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与无赖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乔·诺塞拉  页数:413  译者:徐朝晖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九八二年春夏之际,我刚过而立之年,就成为一名商务写作的作家,尽管当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今天,众多的大学生从传媒院校毕业,在校期间他们学了很多商务知识,所以急于想通过市场了望和财经新闻这些网站以及《华尔街日报》和通用电气的财经频道(CNBC)谋得一份差事。他们都修过会计方面的课程,当然知道如何仔细分析资产负债表,对股票他们也很精通。   他们还知道拉里、谢尔盖、斯蒂夫和沃伦都是谁(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谷歌的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和沃伦·巴菲特则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们明白联邦政府要提高和降低利息率的原因,以及经济增长和价值投资的差异。不过,现在这年头,又有谁不了解这些呢? 但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情况可不是这样。过后几年,我曾宁可相信自己是误打误撞进入商务写作这个奇妙的、尚未开发的领域,但我现在知道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好多优秀的作家在我涉足商务写作之前早已开始这方面的工作。虽说他们中多数人为发行量大且风格严谨的《福布斯》和《财富》撰文,由于这两本杂志瞄准的是人口基数少的投资阶层或中层管理人才,不免有小众市场之嫌。那时,注定会吸引整个中产阶级的投资革命还处于初级阶段。通用电气的财经频道七年后才创建。《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大批一流的商务类作品,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淹没在普通性报道中。直到一九八三年诺曼·蒲思鼎 (Norman Pearlstine)成为该报的的编辑后,《华尔街日报》商务版才真正焕发活力。《纽约时报》或(芝加哥论坛〉这样的主流刊物的商务版块提供的大体上只是事后的思考,如果您打算爬上该行业的顶端的话,该版块绝大部分内容肯定不是您所希望见到的模样。   当我回想起从那个年代以来在商务新闻写作领域的领军人物时,除了一些专门司职于商务专业杂志的作家,我得提一下以下四位:美国有线新闻网一档半小时的商务专栏节目主持卢·道布斯(Lou Dobbs)(当年该网还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有线节目网)、联合个人理财专栏作家西尔维亚·波特(Sylyia Porter)、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每周五晚时长半小时的股市节目主持人路易士·洛基瑟(Louls Rukeyser)和为《纽约人》杂志撰写商战故事且文风高雅的作家约翰·布鲁克斯(John Brooks)。我也是过后很久才了解他们的。   我在美国东海岸的罗德岛州普维敦斯市长大,那个地方死气沉沉,其商业氛围的突出特点更多的是一种麻木的冷漠感而不是那种商业所需的战斗精神。   (同东海岸诸多失去活力的城市一样,我离开普维敦斯市前往他处淘金后很久,该市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一次了不起的复兴。)普维敦斯市最有意思的商人名叫罗伊·利托(Royal Little),他是德事隆集团(Textron)的创始人和现代联合大企业的缔造者。不过直到一九八九年,他九十二岁高龄辞世时,我才第一次听说他的大名。那时我当然对有关商务的一切都非常感兴趣。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幼年时我印象最深的有关商业方面的记忆就是看到城里随处可见的用栅木板围起来的红砖大工厂,上面写着:“20万平方英尺出租,按需翻新”。   这些工厂原先生产什么?它们为什么关门歇业?主人是谁?工人又是谁?我那时年幼,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充满好奇。但是直到我懂事,也没听到当地人谈论起它们。这些栅木板围起来的工厂就是罗德岛州的背景,罗德岛人所熟视无睹的一部分。   虽说我祖父曾是个传统的小企业家,他在街角开了个杂货店和酒专卖店,且生意兴隆,但我打记事起就不记得听什么人说过“企业家”这样一个词,确实没有人认为他是个企业家。我母亲是自由民主党人士,对商业带有该党派人士所特有的深深的怀疑情绪。我父亲从不说有关生意的话。本书别处我提到,他是个中学教师,尽管他一生大部分的周六时光都在杂货店帮忙,他的兄弟姐妹却认为他很幸运,因为他没有子承父业,而且有个铁饭碗,无须干苦力谋生。   不过,虽说他有份白领的工作,他可算不上是个生意人。当然,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大的我确信自己有一些朋友的父亲在做生意。可我这辈子怎么也想不起来其中任何一位了。   我大二时想毕业后当个记者。当时伍德沃德(Woodward)与贝恩斯坦 (Bernstein)因水门事件而红极一时。然而,他们新闻调查式的写作风格并没有激发我的想象力。相反,我被所谓的新生代记者,如汤姆·沃尔夫(Tom Wolfe) 等作家的作品所吸引,他们在《君子》和《滚石》等杂志上发表了自己劲头十足的叙事文章,这正是我想做到的啊!我最终在华盛顿特区落脚,同首都大多数记者一样,写的是政治。三十岁前我在巴黎住了好几年,期间我自由撰稿,零星写点同样与政治有关的文章。1982年初的一天,我发现自己置身德克萨斯州,成为《德州月刊》一名新的特约撰稿人。该刊那时办刊达十年之久,以发表我一直想要撰写的劲头十足的叙事文章为荣。更确切地说,我发现自己置身于我的第一个写作对象布恩·小皮肯斯(T。 Boone Pickns,Jr。)的餐厅,享用着包括烤鲇鱼在内的各式美食。(其中一些细节让人永生难忘。)那会儿我差不多算得上找到了自己的职业使命。   该怎样表达这次经历同我以往的经历如何不同呢?我并不光想说同布恩一道食用烤鲇鱼的经历怎样新奇和与众不同,虽说那已经算是够奇妙的了。让我感到惊奇的其实是有关德州的一切。现在在我看来,罗德岛州和德州的文化差异比我从华盛顿移居巴黎所经历的还要悬殊。我孩提时代的普维敦斯是个安静的城市,到处弥漫着失败主义的气息,那里的人们撞破头也要寻找既舒适又有保障的政府部门的工作。如果有更远大的抱负,他们就搬到别处去。而德州恰恰相反,绝无安静可言,是个生机勃勃、雄心爆棚的地方。我刚好得以体验该州石油业的最后一次大繁荣,平生第一次见到人们致富的心情如此坦率、快乐和急切。德州的人们总爱用“企业家”这个词。在这里商业和商人才是最重要的,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布恩当然是个企业家,我在他位于阿马里洛市靠近德州潘翰德地区的家中用餐的那第一个夜晚,他至少六、七次说到“企业家”这个词。他跟我讲起自己的故事,其父曾在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干过。从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毕业并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后,他也进入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工作。不过他讨厌那里的一切——讨厌那里的官僚作风,讨厌该公司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愿冒险,讨厌自己只是个拿固定薪水的员工,还要为其不愿意尊重的上司卖命,并翘首以盼啥时候轮到自己加薪或升职。所以二十七岁时,终于有一天他辞职去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勘探公司。我遇见布恩时,他已经把美莎这样一个小小的石油公司打造成集独立勘探与生产于一体的国内最大的公司之~。布恩同时还网罗了一批年富力强的管理人才,这些人同他一样渴望成功。他在阿马里洛市就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的房子大得很,里面有个室内篮球场。我猜那时他已经身家上亿。即使在当时那也是一大笔财富啊! 那晚布恩细述自己作为企业家的历史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想给我留下一个印象他与美国其他大公司首席执行官迥然不同。那晚我没有记笔记—— 晚餐是非正式的,我们俩目的相同:看看他是否可以配合我撰写他的人物简介,也就是本书第一章中的一部分了。不过,我还记得他对《财富》500强企业掌舵人的批评:“这些人关心自己的个人控制力远胜于为股东创造财富;他们不明白自己应该为谁工作;他们同真正拥有企业的人没有密切合作。这些美国最大的企业的领军人物明摆着就不是什么企业家,他们只不过是企业官僚而已。   ”他说话时的轻蔑口吻我记忆犹新。在布恩的职业生涯中,那时他还没有发动他的首次“企业瘦身裁员突袭战”,在德州以外的生意圈他还鲜为人知。布恩有关股东至上的观点当时刚刚融入企业文化中,那时另有包括一位名叫卡尔·伊坎 (Carl Icahn)的金融家在内的少数几个人也正提出这一观点。   尽管如此,我感觉自己好像是第一次听到一门外语似的。股东拥有公司?真的吗?听着听着,我为自己对所要踏足的商务世界知之甚少而感到有点沮丧,不过我同时又体会到一种愈发强烈的兴奋感。此前我的职业就是采访政治家和他们的部下。这些靠选举步入政坛的官员们毫不例外地小心谨慎并照本宣科,要想得到宝贵的一刻钟采访时间你首先得搞定其新闻副官。哎呀!现在的企业高管们也同他们一样照本宣科,一样难以靠近——不过当时可不是这么回事,在德州当然更不是这么回事。这次经历是全新的,更加开明,更加杂乱无章,最终,对我而言,更有意思。我花了五个月时间撰写接下来的故事,您会见到,它被改写成介绍布恩第一次尝试兼并收购的文章。报道这样的故事对我来说是如此难以忘怀,即使现在已经过去二十五年,布恩在沃尔多夫一阿斯托里亚酒店作出他的首次企业瘦身裁员突袭战决策的细节我记得比我先前和随后所写的任何故事都要来得多。   我细述布恩的故事是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那晚同他的会晤以及撰写他的故事,真正让我踏上了一条我再也没有回过头的道路。我很快就认识到商业在德州就是主旋律,就如同政治在华盛顿那样。我想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我为《德州月刊》撰写的第三和第四篇文章是关于休斯顿市长们的政治斗争。   这样的话题一开始就曾让我完全投入,但是写起来其实感觉单调乏味。我迫不及待要重拾商务写作。去了解并撰写有关达拉斯市伟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特拉梅尔·克罗(Tramme〕〕Crow)的故事(顺便提一下,此人以发明门廊而著称于世),还有德州仪器公司早年的计算机死机的故事,石油业繁荣的终结故事更是令人激动不已。我因为从未修过什么商务之类的课程,只好匆匆忙忙学了一点。   我努力搞明白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是怎么回事(说实话,我现在还要努力)。   不过我很快就认识到商务的本质并非资产负债表。通常来说,商海同莎土比亚的作品一样跌宕起伏。企业高管出于自豪感或自我意识行事,他们报复起来频繁得如同他们纯粹出于商业原因办事那样。生意场上有的是他们商海沉浮和灵魂救赎的故事,我这本书里也讲述了好几个这样的故事。个性起了很大作用,性格也一样。   在我看来,布恩的故事同样很好地体现了本书取《绅士与无赖〉这样一个书名的原因。这是常有的事,书名是本书编辑安德烈·扎克西姆(Adrian Zackheim)的主意,他以这样的方式帮我总结了该书所收录的横跨四分之一世纪的人物介绍、事件叙述和专栏故事。说实话,此前我可从未以这样的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职业。我之前一直把自己看成是在扮演这样的角色:向读者朋友解释生意场上到底有怎样的内幕故事,把吸引我的人物和故事提炼出来,并揭示为什么事情以这样的方式发生。我迄今还认为这就是我所试图做的大部分事情。   以本书第六章邪恶的律师和致命的“大规模诉讼案”这一故事为例,我刚开始写故事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大规模诉讼案”,不过我对原告律师足以把一个公司逼破产很感兴趣,想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虽说故事的焦点在于道康宁公司(DOW CORNING)和硅胶隆胸植入产品,我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解释大规模侵权行为的起因,以及它们的演化过程和运作方式。   一旦我开始以本书编辑安德烈提出的绅士与无赖的棱镜来审视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他挺有道理。从本质上来讲,新闻写作就是这样一种职业:寻找英雄和替罪羊——好人和坏人——绅士与无赖——我的新闻写作也不例外。   我围绕人物构建故事,试图理解他们的动机、行为和心路历程。我倾向于把大量的历史事实留给历史学家来考证。   但是我并不一定以明摆着的好人或坏人来盖棺定论——事实上,我对好人、坏人的评判可能与读者乍一看所期盼的恰恰相反。再以“邪恶的律师”这一故事为例,东海岸长大和自由派的家庭背景会暗示我将以这样的观点来写这一故事:原告律师都是好人,他们为道康宁公司这个大坏蛋的受害者伸张正义。   但是,我所见到的事实真相截然相反:原告法庭在没有提供科学证据支持其诉讼案的情况下,仍然迫使一家公司破产。这在我看来就不对。直到现在我还认为他们做得不对。   尽管最终我和布恩之间发生了一场持续多年的争吵(本书最后一章有更多细节),我一直视他为绅士。许多人不赞同我对他的评价,我能理解。他右翼的政治立场与我截然相反,他做了些让我害怕的事情,比方说,给俄克拉荷马州的体育部捐了几百万美元,还有资助快艇老兵站出来说出事实真相从而使民主党人约翰·克里(John Kerry)的越战功勋名誉扫地。不过我很早就认定他的股东至上的观点是对的,现在不仅美国企业,而且整个社会都接受这一观点。   布恩著名的企业瘦身裁员突袭战使得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作为现代商业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当时让我惊叹,现在仍然惊叹。事实证明,布恩说得很对,荣誉把高管变成官僚,公司机构臃肿从而失去战斗力。企业瘦身裁员突袭战的发动者当年受到谩骂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迫使企业瘦身裁员的同时,也让员工失去原有工作,在美国本土已经干了好久的活也被外包出去。不过事实就是:为了让美国企业恢复竞争力,有必要这么做。资本主义并不是一切都好。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布恩,他对美国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间,我变得越来越坚信商业的重要性——这与我刚踏上这条职业道路时的认识可谓天壤之别。商业同政治、医药、宗教、法律以及其他任何一种驱动美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一样重要。它能带来巨大的危害,也能带来巨大的益处。商业的原动力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事实并没有让我像很多人那样从骨子里就怀疑它。追求利润有时会促使商人干糟糕的事——请看本书有关安然公司案例的章节——但是,它同样可以促使商人干一些极好的、天翻地覆的事情来。我的老上司约翰·惠伊(John Huey)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给《财富》杂志当总编辑时总爱说:给高管人士著书立传时我们作者的职责就是该表扬时就表扬他们,该批评时就要批评他们。   真的是绅士与无赖!

内容概要

  人尽所知、臭名昭著的恶棍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品质。
  被广为推崇的商界名流却并非表面看上去那样完美无缺。
  本书是《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重量级撰稿人乔·诺塞拉三十年来商业人物介绍、事件叙述和专栏评论佳作的合集,探讨了统治美国商界甚至全世界的大人物们的是非成败,包括股神沃伦?巴菲特、石油大亨布恩?皮肯斯、克莱斯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鲍勃?纳德利等,围绕人物的动机、个性和深层次的性格优缺点构建了14个或举世闻名、或鲜为人知但却同样异彩纷呈的商战故事。

作者简介

  乔·诺塞拉(Joe Nocera)
  《纽约时报》商务专栏作家,《纽约时报杂志》特约撰稿人,以及美国全国公共电台(NPR)周末版周六(WESat)栏目定期评论员。曾在《财富》杂志社当过作者、编辑和编辑主任。他因在商务新闻工作中的杰出表现赢得过两次杰拉尔德?勒伯(Gerald
Leob)奖和三次约翰?汉考克(John
Hancock)奖,并获普利策评论奖等奖项。他撰写的第一本书为《参加进来:中产阶级如何加入富豪阶层》(1994)。他是美国东海岸罗德岛州普维敦斯市人,现居纽约。
 译者简介 徐朝晖
  男,1972年出生于福建省松溪县。2000年获华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多次获校教学优秀奖。2004年参加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英语教学法培训,获中英合作办学授课资格证Foundation
Certificate,2010年赴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接受培训,获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TESOL。主要研究领域有:商务英语、英语文体学、英语教学法等。现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英式英语教学模式的本土化研究与应用”。已在大学学报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参编出版全国高校统编教材5部。

书籍目录

第1章  “成交时机到了!”——“油神”布恩·皮肯斯的并购大战
“成交时机到了!”——“油神”布恩·皮肯斯的并购大战
《德州月刊》(Texas Monthly),1982年10月
第2章 斯蒂夫·乔布斯的假面真相
斯蒂夫·乔布斯先生的“第二春”
《君子》(Esquire),1986年12月
破损的IPod带来的“好运”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6年2月4日
“薪酬大盗”丑闻中的乔布斯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7年4月28日
第3章 美国 “全民炒股” 的疯狂岁月
富达投资集团的疯狂岁月
《君子》(Esquire),1988年2月
第4章 “垃圾证券”之王迈克尔·米尔肯为什么被减刑?
“垃圾证券”之王迈克尔米尔肯为什么被减刑?
《GQ杂志》1992年12月
第5章 首位推动中产阶级投资股票的华尔街人士——查理·梅里尔和他的后代
查理·梅里尔和他的后代们
《GQ杂志》,1994年10月
第6章 邪恶的律师和致命的“大规模诉讼案”
让企业闻风丧胆的“大规模诉讼案”
(原文发表于《财富》(Fortune),1995年10月16日、10月30日)
仇恨:律师的天性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6年7月2日
第7章 班氏家族变迁史——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因何易手默多克?
心怀不满的女继承人引领道琼斯公司的反叛
《财富》(Fortune),1997年2月3日
一个家族对道琼斯公司善意的疏忽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7年8月4日
第8章 奥马哈市的圣人沃伦·巴菲特
奥马哈市的圣人沃伦·巴菲特
《金钱》(Money),1998年7月
第9章 网络股分析师亨利·布洛吉特盛衰记
拉拉队长的辉煌
《金钱》(Money),1999年6月
来自华尔街的诱惑,谁不臣服?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5年9月3日
第10章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安然事件的另类解读
现实版“报复幻想曲”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6年1月28日
作为被告的斯基林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6年4月15日
法斯托减刑路漫漫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6年9月30日
第11章 量化、数据分析和风险控制——克利福德·阿斯耐斯的对冲基金“三法宝”
量化、数据分析和风险控制——克利福德·阿斯耐斯的对冲基金“三法宝”
《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2005年6月5日
第12章 烟草企业高管如何看待“吸烟危害公共健康”?
烟草企业高管如何看待“烟草危害公共健康”?
《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2006年6月18日
第13章 乔·诺塞拉采访手札六则
胆小怯懦的家得宝公司董事会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6年5月27日
互联网零售商Overstock的恐吓战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6年2月15日
后“9.11”时代的一家纽约公司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6年9月9日
请给我两杯怀旧的星巴克咖啡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7年3月3日
我们与沃尔玛的爱恨纠结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5年11月5日
失落在中国的纽扣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2006年1月21日
第14章 “突袭者”布恩·皮肯斯归来——从石油大亨到环保“红人”
“突袭者”布恩·皮肯斯归来——从石油大亨到环保“红人”
《财富》(Fortune),2002年5月27日
鸣谢

章节摘录

   五月中旬作讲座对布恩·皮肯斯而言并非最佳时机,他实在是忙得焦头烂额。此行前两天,他已经提前结束在其位于南美大草原附近的大牧场的周末休息时光,以便出席周日下午晚些时候在休斯顿一家负责美莎石油公司大多数法律事务的贝克博茨律师事务所(Baker Boits)会议室举行的会议。第二天,他取消了美莎石油公司阿马里洛市总部通常每周一举行的高管会议,以便自己能继续在贝克博茨律师事务所开会。波士顿演讲完后还有一场纽约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特地为他举行的晚宴。之后他打算直接飞到纽约参加更多会议。这些会议将开到晚上并持续到周三大部分时间。如果布恩·皮肯斯有办法避开波士顿之行的话,他可能早就这么做了。   不过如果说有什么好理由避开这次会议的话,那么这反倒有一个更佳的理由出席该会议:就是不让美国石油分析人士知道他将如何出牌。一旦布恩 · 皮肯斯不在此次会议上露面的话,一年来萦绕着他的谣言将汇集成一股足可产生龙卷风般的力量。与此同时,美国每一位石油分析人士都将有一个共同想法:如果布恩·皮肯斯忙得不得不放弃这儿的演讲,那么他肯定是在盘算什么,他肯定快要成交了……他肯定在酝酿着攻击城市服务公司了!这当然正是布恩·皮肯斯要做的事。石油生意商的生活就是由一连串交易构成的。   如果布恩·皮肯斯这次能成功的话,它将是所有交易中规模最大的且最为大胆的一次。回报潜力巨大,风险同样也大,并且每个人都在看他是否会摔跟斗。   美莎的飞机抵及巡航高度时,皮肯斯拿起紧挨着他座位扶手的电话并拨通自己在阿马里洛市的办公室。“今天行情如何?”他问道。   尽管皮肯斯在华尔街因其精明的金融交易而几乎被神化,他还是给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印象。他身上没有散发出那种个人领袖般的魅力。他喜欢朴素的西装,回避金光闪闪的戒指和牛仔靴。54岁的他身体状况明显很好。不过还是不会有人误以为他才35岁左右:他耳鬓的头发已经泛白,脸上的皱纹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下巴松垂。从某些角度看,他同我们那最没有领袖气质的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作为一个强硬派的共和党人士,皮肯斯认为这样的对比让他觉得恶心。   同办公室通过电话后,皮肯斯又打了个电话。这次是打给纽约威斯,派克&布里尔(Weiss,Peck&Breer)投资公司的一名合伙人阿伦·哈巴切特 (Alan Habacht)。作为一名公司控制90万股美莎石油公司股票的分析人士,他是个重要股东。早上早些时候,哈巴切特曾打电话找皮肯斯,现在皮肯斯回话了。   “喂,阿伦,什么事?” 哈巴切特脑子里想着一件事:城市服务公司。皮肯斯在干什么?他是否就要择机采取行动吗? 虽说乍一看像痴人说梦,在华尔街皮肯斯觊觎城市服务公司多时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了。城市服务公司当时在全美大公司中排名39位,并且在石油公司中排名19位;而美莎石油公司甚至连《财富》500强都没进。城市服务公司资产达60亿美元,而美莎只有20亿美元。如果以年销售额计的话,城市服务公司是美莎石油公司的20倍。不过当时皮肯斯看中城市服务公司时,不是它的规模,而是该公司已经探明的3.07亿桶的石油储藏量和其拥有钻探权的1060万英亩未开发国土。还有最重要的是,其股价仅仅是该公司预估资产价值的1/3。换句话说,他所期冀的就是在商机无限的华尔街找到比通过钻探廉价得多的石油。   所有这些情况分析家们都了解,不过他们不知道的则是皮肯斯什么时候、如何、或是否能够达成这么庞大和复杂的交易,从而对城市服务公司下手。   这也正是皮肯斯想做到的。因为经过几个月努力,5月中旬,他认为自己终于盘算清楚了。布恩·皮肯斯打算通过一种被称为不友好要约收购的方式花钱购买该公司管理层以下手中全部股权,这可谓是公开诱惑城市服务公司股东把他们手上的公司股票卖给美莎石油公司,这样的话,皮肯斯就能控股该公司并把旧的管理层踢出局。他要整合的交易真可谓庞大而且复杂——在华尔街的历史上尤其不同凡响。几乎总是大公司并购小公司,大鱼吃小鱼,像皮肯斯想要做到的小鱼吃大鲸鱼的事闻所未闻。在他前往波士顿之前,已暂定6月1日为美莎石油公司要约收购发出日,离现在只有三周时间。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每逢周六一早,泡完咖啡后但又在运动之前,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一读《纽约时报》专栏记者乔·诺塞拉的书。这本引人入胜的书就等同于一百个周六所发生的故事,只不过它的情节发展得同一个周六所发生的事情那样快而已。打开该书后不久,您就会意识到为什么我们大家如此贪婪地啃读他的作品:他是位很有天赋的导师和故事讲述者。如同最好的记者,他是为读者而不是为其笔下的人物写作,从而赢得了我们的信任。他引导读者进入商务世界,并解释它的运作方式与运作目的。他是在报道而不是在说教,这本书中蕴涵很多惊喜,有很多人您原以为是“无赖”的,结果却变成了“绅士”。   ——《商业新闻的背后》作者肯·奥利塔(Ken Auletta)   我们一直都认为乔·诺塞拉是当前最好的商务写作作家。现在我们有了《绅士与无赖》这本书作为凭证。这里有他几十年所积累下来的奇特报道。他是一个无畏地揭示企业懒汉和恶棍的人,不过,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是,他给予那些遭受错误诬蔑的人以礼赞和挽救。对绅士来说,没有什么比在电波中听乔·诺塞拉的评论更舒服的事了;而对无赖来说,也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他们胆战心惊的了。   ——美国CNBC频道《我为钱狂》(Mad Money)节目主持人吉姆·克拉默(Jim Cramer)   乔·诺塞拉的书证明,如果讲得好的话,商战故事比体育故事更具娱乐效果(并且,商海中的真实故事往往比小说更加曲折离奇)。您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还有这么些人物。   ——《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安然公司是怎样破产的》合著者之一贝萨尼·麦克林(Bethany McLean)   我不知道还有哪位作家跟乔·诺塞拉一样把商战故事更当回事,且写得更妙趣横生。《绅士与无赖》一书中蕴涵许多重要的启示、不落俗套的深思、入木三分的见解、还有就是极好的故事叙述。   ——董事会和高管层参谋,管理大师拉姆·查兰(Ram Charan),包括《执行力与直面现实》在内的多本畅销书合著者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绅士与无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书很好,很好看
  •   之前在图书馆借来看过,是本值得买回来的好书
  •   书很有内涵!值得一看!
  •   喜欢,快递和书太棒了!
  •   有没有一本书很重但是还很愿意带在路上看,有没有一本书虽然很累但还是想翻翻看看?这书不是金瓶梅哈,而是我手里这本《绅士与无赖》。作者乔•诺塞拉(Joe Nocera)是《纽约时报》商务专栏作家,《纽约时报杂志》特约撰稿人,就是专门写商业稿件的。我感觉书里选取的文章都来自于他职业生涯中撰写的最精彩部分,所以书值得一读,如果您有兴趣从事写作相关的工作,或者平时喜欢写写稿,那收获应该更大。书里第一点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写了商业逻辑,不止是美国的。这逻辑包括了说谎者逻辑的改变——以前要进监狱,而在安然事件中这帮人至少开始过得不错;还包括速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星巴克老板的例子,有两个霍华德•舒尔茨,一个大喊要保证质量,另一个大喊着要多开店(没办法,上市公司就是需要不断成长以回报股东),还有那些打恶意官司的律师们,烟草公司的高管等不一而足,算是本商业常识手册。让我们对商业背后的真相能有进一步的认识,比如乔布斯说拿1块年薪,背后是董事会许诺的过亿股票。作者写的内容都经过查证,引用也有相关出处,让人十分信服。另一点很大的启发来自于写作本身。我从2006年开始写博客,2008年开始写专栏文章至今有很多文字发表,也看过很多讲写作的书。水平有长进,但还是不令自己满意。大家都知道,向优秀作品学习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书就是这方面非常棒的参考。前面几章只写一个故事,篇幅很长,学习起来可以让我们提升对大块文章的把握能力。与此同时,“第13章 乔•诺塞拉采访手札六则”是6个短篇(短篇能难写),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把短篇写得精彩。每个短篇都是以一个“Hook”(钩子,即有特色的一句话)结尾,吸引读者之外还很有力。最后,说下书的遗憾。因为不是非常大的出版社出版(华夏出版社),所以根本市场上木见到有推广。书后的评价在几个书站上都不多,可惜了好书。同样是乔•诺塞拉写的另一本书《众魔在人间:华尔街的风云传奇》因为签约中信,得到大推特推,好像销量也不错。读好书就像交到一个好朋友,本书就是我2012年交到的好朋友之一,值得常翻翻。希望这篇书评能让大家不错过一本好书。
  •   没有想象中好,
    从头看到尾之后,既不能涨见识,也不曾学到什么经验。

    即便从狗仔队猎奇的角度,内容也太空泛了一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