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的智慧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作者:阿红 主编  页数:257  字数:24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王朝历史风云录》之一。  所谓哲人,也就是为人处世聪明过人的人。  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从。”历史上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因为投错了主人而遗恨终身。一个人在动荡不安的形势下,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后,还要有灵活机智的脑子。历史上一些有成就的哲人,如老子、孔子、孟子、陶渊明,包括苏秦、张仪等等,他们的智慧,就在于该回避时就回避,不该回避时就不回避。但现实的残酷,有时候竟会令处世有道的哲人也猝不及防。因此自春秋战国之后,哲人才学乖了一点,他们不想招惹谁了。大多数后来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包括诗人、文人,也常以深沉、犀利、警惕的眼光观摩社会。他们深深知道人的本性是恶善参半,真伪交加。因此,他们的学说与行为,往往在“明哲保身”或“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悟出了入世与遁隐的道理。他们不愿与帝王共处,认为相处得好则罢,相处得不好则反误了卿卿性命,于是“避世唯恐不及”、“入山唯恐不深”,便成了佛道二家哲人的座右铭。  然而,对大多数有为之人来讲,他们凭借的是学问,而所谓——-的学问,无非是“货b帝王家”,从而达到谋生的目的。这其中,当然需要很高深的造诣及自身的天资,才能征服帝王和降服别人。  阿红  2008年5月1日

内容概要

哲人常以深沉、犀利、警惕的眼光观照人世。他们深知人性的本质是善恶参半,相处得好便罢,相处不好则“反误了卿卿性命”。因此,哲人大多一入山唯恐不深一。他们为人处世,往往在“明哲保身”的古训下,或在“参禅定笃”的境界中,悟出“看花不是花”、“见水不是水”的入世与遁世之道。    本书是《王朝历史风云录》系列之一的《哲人的智慧》分册,书中主要讲述了:董仲舒、刘伯温、弘一大师等中国哲学家的故事。

书籍目录

第一个军师型的哲人博学的季札像龙一样的老子有“私生子”之说的孔子倡导博爱兼利的墨子与齐宣王玩“形意拳”的孟子利用“乌有先生”来谈道说法的庄子装疯的孙膑苏秦张仪也还算得上是明哲之人寒士冯谖触誉劝人的技巧范雎由祸转福主张“性恶”论的苟子商鞅因变法而死同出苟子门下的韩非子与李斯长于机巧之学的张衡反着说话饱学之士匡衡不够理智的淮南王以幽默见长的东方朔“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公元一世纪的智慧之灯在合适时势中成就志愿具有神悟的竺道生孤标傲世的陶渊明辅主建业的房玄龄致力儒道的韩愈找到人生归宿的大师慧根茁壮的“猫獠”深受武则天器重的法藏聪颖绝伦的一行少见的智者福禄寿全的郭子仪马祖不是妈祖隐士钟隐集大成者朱熹天资过人的道济耶律楚材:暂且绝迹于世主动寻找真命天子的刘伯温明初大儒宋濂“忽然惊起卧龙愁”李贽并非不食而死欲狂而狷的黄宗羲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鸭先知”与“鹅后知”难得糊涂的“八怪”之一 袁枚一诗解纠纷 军中两哲人八指头陀忽僧忽俗的奇僧得道高僧戒然走出尴尬时代的弘一大师

章节摘录

  第一个军师型的哲人  商朝末年,殷纣王暴虐无道,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倡行仁政,发展经济,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  做馒头生意的姜尚,是个满腹经纶的人,当他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都城朝歌,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蹯溪,终日以垂钓为事。据说,他钓鱼不用食饵,只不过是做个摆设,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

编辑推荐

  孤标傲世的陶渊明、辅主建业的房玄龄、致力儒道的韩愈、找到人生归宿的大师、慧根茁壮的“猫獠”、深受武则天器重的法藏、聪颖绝伦的一行、少见的智者、福禄寿全的郭子仪、马祖不是妈祖、隐士钟隐、集大成者朱熹、天资过人的道济……《哲人的智慧》向你讲述关于中国哲人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人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