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伦理学

出版时间:2000-8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  页数:346  字数:380000  译者:张晓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符号标记不断变化、没有真正规范与准则的世界里,伦理原则似乎不会引起共鸣。人们表面上对道德和伦理唯唯诺诺,私下里却固执地认为这不过是蒙骗老实人的镀金紧箍咒。然而,对于左右逢源、呼风唤雨、生正逢时的媒介和媒介人来说,伦理绝非大而无当、空洞虚弱之物,它不仅提供日常操作的禁忌尺度,也建立充满敬畏的内心评判。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都会成为合力中的一种平衡和牵引,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克里斯蒂安 等 译者:蔡文美

书籍目录

序导言 伦理基础及前景第一部分 新闻  第1章 商业压力    1 时代华纳巨人    2 全国广播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的小汽车    3 威契塔实验    4 洛杉矶《新时报》    5 迪斯尼世界诞辰庆典  第2章 讲实话    6 匿名炸弹制造者的声明    7 通过堕胎谋取暴利者    8 性别岐视与希拉里·克林顿    9 新闻照片电子改写技术    10 《人民公敌》  第3章 记者与消息提供人    第4章 社会公正  第5章 侵犯个人隐私权第二部分 广告中的劝服  第6章 特殊的受众  第7章 广告“什么”  第8章 广告怎么说  第9章 媒体考虑因素第三部分 劝服与公共关系  第10章 宏观问题  第11章 在有组织的背景下讲真话  第12章 互相冲突的忠诚  第13章 社会责任的要求第四部分 娱乐  第14章 暴力  第15章 利润、财富和公众信任  第16章 媒体的广度和深度  第17章 审查制度跋推荐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乔治·奥韦尔在《1984》中写道:“有一个巨大的设备高级的印刷车间,在其中工作的有副主编和摄影专家,专门拍假照片。”自1857年起照片做假已经很普遍了,当时,奥斯卡拿30张底片组成一张名叫“生活的两种道路”的照片。但总体上说,奥韦尔那只狼尚在门外。从早期摄影史开始,报纸就已揭发了伪造的图片。相应地,媒介继续从原则上在未经加工的用于新闻和证明文件的照片,与用于特写和广告的照片之间划了一条严格的界限。所以,当《地理杂志》将许多金字塔挤压在一起以适应其封面的垂直版面时,这经过修描的图片并没有引起伴随着圣彼得斯堡(佛罗里达)《时报》和《独立晚报》的一张运动场照片那样的狂乱。说起运动场照片的事,对一位老摄影师来说本来不值得一提。他在一个少年棒球迷光脚追逐的照片上,在脚部蚀刻了“埃克,干得好”几个字。就这么几个字一下子断送了他连续17年的工作。据总编辑说,理由“只是因为不能容许不说真话的人”。    新闻界对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同记者写的报道实行同样的标准,记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进行错误的报道,摄影记者也不能改动图片。《路易斯维奥尔希旺格和他的妻子在办公室接待处的照片(上)。在《快邮报》封面上,照片中的可乐罐被用电子技术移走了(下)。资料来源: From the St.Louis Post-DisPatch(31 March 1989).Photograph by Ron Olshwannger.Rep rinted by Permission.尔信使报》的汤姆·哈丁说:“这就相当于改动引文。我希望我们不做这种事情。”《今日美国》的拉里·纳兰德也同意,他说:“伪造新闻照片是我们不愿做的。”道义上的责任是避免欺骗公众;报道与图片都应当展示其本身的意义,提供正确的情况,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使图片沦于二流,像新闻编辑部里那些不需要与作者保持同样职业标准的人员一样。他们仅仅由于为刊登图片提供艺术或娱乐资料而莫名其妙地降低了自己。    依据新闻与娱乐之间的这种历史特征,《快邮报》新闻方针指出:“要确保我们视觉报道的真实,Scitex修饰体系不应当用于歪曲或改变图像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误导读者。”修饰系统可以用于除去微小的尘埃和达到正确的色彩平衡,但是移动位置、减少或增加内容则是禁止的。如果由于必要的原因对图片加以改动,则必须告诉读者。      ……书摘1第2章讲实话    报纸刊登事实是其文章获得众所公认的一个标准。事实上,无论什么道德准则,对于报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陈述事实。品格高尚的编辑特别将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墓志铭。语言准确对大众传播事业是关键的。    庞修斯·派拉特(据《圣经》)曾问:“什么是真实?”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人都须努力给予回答的。但正如思想和世界观会变迁一样,对真实的解释也会变化。在当今西方学术与文化中,新闻工作者将面临大量有关事实的意义含糊的语句,使其情况变得更为复杂。还因为预算的强制要求、发稿截止时间、读者的期望、编辑惯例及利己收益等因素的存在,新闻常常被说成“在匆忙中的真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提供一个精确的、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实在很难。同时,复杂的技术使新闻日夜不停地播放,所以新闻把关人必须从成堆的选择中加以挑选,常常没有时间从道德上详察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况。    下文的例子介绍了有关讲真话的几种重要性。虽然并没有包括所能想象到的各个方面,但真实显然已超出了仅仅表述事实的范围。1扩大我们的范围的一种方法是,比如说考虑真实的反义词,说明新闻的采集与写作。真实的反义词是欺骗,是指经过思索之后的故意误导。在新闻写作中明显的欺骗并不经常发生,一位记者或编辑故意地、有意识地发出一条错误信息和报道,这种情况即使有之亦属罕见。但新闻采集中欺骗是一种持续性的诱惑,因为它常常使获得消息的过程简便化。    这部分中的第一个例子,“匿名炸弹制造者的声明”,是有关道德上有争议的暴力和技术问题的讨论。有人主张运用暴力的手段反对邪恶的技术命令,这种事是否值得一听呢?    第二个例子是“通过堕胎谋取暴利者”,表明了在调查性报道中要下很大的赌注。而在这个例子的众多纠缠在一起的伦理问题中,欺骗是最重要的。利用错误的借口求得一个光明的结尾来采集新闻,无论在小镇还是在大城市都是典型的问题。当报馆或电台接到电话称孤儿院里发生暴力事件,护理室里发现病人绷带上有蛆,修理时遇到技术上的欺诈时,欺骗成为中止描述的一种可能的选择。当然,重要的问题是,欺骗在伦理上是否可以永远站得住脚。    第三个例子,“性别歧视与希拉里·克林顿”描述新闻工作者最持久的痛苦。社会团体中的性别歧视尤其受到旧观念的影响。事实上,要求原谅自己的无知和找借口的日子已不复存在。有为数众多的关于性别歧视的明显例子可供选择。但他们不代表道德上进退两难的境地。性别歧视的言语是非人性化的,因而是错误的和非专业化的。这个例子与竞争纠缠在一起,而这种竞争在总统的政治生涯中常常存在。自从克里斯廷·克拉夫特与KM.BC电视台在堪萨斯城的争论至今,性别歧视或宣称性别歧视在雇用中也是争论的要点,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字中。    第四个例子有关“新闻照片电子改写技术”,由于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进而引起了道德上的争论。传统上在真实与虚构、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格外分明,但在数字化技术发展到能进行技术改写时,这条界限模糊了。    第五个例子介绍了有关亨里克·易卜生的《人民公敌》的争议。易卜生是19世纪挪威著名剧作家,为未来的民主而写出这个剧本。当阿瑟·米勒改写现代剧时,2这出鲜明的充满纠纷的戏剧展示了社会如何面对整个城市赖以生存的资源却被破坏的棘手的事实。公众日益关心环境、健康和安全问题。《人民公敌》是一部用以检验报业作为社会机构的原则的有利剧作。6.匿名炸弹制造者的声明    1995年9月19日,《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联合发表了一份35,000字的声明,这份声明来自一个自称是制造炸弹的匿名者。0司法部门追踪此人已经超过了17年。在这段时间内,他制造的炸弹已造成了3人死亡、23人受伤的悲剧。1995年6月,这份声明连同一封信寄到了这两家报社,要求报社必须在3个月之内发表这份声明。在此期间他许诺“停止恐怖活动”。他警告说,如在限定的9月29日前他们拒绝刊登,他将“开始制造下一颗炸弹”。这个匿名者同时要求在未来的三年之中,任何城市如果有人攻击他的声明,他有权发表3000字的文章加以反驳。    《纽约时报》的老板阿瑟·O.苏兹贝格和《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唐纳德·E.格雷厄姆发表了这份联合声明:三个月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一起面对着一个自称是制造炸弹的匿名者的要求,他要求我们发表一份35,000字的声明。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这份声明的作者威胁将送一枚炸弹在不确定的地点,目的在于杀人。    从一开始,两家报纸就是否要在暴力的威胁下发表声明进行了商讨。我们也请教了司法部门。首席检察官和联邦调查局的领导现在都建议我们出于公众安全的考虑而发表这一声明。我们也同意这么做。    苏兹贝格在对他的员工解释时强调,这一事件是独一无二的,并不能成为新闻工作中的先例。“此时我们的传统做法仍将行之有效,我们通知司法部门,什么也不登。”苏兹贝格解释说,“如果你登了,而他没有杀任何人,那倒是很好的。如果你登了,而他继续杀人,那么你失去了什么?是新闻纸的成本吗?”    在声明中,匿名炸弹制造者的中心观点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工业科技化体系对人类而言是一场灾难。所以他寻求“传播反工业的思想”,并鼓励“那些反工业体系的人”。那些痛恨工业体系的人的责任是通过增加“社会压力和推动社会不稳定”以促使体系的崩溃,这也包括使用炸弹。为了持久的改变,“改良是不够的”,而“革命则是必须的”。在匿名炸弹制造者的词汇中,革命包括破坏和毁灭“这个体系”,并且看着“残余物也化成灰烬,永远不能修复”。4    当匿名炸弹制造者的兄弟看到了声明之后,他立即通告了联邦调查局。他认为他的兄弟有可能就是声明的作者。联邦调查局的侦察员在4月1日包围了蒙大拿群山中西奥多·卡津斯基的小屋并逮捕了他。6月,在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多,卡津斯基被起诉。联邦法院指控他从萨克拉门多邮寄了两枚致命的炸弹,另有两枚击伤了目标。1996年10月1日,在新泽西的纽瓦克,联邦陪审团起诉他说,他的一枚邮寄炸弹杀害了新泽西州北考德威尔的广告经理托马斯·J.莫瑟。在纽瓦克起诉的案由是,卡津斯基在1994年12月9日邮寄炸弹到莫瑟家中,第二天,当莫瑟打开包裹时被炸死。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总序我们知道,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人类社会便是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的。人类的传播活动开展伊始,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便从未停止过。    最早的传播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我们尚能每每从《修辞学》或《论语》中找寻到对传播现象研究的精辟论断。    虽然早期的传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化。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与确立。    真正认识到传播活动的本质,利用自己学科的范畴研究传播活动,从而认识传播规律,进而产生传播学这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还只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情。1949年,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的框架,汇集了前人有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它标志着大众传播学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人们在对大众传播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范畴和理论体系普遍化,继而形成了传播学。    传播学的诞生与壮大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和学术进步的基础上的。宏观上,现实社会及经济形态中信息资源的地位越来越高,信息流动带来的价值和效益越来越大:微观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及信息的传播媒介不仅不可或缺,而且愈发彰显出它的重要性。于是,人们日益关注和研究信息及信息传播的规律。另外百余年来蓬勃发展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都为传播学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并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几十年来,传播学在美国和欧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不断壮大。美国的传播学以其实证、定量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体系庞大、成熟且关注现实的学科特点:欧洲的传播学以思辨、定性的研究为专长,蕴涵深刻的思想,敏锐而具有批判性。当代传播学研究如何适应社会形态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传播形态的进化,不断地调整自己,加快发展,业已成为全球传播学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社会上及学术界对传播学的认识程度不高,目前只是处于传播学研究的初级阶段。1978年,复旦大学新闻学刊物《新闻大学》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介绍传播学理论的文章,随后,包括北京广播学院在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传播学者一方面译介、学习和研究国外传播学的方法和成果,建立与世界传播学界对话的共同经验范围:另一方面则建立基础,调整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致力于深化本土的传播学研究。毋庸置疑,他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从无到有,确实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传播学列入博士、硕士专业目录,这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学科体系中已经确立位置。    但是,在中国传播学界空前发展的繁荣景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西方传播学发展迅速,成果不断,但我国全面而忠实的译介甚少,而且,在目前为数不多的译著及译文中,仍然存在误读之处.这在相当程度上会对初学者产生一定的误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媒体伦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喜欢里面的内容,很吸引人
  •   我们老师说: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因为里面很多案例。我看了封面上的字:帮你避开伦理高发的雷区之类的话。感觉自己看完这本书大概可以掌握分析媒介伦理的基本原理方法了。于是我预备着把它当作一本小说来读,同时学习知识。但是,大概是我看得不够认真。看完以后,我还是很迷茫~其实这是本蛮扎实的书,作者的思路和书的整体结构很清晰的,案例也很翔实。内容分为几个领域,基本涵盖了媒介伦理争议可能发生的常见的议题,其中很多问题在国内也很常见,所以还是很能提供启发的。但是在案例的解析上,却很令人迷惑。大概我们习惯于寻找一个标准清晰的答案,而伦理问题本身是没有明确是非结论的,判断不同案例往往凭据不同的原则——作者在最开始提出了五个原则。我想是我看得不够认真,往往看完一个案例后,还是不知道谁对谁错该如何处理。而且翻译也有问题,读起来总觉得拗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