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的诅咒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菲利普·范登贝格  页数:377  译者:海东,海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历史上的那十天哪里去了?公元一五八二年,古老的儒略历被一部新的基督教历法取代,这部时至今日还在使用的、以教皇格列高利八世的名字命名的历法,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接在一五八二年十月四日之后就是十月十五日,整整十天被人为地抹去了。多年以后,一个叫勒伯莱希特的孤儿偶尔发现哥白尼的一本书,里面阐述的思想动摇了教会的根基。教会竭力要销毁所有流传于世的《哥白尼的诅咒》。哥白尼的书里到底说了什么,和历史上的那十天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简介

菲利普·范登贝格(Philipp Vandenberg)是德国当代最著名的通俗小说家之一,被称为是“写历史小说的孔萨利克〖注〗”,他的二十多本古代文化小说和介绍古代文化的书籍迄今已经售出一千六百多万册,译成了三十一种外文。他的原名叫克劳斯·迪特·哈斯特尔(Klaus Dieter Hartel),1941年出生在布莱斯劳,幼年失去父母,是一个朋友的母亲收养了他。在大学他读的是艺术史和文学,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毕业就不得不去找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地方小报《布莱格豪森日报》当记者,不久成为该报主编,后来又在《帕骚新闻》,《AZ》,《QUICK》等报刊工作。1973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法老的诅咒》,这本处女作立刻成了畅销书,当时这本书是在几个出版社退稿之后才幸亏被一个编辑慧眼识才,否则,一个天才作家有可能就这么被埋没了。
范登贝格主要写古代文化小说和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关的书籍。他的古代文化小说一般是以希腊,罗马,埃及的古代历史为背景,《庞贝人》(Der Pompejaner,1986)将公元一世纪的一桩谋杀案和罗马古城庞贝被火山岩吞没揉为一体;《西斯廷密谋》(Sixtinische Verschwoerung,1988)叙述隐藏在因米开朗基罗所作的天顶画“创世纪”而闻名于世的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里的秘密;《法老墓之谜》(Das Pharao-Komplott,1990)追溯了本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的考古探险队对埃及英霍特普法老墓的实地考察以及参与者们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的悲惨命运;《第五福音》(Das fuenfte Evangelium,1993)讲的是围绕寻找相传早已失踪的记载了关于耶稣的生与死的《圣经》第五福音发生的悲欢离合;《绿色的金龟子》(Der gruene Skarabaeus,1994)以搬迁拉美西斯神庙为线索,追踪了一场已经在地下潜伏了数千年的灾难;《哥白尼的诅咒》(Der Fluch des Kopernikus,1996)揭露了教会肮脏的内幕和教士们荒淫堕落的生活。范登贝格非常熟悉古希腊罗马和埃及的历史,他在小说里经常引经据典,为读者增添了许多知识。他的小说不仅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化背景,而且故事性很强,往往穿插着爱情故事,历史事件,破案经过,情节紧张,叙述生动,结构清晰,主题大多是谋杀,勒索,暴力,权力之争,疾病,放荡不羁。他最近出版的《紫色的影子》(Purper Schatten,1999)在情节上更胜一筹,通过一个记者对伪造名画的调查,揭露了梵蒂冈高墙后面的秘密组织和黑手党相互勾结犯下的一系列罪恶。
范登贝格的另一类书,如《普里亚摩斯的宝藏》(Der Schatz des Priamos),《埃及王后——纳弗雷特》(Nofretete),《沉没的赫拉斯》(Das verseunkene Hellas),《纳弗雷特,埃赫那吞和他的时代》(Nofretete,Echnaton und ihre Zeit),《奥古斯特的秘密日记》(Die geheimen Tagebuecher des Augustus),则是作者研究古希腊罗马、埃及历史的结果,为读者了解古希腊罗马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提供了许多史料和背景,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范登贝格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每天工作八小时,大约写出五页手稿,据他自己讲,他总是使用最普通的圆珠笔,然后由他人代为打字或输入电脑。自1973年以来,范登贝格基本上每年出版一本新作,他说:“我认为那些每年写作少于一本书的作家是懒惰的作家。”他有自己特殊的写作习惯:每本新书都是在1月1日开始写作,大约六个月后完成初稿,当然在真正动笔之前要有很长的准备时间,无论是小说或是非文学作品。他说:“我的每一本书都要经过极其缜密、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调查研究。我一定要让某个题材所震撼,才会开始动笔。我想我恐怕是唯一一个被允许在法老Tut-ench-Amnn墓穴里过夜的作家,我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准确地写出墓穴里面的那种独特的氛围。”在写作《被遗忘的法老》(Der vergessene Pharao)一书时,为了追求准确真实的细节,他曾经放下纸笔,飞往埃及。他说:“我坐在书桌前无法想象主人公如何骑着毛驴从国王峡谷回到鲁克索尔,因此我立刻就乘下一班飞机飞往埃及,现场查看了整个路线。这花了我2500马克。”为了书里写出的时间能够准确无误,他曾经手握秒表,沿着古罗马尼禄皇帝当年走过的路线走了一遍。
1996年在出版《哥白尼的诅咒》时,他说:“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是纪律,如果一本书应该在六月一日完成,那么您尽管放心,五月三十日它肯定已经放在了编辑的桌子上。我当然很自豪,在25年里写了25本书。前不久,我的一本书以第30种语言——俄语出版,这让我感到极为高兴。这与钱没有任何关系。这涉及到虚荣心。终于达到了目的,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对于自己的书翻译成其他文字出版,范登贝格情有独钟。他说:“二十几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作家阿来克斯·蒙特(Alex Munthe)的圣·米歇尔别墅,这位1949年去世的作家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关于圣·米歇尔的书》,在房间的玻璃柜里陈列着这本书的六种语言的版本。我当时感到震惊,没有想到一本书可以译成如此之多的语言出版。若干年后,当我第二次来到圣·米歇尔别墅,我的书已经被译成了17种语言,第三次时已经达到26种语言。瞧,阿来克斯·蒙特,我自豪地自言自语:我现在和你并驾齐驱了。”
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范登贝格可以培养十分奢侈的爱好:收藏17世纪的《圣经》版本和老式“劳斯莱斯”轿车。在他现在收藏的四辆老式“劳斯莱斯”轿车中,最值得夸耀的是1913年出厂的那辆,它的主人曾经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他是世界许多老车俱乐部的会员,每年定期参加在英国举办的老式汽车展,平时他最喜欢的户外活动就是开着老式汽车兜风。他的所有老式汽车都是由他自己修理保养的。1994年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范登贝格和年轻漂亮的女医生助手艾维林(Evelyn)结婚。范登贝格当时已经与妻子离异,并且独居了十几年。他以掩饰不住的兴奋心情叙述了与艾维林相识相恋的经过:“当时我在慕尼黑看家庭医生,和他的助手艾维林一见钟情,然后经常找借口去看病,为的是多看艾维林几眼。这当然没有逃过家庭医生的眼睛,他建议我主动向艾维林进攻,而不必总来要那些价格昂贵的药片。”于是,范登贝格邀请艾维林和他一起去参加英国的老式轿车展,这次英伦之行让这一对相差二十岁的人坠入了爱河。范登贝格说:“我以前的几个女朋友总是热衷于购物,而艾维林则只是买了一条牛仔裤,她为我的鬼怪式轿车更换挡泥板。这样我就更爱她了。因为可以为我的车更换挡泥板的人,我也可以和她分享同一张床。”艾维林在结婚后主要协助范登贝格工作,负责回答读者来信,与出版社联络,处理有关合同与版税事宜。每当范登贝格写作遇到障碍时,艾维林总是能够提出一些建议,有时她也对书中的某些章节提出批评意见。范登贝格的办公室总是有条有理。在公开场合,范登贝格永远是穿着讲究,领带打得整整齐齐,每年在法兰克福书展LUEBBE出版社的大型宴会上,风度翩翩的范登贝格和美丽动人的艾维林总是引人注目的一对。
谈到自己的成功,范登贝格说:造就一本畅销书必须具备三个因素,题材,作者,出版社。前二者主要取决于作家主观原因,而第三者则往往并不能完全由作家本人决定。在选择出版社方面,范登贝格在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之后,在十年前决定将自己的全部著作交给LUEBBE出版社。这家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德国独立出版社拥有一大批世界各国的通俗小说家,它也是出版孔萨利克小说的三家德国出版社之一。
〖注〗海因茨·G·孔萨利克(1921-1999)是德国最著名的通俗小说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诱与罪孽第二章 审讯与激情第三章 书与死第四章 朋友与敌人第五章 要挟与绝望第六章 诅咒与遗忘第七章 星辰与现象第八章 艺术家与预言家第九章 天才与疯狂第十章 谋杀与引诱第十一章 畏惧与盲目第十二章 开端与结束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引诱与罪孽  主元纪年一千五百五十四年,是耶路撒冷被毁之后的第一千四百八十四年,火药发明后的第二百二十四年,印刷术引进后的第一百一十年,发现新大陆后的第六十二年,维滕堡的那个神学博士进行宗教改革后的第三十七年。就是在这么微不足道的一年,圣烛节那一天,同样微不足道的掘墓人亚当·弗里德里希‘哈曼意外地死去了,死时他正在工作,手里紧握着他的铲子,仿佛那是什么宝贝一般。  哈曼似乎预见到命运之神要把他当时正在挖的那个墓指定给他本人,作他最后的安息之所——不知何故,他把墓穴挖得很窄,但又长得不一般,本该葬在里面的鞣匠老婆是绝对放不进去的。哈曼本人呢——他个子高大,壮得像匹马,比他一生中遇到过的大多数人高出一个头还不止;而他偏偏又在年纪轻轻时就脱光了头发,总是戴着顶红色的小帽,结果是此地无银,使他在人群中总是很显眼。  据说是闪电击中了他,但是河边的洗衣婆子们知道得更清楚,她们的说法是,人称“秃头亚当”的哈曼是心碎而死——他的妻子奥古丝特患上了天花,没过几天就离开了人世,而他,不得不在圣母受孕节后的第二天亲手为妻子掘墓。  那虔诚的女人奥古丝特刚刚入土,秃头亚当就写下了他的遗嘱——与其说是为了在他的两个孩子之间分配他本就有限的财产,还不如说是表达他的某种愿望。原来,出于他的职业和与此相关的挖掘工作的关系,他坚信很多人是在假死的状态下被埋葬的,他曾见到一些可怜亡灵的遗体,指甲都掐进了棺材盖里,还有些遗体不是平躺在棺材里,而是侧身的姿势。  秃头亚当怕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命运,所以他在遗嘱里明确地加上了一句:他的棺材得配有一根九码长的铁管。这样,如果他是在假死的状态下被埋葬,就还可以通过喊叫让人知道他并没有死。  秃头亚当这一执拗的要求在圣米歇尔修道院的下层僧侣那里没得到多少理解,被干脆地拒绝了。在修道院的庭院里埋有无数亡灵的遗体。如果不是这位虔诚的掘墓人的真诚愿望传到了大教堂主教大人的耳朵里,亚当·弗里德里希·哈曼那毫无生气的遗体就会像死在他前面的千万人一样被不留余地地埋掉了。这位主教大人是公认的未来圣人,一是因为他每年都从圣灰星期三开始斋戒,直到复活节星期日,在这期间只喝水,就像从前我主耶稣在沙漠里那样;二是因为他能背诵全部的摩西五经和四部福音书。这种能力使得他即使在做大弥撒的时候也用不着祈祷书。他嘴里吐出的一句话顶得上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台阶上出售的赎罪券。  这位大智大慧的圣人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任何一条上帝的戒条或教会的法律规定一个基督徒的遗体该如何交给受了祝福的土地——是该横着埋还是该竖着埋;基督教的书里甚至找不到关于死者该穿什么衣服的规定。因此,哈曼虔诚正直地活了一辈子,用他手中的铲子显示了基督徒的博爱精神,他最后的愿望也该得到满足。甚至于,西方世界的天主教徒们都该自问,哈曼所希望的下葬方式是不是更恰当,因为——这位大主教问道——如果真是出现假死的情况,灵魂将选取什么样的道路呢?它不会去上帝那里,否则那人就不是假死,而是真的死了。但灵魂也不可能还停留在身体里,因为那样的话躯体就不会真的毫无生气。天哪,这是对灵魂何等的折磨啊!  就这样,在经历了一番神学辩论之后,亚当·弗里德里希·哈曼和一根管子一道下葬了。管子从棺材里伸出来,竖在坟包上,像河边那些渔夫的小屋屋顶上的烟囱一般。哈曼的两个孩子雷伯莱希特和索菲每天早上爬上陡坡,到修道院教堂的墓地里去,跪在管子跟前倾听,或是把嘴凑在管口儿,说些悄悄话。  男孩儿雷伯莱希特刚刚十四岁,个子蹿得很高,除了头发以外,长相酷似父亲;他的头发是打着卷儿,长长地披在肩膀上。比他年长两岁的姐姐索菲,长得既不像母亲也不像父亲,不过这对于她的漂亮程度来说只有好处。  两个星期之后,雷伯莱希特和索菲决定停止每天到圣米歇尔修道院的墓地里去探望,当然,他们在父亲的墓前向他做了最后的告别。回到家,他们发现有人正等着他们。这是个高傲自负的男人,坐在门口的木头长凳上,穿着像个常在路上跑的商人,头上戴着顶华丽的天鹅绒帽子。他坐在那儿,眯缝着眼望着冬日苍白的太阳。  年长的索菲马上就认出了此人,预感到没什么好事等着他们。这个盛气凌人的家伙叫雅各布·亨利希·施吕瑟尔,是山德酒店的老板。他们的母亲曾讲过,她与这家伙拐弯抹角地沾点儿亲——更多的她就没说过什么了。  索菲忧心忡忡地甚至是怯生生地抓住了她兄弟的手。那老头儿走上来挡住他们的去路,说:“这可不是我自找的——所有的圣人在上,我有更好的事儿可做。可是市政府做了决定——我是你们的监护人。”  肤色白皙因此被称为“小紫罗兰”的索菲松开雷伯莱希特的手,开始在她的长外衣上这儿抻抻,那儿拽拽,好像要表明她是个喜好整洁的姑娘。然后,她望着施吕瑟尔,羞涩地说:“圣处女玛利亚在上,如果非要这样不可的话……”她又转向雷伯莱希特,后者愣呆呆地站在那儿像僵立在沙漠里的盐柱。“快说呀,说这是我们的荣幸——这是我们的荣幸,对不对?”  雷伯莱希特心不在焉地点点头。眼前的情况让他无法理解——监护人?他们干吗需要一个监护人呢?他和索菲的年龄使他们足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不过他到底还是说出来了:“这是我们的荣幸,监护人先生。”  但他说的时候,眯缝着双眼,声音也是装出来的。山德酒店的老板可是个过来人,这些当然没有逃过他的眼睛。施吕瑟尔用他的衣裳袖子擦了下鼻子,大声清清他的喉咙,吐出一口痰来,长长的一道弧线落在街上,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敢这么做。  “那么,”他说,声音里似乎带着点尴尬,“该说的我都说了。我下午等你们来谈余下的细节。还有,穿干净的衣裳来,明白了吗?”  “是的,监护人先生,我们明白了。”索菲答道,努力缓解尴尬的气氛,“好的,监护人先生。”  体面的施吕瑟尔先生从长凳上站起身来,上了桥,往市政厅的方向走去。雷伯莱希特打量着自己的外衣袖子。很显然,这是一件他父亲就已经穿过的外衣,袖边儿已经磨损,针脚儿已经松散,恐怕已经不能再补了。但是,他难道不是穿得干干净净的吗?一般来说,他们这个阶层的人穿得远没有这么干净。  索菲看出弟弟的心思,推着他上了窄窄的木头楼梯,到了二楼。两个房间,各有一扇面对街道的窗户;一个被烟熏黑了的小棚子,其中一半地方都被砖砌的一座火炉占去了——这,就是他们童年的家园。河边那装卸货物的起重机发出噪音,市场上女商贩们大清早就开始叫卖货物,声音回响在狭窄的巷子里。油煎鱼的气味和市场上兜售的动物内脏那种暖烘烘的臭味儿混在一处。一楼的铁匠铺冒出刺鼻的烟,给整座房子蒙上淡淡的一层烟炱。午后总有孩子的哭闹声——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难道,这一切都要在突然之间结束了吗?  一道阳光不情愿地穿过小窗户照进来,刚够照亮那张长桌和两侧的木板凳。雷伯莱希特一屁股落到他惯常坐的那张凳子上,那凳子已经成了他心上的宝贝。他趴在桌上,头埋到臂弯里抽泣起来。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意识到,父母的早亡对他的未来意味着什么。雷伯莱希特爱父亲超过爱母亲。他钦佩父亲,敬仰父亲,因为父亲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能给出答案,而且,虽然他从来没有上过拉丁文学校,却极为博学多识,与掘墓人的身份根本不相符合。  米歇尔山修道院的掘墓人亚当·弗里德里希·哈曼是通过自学得到他所有的知识的。他是修道院图书馆里的常客,比那些僧侣们去得更勤。这些僧侣身穿黑色长袍,外罩白色袖套,研究主说过的话或是哲学和科学时往往会睡着。一个掘墓人,却能读会写,熟悉毕达哥拉斯和欧几里德的几何定理——这是极不寻常的,是很可疑的,给人们的胡乱猜测和闲言碎语提供了资料,其中最卑下的诋毁是说,哈曼是个大逆不道的耶稣团教士,出于对一个女人的热爱背弃了神圣的教会。  这一诋毁的原因主要是,哈曼读拉丁文的福音书。马丁·路德时代之前,每个想要自己去了解上帝话语的虔诚的基督徒都得这样做。由于哈曼没有足够的钱送他的孩子去上学,而且他又天生地喜欢讲解一切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东西,所以,不知不觉之中,他就教会了两个孩子读书写字,没有丝毫的强迫,跟玩儿似的。他甚至教他们拉丁文和有关基督教的知识。  雷伯莱希特在石匠师傅卡尔瓦奇那里已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这或许对他来说更重要,因为这更符合他的爱好: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大教堂的那些颗粒细致的砂岩做成的石雕更能吸引这个男孩于的了。这些石雕质地柔软,与坚硬的大理石相距甚远,正像这座洞边的小城远离教皇所在地罗马一样。它们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此时开始显现出要坍塌的迹象。卡尔瓦奇是大教堂建筑队的头儿,带着二十多个满了师的徒工进行石雕的修缮工作,另外还有打短工的,人数时多时少。  ……

编辑推荐

  最畅销的德语作家,惊竦,悬疑,文化,历史上的那十天哪里去了……  哥白尼曾在一本书中预言,地球将会在某一天毁灭。为了维护统治,教会竭力销毁所有流传于世的这本书。而包括这一天在内的前后十天时间也消失在了历史记载当中。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此外,本书还揭露了教会肮脏的内幕和教士们荒淫堕落的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哥白尼的诅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这是一本酣畅淋漓的宗教式的小说,故事的主线始终很明确,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欧洲文艺复兴时候的宗教史有很深入的研究,真相知道最后的时候才逐渐揭开,情节紧凑,剧情吸引人,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无限的思考,一口气读完后感觉酣畅淋漓,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说。
  •     如果去欧洲以前看到这本书,我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不过,从意大利回来之后,觉得这部书写得非常有味道,不仅解了我关于欧洲历史宗教的许多疑问,而且增长了很多知识,像作者说过的,他所收集资料所花费的时间跟金钱远远大于一本通俗小说所能体现的意义
  •      居然是第一个发言的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居然这本书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就是一个很干净的故事,而且有不少插画。翻译的人叫海冬、海南。
       内容方面没有完整的看完,但是一开始就有一个或者是错误,‘十月四日后就是十月五日,中间的10天哪里去啦’,也许应该是 十月十五日。对那段历史不清楚的我,不能判断。
       目前看到70页左右,也就是昨天书店到家和今天家到公司的地铁上的时间。比较吸引,作者的故事和译者的文字都很通顺,几首诗歌也翻译的并不突兀。比较喜欢。等看完后会再来留言,希望到时候看的人可以多一些。
  •   刚拿到手,封皮、纸张实在够糟糕。想退货。
    你指出的那个错误确实存在。刚看了几页,翻译还行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