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凯恩斯 宋韵声  页数:298  
Tag标签:无  

前言

  翻译出版西方经济学名著,如以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行《富国策》[英国经济学家H.福西特(1833-1884)《政治经济学指南》(1863年)中译本]为开端,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回顾这段不算很长然而曲折的历程,不难看出它同中国社会百多年来的巨大深刻的变迁密切相关,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思想界特别是经济思想界潮流和走向的某种折射和反映。单就建国以来对西方经济学名著的翻译出版来说,窃以为明显呈现出各有特点的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间,翻译出版西方经济学著作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其宗旨在于提供批判的对象和资料。

内容概要

本书中所阐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眼于提出一种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只是大纲至于这种政策的实施和运作程序还有待于执行者的发挥。尽管作者给出的只是提纲挈领,但这种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种思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一场思想革命的原动力。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卷 引论  第1章 一般理论  第2章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3章 有效需求原理第二卷 定义与观念  第4章 单位的选择  第5章 决定产量与就业量的期望值  第6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附录 论使用者成本  第7章 进一步探讨储蓄和投资的意义第三卷 消费倾向  第8章 消费倾向:Ⅰ.客观因素  第9章 消费倾向:Ⅱ.主观因素  第10章 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第四卷 投资诱导  第11章 资本边际效率  第12章 长期预期状态  第13章 利息率的一般理论  第14章 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  附录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其他著作中的利息率理论  第15章 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商业动机  第16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观察  第17章 利息与货币的主要特性  第18章 重述就业一般理论第五卷 货币工资与价格  第19章 货币工资的变动  附录 庇古教授的《失业论》  第20章 就业函数  第21章 价格论第六卷 一般理论引起的若干短论  第22章 略论经济周期  第23章 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货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第24章 关于《通论》可能产生的社会哲学的总结  译后后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8条)

 
 

  •   本书中所阐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眼于提出一种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只是大纲至于这种政策的实施和运作程序还有待于执行者的发挥。尽管作者给出的只是提纲挈领,但这种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种思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一场思想革命的原动力。
  •   关于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书,看后对他们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是初读有点难懂。
  •   凯恩斯作为罗斯福总统的老师,呵呵,可以这么说,没有他也就没有罗斯福新政。拯救了美国也拯救的全世界,真不敢想象,如果国家干预主义,都如同纳粹一样走向极端,成为标榜国家社会主义或者民族主义的纳粹主义的话,世界的发展恐怕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为之欢呼!
  •   现代经济学方面很好的书,好多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可以在此看到缩影
  •   翻译的不错,作者思想表述清楚,算是经典丛书了,没有专业基础的也可以读懂一部分内容
  •   凯恩斯的经典著作,一度被资本主义奉为至宝。在自由主义失灵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也存在着自己的缺陷。但非常值得一读。
  •   虽然内容有些晦涩,但他会成为日后的精神食粮的。
  •   真正的好书只有看过3遍后才有发表评论的权利--------毛主席我只看了一半,很有收获,毕竟不是经济学出身,所以竟上述观点不好做太多评论,不过就我个人感受来讲,我建议你不管是哪个领域平民乃至精英都来看看,拓展知识面不说毕竟这是大师之作影响世界经济的一本好书。
  •   内容丰富,经典理论,对我非常有帮助.
  •   很喜欢的一本书,经济必读哈。经典加启蒙,不错哈。值得读几篇的书
  •   这本书很实用,有时间多看看
  •   很牛逼的一本书~
  •   看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所以就想买这本书看看!
  •   这本书超级经典,不读太可惜了,只是翻译有点烂,有种金山词霸翻译的感觉。最好对英文原文。
  •   还不错,开卷有益,名家见解自然不凡
  •   只是觉得纸张不行
  •   经济是每个人都要懂一些的,多看些经济类的书是绝对有好处的,值得一看。
  •   还再读,蛮好的,好要仔细往后看看
  •   很好看,值得看看!是一本经典著作!
  •   收到了不错经典之作!!!
  •   比我估计的晚了一天,不过还好赶上了。
  •   经典书,印刷也很好
  •   很经典,印刷不错
  •   让你了解更多的经济原理
  •   经济类专业必读
  •   此书甚好,要比亚马逊的好 质量就比他的好 还有外观 包装也可以啊
  •   书早收到了,由于最近忙没及时写评论,书印刷纸张质量都不错。
  •   做销售的人必看的书,很不错
  •   没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建议先别买,太深了
  •   书是正品,发货很快
  •   总体来说还可以,书质量不错,内容比较实在。
  •   经过08年的洗礼,自由放任学派声音变小了,老凯的东西又有人当回事了。
  •   很不错有些参考
  •   人活着就该明白的经济原理,也就是外贸是什么怎么回事儿,这书里应该说的很到位,值得放在枕边的书!

    如果,我的父亲早点能推荐我看这书,我想我从事的事儿早就应该转向了!!!
  •   不错的书,大师凯恩斯的著作还是要读的
  •   书收到,还没看内容,发货速度挺快嘀!书的质量也很好,再购书还会来当当网的。
  •   从事经济学的人都应该读读,开阔视野。
  •   印刷好,比我想象的薄一点
  •   它的内容是很难懂得,这个我现在才有体会,但是也不错,这将激励我要慢慢的去细度,慢慢地去揣摩它的精髓。希望,并且也真切地希望,在将来,能够得到一些东西。书是很好的,毋庸置疑,这就要看我的努力了。
  •   这书翻译的很好,真的不错
  •   有空可以多读几遍
  •   经典,就是让人感觉常读常新
  •   经典就是经典,无需太多言语描绘
  •   好书,不过难懂,学经济的同学必看
  •   书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   学校读书会活动要求的必读书目,很专业性的书
  •   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对经济学发展史的了解,这本书很难读。
  •   不是搞理论的,但还是看懂一些。学习重要的不是对那些了解的在看一遍。学习就是对不懂的去通过阅读加思考去理解,才会有收获。
  •   现代经济学的经典中的经典啊可惜我不是很懂呵呵尝试中
  •   1.该书前言第一句已讲明该书不易于理解,非经济专业的人阅读起来会感到晦涩难懂。
    2.该书侧重使用数学方法去诠释经济。
    3.为什么第14章会插在第12章内容之间呢?
    4.可能需要结合现代经济危机才能更好地阅读本书。
    5.看完此书,再反观中国的4万亿投资,真是触目惊心。
  •   都应读的一本书,有助于我们更多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
  •   书是正版,因为买的多,包装不好,箱子都已经烂了
  •   经典书籍,纸张稍差些
  •   速度很快,书内容还好,是经济基础类书籍
  •   这套书很好,但价格能再实惠点就好了,我读着和天书一样,有点眼高手低
  •   很不错的书,不过翻译得不好
  •   书是不错,但是有点难思路有时候接不上
  •   书的质量还可以,挺好的!
  •   以前都是看教科书或者别人引用凯恩斯,看了原著才觉得道听途说的东西是多么靠不住
  •   书还不错,纸张不错,内容浅显易懂。
  •   没得说,质量何速度都很快,就等着研读了。
  •   比较经典!
  •   这是一本经典,看到了我就买了,
  •   很不粗哦。
  •   不要相信书中所说的,要思考。不去思考,有书不如无书!
  •   正在阅读中,内容有些难,但相信读完后会有收益的。
  •   书的质量不错。不过内容就是少了点。最好是内容翻译的更精确点。如果总分是十分的话,这本书的综合评分是七分。
  •   这本书如果能读懂原著那是再好不过了.经辽大翻译这么一翻译,便很生涩难懂了,只能说译是非经济学专业出生,甚至是根本就不用心,很多句子感觉就向是用金山词霸翻译的,应付差使!
  •   这次速度还不错 书挺 好
  •   虽然很深奥 , 但是觉得看了之后肯定会对我有帮助
  •   书的价格与质量有一定的偏差
  •   书本身还不错的,只是自己看不懂。
  •   写得不通俗,难看!
  •   书内容肯定是没问题的,印刷也很好。但是书送来时封面被撕坏,而且弄得很皱。希望当当改良服务态度,不要把辛辛苦苦做起来的品牌毁掉!
  •   版本不是很满意,内容肯定是好的,因为这个版本的封面是粗面纸版的,不是滑纸版,很容易弄脏,到的货已经有点黑了,所以不是很满意。。。到货倒是很快,而且这本是好书,值得看,一点小黑还是没多大关系的,支持当当,价格实惠……
  •   恩`````读不懂。
  •   就是教材性质太浓。
  •   经典之书,只有它经典之处不看,当摆设也好的
  •   这书是经典,但无论中文/英文都很难懂。翻译者功力还没有到建议出版社花大力气好好组织翻译一下,还有作者其他的书籍,等作一个系列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应课业要求开始翻这本神书,已哭出血,求安慰
      
      ·························我是分割线··················································
      
      第一章 就业 第二章 有效需求
      
       (1)回顾了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定义,指出至少实际工资并不是决定劳动供给的唯一因素,指出被古典经济学忽视的名义工资在短期内主导了就业量
       (2)提出了有效需求的问题,指出企业愿意雇佣的劳动和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之间并不一致(凯恩斯用ZZ和DD曲线来表示,我们开到古典经济学里面恰恰是用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来定义企业对劳动需求的)
       (3)综合以上两个命题,凯恩斯提出了短期内:“消费+投资=总需求~总供给”的框架,指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问题,消费只能解决一部分供给的商品,另一部分必须由投资需求来解决(这里有点类似于马克思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区分)。按照这个框架,总就业量和投资需求挂钩,而如何调节投资需求就涉及利率、货币等问题。
  •     目录
      一、《通论》的几点内容
      二、凯恩斯的主张与错误
      三、凯恩斯与社会主义
      
      
      我看的是《通论》的电子版,随处可以找到。全书快看完的时候准备写篇评论,预想的题目为《为什么凯恩斯错了?》,因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错了(下文具体谈)。可是看到最后一章,被凯恩斯的善良,或者说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改良社会的理想所感动,虽然我坚决地反对他的理论。我这篇评论的内容仍然是说为什么凯恩斯错了。
      
      在评论开始之前,有必要把凯恩斯在《通论》里表达的含义与凯恩斯主义进行区分,前者是凯恩斯的思想,而后者是以他为源头经济学学派,甚至是政治哲学。作为经济学学派的凯恩斯主义,又有与凯恩斯原意比较接近的狭义的凯恩斯主义与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之分。政治哲学上来说的凯恩斯主义主要是指国家干涉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改良。
      
      
      一、《通论》的几点内容
      
      凯恩斯反驳了古典主义理论认为的自由市场能带来充分就业的情况,认为经济中除了自愿的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之外,还存在“非自愿性失业”,而其中的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古典理论里面所指的均衡只是短暂的现象,而有效需求不足却是经济运行的常态。
      
      有效需求由什么构成呢?有效需求=投资+消费(D=I+C)。
      
      接着在Book Ⅱ中凯恩斯探讨了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s)问题。这些成为了今天宏观经济学写在教科书前面的恒等式。
      
      总产出=总收入(Output=Aggregate Income);
      总产出=投资+消费(Y=I+C);
      储蓄=投资(S=I)。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个等式,储蓄与投资恒相等。但是在凯恩斯之后的分析中,这两个是可以不相等的,虽然有人会说这个相等只是统计结果的相等,不是目的的相等,这不妨碍我后面指出凯恩斯的错误。
      
      接着(Book Ⅲ、Book Ⅳ),凯恩斯提出了几个概念:
      
      边际消费倾向(mpc,小写):人们用收入中的多少来消费;
      (投资)乘数(Multiplier):投资增加对总产出的影响大小;
      边际资本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MPC,大写)。
      
      当MPC大于利率(r)时,投资增加。MPC会受到预期回报的影响。Book Ⅳ的后面部分凯恩斯提出了货币需求的流动偏好理论,这个理论是现在宏观经济学必讲的。人们持有货币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两个动机由收入决定,后一个动机受利率影响。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的流动性偏好+取决于利息率的流动性偏好(M=M1+M2=L1(Y)+L2(r))。
      
      Book Ⅴ是名义工资、就业函数与价格。这一章我没有看懂。用了弹性来凯恩斯认为通货膨胀是需求带来的,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货币数量的增加,利率的下降,会带来有效需求上涨,物价上涨,但上涨是微弱的,并不会带来完全的通货膨胀(absolute inflation),而只是半通胀(semi inflation);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点后,物价与工资相同比例上涨。
      
      其实Chapter 18以及开始的Chapter 3就把凯恩斯的观点总结(预览)了一遍,读完全文在读这两章亲切如初。当然我现在讲最后一部分Book Ⅵ,《通论》里面讲到经济周期(trade cycle),以及凯恩斯的哲学与现实主张(最后一章)。
      
      
      二、凯恩斯的主张与错误
      
      凯恩斯认为我们的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D=C+I因此要采取两方面措施:
      鼓励消费;
      刺激投资。
      
      凯恩斯对消费十分热衷,鄙视重视资本积累的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张高的mpc,认为先进经济体(advanced economy)的mpc过低,消费不足而储蓄有余。在刺激投资这一方面,主要是提供流动性,使资本不再稀缺,降低利率。回顾前面提到了投资者增加投资的条件是MPC>r,MPC由预期与设备状况决定,因此利率降低,投资增加。上面两方面的传导机制:
      
      mpc增加,C增加,Y增加;
      r下降,I增加,Y增加。
      
      最后,因为Y增加,就业(E)增加,当r下降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补充的一点是,r的下降也可以带来mpc增加。而我们知道利率降低的关键是市场有足够的可贷资金,因此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只要央行不断地提高货币供给,利率降低,那么,C和I都会增加,于是Y增加,达到充分就业。
      
      我要说的是,上面的主张错了。关键的错误不在于已经提到过的(1)有效需求不足假说的天真,也不在于(2)对消费主义的迷信,还不在于后文将谈到的(3)对国家干涉和社会工程学的迷信,而是在于理论分析的关键的两点,一是r的决定,二是货币供给(M)与通货膨胀(π,Inflation rate)的关系。
      
      凯恩斯理论里面有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他认为储蓄与投资恒相等,另一方面认为储蓄太多,投资过少。只有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投资的数量等于整个社会愿意进行的储蓄,而这时利率等于资本边际效率。这大概是因为凯恩斯没有弄清楚S与r的关系,尽管他似乎承认M增加,r降低。S与I其实是一回事,无论个人的目的是什么,持有所得不去消费,实际上增加S的同时也增加I。当一个人把钱存在银行,他的意图是储蓄,却被银行系统作为了投资。S与r的关系(可贷资金框架,loanable funds framework)简而言之是:当储蓄(可贷资金)增加,或者资金需求(用于商业投资)减少时,利率下降,于是刺激投资;反之,利率上升,冷却投资。因此,首先r在S与I关系里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次S=I是恒成立的,再次由上面两点看出其实mpc对总量而言并没有长期和显著的影响(虽然关于经济增长的Solow Model里有一个最优储蓄率,但其针对消费最大化情形故无碍,我这儿讲的是总产出或总收入)。
      
      再来讲M与π。货币数量论假设货币流通速率(V)不变可以推出一个货币需求只与Y相关的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认为V是可变的。(Chapter 21)否定了货币数量论带来一个坏的结果,否认了M与π的关系:通货膨胀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Milton Friedman, “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在凯恩斯那里,货币数量的改变也就不会必然的导致物价的不稳定。Book Ⅴ我没能看懂,摘抄两句凯恩斯关于物价的观点(Chapter 21):
      
      1)只要存在可利用的有效的就业量,价格水平不会随产出增加而上升很多。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general level of prices will not rise very much as output increases, so long as there are available efficient unemployed resources of every type.)
      
      2)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工资的增长与工资品的价格的上涨等比例。
      (...the final critical point of full employment at which money-wages have to rise... fully in proportion to the rise in the prices of wage-goods...)
      
      凯恩斯一方面认为M增加,r下降,因而经济变好;另一方面认为M增加不会导致过高的通货膨胀,这当然是危险的信号。凯恩斯在这个问题上太天真了。天下可没有免费的午餐。
      
      
      三、凯恩斯与社会主义
      今天的经济学教材里面,大约介绍的是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凯恩斯主义与凯恩斯理论有差别,而新凯恩斯与凯恩斯主义相去甚远。新凯恩斯主义否认了凯恩斯主义理论在长期经济中的有效性,并且放弃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常态,而认为有时候经济过热,有时候需求不足,于是国家(政府)可以调节,实现经济稳定。
      
      上面一段可能有些离题了。
      
      咱们继续凯恩斯的思路。凯恩斯不相信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比如说利率不会达到合适的水平,人们的储蓄倾向要大于投资诱导,有效需求不足等等。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扩大国家的权力,用国家有形之手做两件事情,左手刺激消费,右手刺激投资。扩大政府的权力,这看起来是违反个人主义原则的,却是避免我们的经济制度毁灭,以及为了个人目的的成功而需要做的事。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利息率降到最低,因此资本主义的食利者(rentier)将会消失,这个可以估计称作“凯恩斯乌托邦”了。凯恩斯乌托邦和马克思乌托邦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资本家不能不劳而获。只不过凯恩斯保留了私有产权,而马克思把私产看作是敌人(或者至少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凯恩斯虽然天真,但却看到了我们制度的优秀的地方,也就是去中心化决策(decentralisation of decisions)与个人责任(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及私利(self-interest)的好处。凯恩斯的想法不是让我们的制度像威权国家(authoritarian state)一样,以牺牲效率与自由为代价解决就业问题,而是通过问题的正确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实现效率与自由的完璧。
      
      让我以凯恩斯《通论》最后一章(Chapter 24)的一些话作为文章的结语。
      
      “对我而言,我相信收入与财富明显不平等的情况有着社会与心理的合理性,但并不是针对今天存在的这么大的贫富差距。有价值的人类活动需要追求利润的动机与私有产权的制度环境,才能取得全部成果。再有,人类危险的行为倾向可以引导到相对无害的渠道中去,即让人们去追求赚钱的机会与个人财富,如果人们不能在这个渠道中满足,那么人们可能会残暴与不顾后果地追求权力与威望,或者其他形式的自我膨胀行为。对自己的银行账户施加暴力要比对公众施加暴力要好得多,虽然前者可能也会导致后者,但不失为一种选择。……尽管在理想的国度里,人们受到教导、鼓舞与养育,不再关心参与游戏能得到的利益,但是只要一般人,或者社会中大多数,事实上有着强烈的赚钱的欲望的话,对于明智而慎重的政治家而言,就应该让游戏在规则与限度的约束下进行下去。”
      
      (For my own part, I believe that there i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justification for significant inequalities of incomes and wealth, but not for such large disparities as exist to-day. There are valuable human activities which require the motive of money-making and the environment of private wealth-ownership for their full fruition. Moreover, dangerous human proclivities can be canalised into comparatively harmless channels by the existence of opportunities for money-making and private wealth, which, if they cannot be satisfied in this way, may find their outlet in cruelty, the reckless pursuit of personal power and authority, and other forms of self-aggrandisement. It is better that a man should tyrannise over his bank balance than over his fellow-citizens; and whilst the former is sometimes denounced as being but a means to the latter, sometimes at least it is an alternative....Though in the ideal commonwealth men may have been taught or inspired or bred to take no interest in the stakes, it may still be wise and prudent statesmanship to allow the game to be played, subject to rules and limitations, so long as the average man, or even a significant section of the community, is in fact strongly addicted to the money-making passion. )
  •     读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古典经济学逐渐建立了自洽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如此优美,甚至有点像形而上学。在古典经济学的体系里,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经济现象都可以用简单优美的数学去处理。比如,总供给与总需求总会在某一价格下达到均衡,在这个均衡点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又取决于就业量,而就业量会在某一个工资水平下达到均衡,在这个均衡点,劳动的边际效率恰好等于工资。总需求又取决于消费和投资,对于投资,则在某一利率下会达到均衡,在这个均衡点,资本的边际效率又恰好等于利率。而货币数量对于均衡的影响作用,往往不是被古典经济学家忽略,就是论述不甚了了。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实际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人类的世界,而不是数学的世界。人类心理上有预期,有偏好,而这些预期和偏好并没有用数学表达出来,所以,古典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对于分析现实世界还有不足。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只是现实世界的特例,通常状态是不均衡,而凯恩斯就是要论述这种不均衡的通常状态,所以命名为“通论”。
      
      如果我们把古典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比作一个完好的算盘的话,那么凯恩斯的经济学就是一个有几个珠子生锈的算盘。一个完好的算盘,如果我们给定数字和运算,都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结果,这就好比古典经济学里,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和相关关系,那么一定可以得出一个均衡的解。而一个某些珠子生锈的算盘,给定数字和运算,则不一定会得出准确的结果,因为有些珠子不能和其他珠子一样自由拨动。凯恩斯的经济学里,那些不能自由拨动的珠子主要是指: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利率和工资。
      
      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均衡模型立论的基础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会相等,如萨伊所说:供给自会创造他的需求,在均衡点,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但凯恩斯认为可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我们知道需求等于消费和投资的和,从消费来看,凯恩斯认为存在一个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指随着收入的变动,消费不是按照同比例变动的,而是倾向于稳定在某一点上。从投资来看,要想达到古典经济学中的投资均衡点,那么利率就应该在某一点,使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等,并且在这一点,资本的边际效率就应该等于利率。但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人们对于财富持有形式的灵活性偏好,也就是说人们偏好持有灵活性最高的资产——货币,以满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以备不时之用)和投资动机,其次才选择持有债权,利率则是放弃灵活性偏好所得的报酬。而其中的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又取决于收入,投机动机则取决于未来利率的预期。所以,利率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心理上的量,且不可能无限制的降低。同时资本的边际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心理上的量,因为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仅取决于当期的效率,也取决于未来的预期效率,所以,人们的预期将影响资本的边际效率表。
      
      因为有了人类的心理预期,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表和利率变动出现粘性和不规则,导致有效需求不一定达到均衡状态。
      
      考察完总需求,再来考察总供给。总供给取决于就业量和资本存量。我们知道要想达到古典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均衡点,那么工资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应该是相等的,随着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变动,工资是不是也可以变动呢?事实上,因为劳动者的心理接受程度以及政策和工会的干预,工资不可能自由变动;进一层说,其实劳动者要求的只是货币工资,而不是真实工资,劳动者不可能物价每涨一次即要求工资涨一次,所以,货币工资的变动并不是连续的,货币工资最终偏离实际工资应该是常态。既然如此,那么古典经济学中所推论的均衡点就不容易达到了。
      
      上面的分析表明,古典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现实的情况是,经济总是周期性的出现萧条,往往不能达到充分就业,这为凯恩斯的理论提供了一些实证,当然后来出现的“滞涨”又是凯恩斯无法解释的,又为批评凯恩斯的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实证。
      
      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是经济中的自变量,因为这些因素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和心理习惯,其他因素是由这三个因素决定的,古典的经济学搞错了函数关系。因为有这三个自变量,所以,经济学不会自动达到均衡。他在最后提出了政府在经济周期管理中的作用,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鼓励增加公共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后来的批评者更多的集中在批评凯恩斯的政策建议,包括哈耶克、弗里德曼和布坎南都从不同角度批评了财政扩张政策的无效甚至有害。其中弗里德曼还从理论角度质疑凯恩斯所谓的灵活偏好和乘数效应,从而又巩固了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       At this stage of the argument the general public, though welcome at the debate, are only eavesdroppers at an attempt by an economist to bring to an issue the deep divergences of opinion between fellow economists which have for the time being almost destroyed the practical influence of economic theory, and will, until they are resolved, continue to do so.
        在当前这个辩论阶段,虽然欢迎民众参加讨论,但他们只能作为旁听者,倾听一位经济学家陈述他与同行经济学家之间深刻的观点分歧,这些分歧在目前几乎摧毁了经济理论的实践影响力,而且,在这些分歧得到解决之前,这种破坏作用还将持续下去。
  •     强烈推荐这本书以及徐毓枬的译本。比高鸿业的译本明显要准确而且简洁。
      
      百度百科的资料:
      
      他是第一个真正从剑桥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是亲自聆听过凯恩斯讲课的中国人。他回国后,就执鞭于西南联大,后入清华。
      
      他还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早翻译者,实际上早在1948年他的译稿就已经完成了。
  •     写在前面:
      之前读过几部宏观经济学的书目,比如泰勒的,曼昆的,萨缪尔森的,但感触不深,尤其是在就业方面。而当读到凯恩斯的这部著作真心眼前一亮,可能是“预期”“期望”一类讲得比较多的缘故吧。总之,经济学的东西,凯老竟能讲出心理学的东西实在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其中的一些语句并不像某些故作高深的专家那样漂浮,能实实在在地解释一问题。难得。
      以下只是读过导论后的一些总结及感触,因为自己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因此对于就业方面的感触可能更多一些吧。
      
      
      萨伊定律的供给关系:理想化的就业形势判定
      
      就业是什么?
      
      它不仅是每个社会人身上必不可少的属性,构成社会人文环境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宏观经济学基本三要素之一。(另二为利息与货币)
      
      就业也涉及市场理论。参与双方为双向选择,权衡利弊,择优录取,优胜略汰,无可厚非。而市场之所以为市场,则在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活动,即供需。
      
      供需两个字看起来不难理解,一方供给,一方提供,有买有卖,迎来利往,趋利避害。可其中深意却少有大众真正明白理解。
      
      
      
      就拿股票价格来说,自从诞生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后已有数百年。起初股票仅作为融资手段为新兴的资本主义集团组织提供发展所需资金,企业融进资金、发放分红,持股人提供资金、承担营业风险、享受分红。后来才慢慢稍许退去投资色彩,浸染投机风味。而此种风物自流进内地十数载来,被一众专业人士有意无意间吹捧为现金复印机,被众多老百姓视为点金石、聚宝盆,毫无理性可言。虽然期间有人试图教谕大众“价值投资”“长线持有,分享成长收益”,甚至某殿堂级学者怒斥其为“赌场”,还是阻挡不了人们心甘情愿地听信流言、小道消息、人云亦云、内幕谣言,奋不顾身地搭上了全部身家,“误了卿卿性命”。
      
      股票价格就是众股民的阿克琉斯之踵,痛不能忍,茫然无措。
      
      而近期的一个例子,就可简单明了地解释价格与供需的关系:茅台市值的快速蒸发。
      
      道理很简单,三公限制购入茅台,股民们不看好茅台的发展,不愿理再以高价购买其股票,需求减少了,股价自然下来了。
      
      
      
      推之及就业市场,供需仍然占主导地位。
      
      而古典经济学中对此的乐观估计,并不比某些YY男女们差,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就如可爱的萨伊定律,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美妙的画卷,美得会让人以为生活在《新闻联播》里。
      
      
      
      “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
      
      “据说由于每个生产者都享用品种最多和数量最大的各种物品,所以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
      
      “社会不但没有生产过剩的现象,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的水平,即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以上几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只要你想干哪种工作,就相应地有一家单位在这个职位上乖乖地为你腾出了位置。不仅如此,由于你想拿更多的工资就会加倍努力干活,而这时候企业主刚好欣赏这样的傻大个儿,然后拼命给你加薪。最后,你一边高兴地数钱,业主一边更高兴的给你送钱。这,可能吗?
      
      
      
      那些年的古典经济学,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萨伊定律吗?
      
      容嬷嬷,你作为一代古典美女,赶紧收拾了这帮妖孽吧!
      
      
      
      
      
      工作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激励与利息率
      
      
      作为社会人的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作?
      
      最简单的动机,无外乎只是工资而已,即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实物。
      
      阻力则来源于劳动的负效应,即由于劳动而带来的不舒服之处,物理不适包括身体疲倦等,心理方面涉及精神紧张。
      
      针对工作阻力,有些人可能会拿身边人反驳,说,有的人做起活来不惜力、不偷懒、谨慎认真、勤勉恭敬,却对找工作之类的事避犹不及,左右支绌,很难理解。其实,不难分类吧,此种人属于第二类啊,心理方面的问题。不过不必担心,凡是能用心理学解释的问题,都不算问题的。
      
      总结起来,工资是正激励,阻力算作负激励,都归属微观视角。
      
      
      
      宏观方面,要看有没有人投资的,有投资就有企业组织,就会产生用人需求 。
      
      
      
      决定宏观的就是利息率。
      
      按照传统的说法,投资资金的来源是储蓄,而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在将来能得到利息,以便获取更多的消费。因此,利息被认为是“节欲”(节制现在的消费)或“等待”(等待将来的消费)的报酬。
      
      储蓄代表投资款项的供给,投资本身代表投资款项的需求,而利息率则为使供求相等的价格。正像任何商品的价格可以使该商品的供求相等一样(当然,是在理想状态下)。
      
      由此看来,找工作不仅是你自己的一项“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体力活儿,也需要眼力和脑力啊——看宏观形势,思考自己的关键激励因素。
      
      
      
      
      
      正视现在的就业市场:别指望国家机器,自求多福吧
      
      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出来了,GDP增幅8.1%,外贸进出口大幅下降。“三驾马车”病了俩,出口不力,国内零售商品赶集似地此起彼伏涨价,虚耗国民购买力。谁都没想到,刺破泡沫后会这样痛。
      
      滞涨时代大幕正式拉开,向快乐的飞速发展时代说再见吧。
      
      
      
      同时再见的还有低失业率的就业市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拍板实施的却还是带有深厚“凯恩斯主义”的举国投资大旗。
      
      
      
      先解释一下什么事凯恩斯主义。简单说,就是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以便使总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储蓄,从而解决危机和萧条。(该理论自提出后就受到众多西方偏右学者的反对,称之为“马克思的凯恩斯主义”,也被一小撮共产主义分子亲切称为“凯恩斯的马克思主义”。嗯,听起来好像是马克思和凯恩斯搞基似的)
      
      奥巴马在次贷危机时就用的是这招,中国也在09年不能免俗地祭出了4W亿。
      
      
      
      可悲的是,滞涨终究还是来了。
      
      其实这还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矛盾造就的名词。因为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当经济活动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应该为零。如果经济活动小于充分就业,那么,不但不存在通货膨胀,而且价格水平还会下降。只有经济活动大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就是说,该学派的理论表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存在。这一结论,显然,违背存在于西方已发生过的滞涨的事实。
      
      
      
      按照这样的理论,在失业问题存在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增加预算支出和赤字,以便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增加就业量;而当通货膨胀出现时,政府必须减少预算支出和取得预算盈利,以便降低有效需求,从而消除通货膨胀。
      
      再次显然,政府表示鸭梨好大:孰轻孰重,谁说了算?
      
      现实是,通货膨胀现阶段说了算。屌丝们,张大我们的12K氪合金狗眼吧,看不见周围“涨声一片”吗?
      
      别骗自己啦。
      
      
      
      通货膨胀已然把就业市场逼到了悬崖上,走势愈来愈暗啊。
      
      标志一,打压房产投机市场,间接连累了48个相关产业。有例为证。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香港利用廉租房压迫商业住宅事件,拉开了香港回归后失业率不断攀升的序幕。
      
      标志二,严查地方政府、个别部委高负债、高政府投资、国进民退情事。君不见,在前几年高速发展的某西南省份已经骤然换帅了吗?!“##模式”彻底被决策层抛弃啦!
      
      
      
      “政府家也没有余粮啊!”
      
      
      
      最后多说一句,你以为4W亿是国家发放福利啊?“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出血的还是平头百姓嘿。
      
      
      
      再说,还真以为那么多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4W亿啊!砸死屌丝一片啊有木有?!
      
      这样想来,咱们自己放点血,割点肉,还是蛮能接受的嘛,哈哈。
      
      
  •     写的的确晦涩,而且前后乱穿插,
      一会儿说别人一会儿说自己,
      看起来有点乱,不适合初学者。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阿尔文-汉森导读版
      宇琦/译
      这本书彻底的摧毁了我的耐心,以至于本来准备入睡的我在这个时辰爬起来发帖。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本好书,阿尔文-汉森的前言说他不打算向部分艰难晦涩的内容妥协,尽量尊重原著。可见这也是个认真负责的导读者。但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些,是这让人菊紧的翻译,这矫揉造作的翻译(请原谅我如此用词,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了)
      我百度了一下译者,有一些关于经济的著作,还有风水健康之类的奇奇怪怪的东西。没有其他更多的资讯了。
      民国时期的许多文言文翻译,都是赏心悦目,当今许多大师的白话文翻译也令人读起来十分舒畅。但是在这21世纪,你这什么都不是的半文半白算什么啊!不是说半文半白不好,但是你弄得整篇东西赘余就相当难看了啊!
      As we all know,英文许多部分直译过来会显得有些废话,又加上作者自以为是添加的半文言文。这读起来叫一个痛苦啊!!!!就像起点小白作者在拖字数啊!!!这拿腔拿调的翻译,你是在写青春伤痕小说吧!!!残酷青春物语吧!!!我求你了,郭大师你放过我吧!!!
      
      总之,该简洁的部分没有简洁。英语特色的颠倒句式该调换的没调换。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要标个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什么的,再把主句理一理才能看明白究竟想表达什么。除了让你心情烦躁,莫名其妙就没别的了。
      我敢对天发誓,我看英文原版都比看这个轻松,更坑爹的是,买这玩意的时候,它还有个塑胶薄膜包着,结果我买完拆开看才知道是如此令人悲痛的东西。强烈建议不要购买……34.8块大洋就这么浪费了。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杂感*****
      认识的一个姑娘很崇拜本书的作者,熊彼特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带着老欧洲的风范加上“勋爵”的后缀,布鲁斯伯里~~~直到我偶然间发现原来哈利波特也是这个出版社出的~~
      不管看了多少介绍,书评,总是想读原著。这种心情大概和旅游的心情是很类似的,无论看了多少纪录片、游记、明信片,还是希望自己真的踏在那片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去体会。而且根据经验,自己走的体会永远是不太一样的。读原著也是这样,我举的最多的一个例子是本人对中国《国富论》研究的一点浅薄贡献。连授课十余年的资深老师都给予了高度认可~~~当然,读译本可能更类似于看google earth罢。毕竟又隔了一层。
      由于宏观经济学基本是这本书建立起来的,所以很自然,目前任何一本中级宏观经济学或者货币银行学都是这本书的某种形式的翻译再加点别的东西,所以里面的基本思想对任何一个选修过中宏的本科生都绝不陌生。读原著的意义主要是看看——让我展示一下自己读过《经济分析史》——“凯恩斯勋爵”行文的风格,篇章组织形式之类的东西。
      版本上,可能商务的译本更古雅,当年买这套是刚入学时看到晏老师是主编,结果果然4年也没见过他人,据说前两天在学校做了讲座~~~
      *****正文*****
      全书共六卷24章,名为“通论”,意图于马歇尔的新古典理论之外重新建立一套分析体系。事实上直到第四卷“投资诱导”才真正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起来,第四、第五两卷也是全书的核心所在。
      第一卷 引论
      
      第1章“一般理论”是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一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一章——只有一段话~~~。作者首先强调这个“通”字,以突出自己建立一个基本要全面取代新古典理论的新理论的学术野心。另一方面攻击了古典理论“前提只适用于某种特殊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情况。”
      第2章“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凯恩斯勋爵在逐条反驳新古典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1、工资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2、在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这些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在凯恩斯勋爵看来。首要工作是把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分开,劳动者只抵制货币工资的下降而不能及时注意实际工资的下降,其次,由于工资议价只是在企业或行业层面产生的,因此实质工资一般水平不受此类议价左右。最后,针对萨伊伟大的“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定理,凯恩斯提出将储蓄和投资两者分开讨论(虽然他事实上并不否认储蓄=投资的宏观公式)。
      第3章“有效需求原理”是整个凯恩斯理论的基础,所谓“有效需求”是通过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相交得到的。这种“有效需求”才意味着充分就业。而由于需求分为消费和投资,投资并不会使总需求自动达到“有效需求”,甚至越富有的社会这种偏差越大。使得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能实现成为常态。
      
      第二卷 定义与观念
      
      第4章“单位的选择”为自己的理论构建基础。首先讨论了经济学家使用最多的国民收入、实际资本数量和一般价格水平。当然,在gdp、cpi测算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的今天,这些讨论本身已经不能提供给我们新知识,然而这一章也能给过于依赖统计部门的一般读者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的“劳动力单位”和“工资单位”这两个概念。“工资单位”在整个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一直不是很理解这个概念,作者定义为“一劳动力单位所得货币工资”。同时联系了名义量和货币量的基础。
      第5章“决定产量与就业量的期望值”展示了“期望”这个概念在凯恩斯理论中的意义。“期望”被视为这个理论动态化的核心力量,也被视为人们做决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又将期望分为两类,即对产品价格的期望(短期期望)和对资本报酬的期望(长期期望)。
      第6章“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给出了封闭经济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关于收入,凯恩斯特别强调在减去的成本部分,不仅包括新古典理论关注的“要素成本”,还包括资本设备因生产而损失的价值(自然折旧与实际折旧之差),即所谓“使用者成本”,甚至本章专设附录来讨论这一概念(全书也仅有三章有附录)。
      第7章“进一步探讨储蓄和投资的意义”对储蓄和投资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多讨论,特别是针对某些认为储蓄不必等于投资的理论,作者指出只是由于其使用的定义不够精确。尤其是在最后,作者提出的个人储蓄可以增加个人财富,但由于减少了消费而使社会总财富减少这一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论断。
      
      第三卷 消费倾向
      
      第8章“消费倾向:1、客观因素”分析了工资单位,收入和净收入见的差额,资本价值的以外变化、时间贴现率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人们对将来收入的期望等因素,最终总结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产量和就业量。本章关键在于指出消费倾向小于1,且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倾向不断减小,即其导数小于0。这个假设下,就业量就只能随投资量增加而增加。但投资中真正影响就业的是“净投资”而非折旧,作者特别引用了英美两国大萧条时期的投资数据,显示萧条期间折旧投资变动不大,而新投资大幅下降。
      第9章“消费倾向:2、主观因素”被写的如同七宗罪一样,什么谨慎、愿望、算计、改善、独立、管理、自豪与贪婪~~~不过作者以为这些因素变化很小,因而对实际分析而言,重要性不大而匆匆带过。
      第10章“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是这一卷最重要的一章,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中宏课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也就不值得再重新总结了。(好吧,其实是我又开始懒了)。
      
      第三卷 投资诱导
      
      第11章“资本边际效率”事实上是关于资本市场的需求曲线的部分,在讨论这一概念时凯恩斯依然强调了这一效率也是关于未来的一种预期。因此利率变化是通过影响这种预期来对资本边际效率产生影响的。
      第12章“长期预期状态”强调了人们对长时间预期能力不足,然而长期预期却往往比短期预期更稳定,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生的资本市场又由于将短期预期和长期预期混合在一起酿造了泡沫,作者以为,美国资产泡沫比英国更频繁的原因之一是华尔街的交易要比英国的同类交易成本低的多。最后,作者从资本边际效率变化过大出发,怀疑了货币政策控制利息率的有效程度。
      第13章“利息率的一般理论”提出了凯恩斯著名的“流动性偏好”概念,使用这个概念,凯恩斯区分了以持有现金为形式进行的“储蓄”和一般意义上的储蓄,也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流动性偏好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凯恩斯说“利息率通常被视作不花钱的报酬,而在实际上,它却是不储藏货币的报酬。
      第14章“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对马歇尔等人的利息率理论进行了回顾,指出里面暗含的“其他条件不变”与曲线移动在分析经济整体时存在矛盾。在本章的附录中又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进一步发挥。
      第15章“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商业动机”把前面的三种动机又进一步细分,把交易动机划分为收入动机和业务动机。然后又把投机动机视作受利率影响,其他动机受收入水平影响,而从流动性偏好函数构建出货币函数。
      第16章“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观察”首先强调了资本的意义在于其能提供未来的预期收入流,而不在资本本身。因此,由于其价格,即利息率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决定的,当资本品在充分就业的边际效率都为0时,社会就会达到一个接近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被看做熊彼特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型之一。
      很遗憾的,虽然凯恩斯勋爵以为这种状态“可以在一代人左右时间内”达到,但是即使从现在看来,资本品边际效率为0还远远达不到,毕竟技术是挺重要的因素,一个靠算盘记账的小卖部和一个用电脑和扫码器结账的小超市的资本量可不一样~~
      第17章“利息与货币的主要特征”首先区别了货币利息率与资本利率,强调资本都具有生息,保管费和流动性贴水三个属性,而货币与其他资产最大区别在于保管费用远小于流动性贴水。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货币的生产弹性和替代弹性都接近0,因此,货币工资常常是刚性的,同时利息率对货币数量的单独大量增加不作出反应,特别是利息率处于某一较低数时(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上述三个条件共同作用,使得人们对资本的需求集中在对货币的需求上。最后,每个利息率都有个就业水平与之对应,但这一就业水平未必便是充分就业,因而,存在着新古典理论没有意识到的“未充分就业均衡”,真正的充分就业均衡则对应于所谓的“中立利率”。
      第18章“重述就业一般理论”是本卷,乃至全书的核心所在,利用前面定义的种种概念,作者真正开始以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利息率三个变量为自变量,以国民收入或者就业量为因变量构建模型。同上,这个模型就不再细说了~~~有兴趣的人随便去找本中宏吧~~~
      
      第五卷 货币工资与价格
      
      第19章“货币工资的变动”特别强调了货币工资的刚性以及降低货币工资带来支出减少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后者和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分析的部分颇有共通之处。
      第20章“就业函数”是全书公式出现最多的一章(其实也就是关于弹性的几个式子)。不过从这章可以明显看出,凯恩斯的失业固然和新古典的“摩擦性失业”不同,但就业曲线在大家都不能维持生存的地方又该变成什么形状呢?
      第21章“价格论”着重于“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凯恩斯看来,这是通过1、利息率;2、资本边际效率曲线;3、流动性偏好曲线三个因素而传导到价格水平的,最终又通过价格水平和工资间的关系影响就业。
      
      第六卷一般理论引起的若干短论
      
      第22章“略论经济周期”认为萧条和资本品“天然的折旧周期和人口增长率”有关。对其他各家理论,特别是关于提高利率以挤出泡沫和杰文斯的“太阳黑子周期”论的评价很有意思。关于农业收成和工资的关系是我当年外国经济思想史的期中论文~~如果看到这个的话可能就不写了~~
      第23章“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大量引用赫克歇尔的《重商主义》内容,重商主义者在增加货币有助于经济繁荣方面和凯恩斯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又想起熊彼特对重商主义的推崇了,虽然他是从纯经济分析的雏形那个技术层面而非理论内容层面吧。
      最后一章“关于《通论》可能产生的社会哲学的总结”居然开始讨论这个理论为世界和平可能做出的贡献了,说这一理论对消灭两大社会问题“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和财富分配不均”都是良药~~我猜想大概是由于凯恩斯亲身参与了两次大战的战后遗留经济问题处理的原因吧。
      *****再写两句杂感*****
      从全书看,其实很有教科书或者论文一样循序渐进的感觉,先提出问题,建立概念假说,构建模型,最后再补完一下~~另外要说的就是前面关于资本、收入等问题的定义上充分显示出凯恩斯作为银行家对实务的熟悉,各种处理折旧的会计准则信手拈来。对贷款利率的期限结构也表现出了超出理论必要的关注。
      好吧,每次写读书笔记都是虎头蛇尾,这个习惯不好,我忏悔。
      
  •     你说,不要做个知道主义,盖上书,说说看自己的理解。
      
      我当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不要做两脚书柜、知道主义。
      
      
  •     
       尝试了2次,看不懂,现在基本用来垫杯子。
       看的懂都是天才,普通人别在这书上浪费时间和金钱了。
  •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一句话“the ideas of economist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ers, both when they are right and when they are wrong, are more powerful than is commonly understood. Indeed the world is ruled by little else. Practical 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quite exempt from any intellectual influences, are usu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 Madmen in authority, who hear voices in the air, are distilling their frenzy from some academic scribbler of a few years back. I am sure that the power of vested interests is vastly exaggerated compared with the gradual encroachment of ideas. Not, indeed, immediately, but after a certain interval; for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re are not many who are influenced by new theories after they are twenty-five or thirty years of age, so that the ideas which civil servants and politicians and even agitators apply to current events are not likely to be the newest. But, soon or late, it is ideas, not vested interests, which are dangerous for good or evil.”。译者魏埙对这段话只翻译成一句话:“经济学家们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管是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其力量之大都是超乎普通”,意思还翻译错了,并且不简洁通顺。
  •     通论除了第十二章,其他可读可不读,至于说凯恩斯的其他著作,也是一样,凯恩斯的观点很晦涩、模糊甚至矛盾,他的成功在于他很善于推销他的观点,不过通论第十二章真的是皇冠上的珍珠,商务印书馆最早翻译的一个版本抽看了几篇,感觉不是那么达意,可能年代较早,高鸿业老师翻译的也翻过,不过没留下太深的印象,英语能力够的话直接看原文吧,google上可以搜出原文。
  •     写的很好,不过我不是学经济的。看的比较吃力,里面很多比较专业的词语,看的我一头雾水。
      不过,看书最重要的是增长新知,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确是这样的。了解一些专业的术语,也可以是自己看上去像一个比较懂行的人。
      书看了一半,有机会还是要好好再看看的。
      又一次没看完就调书了。
  •     最近读凯恩斯的通论,真是大开眼界。
      
       据说,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一般人很难理解他的思想。当凯恩斯主义政策出现恶果的时候,总是有人辩护说,这其实是偏离凯恩斯主义的结果。有一个故事说,凯恩斯某次参加一个讨论会,事后说:在座的只有我一个人不是凯恩斯主义者。无独有偶,也曾流传这么一个说法,说马克思曾经喟叹:我自己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我以前了解凯恩斯,不是通过原著,而是通过凯恩斯的信徒的转述。我相信他们真实地传达了凯恩斯的思想。但是读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之后,我不得不说,我对凯恩斯的确存在很大的误解。凯恩斯和今天的新凯恩斯主义者的确存在巨大的区别。
      
      一、投资越没用越好
      
       凯恩斯说:
      
       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值得一提。对上述的一些困难,人们头脑中似乎只有在诸如道路建设、住宅建设等公共投资的场合才会意识到,通常被用来反对政府投资以便提高就业量的理由是它会给将来造成困难。人们不禁要问:“当你为将来数量不变的人口建造出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住宅、道路、市政厅、高压电网、供水设备等等之后,你还将做什么呢?”不过一般人却不大容易理解,私人投资或私人从事产业的扩展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83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凯恩斯对这种投资饱和的“困境”甚感担忧。他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就业。他对提高就业提出的建议是:
      
       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由于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经济学的影响太大,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建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战争都可以起着增加财富的作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99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为什么金字塔是一种好办法呢?凯恩斯说:
      
       古代的埃及,具有双重的幸运,这无疑完全归功于如同神话一般的财富,它是人们从事两种活动的结果(建造金字塔和寻找贵重的金属),又由于这两种活动的成果能不以被消费的形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它们不会由于数量多少而降低其效用。中世纪人们则修建教堂和做道场。对于死者来说,两座金字塔、两次道场带来的利益将两倍于一座金字塔和一次道场。然而,在伦敦和约克郡之间修建的两条铁路都不是这样。(《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100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里,投资越没用越好。一旦投资有用,收益递减规律就会抑制投资。
      
       今天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与此区别很大。虽然他们赞同政府刺激经济,但他们也表达了对政府投资的低效和浪费的担忧。他们只是玩笑般地提到凯恩斯的“挖坑再填上 ”理论,没人真的主张政府这么干。他们认为,政府还是应该从事一些多少有点用处的投资。很显然,他们偏离了凯恩斯的原意。我怀疑他们中的很多人跟我一样,并没有读过原著。
      
       投资,只有能带来收益,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没有收益的投资不叫投资,叫浪费。如果政府把本来该被民营企业建造工厂的资源,用于建造金字塔,政府也会雇佣很多工人。在短期看,建造金字塔和建造工厂带来的繁荣程度是一样的,这也恰恰是畸形繁荣期人们发现不了问题的原因。但是,真正的区别在建成之后。金字塔建成之后,没有任何新财富产生,而工厂建成之后,却会源源不断地创造新财富,为新的投资提供条件。凯恩斯的目光被金字塔挡住了,没能看到塔后的东西。
      
       甚至,政府投资可以显得比正常投资更繁荣。因为,有很多资源正在生产之中,而其它的配套资源尚未完备,于是工厂暂时还不到修建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政府把这些待用的资源用于建造金字塔,短期看,“资源闲置”确实被消灭了,社会也显得更繁荣。这也就是当前的刺激政策所起的作用。但是它是以牺牲真正的繁荣为代价的。
      
      二、对名义利率痴迷
      
       凯恩斯也了解奥地利学派的一些概念。如,资本品、消费品、迂回生产等。凯恩斯认为,有必要采用效率较低的迂回生产结构,目的是保障就业。除此之外,凯恩斯对奥地利学派似乎所知甚少。在他的经济周期部分,他没有提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他只有一次提到米塞斯、哈耶克,用的是嘲讽的口吻。他说:
      
       米塞斯教授有一个奇特的理论,我认为,已为哈耶克教授和罗宾斯教授所采纳。(《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149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凯恩斯强调消费对投资的刺激,反对“过度”储蓄。他没有意识到,人们储蓄实际是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样是刺激投资的,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通过储蓄降低投资成本,才能提高效率,才能持续不断地投资,而通过扩大消费刺激的投资,将很快被消耗光。
      
       但是凯恩斯也是矛盾的。他并不是反对降低投资成本,只是他没有理解储蓄对投资的意义,没有理解自然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区别。自然利率是对人们真实的储蓄比例的反映,名义利率则是改变货币的名义使用成本,其隐性成本由他人承担。凯恩斯主张降低名义利率来降低投资成本、刺激投资。他说:
      
       由此可见,经济繁荣的补救办法,不是较高的利息率,而是较低的利息率。因为低利息率或许还能将繁荣持续下去。对经济周期的正确补救办法,不是要取消经济繁荣,使我们永远处于半衰退状态,而是要取消经济衰退,使我们永远处于接近繁荣的状态之中。(《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247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凯恩斯没有理解,降低名义利率并没有增加任何真实资源,人们对真实资源的储蓄还是没变。但是降低名义利率却虚构出“成本降低”的假象,正是这一假象造成了大量错误投资出现。降低名义利率,其实是给错误投资以机会,同时却剥夺正确投资的机会。这不会带来永远的繁荣,只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由于凯恩斯对货币的名义利率如此痴迷,他赞同重商主义,要为重商主义翻案。他认为,重商主义鼓吹的贸易顺差,让国内货币增多,于是利率降低——投资成本降低——刺激投资——经济繁荣。他没有意识到,重商主义导致货币增多,虽然名义利率降低,但却让真实资源更多流出本国,价格上升,真实投资成本其实反倒上升了。中国的情况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伴随2.4万亿外汇储备的,是惊人的资产泡沫。罗斯巴德说,凯恩斯主义者无法同时思考两个方面以上的问题,正此之谓。
      
       (顺便说一下,凯恩斯非常赞同“储藏货币”有害论,只是他更进一步。一般的人认为,物价下跌将导致储藏货币愈演愈烈,而凯恩斯则认为,哪怕不是愈演愈烈,只是小小的储藏,也是很有害的。里德说物价下跌有害论者是凯恩斯主义者,很有道理。他们之间的确是知音。)
      
       今天的新凯恩斯主义者,很少有人会反对自由贸易、赞同重商主义吧?虽然他们很多时候对自由贸易并不太理解。
      
      三、凯恩斯也愤怒
      
       凯恩斯非常推崇一位“先知”,这个“先知”叫格塞尔。格塞尔的信徒经常寄书给凯恩斯。格塞尔写过一本书,叫《经由自由土地和自由货币达到的自然经济秩序》,凯恩斯对这本书很赞赏。这个书名是不是很奥派?莫非凯恩斯也赞同奥派的核心观点?且慢!
      
       格塞尔的“自由货币”,是指通过加印货币,使货币不再受利率的桎梏,最好是让利率降到零(凯恩斯说费雪对这个方案也深表赞许)。格塞尔的“自由土地”,是指土地国有化。至于格塞尔的“自然经济秩序”,我就不知是个什么东西了。
      
       在《通论》中,凯恩斯多处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同情,和对“自由放任”的鄙视。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并且也反对“自由放任”。虽然和“自由放任”如此对立,但凯恩斯和奥派,有一些有趣的、表面上相似的地方。
      
       比如,奥派主张恢复古老的智慧,奥派所指的古老的智慧是重视储蓄之类的。凯恩斯也主张恢复古老的智慧,他的古老的智慧是重商主义之类的。
      
       又比如,奥派对凯恩斯式的理论很愤怒,认为这是为政府权力张目,而由于凯恩斯的理论有利于官员的利益,所以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凯恩斯对“自由放任”同样很愤怒。他攻击李嘉图的学说,因为李嘉图反对“有效需求不足”。他说:
      
       它还为资本家的自由企业辩护,因此又得到了当权者身后在社会上占有支配地位人士的支持。(《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第26页,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不知道如果今天的新凯恩斯主义者认真读一下凯恩斯的原著,还有多少人会相信他。我相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其实只是盲目地为自己找了这面旗帜,只因凯恩斯的观点和他们部分相似。另一方面,我也相信,也会有很多人读了凯恩斯的原著之后会变得更激进,没准也会赞同“越浪费越好”、赞同零利率、反对自由贸易……还好,真正读原著的人并不多。
      
       我的确见过有人读完《通论》,却仍然是凯恩斯主义者。我现在才知道他付出了多大的艰辛。
  •     内容:★★★★★
      翻译:★★★★★
      排印:★★★★☆
      装帧:★★★★☆
      
      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序言中第一句写道:“本书主要是为我的同行经济学者而撰写的。我希望其他人也能看懂它。”实际上,很多经济学专业人士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感到困难;对于一个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读者来说,可能就更加不知所云。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今天,即使不是经济学专业人士,也会有兴趣了解一下凯恩斯主义到底是什么,毕竟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国家经济政策,能从很多方面影响到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
      
      这篇短文和《通论》的初衷相反,是写给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看的。其中简单介绍了凯恩斯的一生和他的事业,并总结了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框架。文中尽量不使用经济学术语,但有兴趣阅读这篇短文的读者,想必对经济学也有基础性的了解,相信在词汇方面不会形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本文也不会对凯恩斯主义作进一步的探讨,所陈述的大多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或观点,可能有读者会对文中的某些文字有自己的认识,我们可以另行讨论。这是一篇面向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的常识性短文,争议性的话题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更加困惑,实际上凯恩斯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关于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当然也没有结果。我同样会在文中尽力回避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倾向。
      
      ■凯恩斯的生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经济学家之一。他出生在英国剑桥,祖父曾担任过市长,父亲是新古典经济学派名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学生,后来又成为其同事,母亲曾担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凯恩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可谓蓝田生玉。少年时代的凯恩斯很擅长数学,并在14岁那年因此获得伊顿公学的奖学金。后来,凯恩斯还以数学和古典文学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专业。
      
      1906年,凯恩斯从剑桥大学毕业,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进入英国政府的印度事务部,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908年,经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介绍,凯恩斯放弃了政府公职,到剑桥皇家学院担任经济学讲师。
      
      1911年,马歇尔又介绍年仅28岁的凯恩斯出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杂志《经济学杂志》的主编,之后,凯恩斯在这个职位上待了30年。
      
      1913年,凯恩斯发表他的经济学处女作《印度的通货和财政》,并因此成为英国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的成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凯恩斯以经济学者的身份被征召到财政部工作,主要处理协约国之间的金融问题。1919年,他作为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并以顾问身份出席四强会议。在对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上,凯恩斯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过重的战争赔款,将会使德国的货币贬值,在国际市场上就能以低价出口,结果是所支付的战争赔款将会由进出口贸易顺差来补偿,帮助了德国的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反而损害了受款国的出口和经济恢复。因此,凯恩斯坚决反对向德国索取巨额战争赔款,为此他辞去了财政部的职位,又回到了剑桥。同年底,他出版了《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抨击向德国索取战争赔款的计划。
      
      凯恩斯在从政、从教同时,还从商。1912年,他担任国民互助保险公司的董事长。之后,他还担任过独立投资公司和地方保险公司的董事。凯恩斯也进行过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成绩可圈可点。
      
      1923年,凯恩斯出版了《货币改革论》。
      
      1930年,出版了《货币论》。此时的凯恩斯不仅在学术方面卓有名声,在世界事务方面也积极参与,成为国际知名人物。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奠定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大师的地位。如今,当我们在谈论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大多是在谈论凯恩斯的观点和方法;各国政府和央行调控经济的理论和工具,也大都源自凯恩斯;即使是像米尔顿·弗里德曼或小罗伯特·卢卡斯那样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也发现自己必须从凯恩斯的观点出发,然后再阐述他理论上的局限与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凯恩斯开始研究英国战时财政方法,并于1940年,出版了《如何筹措战争费》一书,为当时的财政大臣提出战时财政计划。同年夏天,温斯顿·丘吉尔组阁,凯恩斯被聘为财政大臣的顾问,并当选为英国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董事会董事。
      
      1942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获得了皇室授予的勋爵爵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凯恩斯参加了国际清算联盟方案的起草工作。他提出的方案于1943年作为英国政府的正式方案提出,并于1944年7月带着这一方案参加了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大会期间,凯恩斯还参加了世界银行的起草工作。1945年12月,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生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凯恩斯作为英国代表参加这两个组织的活动。
      
      1946年3月,凯恩斯出席在美国佐治亚州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第一次会议,在关于这两个组织的性质、所在地、权限划分等问题上,凯恩斯与美国代表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分歧。4月份,正当谈判最后折中方案的细节时,凯恩斯因心脏病发,在剑桥家中逝世。
      
      凯恩斯一生都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排斥和抨击,说马克思是不入流的经济学家,其著作是陈腐的经济学脚本。他特别不满马克思主义的是“它把粗鄙的无产阶级捧起来,抬高到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之上。而后两者是生灵中的精粹,世界一切进步的种子要靠他们来传播。试问这样一个教义,怎么能采纳呢”。他明确表示自己“在阶级斗争中,是站在有教育的资产阶级一边的。”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使凯恩斯为英国的利益呕心沥血,使他自觉地把维护既有的经济制度当作自己的使命而不遗余力。
      
      ■凯恩斯的思想
      
      1929年-1933年,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大萧条,这是一场强烈的震撼西方世界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全面倒退。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工资总额在大萧条的头4年中减少了50%以上,农民收入下降了57%。这是一次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萧条,为了稳定社会,各国重新起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经济干预和调节政策,颁布经济法律,建立经济管理机构,通过财政、金融和其它手段的全面干预国家经济。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摆脱经济大萧条,罗斯福开始推行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内容包括:扩大财政支出,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增加货币和信贷,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大兴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自此以后,国家干预经济就成为一种惯例持续下来,从反危机应对措施发展成为各主要国家长期的经济政策。
      
      不管当时的经济学家们是否接受,“看得见的手”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看不见的手”成为了事实,是需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和解释的时候了。《通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并一举成为“新政”经济学家们的《圣经》,可谓时势造英雄。
      
      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都崇尚节俭和储蓄。比如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财富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取决于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又取决于资本的数量,而资本来源于节约消费用于储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欧根·冯·庞巴维克也认为资本来源于储蓄,资本越大,生产力也越大,就业人数也随之增大。因此在传统经济学看来,节俭从而积累资本,继而扩大生产力,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对节俭和储蓄的观点,也符合大多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
      
      凯恩斯对此持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节约下来的钱未必都用于消费和储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人今天节约下来的钱,只能表示今天少吃了一顿饭,这些钱并不一定在一周或一年之后花掉。但是今天从事餐饮相关服务的人却遭受了损失,继而影响生产力。这种消费倾向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而消费市场萎靡,必然会影响到生产者对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引起投资需求的减弱。所以个人的储蓄下来的钱,并不意味着以后会转为资本,甚至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凯恩斯还认为,储蓄的钱也未必都能转化为资本。他是这样分析的,资本家在投资前需要进行两种预期。一种是价格预期,即产品的最终售价;一种是报酬预期,即投入资本所获得的最终报酬。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叫作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的预期收益除以资本的成本。随着资本的投资增加,人们对投资的预期收益会下降。同时,由于资本投资增加而来的需求增加,资本的成本也相应上升。在长期内,预期资本边际收益率递减是影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在短期内,资本的供给价格因需求增加而上涨时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的主要因素。这两个原因阻止了人们进一步投资,使现有储蓄不能充分转换为投资,从而造成生产需求不足。
      
      收入不能全部用于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还有第三个原因,即持币偏好——人们倾向于以货币形式持有收入或资本。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持币偏好基于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即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现金;
      谨慎动机:为了防止意外,或可能出现的有利进会进行交易的动机;
      投机动机:持有货币,并试图从中获利的动机。
      
      对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来说,所需货币数量一般取决于经济活动水平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不是很敏感;对投机动机来说,货币需求则常随利率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凯恩斯提出了货币利率决定货币数量的观点,认为利率决定于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两者。当货币数量一定时,利率水平取决于流动性偏好的强弱。流动偏好强,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多,从而会抬高利率;流动偏好弱,则会使利率降低。只有当流动偏好不变时,利率水平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
      
      总结凯恩斯看法,即出现经济萧条是因为消费不足和生产需求不足导致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因此,消费的越多,生产力增长就越快,就业就越充分;节约和储蓄越多,投入生产力的资本就越少,就业就越不充分。由此可见,增加消费是凯恩斯主义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那么怎样增加消费呢?凯恩斯主张要尽可能的增加,能增加多少就增加多少,且不用考虑怎样消费,即使有些消费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好处,其实也很有必要,甚至“在地上挖洞”也可以增加就业量。
      
      现实中,引导个人增加消费是很困难的,原因是我们上述的持币偏好,而且经济越是不景气,人们越是不愿意消费。因此,凯恩斯提出由国家来增加消费。一个国家要维持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支出,这就是所谓的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是一种集体消费,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足以对市场产生质的影响。因此,凯恩斯发现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另一个作用:它不仅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的手段,而且还可以当作调节经济的工具。当人们不愿意消费或消费不足时,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支出来弥补,继而带动个人消费。
      
      凯恩斯认为传统的财政政策是盈余财政政策,把货币滞留在国库里,就减少了当前消费。所以,他得出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很惊人的结论,即好的财政政策是赤字政策,国家负债消费不是坏事,而是大好事。国家增加消费开支,不仅增加社会的消费需求,而且会带动社会个人的消费倾向提高。所以,举债消费虽然看起来浪费,但结果反而会使社会的整体财富增加。凯恩斯认为,如果政治家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可以支出的地方,即使是建造金字塔这样毫无用处的建筑物,甚至是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也可以增加财富。只要国家举债消费,不管怎样消费,都是对的。他写道:
      
      “财政部可以把钞票装到旧瓶子里,埋到废弃的煤矿中,再用垃圾把煤矿填满。然后把这个产钞区的开采权租给个人,让私人企业把这些钞票挖出来。这样失业问题就没有了,而社会财富要增加很多。当然大兴土木更合理一些,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实施,那上面的对策也聊胜于无。”
      
      增加货币发行,也是凯恩斯为刺激经济开出的药方之一。对投资者来说,利率是计算投资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率高,投资成本大,新增投资预期收益率下降;利率低,则反之。前者会阻碍人们新增投资,后者会促使人们把更多的钱转化为投资。所以,降低利率又是促进投资增加的途径之一。
      
      利率是转让货币使用权的价格。像其它任何商品价格一样,货币使用权的价格也受市场供求规律的支配,货币供大于求,利率下跌,供小于求,利率上升。所以,降低利率的方法,就是增加货币的供给。增加货币数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而持续的物价上涨,会提高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因而会扩大投资;对消费者来说,持有的现金越多,贬值所带来的损失就越大,减弱了他们的持币偏好,增加消费。这两者都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凯恩斯提出的解决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方法,被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者发展成为调节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改变政府购买水平、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为主要手段,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策。当支出不足,失业增加时,为了刺激经济从衰退中复苏,政府可以通过兴办公共工程来提高政府购买水平,增加公共消费;并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失业补助和救济金支付水平,以及采取减税措施,给公众多留一些可支配收入等,以增加和刺激消费。如果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则可以减少政府购买,来相对减少公共消费,同时减少社会福利费用,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以及增加税收等,以抑制需求,降低物价。
      
      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对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调节,以影响经济的政策。一般有三种调节货币供给的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即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在经济衰退期,总需求不足,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向企业和个人买进政府债券,将货币投入市场;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
      
      贴现率政策。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调高贴现率,则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因此,通过对贴现率的调整,可以相应改变贷款需求。如果需要刺激经济,可以降低贴现率;如果经济过热,则提高贴现率。
      
      改变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存放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功过任人说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及西欧国家的经济一片繁荣。有些观点认为这应归功于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消费政策,因为这一时期,西方世界采用的正是这一政策。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认为,战后西方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起来的军事科技在民用经济上的应用;二是,西方世界战后重建和新兴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三是,世界格局方面的某些变化,如联合国、世界关税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
      
      因此,把战后西方世界经济繁荣完全归功于凯恩斯主义,似乎有失偏颇。
      
      1969年-1972年,西方世界出现了经济滞胀,很多人认为这是凯恩斯主义刺激消费政策带来的恶果。同时,长期的刺激消费政策,会发展成为超前消费政策。也就是说,不仅花掉现在的钱,也花掉将来可能得到的钱。以未来收入支付现在的购买有很大的风险,如果在未来没有获得预期的收入,就会形成债务危机。2008年美国出现的经济危机,普遍认为是美国长期实行刺激消费政策的后果。面对这一指责,没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出来澄清。可以说,这是学术界和政界共同的看法。
      
      著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对凯恩斯主义做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解释。他认为凯恩斯主义刺激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只有在还有资源没有得到利用的情况下才有效果。美国战后20多年的刺激消费政策,把投资和消费都带动起来了,经济迅速增长,渐渐地,所有资源都得到了利用,但继续实行刺激消费政策,不但没有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了通货膨胀,导致滞胀和通胀共存的现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反对通过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认为货币发行不以商业需要为目标,而依调节需求为转移,不仅无补于经济,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对拥有巨大生产力的西方世界,通过刺激需求来为产品寻找销路是一个重要问题。凯恩斯主义试图把需求扩大到它可能的极限。因此,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一直以来以庞大的军费开支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就此而言,凯恩斯主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落后的国家,在短时间内解决经济问题和人民生活问题,刺激经济的方法也是可取的。一旦达到这个目标,凯恩斯主义政策就会失去其效力。政府需要寻找优化产业机构,提高经济质量的新途径。就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凯恩斯主义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     老实说,没怎么读懂。或许是学文的人近乎痴呆的虚荣,居然真的伸手把这本当时也没几个人完全搞懂的东西捧在手里,味同嚼蜡的啃了半天。
      这里的理论实在一种近乎睡眠的状态下看完的,看得时候,打着电话听着讲解才朦胧的把充满专业名词的理论看了个大概。
      不知道记得对不对,就业多了,产量大了,边际成本反而高了,利润反而下来了,结果又造成失业?还是搞不懂啊……
      昨天看了看新闻,是索罗斯吧,在说无形的手根本不是看不见,而是就不存在,市场只会把问题引向极端,几次大的危机都在干预中走向复苏,而复苏的太漫长了,甚至让人以为复苏根本不存在,却又是这种漫长的近乎不存在的复苏让人们怀着浅浅的希望,复苏总会有一天轰轰烈烈来的。
      真是一个杯具的希望。
  •     一、《通论》的产生背景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干预是经济学发展的主线。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竞争的环境中,市场会自动通过价格来调节供求关系,从而使社会经济处于平衡的发展状态之中。然而,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严重的置疑。经济的周期性剧烈波动和社会供需的失衡均是强调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古典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通论》从讨论就业量入手,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强调对供给和需求总量的控制,这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通论》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       (一)消费倾向       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有收入、资本价值、贴现率、财政政策和预期的改变等。主观因素主要是人们的消费习惯。在此重点引述其关于消费和投资关系的论述。消费是净收入的函数,也即净投资的函数。在非静态的经济体系中,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主导的资本设备投资急剧扩大,则不需要重置的机器设备的偿债基金和折旧基金积累了庞大的规模,以致要有巨额的新投资才能吸收这些财政储蓄。否则较高的财政储备抑制收入不能升高,处于一个恰与较低的总净投资相适应的低水平,进而减少有效需求。       (二)投资引诱       1、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收入等于该资本资产供给价格的贴现率。这一定义表明资本边际效率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预期,也即人们的信心状态。       2、利息率       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另外流动性偏好也会影响利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货币数量的增加虽然可能预期利息率降低,但如果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的增加大于货币数量的增加,则货币数量的增加就不会使利息率降低。       (三)引论       1、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有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周期性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而引起。资本边际效率取决于对资本品未来收益的现时预期。由于预期的依据捉摸不定,所以它们面临的是突然和剧烈的变动。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自然会使流动性偏好急剧增加,因而利息率上升,恶化投资。       防止经济波动不在于高利息率。高利息率虽然可以克服投机刺激,但同时却又会遏制各种合理的新投资。注定要走向萧条的繁荣是由于利息率和预期状态结合起来造成的。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收入再分配以及其他措施来刺激消费倾向。       2、国际贸易       过量的贸易顺差即相当于过分地对外放款和在海外购置资产,常常使得国内利息率不能下降到国内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程度。       三、《通论》的现实意义       本书不仅为政府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即充分就业。因为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这依然是当今各国政府采取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逻辑。以政府所运用的调控手段而言也是如此。通常是将利率作为最主要的经济调控工具,而利率的调节就是为了改变人们的预期,以提高或降低投资引诱,进而增加或减少投资量,并最终影响到就业量和有效需求。       四、《通论》的理论局限       尽管凯恩斯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在调控的层次和方式上仍受到了各学派的批评。特别是“滞胀”现象的出现更使凯恩斯主义受到严峻挑战。经济本身的发展总是更为先进,因此任何经济理论总是有期时限性。
  •     一、《通论》的产生背景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干预是经济学发展的主线。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竞争的环境中,市场会自动通过价格来调节供求关系,从而使社会经济处于平衡的发展状态之中。然而,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严重的置疑。经济的周期性剧烈波动和社会供需的失衡均是强调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古典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通论》从讨论就业量入手,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强调对供给和需求总量的控制,这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通论》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
      (一)消费倾向
      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有收入、资本价值、贴现率、财政政策和预期的改变等。主观因素主要是人们的消费习惯。在此重点引述其关于消费和投资关系的论述。消费是净收入的函数,也即净投资的函数。在非静态的经济体系中,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主导的资本设备投资急剧扩大,则不需要重置的机器设备的偿债基金和折旧基金积累了庞大的规模,以致要有巨额的新投资才能吸收这些财政储蓄。否则较高的财政储备抑制收入不能升高,处于一个恰与较低的总净投资相适应的低水平,进而减少有效需求。
      (二)投资引诱
      1、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收入等于该资本资产供给价格的贴现率。这一定义表明资本边际效率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预期,也即人们的信心状态。
      2、利息率
      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另外流动性偏好也会影响利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货币数量的增加虽然可能预期利息率降低,但如果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的增加大于货币数量的增加,则货币数量的增加就不会使利息率降低。
      (三)引论
      1、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有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周期性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而引起。资本边际效率取决于对资本品未来收益的现时预期。由于预期的依据捉摸不定,所以它们面临的是突然和剧烈的变动。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自然会使流动性偏好急剧增加,因而利息率上升,恶化投资。
      防止经济波动不在于高利息率。高利息率虽然可以克服投机刺激,但同时却又会遏制各种合理的新投资。注定要走向萧条的繁荣是由于利息率和预期状态结合起来造成的。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收入再分配以及其他措施来刺激消费倾向。
      2、国际贸易
      过量的贸易顺差即相当于过分地对外放款和在海外购置资产,常常使得国内利息率不能下降到国内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程度。
      三、《通论》的现实意义
      本书不仅为政府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即充分就业。因为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这依然是当今各国政府采取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逻辑。以政府所运用的调控手段而言也是如此。通常是将利率作为最主要的经济调控工具,而利率的调节就是为了改变人们的预期,以提高或降低投资引诱,进而增加或减少投资量,并最终影响到就业量和有效需求。
      四、《通论》的理论局限
      尽管凯恩斯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在调控的层次和方式上仍受到了各学派的批评。特别是“滞胀”现象的出现更使凯恩斯主义受到严峻挑战。经济本身的发展总是更为先进,因此任何经济理论总是有期时限性。
      
  •     阅读经典的收获,确实要远远大于把时间浪费在无穷无尽的时人报告上。
      
      p18 凯恩斯将自己的学说与非欧几何作比。
      
      p32 凯恩斯对李嘉图及其信徒的特征分析倒是针针见血,值得反复品味。
      
      中国在就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而要做的就是逐步降低储蓄率,确定这个趋势便可以保证一个较好的循环。
      
      p109 政府投资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就业不足时能够有效体现。
      
      p112 金矿与战争都对人类进步有贡献。经济衰退是其中,金价趋于上升,这个趋势可以帮助经济复兴,因为经济上值得开采的金矿,其矿床可以由是加深,其矿质可以由是减低。(这几段其实已经再后来被反复转述,还有造金字塔与修大教堂以促进需求)
      
      p157 储蓄与投资都是经济体系之被决定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经济体系之决定因素,乃消费倾向、资本之边际效率以及利率;储蓄与投资只是次决定因素之双胎儿。(这也是与当今主流经济学不太调和的地方。)
      
      p200 历来所以认为黄金特别适于作价值标准者,就因为黄金之供给缺乏弹性;现在我们知道,正因为有这种特征,所以困难丛生。
      
      p277 对于投资过度的分析很有启发性,需要经常温习。
      
      p310 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凯恩斯对于就业的强调值得体味。
      
      凯恩斯学说的力量,一致延续,确实是其书结尾论点的印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