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诅咒

出版时间:2009-09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美)菲茨杰拉德  页数:582  字数:321000  译者:李雪琴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学的历史和生活的历史一样,充满着埋没、堕落与忧伤。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文明之一,美国在和其国家历史同样短暂的文学历史中,天才般地制造出了丝毫不亚于其他历史悠久的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血泪。有多少传道者像托马斯·潘恩一样在帮助这个民族获得独立之后被同一个民族抛弃?有多少诗人像欧德伽·爱伦·坡一样靠出卖恐怖故事度完潦倒的一生后暴死街头?有多少思想者像亨利·大卫·梭罗一样在短暂的生命中只能用贫困和孤寂陪伴沉思冥想?有多少天才像赫尔曼·麦尔威尔一样在写出真正的杰作之后被无知的公众遗忘?在所有这些悲剧主人公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他短暂的一生(正好和他祖国的短暂历史形成对应)奏出了与不朽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奏出的同样辉煌而悲怆的乐章:一章叫“美国梦想”,另一章叫“美国悲剧”。  弗朗西斯·司各特·凯伊·菲茨杰拉德,1896年9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他的爱尔兰移民祖父靠经营水果生意发了财,但留下的财富只够供司各特度过较为富足的幼年时代;菲茨杰拉德那位长相英俊的父亲,也许是受他们家族祖上那位创作了著名的《星条旗》(美国国歌)歌词的远亲弗朗西斯·司各特·凯伊(这就是菲茨杰拉德那一长串名字的来历)的影响,称得上是个文学爱好者,常对儿子朗诵拜伦勋爵和爱伦·坡的诗句,但显然他对儿子更大的影响在于即使生意失败(事实上这次失败在菲茨杰拉德十二岁时降临)也要保持着阔绰派头的习惯。这种来自遗传的虚荣心随着菲茨杰拉德的成长而与日俱增,在不满自己祖辈寒酸的爱尔兰背景和不够有钱的家境的同时,他对真正的富人的生活充满向往。“我告诉你一句话:有钱人和你我是不同的,他们认为比我们好。”菲茨杰拉德后来在《有钱的年轻人》中写到的这句话成了那个享乐与欲望的时代的名言,也表现出了他本人对“有钱人”充满矛盾的态度。联系菲茨杰拉德起伏的一生来看,这句话其实无比沉痛。

内容概要

1922年,菲茨杰拉德出版了长篇小说《美丽与诅咒》,取材于他与妻子姗尔达的故事。姗尔达出身名门,也是一名作家,患有精神分裂症。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叫安东尼·帕奇的人在25岁至33岁之间发生的故事。他具有艺术家的品位和弱点,但又好高鹜远,缺乏脚踏实地进行创作的灵感。他和他美丽的妻子怎样恣意挥霍和放纵、他们的婚姻怎样触礁搁浅都在小说中一览无遗。与其他作品一般无二,这部小说无处不在影射和交织着作者真实生活中的迷惘和幻灭。

作者简介

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小说家。1920年出版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美国“爵士乐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茨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颇有特色。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其主要作品还有《士乐时代的故事》、《美丽与诅咒》、《夜色温柔》等。

书籍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安东尼·帕奇 第二章 艳女的肖像 第三章 接吻专家第二卷 第一章 耀眼时刻 第二章 座谈会 第三章 断裂的琵琶第三卷 第一章 有关文明的事件 第二章 有关美学的事件 第三章 无关事件

章节摘录

  这对醉生梦死的夫妻一直任性固执地坚持不要小孩,希望他们自己能像小孩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如果不是彻头彻尾的孩子气的话。很快,枯燥而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将他们吞没,现实的残酷反复不断地闯入帕奇一家的生活之中,他们被迫考虑(短暂而简要地)设法赚钱来维持生计。安东尼仍然坚持抱定自己的信念,要写一本关于中世纪的作品,而格洛丽亚则思忖着成为一名电影演员。同时,他们仍然过着花钱如流水的日子。安东尼幻想从富裕的祖父那里继承巨额遗产的希望和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们夫妇二人,这是让他们面对未来的诱饵。若非如此,这桩婚姻本身就没有任何建立的根基可言。其后果可想而知:“格洛丽亚麻痹了安东尼的心智,使他的大脑处于睡眠状态”,她“认识到安东尼已经变得完全有能力对她不闻不问,这是一种暂时性的冷漠,其程度比半昏睡状态更甚”。这使她惊骇而恐惧不已,正如事情身生应该发展的那样。尽管她屡屡尝试,企图激起他更深层次的幻想和嗜好,可是却全然徒劳,毫无作用。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奇迹的时代,它是艺术的时代,它是不加节制的时代,它是讽刺的时代。  ——菲茨杰拉德评价“爵士乐时代”  菲茨杰拉德就像一个没有受到邀请的小男孩,脸紧贴窗户,看着里面的聚会,想知道谁将去付账。  ——评论家 麦克尔姆?考莱

编辑推荐

  美国“爵士乐时代”代言人的经典集锦与海明威齐名的“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的巅峰之作;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流社会的“清明上河图”,经济危机和大萧条时期的人生百态。  物欲横流的婚姻,无论怎样奢华浪漫,终逃不过变味发酸的厄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丽与诅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简直就是菲茨杰拉德的自传,上了一堂感情课
  •     要说这本小说真正想要揭示什么,我想是拥有高贵灵魂的人可以不工作吧,但前提是必须很有钱,可以尽情享受物质生活,在心情不佳时可以酗酒,对老婆甩脸子,鄙视比自己有钱的朋友,因为他没有为窘迫的处境向金钱表示过崇拜,也没有出卖过自己的灵魂,但是缺钱花的确影响到了安东尼的生活境况,也让他没有心情思考人类高贵的品质,所以他什么也没做。
      本来有很多可以让他在现实中用有尊严的工作,比如报社记者、证券交易员,军队士官……祖父亚当·派奇对他的失望可见一斑。他真的可以躺在大笔的遗产里真正的思考点什么吗?还是把自己哄得开心了,困倦了,然后去休息,高贵的灵魂留到下次有空的时候再工作吧!
      其实他的生活都是被金钱牵着走的,可他仍然不肯放低身段,一点讨好金钱的心思也没有,如果他真的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做出了一点实质上的贡献,也许我会对他表示敬意,但是在落魄的时候却选择酗酒,渐渐枯萎的婚姻令他不再考虑家庭责任的意义,妻子格洛莉亚的容貌也在挥霍无度的日子里渐渐疲倦。什么都回不去了,那些坚持还有什么用呢,更何况在极度的拉扯中,要坚持的究竟是什么也终于模糊起来。
      我非常喜欢安东尼和格洛莉亚恋爱的那部分,尤其是作者对格洛莉亚美貌的描写,读来充满丝丝的甜意。不过小说既然名曰《美与孽》,可见这些美是要背负罪孽的。不管怎样,青春都会过去。格洛莉亚的美貌会被时光辜负,安东尼的理想也会被现实所辜负。美和理想需要被膜拜和供奉,在小说里似乎只有钱才能做到,而困顿只会摧毁这些东西。
      有意思的是,菲茨杰拉德想把格洛莉亚塑造成一个只知道自己漂亮却不知道自己聪明的女孩,以区别只有漂亮脸蛋的笨女孩,但是这是非常有风险的,格洛莉亚在某些场合讲出的冷静而不失睿智的句子其实和她的整体举止是有些相违背的,在这方面,格洛莉亚显得并不真实。格洛莉亚几度想去做演员,甚至参加了试镜,却只是想要在胶片中保存自己的美貌,结果旧情人布洛克曼提供的试镜机会却成了锋利的讽刺——剧组的回复是她已经不够年轻了,三十多岁的富孀角色可能更适合她。旧情人的爱意只是停留在对其青春的眷恋上。如此,任何挽留都变得徒劳。
      安东尼最后说他“熬过来了”,熬过什么了呢?理想渐渐冷却而变僵硬,他唯一坚持做到的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没有去工作。
      
      
  •       读完此书后,我感觉作者与沃尔夫相当符合。两者都是才华横溢、少年成名。生活的时代也差不多。甚至他们都在作品中写出了自己的命运。沃尔夫的书名《天使望故乡》《你不能再回家》暗暗喻示着自己的早夭。而此书则写出了菲茨杰拉德自己的命运。
        一个完美的年青人,出身富贵,颇有才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然后还娶了一个人人羡慕的妻子,这是多么美丽的人生境遇。说实话,这也是大多数人向往的人生。可是这真得会幸福吗?这一切的一切反而成了诅咒。最终安东尼在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一事无成,成为了一个废人。正如最毒的东西往往拥有最美丽的外表,人生也是如此。
        菲茨杰拉德真是才华出众,竟然在自己的早期作品中便预言出自己的命运,难怪有人说天才的作家都是上天的宠儿,他们拥有着神一般的直觉,可这也是另一种诅咒,他们预言了自己的命运,但依旧逃不开自己注定的命运。
        其实对于任何人也一样,过早的拥有过多的美好事物恐怕不是上天的赐福,反而是一种诅咒,只有自然而然的拥有才是真正的美丽。这也就是本书的喻意吧。
  •     那么其实很多时候对于菲茨杰拉德这种家伙,还是应当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的。毕竟那样高贵美丽、那样虚幻的光景只适合欣赏,像泡沫,像彩虹,即使毁灭也只是道风景而已。
      
      我们都有真实的日子。
      
      《美丽与毁灭》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如同题目一样直白的讲述了一个从云巅到地面的故事:充满幻想的贵公子与梦幻的女孩相遇,——安东尼•帕奇和葛罗丽亚——讲究而拘谨遇上轻挑又浪漫,像是红茶加巧克力的组合;他们追求奢侈华丽的上流生活,依凭上一辈的财富不事生产,终日纸醉金迷以致道德、经济、健康不断扭曲、沦落。
      
      很多人会喜欢将这部作品作为“半自传”作品来看待,并将寻找菲茨杰拉德生平与小说之间的暗合作为乐趣,其实对于旁观者而言,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都只是劳作茶余的一剂调味,因此是怎样的来源,其实也无关紧要了。
      
      菲茨杰拉德的魅力在于对故事叙述的灵动驾驭。作为血液中流淌着爵士乐的叙述者,不羁的狂想是他的标签,而这种充满张力的表现方式又是建立在对文字,对情节扎实的掌控上,而不同于那些将精力倾注于“不靠谱的试验”的作者们所做的那些不适合阅读的试验品。从这个角度上看,菲茨杰拉德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天才”。
      
      只是我们的天才,似乎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没有像他所寄托的主人公那样,得以重新上路。
      
      多少会有一些冒犯的意思,尽管说文字大多传递思想,这思想,传统上说是要通过时代特征去理解分析的,但毕竟文字的职责并不是反映时代——这不是全部(钱钟书先生应该说过意思大致相似的话),它体现的应该是思想,更确切的说是人性。因此才会有许多文字成为经典,长盛不衰,因为它可以切中要害,找得到共鸣点。我们的时代很光明,但那些“纸醉金迷”的困惑应该是隶属于自身的成长历程中的必修课,总有那么些时光,我们找不到方向,而渴望着闭上眼睛迎接未来,扭曲而甘于沦落,只愿拥抱年少时心目中的美丽。若太过火,则会堕入毁灭。
      
      我还是迷恋葛罗丽亚,或许是留恋,或许是怀念。
      
      只是过分美丽的女子,注定不会安心被守护,因为她们经不起幻想的诱惑。但对于菲茨杰拉德,演绎幻想是他的责任,而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也无疑是旁观者最期待的结局。
      
      再见了,幻梦的碎片。
      
      记得梦醒后,你还要继续征服你的方向。该忘了对不对?安顿好记忆,安顿好心情,然后——
      重新上路。
  •     猜测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有多少真实成分早就成了俗套,人民热爱八卦,文学研究和批评者更甚,要不然哪来那么多“介于虚构与自传之间”的小说?菲氏擅长调配现实和虚构的鸡尾酒。那简直就是整得人们神魂颠倒的迷魂酒。的确,无论是非氏本人,还是他小说里的主角,都离不开酒,有人讽刺他的生活就像“一时难以散场的鸡尾酒会”。他把自己、把自己的家族,把妻子和朋友统统打包,扔进小说,有时甚至来不及修饰。在某种程度上,兜售自己,是所有作家的第一桶金。人们读过《美丽与毁灭》,不禁呻吟一声:安东尼不就是另一个吃祖宗饭的汤姆(汤姆,菲氏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么?他的妻子被劈成了两半,一半在《美丽与毁灭》中,一半在《夜色温柔》中。关于他自己?去读所有的非氏小说吧。
      
      菲氏,一个酗酒的虚荣的文学天才,为了酒和奢侈的生活,挥霍着他的天才。酗酒成了菲氏逃离生活和追求生活的唯一方式,天知道怎么会这样?《美丽与毁灭》中的安东尼和葛罗丽亚这对夫妻,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还在惦念每周一次由他们开支的酒会。在他们仅有四元现金的时候,安东尼在酒馆一气喝光,最后挨了两次打了事。写《美丽与毁灭》的菲氏正处于人生巅峰,哪里想到,八年后,自己就因酗酒而精神崩溃,写作也从此一蹶不振。
      
      所谓的“爵士乐时代”或“迷惘的一代”,都是找不到出路的代称。菲氏出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是个“祖上也阔过”的孩子,打小立志要出人头地。二十四岁,以《人间天堂》一举成名,从此过上惦念已久的纸醉金迷的上流生活。结婚两年后,完成了《美丽与毁灭》。菲氏夫妻和书中的安氏夫妻都是酒精瘾君子。受过菲氏提携的海明威曾痛惜地说过,菲氏和他的笔早晚会被酒精泡软。“他的才华像蝴蝶的翅膀,自然、耀眼。但是他不知道从何时起,翅膀折损了,他只能记得当初飞翔在天空,是多么地轻而易举。”评论家们说起菲氏,总会提到美国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梦以及它的破灭。是呀,那个时代的美国一派繁华,很多年轻人,不需要工作就能过上上等生活。可那种优裕,满足不了内心的饥渴,借助物质麻醉自己,醒来却是更大的空虚。安东尼和他的朋友在酒会上唱到,“我们——已——陷入——恐慌”。事实上,每代人的成长,都躲不过慌乱与空虚的阶段,只是,繁华放浪的“爵士乐时代”使他们更迷惘了。看看这本书曾拥有的译名吧,“美丽与该死的”、“美丽的不幸者”、“一个美丽的毁灭者”等等,针锋相对的词语,仿佛撞上反物质,轰然一声,神形俱灭。只能说,美国梦放大和加速了他们的毁灭。
      
      就像电影《美国精神病人》的开头,豪华公寓、高档家具、墙上的女影星照片、脚下的紫红羊毛毯、衣柜中数不清的西装、衬衫和领带与有朝一日“可以把恋人相片挂在浴盆前方”的宽大浴室,安东尼的生活被菲氏一帧帧地细腻展开。这个靠遗产过活的帅哥,在酒会上挥洒自如,也许,他也想过干点正经事,他差一点成了集邮家和图书馆长,他觉得他更适合当作家。实际上,当安东尼的朋友卡拉美写作成功后,他在书桌前一动不动坐了两个小时,然后就去喝酒了。安东尼和她的妻子葛罗丽亚,还有朋友们,都是好孩子。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往往都是好孩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时光远比为生计奔波要漫长难捱,这大概是生活对相对论的最好的解释。犯罪、暴力、吸毒和酗酒,便成了抵抗空虚的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美国精神病人》。幸好,菲氏与安东尼选择了温和的一种。
      
      柯裕棻把菲氏小说的寓意喻为冰激凌,不小心就沾满手,非常不堪。毛尖则持反对态度:“他从不甜蜜,排斥一切甜腻腻的美国性。”老天,菲氏笔下的东海岸不是美国式的放浪浮华之地么?也许,毛尖指的是另一面,比如菲氏小说《本杰明的奇幻旅程》“冷酷质地”与好莱坞据此改编的电影的媚俗,截然相反。我觉得菲氏小说像醉人的美酒,就是有块不肯融化的冰,沉在杯底。那是他的标记,菲氏式清醒。在《美丽与毁灭》中,我们时常感到凉意:祖父的虚伪、妻子的虚荣和朋友的假意。安东尼困窘时,翻来覆去地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开口借钱的人!而菲氏笔下的成功作家卡拉美,“他的作品如尸体般被可耻地缓慢拖曳过每个报纸的副刊,他被指控为电影撰写垃圾剧本而赚取暴利,成了笑柄。”菲氏在自嘲么?因为他也这么干过。如果好莱坞把《美丽与毁灭》拍成电影,结尾一定是葛罗丽亚回来了,两人重归于好。祖父的遗产官司也打赢了,金钱在手、美女在怀,安东尼挺过了生活的考验,一切海阔天空,一切皆大欢喜。然而菲氏偏不。这点,像极了《包法利夫人》。
      
      受菲氏影响很大的村上春树说,“菲氏小说的一处魅力,乃是把种种相反的感情,逼仄挤压在一起。”我以为这倒不算什么,独特的是,菲氏通过小说,为自己的命运打下了伏笔,我们有理由感到惊讶:这实在是文学史上最长的谶语。
      
  •     我当然理解标题难搞,可以灵活处理
      但这译法把Damned直接从分词的被动意义变成了主动式,意思正好反了不是吗?
      The beautiful and damned,自然是说他老婆Zelda这只小妖精,Fitzgerald搞不定、放不下,恨得要命又不得不爱,因出此怨语,译成这样,是谁咒谁呢?
  •   所以说,安东尼的理想是保持自己的灵魂高贵、不崇尚金钱主义?
  •   他以为他是吧。
  •   正如最毒的东西往往拥有最美丽的外表,人生也是如此
    经典!大哥,一语道破书的本来
  •   大哥,你应该把你过去读的书都写一个书评,我觉得写的特别的精辟
  •   我现在正在这样做,每读一本书以及看一部剧集都写一篇。主要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算算我还能看多少。另外把我的藏书再读一遍。
  •   好的,只要不耽误你自己正常的工作。
    写的很好,我要好好学习一下。
  •   如果好莱坞把《美丽与毁灭》拍成电影,结尾一定是葛罗丽亚回来了,两人重归于好。祖父的遗产官司也打赢了,金钱在手、美女在怀........
    后来官司不是打赢了吗?
  •   由凯拉·奈特利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影《漂亮冤家》(Beautiful and the Damned)已于2010年春季在捷克开拍,电影的名字取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正是菲茨杰拉德和妻子泽尔达·塞尔之间的故事。
    很不幸....被拍成电影了............
  •   哈哈···看起来好像“祸水红颜”的感觉
  •   整个一套文集翻译都不过关
  •   华夏出版社的问题..
  •   我记得有译作漂亮冤家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