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系列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作者:谢武申  页数:229  字数:260000  

前言

1949年底,从西安来了一位赵先生,想约四大名旦中的一位赴西安演出,因为其中三位各自忙于早已约定的事情,这次西北之行的担子就落在砚秋的肩上。加之砚秋早就有西北戏曲调查的酝酿,趁此旅行演出的机会,亦可为更大规模的调查做些准备,于是他就同意率“秋声”社去西安了。听砚秋谈大西北旅行的观感,是很有趣的,特别是西北部队的各级领导同志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刚到西安时,就置身于热烈真挚的友谊之中,不管是演员和各级干部,见着面不知说什么好,你问东我问西,没有虚礼客套,没有等级职位区别,就像阔别多年的一家人那样,叫人心里暖和得很。在参加完欢迎大会后,砚秋正要回到自己的住处去,有位同志来说:“程先生,还有人来看您……”正说话间,走进房门,见一位忠厚长者正在房内等候着,原来是王维舟副司令员。    王老在握手招呼以后,笑着说:“昨天看了您的演出极感满意,确实是好。贺老总没有在西安,特意嘱咐我代表他本人向程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慰问。老总很快就返回西安,二位还可以深谈呢。”    王老邀请砚秋游览西安内外的古迹名胜,砚秋怕妨碍王老的工作,一再婉谢。    王老说:“不妨事,您难得到此地,我们别处先不看,惟有王宝钏的寒窑和塑像是一定要去看的。程先生在表现王宝钏形象上是有很深修养的,您的《武家坡》一剧我是闻名已久的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次日,王老和军区剧团陪着程剧团的同志们一同去游览西安郊区的武家坡遗址,并在王宝钏窑洞庙前与砚秋及剧团同人们合影留念。    过了没有两天,在一个晴朗的下午,砚秋正在屋里写日记(他住的是一所很古老的宅院的南屋,直对着街门,所以在屋里一抬头就能看到外面),从门外大步流星地走进一位客人,砚秋一眼没看清楚,这位客人已经迈步进了屋,兴奋地叫了一声:“程先生!”来客身披风衣,神态非凡,朝着他疾步走来,热情拉手,并自我介绍说:“我是贺龙!”    砚秋赶紧站了起来,他深情地望着贺老总,笑着言道:“贺将军,您好!您军务繁忙,为什么还这么客气要亲自来此呢?”    两位手拉手地就坐,真是一见如故,说笑不停。临走,贺老总关切地问:“在生活上有哪些困难不要客气,一定要告诉我的呀!此地刚刚解放,情况还比较复杂,要多加注意才是啊!我过两天再来看您。”    说着,贺老总又到东西厢房看了看,见没有什么异常情况,才边叮嘱着边离去。    砚秋风趣地对我讲:“不管什么事,都要自己亲眼看看才行,不要听信传言。没有见到贺龙将军之前,我想这位久经沙场的大将一定是位大花脸的角色,不料会面时却是一位靠背武生的样儿,真是有趣。他是那么诚恳热情,和蔼可亲,完全是长者风度。我在旧社会会过各式各样的人物,上自达官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在新社会认识这些名闻中外的将军,都是那么诚恳直率,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我们一见面就投脾气,说得到一块去。文艺界却有那么一些人,我管他们叫‘耍黑枪’的,面前一套,背转身去又搞一套。我最不喜欢这号人,我最喜欢军人!”“我要是不学唱戏,一定也会当武人的。”    砚秋说着,随即从衣箱里拿出一个用绿丝绦系着的杏红缎的长形包裹:“让你看一件珍贵的玩意儿。”他边解包裹边说道。褪去红缎套子,赫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柄泥金红底色鞘、带有华丽镏金饰件的日本战刀。    我被这意外的物件弄呆了,忙好奇地问道:“这刀是你打哪儿买来的?买这玩意儿干什么?”    他哈哈大笑起来,说:“这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东西呀!这是日本将官的指挥刀,是贺龙将军打了大胜仗的战利品。贺老总把它珍藏多年,它是老总赫赫战功的历史证明。在西安时,贺老总临去西南之前专来看我,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四川解放了,我要转到西南地区去。几时请你到西南作一次旅行,我准备欢迎你,我就先行一步了。今天带来一件礼物作为我们西北相聚的纪念吧。说着,叫随从呈上这把宝刀赠我。我推谢再三,说这是老总心爱之物,我如何收得!贺老总笑着说,‘宝刀赠烈士,红粉送佳人’,砚秋你当然受得喽,收下吧!贺龙将军人家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英雄,这样看得起我程某人……在与贺老总分手之后,我想了四句题词,并以魏体字书之,快!让雷师傅把刀拿去刻上题词以志纪念。”这把刻有“新国肇造,西北壮遨,贺龙将军,慨赠宝刀”题词的战刀,是贺龙同志与砚秋真挚友谊的最可珍贵的纪念品之一。    砚秋在西北考察结束后,即返回北京作短暂休整,同时积极筹备赴大西南地区的旅行演出和戏曲调查,准备时间只用了一个半月,可见他工作之紧张和热情之高了。他们连在家过春节都没有来得及——按戏班旧例,春节时期是不外出的,封箱以后到旧历正月初一、二、三才出演几场以示庆贺。这次则一反惯例——首先转道上海,然后溯长江上汉口,那已经是1950年2月的事情了。    他在重庆高兴地拜访了贺龙将军和王维舟副司令员,两位老总热情支持砚秋去贵州和云南考察戏曲。当时西南地区刚刚解放,一些地方还不太平,贺老总对砚秋的安全很不放心,就派了一个排的战士形影不离地保护他。砚秋一说到这里就得意非常,他说一路上同战士们搞得很热火,相处几个月很有感情,不少战士在分手时差不多都成了戏曲爱好者了。他幽默地说:“我给贺老总办了一个戏迷速成班!”    他的另一件得意之作是借了贺老总的军衣化装留影。他化装仿照贺龙将军的模样,身披军大氅,头戴嵌有红五星帽徽的军帽,抹了黑色短胡须,照了一张有趣的照片。他把这张照片上题上“贺龙将军,看,我像你的小兵吗?”等他从西南边陲回到重庆又一次见到贺龙将军的时候,老总对这张照片很是夸奖了一番,说他化装得很像。砚秋对我说,这次在重庆与贺龙将军谈了很多往事,真是越谈越对脾气,相互越了解,以致在分手时彼此都恋恋不舍了。    1953年,砚秋率剧团在东北各地演出。他在哈尔滨知道贺龙将军将带领慰问团访问在朝鲜的志愿军指战员,当即给贺老总和文化部发电,要求随团前去。从东北赶回北京报到后没过几天,就又上路去了。从朝鲜前线回来,听他匆匆谈到此行的观感,说有的名角要戏份太高,实在不像话,有的仍然像在内地那样抢头牌摆排场。砚秋说:“这些矛盾还得我出面去排解,反正我只带了几个人.也没有衣箱,更没有那么多累赘,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就去。我一直走到最前沿的坑道去表演。看到那些赤胆忠心的战士,怎么不叫你感动!什么劳累啦,苦啦,全忘得一干二净了。还是那句老话:我就喜欢军人,跟他们在一块心里总是高兴的。”    没过多久,砚秋又率剧团到江、浙、福建前线作慰问演出……    1956年冬,砚秋随人大代表团访问苏联。他回国后,一到家里就兴奋地对我说:“这次出国,我个人有两件喜事,一是在列宁格勒见到了三儿子,还专门和他的同学们联欢了一次。与青年人在一起自己也变得年轻了,我对他们说我不服老,还准备同他们竞赛竞赛。第二件喜事恐怕你就猜不到了。”他压抑着内心的激动慢条斯理地说:“总理找我谈话了!总理问我怎么不入党啊?我说我缺点太多不够资格。旧社会养成的个人奋斗、嫉恶如仇,容易得罪人,加上生活散漫……总理鼓励我说,缺点是可以克服的嘛。总理还说了好多,他对我程某人是太了解了,连我自己没有想到的细小进步,他都注意到了。我说没有介绍人呐,总理当即表示愿意做我的介绍人。贺老总说,砚秋,入党要两个人介绍,我愿意做你的第二个介绍人。这真是我平生最激动的事啊!”    1957年秋的一天下午,国务院办公室给家里来电话说:“邓大姐请你和爱人一起来吃螃蟹。”    砚秋答话说,请办公室和门卫打好招呼,他马上就去中南海。正在砚秋换衣服的这会儿功夫,敬爱的总理却亲自来家接我们来了。    到了中南海,邓大姐、贺老总夫妇都已早在那里了。大家见面,特别亲热。人坐以后,端上来几盘大螃蟹。贺老总先斟满两杯酒,笑嘻嘻地递给砚秋一杯,相视举杯,暗含的意思是祝他成功。    席间,总理向砚秋打听戏剧界一些名角的近况,还谈了一些别的事情,就忙着催邓大姐说:“今晚天桥剧场有戏,你们几位先走吧,我们还有些事谈谈,晚一些来。”说着,起身即同贺总和砚秋一起走到旁边的屋子去了。    那天看完戏,回到家里,时间已经很晚了。砚秋和我坐在堂屋,回味这值得纪念的一天,谁也不想回屋去睡。我问他两位老总单独跟他谈了些什么,他说:“谈的是关于参加党的问题,我说我现在还不够共产党员的资格。总理问我自己觉得怎样?我说觉得比以前有进步了。两位老总笑了,并说,你自己说自己进步不行,得别人说你进步才行呢。”    此后不久,敬爱的总理和贺龙同志分别给砚秋写了信,正式同意介绍他加入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

内容概要

  本书以统一战线的发展演进为背景,以开国元帅贺龙与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友谊为主线,以生动的语言、详实的资料,叙述了贺龙等一代开国元勋与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交往相知,以及程砚秋等从“旧艺人”转变为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京剧程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蜕变的过程………

作者简介

谢武申
国防大学研究员,大校军衔。曾任军委《刘伯承传》、总参某部《贺龙传》编写组成员。主要著作有:《共和国体育元勋》、《刘伯承出川》、《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贺龙文选》等。

书籍目录

平生最激动的事(前言)
第一章 热心京剧事业的贺龙将军
第一节 喜收张一然
第二节 成立“战斗”平剧社
第三节 “战斗”平剧社与延安平剧研究院
第二章 爱国、正义的京剧大师程砚秋
第一节 出身贫寒的艺徒
第二节 梨园行中的义士
第三节 不为日伪演戏
第四节 青龙桥荷锄务农
第三章 古城初会
第一节 贺龙创建晋绥平剧院
第二节 周恩来登门拜访程砚秋
第三节 “宝刀赠烈士”
第四章 山城重逢
第一节 扩建西南军区京剧院
第二节 慰问西北、西南
第五章 京城入党
第一节 赴朝慰问
第二节 周恩来、贺龙愿做入党介绍人
第三节 程门流芳
尾声
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张一然1908年出生于贫雇农家庭,曾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任丘县的官费初等师范。17岁,他慕名去投考冯玉祥将军在张家口开办的军官学校。但事不凑巧,他刚到张家口,军校招生已经结束。然而,他从军之心不死,又到冯玉祥的部队报名参军,当了西北军的一名宪兵。以后,又担任过宋哲元、赵博生的书记官,被授予少校军衔。    张一然身在军营,但却不满军阀混战,更不愿为混战而卖力,加之他酷爱京剧,便于1928年秋弃甲从戏。通过朋友介绍,他到了西安,向“韩庆奎科班”的老生演员楚公林先生学戏。他勤学苦练,很快就学会了《捉放曹》、《珠帘寨》、《文昭关》等二十多出戏。    为了学戏,张一然去了京津。满怀抱负,一心求学。    在“灞桥柳絮飞白雪”时节,张一然满载而归,重返古城西安。    “杨月青戏班”得知张一然“学”成回来,便捷足先登,请张一然唱三天“打炮戏”,之后再订合同。张一然见盛情难却,就登台演出了《四郎探母》、《汾河湾》等几出戏,观众火爆,票房收人大增。谁知三天过后,班主除了收钱之外,只字不提签合同之事。张一然这才恍然大悟,愤然离去。    不久,张一然又来到“王侠克戏班”。班主看过他的“打炮戏”,也知道他是票友出身,便厚着脸皮,昧着良心,常以“入不敷出”为由,克扣他的“包银”。张一然性情倔强,不堪忍受,只得辞出他就。    此后,张一然从咸阳演到宝鸡,又从宝鸡演到天水。由于他不是科班出身,亦未正式拜在某一名师之下,无论加盟哪个戏班,他也只是班主的“摇钱树”,并不拿他当“角儿”,一再压低“包银”。加之时常还要被国民党军队和达官显贵凌辱,他只身一人,无助无援,常常陷入苦恼之中。为了表明自己与恶势力不妥协的侠骨义胆,他为自己起了一个艺名——“燕南游丐”。    由于甘肃一带京剧观众不多,加上班主的盘剥,张一然维持不了生计,只得从“天水班”转回华北。下海唱戏的痛苦经历,刺伤了他的心,他只得将满腔抱负暗藏在心中。为了养家糊口,经朋友介绍,他到河南焦作煤矿当了一名管理运销的小职员,月薪四五十元,尚能勉强度日。焦作煤矿有一个业余平剧团,慕“燕南游丐”之名,时常邀他出演。因之,张一然在河南也渐渐有些名气。    张一然从事平剧事业的心并没有死,又托人到北平的一个政府机关做事。他本想利用这个机会拜访平剧界名师,多看看本功戏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先生的旦角戏,不料,在北平住了仅仅几个月,“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危在旦夕。于是,他不得不带着全家离开北平,回到家乡任丘避难。父亲张占鳌从此再不让他到外地闯荡。    张一然是个孝子,眼见平津地区已沦为日寇的占领地,又听说梅兰芳、程砚秋等许多平剧界有民族气节的名角相继隐居罢演,自己也绝了登台的念头。可是,在家务农,他又不是里手。他曾经参加过游击队,上前线打日寇。但眼见一些昔日的西北军已四分五裂,有的部队纪律极坏,欺压、鱼肉百姓,以抗日为旗号,自封“司令”,实为趁战乱招兵买马,独霸一方。他不愿跟着这些“草头王”,便又回到家中务农。为此,他陷人苦恼、彷徨之中,拿起闲置多日的烟枪,终日以鸦片麻醉自己。    戒烟从军    再说八路军一二○师一到冀中,便首先在各县开展宣传抗日的运动。各部队和“战斗”剧社都派人深入农村,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中共和八路军的抗日纲领,动员青年参军。一时间,任丘民众都沸腾起来。“战斗”剧社则多方打听新参军的青年中有没有文艺人才。一二。师一位名叫朱江的连长,带着征兵工作队来到了蔡村。他听乡亲们介绍说,本村的张二然很有见识,师范毕业生,在西北军当过少校,又会唱平剧,还参加过游击队……    朱连长喜出望外,亲自登门拜访,动员他参加八路军,帮助部队搞宣传工作。    张一然深受感动,异常振奋,当着朱连长和全家人的面,把大烟枪往膝盖上狠狠地磕了一下,就给撅了,又把烟盘子掷于地上,说:“为了抗日救国,从今天起,就把大烟戒掉!”    老父亲怕他戒烟不成,反搭上性命,劝他说:“少抽点儿,慢慢戒吧。你身体那么弱,一吃戒烟药就拉肚子,戒出个好歹可怎么办呢?”    但张一然决心已定,坚定地说:“贺龙将军的部队派人来找我,士为知己者死,为了参加八路军,为了抗战,我豁出去了!”    为了不让父亲和家人看着他折腾,他到本村寇先生家里吃了大剂量的戒烟药——洋金花,弄得上吐下泻,又是发高烧昏睡,又是说胡话,死去活来地折腾了足足一个星期,居然绝了吸毒的根儿。不过,人却是消瘦得像一根细麻秆儿,走路都有些摇晃,好像一刮风就倒的样子。他穿上棉大褂和草鞋,来到了一二O师。    他到部队不几天,就被四出网罗文艺人才的“战斗”剧社调了过去。他想不通,要求留在连队扛枪打仗,亲手打死几个日本鬼子。    贺龙将军听说此事,亲自同他谈话,说:“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八路军的文化工作,也是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和到前线打鬼子同样重要。‘战斗’剧社之所以叫‘战斗’,就是剧社也要上前线,深入到连队搞创作、演出,剧社的成员同样是军人,都要带枪,情况需要,都要上战场。”    张一然这才知道,八路军的剧社,和国民党军队的随军剧团完全是两码事,就点了点头。贺龙临走前握着他的手说:“张一然同志,你的才能,在八路军大有发挥的余地哟!”    张一然一问剧社的同志,才知道跟他谈话的竟是景仰已久的贺龙师长,师长让自己搞文艺,还能不干吗?    他答应在“战斗”剧社里干下去。但剧社的同志看到他那副“麻秆”的样子,不由产生了怀疑:这种风都能吹倒的人,能过严格的军事生活吗?    但事实出乎大家的意料。张一然是行伍出身,曾在冯玉祥的部队受过严格的训练,对于军事生活早已习惯,而且动作敏捷,并非弱不禁风;他走路时撇着脚,像是走台步,但一天行军七八十里,从没掉过队,就是脚上打了血泡,也从不叫苦;剧社进行军事训练,他射击、投弹的成绩都不落人后;平日的勤务工作,他抢着干,从不喊累。P2-4

后记

《统战人物传记系列》是本社列入国家“九五”规划的重点图书。初版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同志亲自作序,并指出:“编撰和出版这套丛书,既具有重要文化价值,更可以发挥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的作用。”丛书自出版以来,不仅成为统一战线工作者的案头书,更受到众史学工作者和读者的欢迎。从统一战线的视角、采用纪实的手法,聚焦钩沉老一辈革命家与爱国民主人士的历史交集、人生交往,以丰沛的细节再现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历程,本套书属于首创,是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项富有开拓性意义的重要成果。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特别是为满足今日青少年学习历史、汲取智慧、健康成长的需要,本社决定修订再版此书。在此,我们向给予此书诸多支持的作者们、读者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华文出版社    2012年5月

编辑推荐

“统战人物传记系列”自出版以来,不仅成为统一战线工作者的案头书,更受到众史学工作者和读者的欢迎。从统一战线的视角、采用纪实的手法,聚焦钩沉老一辈革命家与爱国民主人士的历史交集、人生交往,以丰沛的细节再现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历程,本套书属于首创,是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项富有开拓性意义的重要成果。    这本《贺龙与程砚秋》(作者谢武申)是其中一册,以开国元帅贺龙与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友谊为主线,以生动的语言、详实的资料,叙述了贺龙等一代开国元勋与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交往相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物传记系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是统战人物传记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它以开国元帅贺龙与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友谊为主线,以生动的语言,翔实的资料,叙述了他们之间友谊的很多精彩故事,值得好好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