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传媒与文化研究丛书-史态类新闻研究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杨琴、蒋晓丽、 聂圣哲 华夏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杨琴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传媒与文化研究丛书·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史态类新闻研究》着重介绍了新闻新品种,报道内容主要为过去事实的史态类新闻,从概念入手,在概念的理论建构上对其特点、存在类型、文本叙事、勃兴动因、传播价值及发展走向进行了原创性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传媒与文化研究丛书·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史态类新闻研究》能给业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也给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杨琴,女,文学博士,现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先后发表论文《电视深度报道的互文性》《生态类新闻勃兴现象透视》《论消费文化事业中的电视民生新闻》《四川基层政府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等近20篇;参与并完成多项省部级社科项目研究,参写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节 史态类新闻表征及研究现状第二节 史态类新闻生发的实践基础一、媒介丰富与资源匮乏——传播技术的影响二、文化记忆与精神守望——社会需求与媒介满的契合第三节 阐释的理论支点一、新闻与历史视野的意义融合二、新闻价值取向的转变第四节 研究框架第一章 史态类新闻的概念建构第一节 史态类新闻——新闻的分支一、新闻概念的再厘定二、新闻种类的新分法三、史态类新闻的界定第二节 史态类新闻的特点一、报道事实静态化二、借新闻由头而复活三、具有清新的认知性四、表现手法的灵活性第二章 史态类新闻的类型考察第一节 史态类新闻的文本类型一、核心文本之一:解密新闻二、核心文本之二:纪念性新闻三、边缘性文本:背景新闻第二节 史态类新闻的媒介表现一、报纸史态类新闻:文字见长样式灵活二、广播史态类新闻:声音为主语言口语化三、电视史态类新闻:文声画结合深度凸现四、网络史态类新闻:立体化展示交互性强第三章 史态类新闻的文本叙事第一节 史态类新闻的叙事结构一、标题和导语二、新闻故事第二节 史态类新闻的叙事策略一、叙述者的复杂化二、多元化的叙事视角三、文本的互文四、悬念与延宕策略的结合五、细节策略构筑真实第四章 史态类新闻的传播价值探究第一节 意义共契——新闻监管者视角下的传播价值一、主流话语对历史书写的重视二、重构民族精神——史态类新闻与主流话语的意义共契三、意义共振的深层机制——意识形态化的媒介第二节 精神守望——新闻从业者角度下的传播价值一、新闻信息资源的拓展二、新闻传播知性化的助推三、新闻专业主义的彰显四、娱乐化浪潮中人文精神的践行第三节 需求满足——受者角度下的传播价值一、满足受众求知需要二、成为受众前行的参照坐标……第五章 史态类新闻的生态化发展后记参考文献总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史态类新闻的概念建构史态类新闻的生发源于新闻的生发,二者是分支与主干的种属关系。而新闻的概念及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为史态类新闻奠定了阐发与推演的依据。同时史态类新闻虽是新闻的一个分支,其内涵却是一个丰富的范畴,在切入内涵前,立足于史态类新闻衍生于新闻的特性是我们全面辩证透析、认识史态类新闻无法回避的逻辑前提。第一节 史态类新闻——新闻的分支一、新闻概念的再厘定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学著作中都认为“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唐朝初年(约公元705年左右)出版的《新唐书》中。书中记载,有位叫孙处玄的文人,因抱怨当时缺少传播海内外新鲜事的书刊而感慨日:“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而以“新闻”一词命名的书则出现于唐中末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段成式的《锦里新闻》三卷。新闻有确切含义则出现于唐末尉迟枢的《南楚新闻》中,认为新闻为“新近听说过的事情”,此时的新闻可为传奇,可为野史,无所谓事实的真伪,亦无所谓新旧,唯新奇而已。真正把“新闻”一词用于时事报道之义的则是与尉迟枢同代的诗人李咸用,他在《披沙集》中写道“故人不见五春见,异地相适岳影中;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天涯欲行遍,此夜故人情。乡国别来久,干戈还未平。灯残偏有焰,雪甚却无声。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报刊意义上的“新闻”一词则始见于宋代赵升的《朝野类要》,该书在谈到当时已存在的“边报”、“朝报”之后,还提到另一种所谓“衷私小报”,“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汇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这里的新闻则是经过刺探采访而见诸报端的政治性较强的新闻。

编辑推荐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史态类新闻研究》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传媒与文化研究丛书-史态类新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