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的代表作:武则天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  页数:343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的文学,其间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过忽然而已,然而这30年的文学史却是不可忽视的。在惊天动地的时代巨变、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寻觅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而且其文学主潮,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积攒着激情和趋向,成为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以白话文的倡导推进了文学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和旧民主主义文学风貌迥异,即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创作影响巨大,一批优秀作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伟大的奠基与开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口号提出并形成运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越来越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作家直接间接地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亦因其坚持人民的立场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样成就斐然,融会成进步的文学洪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使那时的文学呈现出繁荣、复杂、丰沛的格局。“七七”事变以后,家国危殆的局面更加激发了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每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作者话剧3部、小说4篇、报告文学及散文9篇。其中《雾重庆》描写抗战期间一群大学生流浪重庆的悲惨遭遇,给消极抗战者以有力鞭挞,很受群众欢迎。这部作品标志着作者创作上现实主义的高峰,成为五四以来优秀剧作之一。

作者简介

宋之的(1914-1956),原名宋汝昭,河北丰润人。中国现代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报告文学家。

书籍目录

宋之的小传话剧 武则天 雾重庆 群猴小说 黎曙 孩子回来了 一四一七 一场热闹论演剧运动 今后戏剧运动的路 抗战前的演剧运动 战地演剧观感 《清明前后》演出前后报告文学 散文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在国防前线的西安 新生活 新芽 长子风景线 墙 小夫妻 一个相识者的死 忆邓中夏同志宋之的主要著作书目

章节摘录

  话剧  武则天(五幕史剧)  序  幼年的时候,祖父曾给我一个不能磨灭的印象;他常常喝醉了酒,醉酒以后一定要骂人:  “武则天,大娘们,男盗女娼么!”  “可自然喽,学武则天,学养大汉,还有好?”  这样,武则天这个人物,在我的心里,便蓄下了一个可憎的影子。我常常不自觉地把社会上所公认的那些坏女人,比做武则天;且在心里描画着她那淫荡的生活,偷偷地嫌厌,却又企慕着。  我这种虚伪的道理传统观念,一直继续到自己也有了想象和理解的时候。  等到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而又懂得发问题的时候,祖父的论断自然就很使我怀疑了!  但这样说,也并不是指出我有意要给武则天做翻案文章,这种工作,我预备留给历史学家;至于我,因为所依据的史料有限,也仅仅是凭着自己的见解,给那中外倾注的历史上的怪杰,做了一个不尽忠实的描绘罢了!  所谓不尽忠实,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虽说我很为那女杰的倔强性格所感动,但为了要达到我所企图的目的,却有着小小的改动和迁就。自然,这种改动和迁就,是以无损武则天的精神为原则的。  关于历史剧的创作方法问题,到现在为止,我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成见。但有一个原则,却是我所遵从的:那就是在整理和分析过现成史料以后,怎样在这些史料里才能提炼出它的真实性,使之对于现代会有较强的意义。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块发锈的铁,偏偏要认成了金子。父亲是过度的估量着我。他永远的相信着:相信着他那没用的儿子,是做着一个有出息的事情。  ——宋之的《孩子回来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宋之的代表作:武则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党员作家,河北,山西,剧本武则天从全新角度正面描写其追求那女平等的志气,还有潘金莲颠覆了淫妇形象,追求自由爱情,但受到封建制度摧残,别开生面,很有启发。
  •   书不错,成系列。
  •     历史剧《武则天》
      1.作者关于历史剧的观点有些自相矛盾:
      “是在整理和分析过现成史料以后,怎样在这些史料里才能提炼出它的真实性,使之对于现代会有较强的意义。”到底是真实性至上还是意义至上令人疑问。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艺作品对社会的现实功用更受到重视,也更为人鼓励,从作者其他的观点来看,也应该是更倾向于“使之对于现代会有较强的意义”一点。
      他自己在创作历史剧《武则天》时,对这一原则的坚持也导致了“剧中的人物,不尽是历史上所有的,而许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如狄仁杰等——我也酌量给以舍弃”这样的情况。
      2.作者强调创作者的技巧高过题材的选择:
      “但我觉得其着力点还是在于“怎样地写”,至于“写些什么”,却是其次的问题。”
      3.作者给武则天取的庵号叫“妙常”,另外一个出家的尼姑叫做“妙玉”。
      4.“开幕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月光清冷的从窗棂内映进来,使得舞台上在暗淡之中,还显得有些凄凉。”月光大约是古典作品意境中最重要的描写部分了。用月光的清冷来衬托各种凄凉的氛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5.刚开始,或者说全文吧,作者想表现的压抑氛围有抗战或者说民国作品特有的做作和刻意,或者是在当时看来并没有这样的问题,到了今天反而觉得极度不自然。不过有些词句的确不错。
      6.“做尼姑才到了三年,就跟男人勾搭起来了”,大约意思是“做久了自然才能勾搭”,三年是没有资格的吧!
      7.“他们为什么不杀了我,为什么留下我,为什么呀?”“因为他们高兴……”哈。
      8.“不管有月亮没有月亮,我一个人坐在那水沟旁边,听着蚊子叫,听着树叶子响……”虽然不是很敢相信,但这的确是写武则天的。
      9.“特别是妙真这孩子,她身体弱,经不起摧折,她太年轻了!”(武则天)“(惨厉地)姐姐!”(妙真)作者写得这两位好像情人一样,然而他笔下的武则天对于女性总有一种若情人若姊妹的关爱。暗自猜测一下,这可能是作者想要创作一个抗争中的,但又无力挣脱体制的女性,有些圣人的感觉,所以这爱也就不能作为人世的爱了。后文中武则天杀王皇后,也是一样的感觉,说洗白也好,圣母也好,总之是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高度,看什么都是带着一种俯瞰的视角。
      10.“这是一个早晨,所以窗前的绣幔低垂,光线甚暗。”这样的布景大概也是古代剧必备的。
      11.“快交辰时了。”需要记住的说法。
      12.“不,我们没有迟!”一个能够把持朝政的宸妃自然是有这样的口气的:万事不是我迟,是你们太早。
      13.那我们就不妨交换一下,我替万岁批阅奏折,议决朝政如何呢?”(武则天)“又要麻烦你呢!”(高宗)“让那傻瓜一个人在朝堂上议政吧!我可要乘这时机痛快一下。”(高宗)高宗被塑造得又蠢又无能,不过是个好色的早死鬼。黑化得太厉害,想也是为了衬托武则天的缘故。“
      14.“礼法是绳范那些小百姓的!至于我,我就是法律!”很像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
      15.“他根本只生了一双走流沙的脚。”
      16.“明天也许我要变成了枯骨,而你,你却站在我的坟头冷笑吧!可是我不怕!”大无畏起来了
      17.“现在的男人们,是常常向女人要求良心的,可是他们自己却没有良心;女人们有良心,可是却不准向男人去要求良心。”何以一个男人能写出这样的句子?男人为女权而争取这件事情,是很能见人品的。
      18.“万岁从前也喜欢过天后的,现在不喜欢了,就要她死!死多可怕,我怕死!”
      19.“有什么好兆歹兆呢!她是应当悲伤的,女人,原本生来就是悲伤的啊!”
      20.“你头发上已经下了霜……”
      21.“人民像一匹无知的驴子,不走,用绳子牵;牵不动,用鞭子抽;抽也不行,用锥子刺,只要用草料把他们喂饱,他们是不会埋怨的!”这便是作者借武则天的口对人民性的认识吗?
      
      《雾重庆》
      1.“这二层楼和大街上的马路平行,因之,有一小块窗子是开在马路边上,不时有煤灰,甚至行路人的痰吐进来。透过那小窗,可以看见马路上急遽的行人的脚。”“这屋子,几乎一年到头都见不到阳光,倒是有时候,雾会从那儿辗转地拥进来,使得本来已经阴暗的屋子里,更显得潮湿。——这屋子是阴暗而且潮湿的,甚至连墙上都大胆地滴着水。”这布景的难度是相当高。也可以见当时重庆的居住情况了。
      2.“你这是什么意思?”“有意思,不过文章做到那里,就不得不渲染一下,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谁叫她认真呢!”写东西,特别是写信时的确会有这样的情况啊……自欺欺人地写一些惨痛的经历,其实哪里有那么惨……不过是“箭在弦上”自我满足的借口罢了。
      3.“我不懂!这儿的一切,我都不懂!”这样的剧里,一贯是有一个觉慧周冲一样的进步青年的,他们不能理解生活的艰苦,却也不畏惧生活的艰苦。有些作品将他们理想化,持续做着斗争,而有些作品则承认他们的失败,甚至于专门制造描写了他们的失败,以探讨这些进步的青年们所存在的问题。然而时处抗战,作者显然没有在这部剧里探讨这个主题的意图,所强调的,更多是那些不够进步甚至伪进步的人的生存状态。
      4.“算了吧,民族工业倒害着花柳病吗?”这句实在骂得痛快。
      5.“假如我滚了,这儿的人,就只剩下傻子了!”这类的剧或者小说中,似乎也经常有这么一个装得糊涂的精明人啊,比如这个装疯卖傻的“万事休”。
      6.“天下的人都晓得,枕头边上的话,是最靠不住的!”是了。
      7.“战士们流血,不是为了我们;我们不过是社会上的寄生虫罢了!”其实战士们的战斗,是为了每个人的。战争和灾难面前的负罪感,大概是驱使人们不断向前的最有效原动力之一。
      
      《群猴》
      1. 这出独幕剧刚开始引人注意是因为背景设定是在抗战后。作者假象抗战后国民党建立了政权,采用了西方的各党民主竞选制度。然而在这制度下,各级政府官员并没有更迭,甚至在日本占领时担任政府职务的人反而得到了重用。在这样的背景设定下,各党派拉拢政府官员以争取选票的场景被夸张化,再加入一些巧合和讽刺的成分,效果就很有趣了。虽然不排除因为政治目的而创作这样的剧本,从纯欣赏的角度也是很有看点的。
      2.“兄弟这公侯两字,原是公侯伯子男的意思。可是老百姓知识水准低,他们常常会写错,把公侯的侯字,误会成猿猴的猴字。兄弟当母猴还是公猴,那倒没关系,我是可惜那张票,那张票要作废了!”通过角色刻意设计的不自知的自我丑化来表达讽刺。
      3.“死了就死了哇,死了就不能投票啦?反正他也活过的,我们又不冤枉他们。”越是把大言不惭说得顺理成章,越出效果啊。
      4. “做生意做腻了,也想买个官做做。”“官是你做的?”“是呀,政府的事,用得着你管?”同上,越是表现政府的事情要大家管,便越要把政府的事情不许你管说得顺理成章。
      5. “什么太太太太的,封建死了,你叫我冯小姐好了!”怪不得上面《雾重庆》里面管已婚的女士也叫小姐。
      6. “不是兄弟说大话,孔院长的舅舅的外祖父的堂房妹子是我的姨妈的表姐的姑母,所以论起辈分来,我跟孔院长是中表弟兄,这是尽人皆知的!”“这儿,这儿,就是打在这儿,诸位请欣赏欣赏……”“(忽出奇想,登至高处,巨吼一声)美国人是我亲爸爸…… (果然这一声生了效,群猴哑然。)”“看不出,阁下倒是个杂种啊!”这几句虽好,用力有点过了,但是看在时代的份上,大约是开了春晚小品的先河?
  •     《武则天》
      将宋之的先生的《武则天》和田汉先生的《武则天》对比起来看,是颇有些兴味的。这里我并无意比较两者之优劣,而实在也无需比较。每个人眼中的武则天都是不同的。真正历史上的武则天,大概只有天知晓吧。宋之的笔下的武则天更突出了她强烈的爱憎感,她对男人的恨几近于变态的程度,颇类似于古代的怨妇,虽然宋之的本意是要强调她反抗的一面,然而据其描述,这倒令我想起了《神雕侠侣》里面的李莫愁了。她对所有男子的一概憎厌、侮弄,以及由此而来的变异的让人恐惧的控制欲,实在与我心中的那个武则天大不相类。这也是无法强求的。毕竟,宋之的还是站在男性的视角上审察一切,即使他对女性抱着再大的同情和理解,他仍然不是一个女人。性别的隔阂,再加上时空的隔膜,宋之的的武则天,确然成了另一个李莫愁了!只是这李莫愁因为掌握了主宰天下的权力而更加放纵、可怕与可悲。我心目中的武则天,则有点近似于《大明宫词》里的那位,但比她更狠。
      
      《雾重庆》
      《雾重庆》描写的是抗战期间一群大学生流浪重庆的生活,林卷妤与沙大千是大学同学而结合为夫妇。卷妤的同学徐曼即苔莉曾是落魄作家老艾的恋人,因为父母双亡弟妹待养而中途辍学,其间曾向老艾求助而老艾为了不耽搁自己的学业只陪她洒了一掬同情泪,懦弱地拒绝了她。走投无路的苔莉遂沦为友辈们不齿的娼妓,傍上贪官袁慕容,赖以供养弟妹的生活。战火纷飞,卷妤、大千和老艾的生活日益窘迫,山穷水尽之时忽遇苔莉。苔莉不计朋友对自己的憎嫌慷慨予以援手,并帮卷妤夫妇建起了一家小餐馆,生意红火。而卷妤与大千的矛盾也慢慢显现了。大千对餐馆的生意很满意,甚至想借助袁慕容的关系改作运输生意以攫财,而卷妤因为生意的忙碌而将昔日的梦想耽搁,越来越烦恼,恰巧从军的妹妹林家棣来看望,经其劝说而毅然放弃饭馆经营投身入抗战运动。半年之后,大千依靠袁慕容的关系俨然成了运输业的一大亨,大发国难财,夫妻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正争吵到要分手的地步,卷妤忽然病倒了。与此同时,袁慕容为了不予政敌口实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慢慢与苔莉疏远,与众不同的卷妤吸引了他。看到卷妤病了他忙请来医生为之诊治,方知其患的是花柳病——原来大千于运输期间为了“生意需要”而染上的,这也正是大千迟迟未为之延医之因。两人关系终于破裂。深爱着她的袁慕容将存有自己全部存款的存折和一张到香港的飞机票托人转交给她,望双双出走。临走之际,不明真相的苔莉突然来访,方知夺己“所爱”的乃正是昔日好友。痛伤之余,卷妤将存折交给苔莉,不知所踪。同时沙大千因货物被敌机炸毁宣告破产,前来通知消息的袁慕容意外得知卷妤带病出走,冷然离去。在这一切变故发生之时,老艾在医院几次来电话催友来探,无人理会,直至送信人将其医药费和遗物的清单送至沙府,一无所有的大千和苔莉方知老友孤独病逝。幕徐徐落。
      个人觉得这部剧比《武则天》好多了,涵盖的社会面广,人物性格刻画生动,也有一定深度,且立足生活,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很能引起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和探讨。大概这个背景就很适宜做话剧。错综的矛盾和冲突,情感的变化,结尾的耐人寻味,都堪称是这部话剧的出彩之处。主线还是沙大千和林卷妤的由合到离,这一点与鲁迅的《伤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大千、卷妤两人回首往日言笑晏晏,感叹今日刀枪相见时,卷妤说了这么一番话:“我们大家都没责任,谈到责任,只好怪社会。社会自然而然地使我们结合了,因为那时我们的思想相同,感情相同;社会又自然而然地使我们分离了,因为现在我们的思想不同,感情不同。”她在临走之际又说:“我谁也不爱,爱已经把我毁了!”只有爱极的人才会说出谁也不爱的话来吧、人生天地间,孰能无情,不过吃亏在“认真”二字。有的人对情太认真了,不容许所爱的人对自己有任何的欺瞒,甚至要两人思想、感情都完全的一致,而永恒的东西,毕竟是少之又少的,永恒之爱,更是世间难求之物。这时候,我们到底是该怪上天的不公,怪环境的多变,还是怪人性的劣根呢?是的,什么都没有错,又似乎什么都错了。时代错了,人错了,命运错了。又或者,竟是,爱错了。当时爱你,确确实实是爱着的;现在的不爱,也确确实实是不爱的。这,岂是人能所左右的么?又岂是环境能左右的么?国家尚在危难之中,而这一批落难的知识分子,官僚,商人,在这终日被雾所笼罩着的重庆,在各自的小天地里,继续着他们世俗的个人欢哀。这又怎能说不是社会的悲哀呢?
      
      《群猴》是一幕喜剧,讽刺国民党的官场恶习,滑稽,夸张,是一群丑角的漫画,读之亦可聊资一笑。
      《黎曙》是宋之的的处女作,文笔虽有些稚弱,但也正因如此,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鞭挞丑恶,歌颂光明,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主题,作者摇笔写来,却颇能引起人民的同情和欣慰。黎曙这个名字本身大概就被赋予了一种象征的意味,黎明的曙光,不正是希望之所在吗?文中的村庄、年代均用大写字母表示,这显然是为了一种避忌,同时也正可表明,同样的事件,可以发生在中国的任何地区,任何年代。省政府为了筹备军饷哄骗农民种植鸦片烟。受“巨大的利益”的驱使,不堪贫困的农民向地主借债租地。待到洋烟已长出禾秧时官庭忽然宣布禁植鸦片并派人下乡来查,愚弱的农人自然又出了一番罚款。一年下来,经过官府和地主的压榨,农人不收反欠,生活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更可怕的是,有的农民因此而染上了鸦片瘾,身体垮了,再无法从事农作,还要耗大量的钱在买鸦片上,那样的境况,是让人不忍想见的。黎曙的父母,就是这样染上鸦片瘾的。那么小的孩子,就要被父母支使着从事大人的劳动,然后换来微薄的钱全由父母拿去买鸦片,此外还有时时遭受父母的打骂,饿得犁地时昏倒在地……所幸曙光没有被黑暗掩埋,父母双亡后,灾童收养所将他送至慈幼院,从此读书、学习……一个黎曙被解救了,还有无数个黎曙仍在苦难中挣扎,等待着救援。当然,也就有无数个黎曙正在或者已经被解救了。——虽然朴实,虽然或有人嫌之幼稚,但如果不将之当作政治宣传来看的话,里面的描写确实贴近真实,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所选的所有的小说里,我觉得写得最好的,还要算《孩子回来了》。读着它,不知怎的,不知不觉我就想起了鲁迅,鲁迅散文中那股彻骨的苍凉、悲观之气。作者的思绪不停地徘徊,低吟,读者的心绪也不停地徘徊,低吟。“一块发锈的铁,偏偏要认成了金子。父亲是过度的估量着我。他永远的相信着:相信着他那没用的儿子,是做着一个有出息的事情。”这个世上若说有希望,若说绝望是一片阴暗的遮天的森林,那么希望便是那树叶的密缝里漏下来的窄窄的日光。你的世界不至于完全昏暗,但绝对的光明,却也是没有的。你要仰赖那窄窄的日光呼吸,生存,幻想。在全文中从未正面提到过而又隐隐约约无处不在的舅父,该是主人公的那一线日光吧。沉重的苦难,弥漫在字里行间,而这一切,又是以一种深深的沉默在无声诠释。沉默,对于这样的作品,我的赞叹,也止于沉默。
      《一四一七》写的是一个叫石开山的政治犯,他坚毅,孤傲,倔直,终于因为不像敌人屈服而被枪毙。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的革命队伍中,应是大有人在的。今世的我,只能遥遥的,对他们报以高高的敬意。
      《一场热闹》写的是一次征兵过程,小地方的世相人情也形态毕露。对于那种上行下效的腐败官风和人民精神的愚昧、狡猾和怯懦,作者是报以深深的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负责征兵工作的分队长成玉章便是处于这种夹缝之中,一方面他也有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希望为祖国效力为自己争光,另一方面他又对这现状于不满的同时表示默默的屈服,甚至迎合。作者的最后一句话盖有深意“他大概是永远属于庸庸碌碌那一类的”。这是小人物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那个社会的悲哀。
      
      综观宋之的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可以看见他的文艺思想是走现实主义道路,这在他《〈清明前后〉演出前后——演剧生活的回忆》一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真实的反映和指导了现实的作品,它的艺术价值才会最大。而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永远都不是那些炫耀技巧的匠人们所能企望的。匠人也许能制作一些精巧的东西,但他永不能像一个真实的艺术品那样使我们受感动。而艺术品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具有进步的革命观点和强烈的为人民的心胸!”《清明前后》是矛盾先生所作的第一个剧本,试演时许多名演员和专家都对之并不看好,以为一定得“赔本”,连国民党派来的检察官都这样认为,结果在上演的时候取得了轰动的效果,成为“一次最辉煌的成功”。曹禺为此说道:“我们话剧最主要的是要有‘话’,这是我们中国舞台上第一个有‘话’的剧本。”其艺术上的成就“超过了八年来重庆演过的任何一个剧本”。宋之的因之而写下了这篇回忆虽然语句间带着明显的时代和政治的烙印,然而对于艺术创作还是不无启发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