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西游》探源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侯会 学苑出版社 (2009-05出版)  作者:侯会  页数:34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作者主要是从事明清文学教学、科研工作,《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收入了作者20多篇论文,其中大部分是有关《水浒传》、《西游记》,主要是对小说成书过程的探索。

书籍目录

《水浒》源流管窥《水浒》源流新探试论《水浒传》的悲剧历史底蕴——从梁山泊与祝家庄、曾头市的同构关系说起从南北蓼儿洼看《水浒》故事与淮南之吴系——兼谈”臭读本”《水浒传》再论吴读本《水浒传》《夷坚志》中的《水浒传》素材鲁智深形象源流考后来居上的《水浒》人物——公孙胜打虎英雄终结春——武松替杨志说两句话——吴于《智取生辰纲》的对话简本《水浒》与张骥“传假信”与“江流儿”——《水浒》中两个世界性的民间故事类型疑《水浒传》与摩尼教信仰有关疑《水浒传》前半部撰于明宣德初辛——试从小说中的货币信息加以推断《水浒传》成书时间再探讨从“鸟鸡国”的插增看《西游记》早期刊本的演变乌鸡国:《西游记》中的“王子复仇记”试论《西游记》“莲花洞”故事之晚起《红楼梦》与张岱读《抄检大观园》宜参看程高本重读《范进中举》所想到的华光变身火神考——明代小说《南游记》源流初探华光、王灵官与二郎神——《南游记》源流再探华光、二郎与祆教雨神——《南游记》源流三探《十五贯》系元代话本考牛肉村醪,抑海错山珍?——白话小说文化品位之再审视从“则个”一词的隐现看部分话本小说的创作年代后记

章节摘录

《水浒》源流管窥常见的《水浒》版本有三种: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这三种版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前七十回基本是一致的;分歧仅仅在七十回以后的部分。故《水浒》研究者们大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各种版本的七十回以后部分,希望从中找出关于《水浒》成书及版本演变的信息来;自然,也就放松了对前七十回的研究探讨。其实,有关《水浒》版本演变的信息在前七十回中也有不少,一些学者就曾做过探讨。例如,聂绀弩先生即撰文指出:《水浒》第十三回中叙杨志、索超比武之后,忽然另起一段,写山东郓城知县时文彬升堂理事,而接下去叙人物故事,都与前面不相勾连。他因此提出假设:“最早的《水浒》本子,当只有宋江、晁盖等人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从时文彬升厅开始的。以前的那些人物:林冲、鲁智深、史进,甚至杨志在内,都和晁盖、宋江他们没有关系。……所以以前的差不多十三回,都可能是后加的。”这无疑是个大胆而新鲜的假设。笔者在研读《水浒》的过程中,也产生过类似的感受,尝试言之,为上述观点提供一点佐证,以就教于方家。鉴于明容与堂本是目前公认的最接近作品原貌的本子,故文中涉及的《水浒传》内容,皆以该本为准。 《水浒传》脱胎于宋元说话,故叙事行文还保留着散韵结合的特点,诗词歌赋俯拾皆是。这些诗词乍看似无规律,但细审却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小说中每位梁山好汉初次登场,总要伴随出现这样一种诗赞:其内容或是描述英雄的相貌穿着,或是赞叹他的光荣历史,夸张其本领手段;同时,还要道出这位好汉的姓名或绰号。因此它成了每位好汉首次登场的标志,我们姑且称之为某某人的“出场诗”吧。《水浒传》中只有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才有这种出场诗,其他人物都不曾享有这种“待遇”,甚至包括晁天王在内。举例来看。第十三回美髯公朱仝出场时,书中这样写道:这马兵都头姓朱名仝,……怎见得朱仝气象?但见:义胆忠肝豪杰,胸中武艺精通,超群出众果英雄。弯弓能射虎,提剑可诔龙。一表堂堂神鬼怕,形容凛凛威风。面如重枣色通红。云长重出世,人号美髯公。绝大多数梁山好汉首次出场都有出场诗伴随,但也有少数人始终没有出场诗。另一些人的出场诗则是他们第二次、第三次出场时才出现。对《水浒传》中的出场诗加以考察归纳,我们注意到这两个现象:第一,在《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中,始终没有出场诗的仅有十八位。其中名列天罡的有公孙胜、刘唐二人;位居地煞的有白胜、曹正、张青、孙二娘、施恩、孔亮、吕方、郭盛、石勇、童威、童猛、薛勇、朱富、杜迂、宋万、宋清等十六人。推原其没有出场诗的缘故,不外乎两点:一是作者写书时漏掉了,没有写。如白胜、朱富那样的微末人物,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再有一种可能,是作者给每位好汉都写了出场诗,但由于历代对《水浒》的增删修改难以数计,加之书贾唯利是图,校刊粗劣、滥加删削,结果把某些人物的出场诗刊掉了。然而,从百分之八九十的梁山好汉都有出场诗这一现象来看,《水浒》作者(更准确地说,是某位Ⅸ水浒》作者)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做着这项工作的。因而梁山英雄的出场诗应被看做《水浒》书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我们注意到的第一个现象。第二,即本文要重点探究的一个现象:《水浒》中每位好汉的出场诗并非都是紧随人物的首次出场而出现。在带有出场诗的九十位好汉中,有二十二人的出场诗是在他们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五次出场时才出现的。这种现象在前十三回中尤为突出。细读全书,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第十三回时文彬升厅之前,共出现过十四位好汉,除杜迁、宋万二人始终无诗外,其余十二人竟无一人带诗出场。少华山四位头领的出场诗直到第五十九回才出现;鲁达、林冲、柴进等人的诗也都与本人首次出场相隔四五十回之远。而在此之前,这些人物早已活跃在小说中、成了读者的老朋友,而不再是需要郑重介绍的陌生人。那么,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很有点令人费解吗?其实,让我们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不那么令人困惑了。以林冲为例。林冲登场是在第七回,而他的出场诗,在第四十八回才出现。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认为,林冲首次露面本应在第四十八回,而不是第七回呢?同理,鲁智深首次亮相应在第五十七回,史进等人的则在第五十九回……。那么在这之前,林冲、鲁智深、史进等人的出现又当作何解释?答案是:前面的故事,即前十三回的内容,是由另外的作者后加进去的,而那后面的部分,才是《水浒传》的原始面貌。试将前十三回(严格地讲是十二回半)删掉,我们会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仍是一部完整的《水浒》;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汉一位不少,而且每位好汉的首次登场,都带有一首出场诗,呈现出一种很有规律的现象,充分显示着这部农民起义史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它的不足,只是缺少了鲁智深、林冲等人的精彩表演。不过这也不足为怪,综观梁山泊中位居前列的英雄人物如关胜、李应辈,不也都是没有什么出色表现的干瘪人物么?何况在《水浒》成书之前,鲁、林等人实在也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并没有什么为人熟知的事迹在民间流传。他们的故事,纯是《水浒传》前十三回作者匠心独运虚构出来的。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增补者,他有着高深的文学造诣,他的语言质朴流畅,他笔下的人物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他还巧于情节的安排,对驳杂纷纭的众多人物招之则来、挥之即去。而且这位作者十分善于抓住后文中的“去脉”来补写出前面的“来龙”,使得前后两部分弥合如一、不露痕迹。但他却恰恰没有注意到原作中“人带一诗”的规律,没有把后面的出场诗一一移至诸好汉首次登场处,于是便出现上面提到的怪现象,显露出移花接木的蛛丝马迹。以上只是从出场诗这一点来探究。我们还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论证前十三回的问题。聂绀弩先生认为:“林、鲁、武、石等人故事的部分,就都是《水浒》的编者或改作者的创作。尤其是像林冲故事那样有血有肉而又完整的东西,如果在传说中早已形成,而不被民间艺人和剧作家们选为题材,是很难想象的。”接着,他列举了七点,来说明林冲故事是一种再创作:“一、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上司是高俅,是从本书王进、王庆的故事来的。二、高衙内,是从元曲来的。在元曲中,‘衙内’总不是好东西;……。三、高衙内抢林冲娘子,是从元曲和本书来的……。四、林冲买刀,是从本书杨志卖刀取来反写的。五、……王庆发配起解时,他的岳父来送他,要他写一张休书给他的女儿,林冲故事拿来反写了。六、董超、薛霸谋害林冲,从本书卢俊义故事来的。七、和洪教头比棒,又是从王庆故事来的……。”在列举七点之后,聂先生下结论说:“别的故事,都不像林冲故事采取其他故事的筋节加以改造,而不是其他故事采取林冲故事的。”Ⅲ这种读来不禁令人喝彩的精辟论断,雄辩地说明林冲故事是“后来居上”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林冲性格塑造方面补充一点认识。在最早的《水浒》资料之一、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赞》(以下简称《画赞》),根本没有!豹子头林冲”这个名字。而在宋末元初的话本提纲《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遗事》)中,林冲也仅仅是个没有任何惊人之举的苍白人物。我们只能从他的绰号“豹子头”,想见其为人和禀性。关于这个绰号,清人程穆衡在《水浒传注略》中解释说:“……豹群行,必有为之头者,如鹿之有麈,如羊之有羖。”他把“豹子头”理解为豹群的首领,恐怕是个误会。我以为,“豹子头”当是形容人的相貌。豹之为兽,头与肩相连,没有颈项,这本是一种强劲凶猛之貌。因此,最早的林冲形象本应是个叱咤风云的莽汉形象。《水浒》作者很可能根据这个绰号,便把《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相貌借来形容林冲。且看《水浒》中的林冲:“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再看《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二人真可说是一对孪生兄弟。不但相貌相似,两人的兵器也相同,都是丈八蛇矛。林冲上阵“……持丈八蛇矛,斗到间深里,暴雷也似大叫一声……”活脱是个猛张飞。其实,《水浒》作者丝毫不掩饰林冲形象对张飞的“剿袭”。《水浒》第四十八回林冲的出场诗中就直言不讳地写道:“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此外,第七十八回回首有一篇骈文,内中对三十六员天罡星逐一咏赞,林冲的赞词是:“林冲燕颔虎须,满寨称为翼德。”足见早期作者就是要把林冲塑造成一个张飞式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七十八回这篇骈文颇有来历,起首一段咏赞梁山形胜,与元代高文秀杂剧《黑旋风双献功》中宋江的独白几乎一字不差。此外,文中称董平为“董一撞”,与早期《水浒》素材《画赞》及《遗事》中称董平为“一直撞”、“一撞直”十分相近。这些都说明这篇骈文年代久远,很可能产生在《水浒》故事流传的早期阶段。

后记

我的第一篇小说论文发表于1985年,自那时起,在古典小说研究这条颇为冷清的路上踽踽至今,付出了不少心血,却也自得其乐。陆陆续续发表了五十几篇文章,平均下来每年两三篇,只能算是广种薄收吧。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二十几篇,是我自认为记录了点滴心得、尚有留存价值的。《水浒》论文占了一大半,其中有五六篇涉及小说成书探讨,师友戏称“前《水浒》研究”。这一部分成果,曾撰为《水浒源流新证》一书,数年前收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京华学术文库”(华文出版社,2002)。另有《疑水浒传与摩尼教信仰有关》等五六篇,则是此后撰写的。另外,集子里还收有涉及《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南游记》及话本小说的论文。内中《水浒》的两篇、《西游记》的两篇、《南游记》的三篇,均涉及域外宗教文化(如摩尼教、基督教、袄教等)话题,是我所主持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与域外文化关系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的先期作品及阶段性成果。总括全书,有关《水浒传》、《西游记》的论文占了较大比重。这些论文大半是对小说成书过程的探索,故与编辑刘丰先生商议,书名拟为“《水浒》《西游》探源”。《水浒传》今存最早刊本有明万历三十八年杭州容与堂本,《西游记》则有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本;我于两书坊各窃一字,以颜书斋,即副题中“与德堂”由来。

编辑推荐

《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水浒》《西游》探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内容不错,但书的质量一般,纸张有点薄
  •   这是我买的第二本,卡了觉得好才会再买,而且赠送给别人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