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耘学刊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郭英德  页数:279  

内容概要

  《励耘学刊(总第13辑·2011年)》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 创刊于2005年,分《语言卷》和《文学卷》,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励耘学刊(总第13辑·2011年)》(文学卷)刊发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文学论著,旨在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精品,维护学术规范,推动汉语言文字学健康发展。

书籍目录

新视域生命本体与汉语新世纪——关于汉语文化哲学与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次对话滋味·韵味:关于中国新诗发展的思考——食指与北师大师生的对话文学史笔记——古代作家传记史料的宝藏明代政治理念与文学精神之关系的嬗变——对“以文学饰政事”观念的考察“那歌声去了”——重评《夜莺》杂志及史料辨酌新式交通工具与新体验空间的生成一以海派小说为中心论“十七年时期”小说的“身体话语”文化研究“知大体”——论桓谭对王莽新政的反思民初北京公共空间的开辟与沈从文笔下的都市漫游文献考辨中国古代书目楚辞著录情况析论一封胡适家书的日期问题青年园地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传统、自省与再现——从(《文心雕龙·夸饰》论“形文”的抒情特征理论辐射与学术创新——对学界“世界文学”研究的几点回顾与反思文史名家文学史家郭预衡学人的抱负——怀念郭预衡先生甘为人梯的杨占升先生书评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研究的力作——评《出自边缘:中国白话小说的兴起》征稿启事

章节摘录

  与七子交游时,曹丕的世子身份与通脱的个性,使他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中心。但是,随着亦臣亦友的七子相继谢世,他在建安时期与文人建立的平等的文学关系,在即位之后很快被君臣关系所替代。这种转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自身角色地位的改变,但归根结底也有其思想上的根源:正是因为有着儒家思想作为道德基础,才致使他将文学创作的旗帜自然地指向他的政治选择。这也是他向儒家文教观的自觉回归。  但是,屈从于政教理想的曹丕,同时又是痛苦的。  考察曹丕的诗文创作,按时间划分,可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中平四年(187年)至建安十五年(210年)的从父征战期、建安十六年(211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五官将--太子时期,以及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至黄初七年(226年)的帝王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创作各有特色,综合而论,曹丕早期与中期的诗赋中,较多以思妇、游子、珍玩为题材,风格清绮婉转,音律和谐动人。这些诗赋中所表达的情感多是细腻而有节制的,纵有感伤,也能自然化解。但是他在帝王时期所作的诗赋却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风貌:除了官样文章的宴饮诗、征战诗之外,就只有情感激荡、沉痛低徊的《永思赋》、《短歌行》、《上留田行》和《大墙上蒿行》。比起前两个时期哀而不伤、善于自我纾解的诗作而言,这一期的作品反而充满了无处排遣的忧伤。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被时间抛弃的孤独感,再无对忧伤的排遣,再无对“不朽”的寄托。这时候的诗人与其说是焦虑的,不如说是绝望的。在剪除曹植等人的羽翼之后,曹丕真正被困在了他自筑的官墙中。成为帝王的曹丕,在政治上得以完满,也自觉归向了儒家文教的正统。但是这时的他,却感受到了远比往日更为深沉的寂寞。  “我今隐约欲何为?”是他对自己发出的沉重反问,更是他心中埋藏的诗人灵魂在衣锦荣华背后发出的痛呼。他以帝王的身份,在现世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却同时又深知“未有不亡之国”的历史必然。再美好的国度都不免被历史之轮辗作沙砾,为时间所滤去--那么又有什么事物能超越朽败的宿命,在被时间筛拣后依然留存?  他一直都知道这最后的答案,并且他从未放弃。翰墨文章,这是他所能坚守的、最接近不朽的王国。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励耘学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