证、执照等,它们构成了一部纸片 上的“微型现代史”,尽管是残缺不全的,却是原汁原味,是看得见摸得 着的“活历史”。因为证照是一张一张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只能碰到什 么买什么,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凭空捏造,这部“活历史”就是用这 种笨办法拼凑起来的,可以说是“纯天然”,如果也有“绿色历史”这个 词的话,这可就是货真价实的了。 证照,可以看作是从“历史老人”身上掉下的“毛发、牙齿、皮肤、 骨骼”,从这些证照上可以提取那个时代的“基因”,以“以小见大”的 手法,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面目”,这为“克隆”历史提供了可能性。 许善斌用这些证照重现历史的真实,2006年5月出版了《证照百年》,现在 又要出版《证照中国》,两本书都邀请我写序。《证照百年》序的题目是 《许善斌:用证照书写历史》,也许是因为我对老朋友太熟悉的缘故,写 着写着就写成一篇通讯,写出了一个“收集旧纸片的老汉”(老许自己名片 上的“职务”)。这次我又成了为许善斌专著写序的“回头客”,难免轻车 熟路也走了“回头路”。 。 许善斌先生收藏的证照源于民间,虽然是卖者无意买者有心,却没法 “预谋”,也没法“修改”,所以这两本书都是顺其自然的产物。《证照 中国》的时间集中在从建国初到“文革”前,这段历史有辉煌的胜利,也 有痛心的失误。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来自民间的 证照无法重新对它审查,也无法从“政治上把关”,免不了出现一些 “反面证照”,突出的有“大跃进”、“反右派”等政治运动中的证照, 它无疑是共和国身体上的伤疤,我们为此支付了巨额的“医疗费”,总算 使国体上的伤疤痊愈了。 如何评价这些“反面证照”,许善斌先生有他的自己的理解,他说这 些材料是共和国的“病例”,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想不再“犯病” ,就得经常研究“病例”。 国体如同人体,想从来不生一点儿病是很难的。还有,国家跟人一样 ,也有“幼儿期”、“青春期”,“壮年期”,后面还会走入“更年期” ,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周期病”,关键是要勇于正视过去,只有深入研 究“病例”才能做到“下不为例”。 许善斌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了错误也有“利用价值”。他 从当年的小学教师到现在的退休报人,经历了从大队(村)到公社(乡),再 到县、市,最后从省城到首都的全过程,这在那个“调动工作难,难于上 青天”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老许说这个“奇迹”的产生,不 光是靠成绩干出来的,也是靠犯错误犯出来的,如果不是当年在县上因为 “文革”搞得“臭不可闻”,怎么也不会削尖脑袋往市里钻。后来在省里 受到了“排挤”,他是被“反作用力”弹进了北京。老许说优点和缺点是 相伴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犯错误”跟犯病是一个道理,不能讳疾 忌医,不能报喜不报忧,这些所谓的“反面证照”,所引出的效果一定会 是正面的。 许善斌不厌其烦地讲这个正与反的辩证法,是因为收藏界至今还存在 歧视“反面文物”的现象,我们曾经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把兽分成猛兽 和益兽,藏品也有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想当年谁收集敌人的东西就意 味着通敌。现在政治风险已不比从前了,可是思维中的习惯势力还很强大 ,“反面文物”仍有难登大雅之堂之虞。 许先生的话我亦有同感,我20年记者生涯有10年是在“文化大革命” 中度过的,当年也面临着许多拍照方面的框框,属于给“文化大革命”“ 抹黑”的场景一律不让拍,我偷偷地拍了一些“负面”的照片。如今数以 万计的“正面”与“负面”的照片,组合成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文革”历 史,这些照片编入我的环球影展和《红色新闻兵》画册,受到国际媒体的 赞扬,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善斌先生所收集的证 照中,许多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产”。 2007年1月写于纽约无为斋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新中国从建国之初到“文革”之前17年间的纸上风云录。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抗美援朝战争,从土地改革运动到社会主义改造,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到“大跃进”,从“三反”、“五反”到“消灭四害”运动;从会议笔记本到革命运动纪念册,从各种奖状到证书,从门票入场券到海报卡片,从国徽设计图到报纸片面;从防治血吸虫病到治淮工程,从农民翻身票到节日庆祝宣传单,从牲口“户口本”到殡葬改革,从节目单到护照通行证,本书从国事、政事、大事、军事、农事、怪事、红事、民事、文事和外事十个方面记录了17年里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与历史。    作者以“向下看”的眼光和平实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了那些可能被掩埋的旧纸片上的历史。本书所收录的证照里,上自高层领导的会议证件,下至普通百姓的戏票奖状,都无不呈现出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心灵印痕。    本书是作者集十年之功推出的一本力作,虽然只是一部“断代史”,但里面所蕴含的价值却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那些“历史的碎片”中窥见整个新中国由弱而强的发展进程。

作者简介

许善斌,北京的退休报人,名片上的头衔是“收集旧纸片的老汉”。他是北京最早致力于证照收藏的民间收藏家,十几年来蛰伏于潘家园旧货市场和报国寺文化市场“淘宝”,风雨无阻,北京市场上有价值的证照大多都被他搜入囊中。他因此赢得“中国证照收藏第一人”的美誉。
许善斌老人的理想是,有朝一日可以成立一个“证照博物馆”,他希望能够通过证照展现历史,让大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书籍目录

序  许善斌:用证照提取“历史基因”第一章  国事:新中国发展的见证  会议上怎样使用麦克风  共和国诞生前的会刊  笔记本中的“纪念鼻祖”  政协代表的特殊符号  激动人心的共和国诞生  报纸为共和国的诞生摇旗呐喊  从此我了个国庆节  由“样品”变“正品”  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大选票  二次开发的“人才能源”  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第二章  政事:国家管理的历史轨迹  干部有了“铁饭碗”  “专家治国”  “两斗芝麻官”  领导的报告会  别具一格的思想工作  批判活动也悄悄地抬头了  铺天盖地的政治运动  抓两头带中间  会议:国家的“神经网络”  笔记本:历史的脚印第三章  大事:建国初期的一波三折  土地终于更换了主人  大张旗鼓搞土改  彻底翻身做主人  “三反”与“五反”  保卫年轻的共和国  作为非常事件的胡风集团案  社会主义改造旗开得胜  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标记”  反右派运动的前奏和尾声  由朋友变成了敌人  右派分子被搞得臭不可闻  文艺界是反右斗争的重灾区第四章  军事:保家卫国备忘录  捐献飞机大炮的壮举  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在游戏和义演中声讨“美帝”  志愿军流血,志愿者献血  志愿军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  美国空军的“活命哲学”  “枪杆子”展览  有章有法功过分明  全民皆兵的时代  ……第五章  农事:公社化时期的农村图景第六章  怪事:疯狂年代的想像与荒诞第七章  红事:大众节日的历史碎片第八章  民事:事关国谋取地民生的悠悠往事第九章  文事:单纯年代的文化娱乐第十章  外事:与国际接轨的前奏后记

章节摘录

  从此多了个国庆日 笔记本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已经成了微不足道的东西,可是退回到50 年以前,它却身价不凡,要送礼的话它堪称是一份厚礼,可惜当时没有情 人节,如果送笔记本肯定比送鲜花更能赢得情人的心。很多人有了笔记本 也不舍得用,喜欢留做纪念品和炫耀品,既是精神财富又是物质财富。现 在笔记本电脑风靡世界,笔记本电脑因为像笔记本而得此名。实际上,在 电脑还没出世前,笔记本的价值似乎就相当于电脑,很多人不舍得“大材 小用”,只用它来记录像日记之类的重要事情,以延长笔记本的寿命。 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有纪念意义的笔记本,事过 境迁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我这里收集了三个,现在看它们是各有千秋。 当时很多方面还没有规范化,这些本子的设计也是五花八门。第一个上面 写着“国庆纪念手册”,图案只是一面国旗,以旗示国简洁明了;第二个 上面写着“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图案又是一面国旗;第三个则是 别出心裁,还有点儿面面俱到,上写“开国纪念”,把国家的形象描画成 一座灯塔,国旗和党旗分列灯塔两旁。还有一个小细节也值得说说,前两 个本子的书写格式跟现在一样是从左往右,后一个正相反。从右向左是老 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这种“破规”在当时是大势所趋,但是没有法律依据 。 由“样品”变“正品” 我们的国徽既大方又美观,是一件难得的设计精品,它集中了国家领 导人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在当时来说很有中国特色。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向全国征集国旗、国徽、国歌词谱的 启事,收到了110多件国徽稿件和900多件图案。第一届政协会议审查时都 看不上眼,于是责成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 学院)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两家同时开展竞赛,最后进行选择。清华由著 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担任组长,成员有梁先生的夫人、建筑学家林徽因 ,画家李宗津,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教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 ,张昌龄以及研究古建筑的学者罗哲文等。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由著 名工艺美术家、教授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人组成。 为了赶在1950年的国庆节在天安门挂上新国徽,两个设计组的专家和 学者们对各种构思和设想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后都有了草案。根据全国政 协国旗、国徽审查小组提出的要求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并比较了所有 设计方案后,两个设计组最后共同确定了国徽图案的内容:用齿轮、麦稻 穗,五星、绶带作为题材,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政权和全 国人民的大团结;把天安门作为题材的一部分设计进去,用以代表“五四 ”民主运动发祥地、新中国的诞生地。 国徽图案通过之后,梁思成向中央推荐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 ,来完成国徽立体浮雕模型的设计塑造任务。生性耿直的高庄在塑造模型 时,认为国徽方案中尚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很多人说他没有这个 权力,他就上书毛泽东:“主席,你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艺 术家……”毛泽东主席不但没生气,还同意了高庄的意见。 清华大学营建系为此获得了国徽设计一等奖,并领到了一千万元(旧币 ,合现在人民币1000元)的奖金,这钱代表了大师们的“劳动价值”,也是 按劳取酬原则的体现。还有一个说法是,政务院决定奖励梁思成等8名有功 人员每人800斤小米,在分配的时候梁思成建议多给高庄一些,结果他们谁 也没要,全部捐献给了抗美援朝部队。 P16-19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证照收藏第一人集十年之功的心血力作。  北京目前正在大踏步地前进,这无疑是必须的。但与此同时,旧事物也消融得过多过快。这样下去,又将给我们进一步的前进带来阻碍。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研讨本书作者的工作,同时也评价本书的出版价值,当是一件非常重要与急迫的事。  ——徐城北 (作家,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别看是一张小纸片,其中却蕴涵了无穷的信息,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老许经常要跑博物馆图书馆,去研究它们,细细品味。  ——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  10年过去了,老许算得上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证照收藏大户了,然而收获名声的同时,他也为此搭上了全家省吃俭用下来的所有积蓄近20万元……最近,老许玩收藏又出了新招儿:写书。不过不是编别人的故事,而是写自己的收藏心得。在票证的大千世界里看世事变迁,在自己的收藏故事中寻找快乐。  ——中央电视台《记忆》栏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证照中国1949-1966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2条)

 
 

  •   这是一部新中国从建国之初到“文革”之前17年间的纸上风云录。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抗美援朝战争,从土地改革运动到社会主义改造,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到“大跃进”,从“三反”、“五反”到“消灭四害”运动;从会议笔记本到革命运动纪念册,从各种奖状到证书,从门票入场券到海报卡片,从国徽设计图到报纸片面;从防治血吸虫病到治淮工程,从农民翻身票到节日庆祝宣传单,从牲口“户口本”到殡葬改革,从节目单到护照通行证,本书从国事、政事、大事、军事、农事、怪事、红事、民事、文事和外事十个方面记录了17年里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与历史。
    作者以“向下看”的眼光和平实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了那些可能被掩埋的旧纸片上的历史。本书所收录的证照里,上自高层领导的会议证件,下至普通百姓的戏票奖状,都无不呈现出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心灵印痕。
    本书是作者集十年之功推出的一本力作,虽然只是一部“断代史”,但里面所蕴含的价值却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那些“历史的碎片”中窥见整个新中国由弱而强的发展进程。
  •   作者收集这么多证照实属不易!令人钦佩!但少有遗憾,本书第123页下面一张奖状,明显是现在的仿品,作伪痕迹非常明显(从字体、图案及印制风格均可看出,这是目前最常见的奖状)。希望作者修订时减少此类遗憾!
  •   此书的绝大多数证照印刷非常清晰,只有少数不清晰。这些证照,自然可以为社会史的写作留下极好的材料。在国外,有汉学家专门搜集中国的宣传画进行研究,非常别开生面。
  •   推荐购买,里面都是些见都没见过的珍藏证照!
  •   现在还有另一种形式的证照
  •   作者是个有心人!他的三种书都买了!这些内容,只可惜是作者一人的收藏,想必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的物品,如果要是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那材料就丰富了,不仅对收藏,对文化、对历史都会有重大作用的!
  •   对于80后来说,我觉得这本书蛮有意思的,有些东西,可能小时候在农村见到过,或者在家里的旧品收藏箱子里见到过,不过觉得很新奇,如果跟父母一起分享,回顾过去的岁月,应该是一番很特殊的感受。另外,也是送给父母的好礼物~
  •   中国的发展史,值得收藏
  •   我丈夫是个非常喜欢怀旧的人,当我发现当当网上的这本书时,我就毫不忧豫的买了,结果,他看到书后真的爱不释手,还不时的看到某页的时候跟我一起回忆小时候印象中的一些事情,回忆过去,尤其是回忆儿时的事,那是非常美丽的一种感受,我推荐,喜欢怀旧的人,或者是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长辈们买一本,他们一定会非常喜欢.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了解中国
  •   正如最早的那位评论者所言,“对于80后来说,我觉得这本书蛮有意思的”。小小票证映射了一个国家的一个时期,往往教科书上的介绍让人感动空洞,也往往这种实物所传达的内容更容易让人接受。
  •   图片上的历史
  •   值得珍藏的历史回忆!
  •   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很感兴趣,纸质是不错,就是内容少了点
  •   看到后如获至宝,我是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用到了一些材料,效果很好。
  •   去感受一下我们未曾经历的年代时的生活,很不错
  •   里面收录了大量的图片,很多都是我不曾见过的。长见识了
  •   图片说明当时的真实记忆
  •   我一看到就毫不犹豫买了,对回顾和了解那个年代很有帮助。
  •   书很好 人都应该读一读,以史为鉴
  •   唤起当年的记忆。或者说是早期的未经历过的事情,但是一直在宣传的事情的形象的抓取。
  •   回头看看会让人感慨万千
  •   送给老头的好礼物爸很喜欢这年纪的人就这点追求了
  •   还缺一本,等待中。很不错的书。
  •   送给老哥的礼物,他很喜欢。
  •   大家都要看啊,看丰富
  •   不错,枸杞童年的回忆
  •   好书不用都讲经典经典
  •   我很讨厌毛画得像个忠厚长者开的却是历史倒车平白拖后中国历史进程六十年(还没完)但证照中国这书却很好反映了那个荒唐年代的一个侧面
  •   内容丰富,可做收藏
  •   看历史书,总感觉其抽象,要是同时看看当年的票证,能缩短人与历史的距离,会有“活生生”之感。
  •   一些证票已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生活中的各种证票不比那时少,只是更精美,代价更高而已,习古温今,感慨良多。
  •   就像一本陈年的别样相册,向我们展示了那段已经过去的岁月,曾经的点滴,用画面展现,还原了历史,不错的一本书。
  •   本书挺有新意
  •   呵呵,这本\书,还可以
  •   书的质量非常好!
  •   不错,感动
  •   了解一些东西吧,装订的不错.
  •   很清晰很生动,但买回来也就懒得翻了
  •   家里老爷子爱好,买来当礼物。
  •   图片多,见识了一些那年代的东西。但是对这个特殊年代的历史没有详细的文字内容,而且内容有跳跃性。
  •   这本书本来是买给父亲的,父亲看后感叹很多,书中的很多图片唤起了他对经历过的那些年代的记忆;自己也粗略的翻过,虽然不能够有很深入的认识,但是也感触颇多.
  •   80年代的人对这个东西翻翻罢了,毕竟文字太薄弱了
  •   看到这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感觉很亲切又很伤感。岁月不留人呀,那段岁月只能留在大家的心间。
  •   感觉自己收获不是很大,不过还是有收获
  •   这本书不如1966-1976那本好,图片介绍的枯燥无味。
  •   这本书还不错,看看图片,能用来打发时间……
  •   角度很新奇,但文字太薄弱,毕竟是收藏品的说明而已
  •   帮别人买的,不知道什么内容
  •   感觉很一般,本来是给老爸买的,但是,显然他并不感兴趣!
  •   书质量什么的还是可以,但是好象不值这个价格,唉,现在的物价.
  •   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买了以后很后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