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治学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英] 安德鲁·查德威克  页数:524  译者:任孟山  
Tag标签:无  

前言

理解传播即是理解我们所在的社会和时代:传播的目的是按照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现实力量的对比关系来营造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如果把传播视为一种进步力量,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的历史进程中,都可以观察到传播的影响。传播在政治权力的确立与合法化的过程中,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过程中,以多种具体形式——例如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信息表现,等等——参与了传统文化秩序的衰落、现代职业伦理的形成与巩固,以及生活价值观的不断更替。很多时候,通过大众媒体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传播行为,被视为主要的社会影响力。人类的传播行为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口耳相传的音调,到自然语言向对象语言的过渡;从甲骨竹筒到纸张印刷,再到电子显示屏,都强调了社会主体传播活动的内部反应,或者社会主体间互动反应的关系。没有一个信息能够脱离社会结构,或者脱离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共处的具体环境。信息的存在方式绝不仅仅是信息本身:信息总是处在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互动关系当中。可以设想,在一个传播行动当中,我们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提取特定的信息作为我们意识当中的表象,来作为支持自己的信念和观念的依据。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世界逐渐平面化的时代,这个平面化的过程是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完成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全面普及,人类的传播行为几乎与真实时间和虚拟空间形成一种技术上的平行关系。

内容概要

  《互联网政治学》研究了新传播技术对政党与选举、压力集团、社会运动、地方民主、公共机构和全球治理的影响。本书还分析了持续性的和争议性的政策问题,这包括数字鸿沟,互联网自身的治理,监视、隐私与安全之间的张力,互联网媒体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本书采用比较性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美国、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大量案例。写作风格清晰而易于理解,这本最新的极具复杂性的理论书籍,揭示了互联网对我们如何“从事”政治以及如何理解政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陈卫星,四川人。法国司汤达大学信息传播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学术研究领域包括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和媒介文化,代表性论著有《传播的观念》。

书籍目录

总序陈卫星序言杜骏飞致谢 第一章 导论第一部分 背景 第二章 互联网政治:一些概念工具 第三章  网络逻辑:互联网政治的前历史发展 第四章 互联网的连接、融入和数字鸿沟第二部分 制度 第五章 社区、协商和参与——电子民主 第六章 利益集团与社会运动——电子动员 第七章 政党、候选人与选举——电子竞选 第八章 行政部门与管理机构——电子政务第三部分 问题与争议 第九章 构建全球信息社会 第十章 互联网治理的兴起 第十一章 监视、隐私与安全 第十二章 互联网媒体的政治经济学 第十三章 结论:互联网政治的未来附录:图、表、例参考书目索引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个技术意义上的答案我们能够提供一个技术定义的答案,它主要回答了互联网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运转:网络、通用技术标准和协议。互联网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实体集合,是相对去中心化的网络之网络。这个网络之网络集合了亿万各种型号的计算和传播设备,运行着各种各样的软件程序。基于互联网传播的设计原理,特别是数据在传输之前被分解为小模块的原理,你不需要与另一台计算机直接相连即可发送和接收信息,你也不需要知道发送信息的准确线路。让不同的计算机和网络相互连通的是通用标准和软件协议。使用互联网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其共同点在于都必须与这些已经建立的标准和协议进行对接。自互联网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这些标准和协议就被有意识地设计、采纳和完善。这种发展在历史上对所有在某一领域和技术能力方面有所贡献者开放。一旦被采纳,这些标准和协议会在公共领域中加以公开和保持,这使得无论是公司还是国家等单一实体,很难对互联网如何使用以及为何目的使用施加决定性控制。在技术意义上讲,这就是互联网。一个比较意义上的答案如果撇开互联网作为网络之网络的相当简洁的技术定义,我们还可以提供这个问题的第二个答案,即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类型的传播媒介之间的比较,来找出答案。历史上每当有新的传播技术诞生之时,评论家就会通过比较以前来理解现在。印刷书籍与手稿相比较,电报与信件相比较,电话与电报相比较,广播与报纸相比较,电视与广播相比较。互联网也没有逃脱这种理解模式。像其他媒介一样,互联网也在很大程度上从已存媒介中借用了内容组织形式、视觉风格以及使用方法。

后记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这本书中探讨的就是这个时代发生、发展及其可能演变的内容。书中不仅探讨了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政治,还探讨了互联网及其这个时代诞生以来的政治影响。书中研究的很多议题,一部分在中国的当下社会已经展开并呈现出燎原之势,一部分是发达国家的政治体验与社会经验,虽然在中国尚未完全发生或者是以不同的形式在萌动,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参照。而且,这种参照不仅局限于社会实践,更体现在学术建设上。这是当初我翻译本书的初衷以及译毕之后的观察。译事之艰,在此之前,只是耳闻。我深浅不知地接过这本书的翻译任务之后,方才真正体会到言语之林带给译者的迷茫与惶恐,亦才深刻意识到语言转换之间隐含的信息耗损与意义流失。前者带给我的是压力与动力,迫使并激励我完成这份工作;后者留给我的是遗憾与感喟,令我每每再读都深有不安。不过,无论如何,学术之间的交流仍然需要桥梁,或许这座桥梁并不精致,但终究能够给人们的行走提供一种选择的可能。我以此勉励自己不断前行,并恳请诸位方家不吝指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传播技术的政治以及传播技术与政治,是所有新的传播技术问世前后都会牵涉到的问题。而在现代政治社会中,无非将形成两组关系,一是国家与新传播技术,二是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前者是庙堂之上的云霄,后者是草根之下的土壤。它们之间尽管有此霄壤之别,但却相辅相成,这正是互联网链接式政治生态的奇观之一……《互联网政治学》的讨论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逻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杜骏飞本书的优点在于:具有典范性的主题架构、极其透彻的研究、对所涉问题的每个重要文献或观点的归纳。在互联网影响社会的文献中,该书将具有突出的贡献。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加里·查普曼截至目前,查德威克提供了对互联网与政治这一领域的最为全面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论述了21世纪最具决定性的技术政治。这是一本令人永世难忘的著作。  ——华盛顿大学 兰斯·本内特本书是互联网与政治这一领域中最为透彻和全面的著作——查德威克以其对研究文献的饱学博览,给初涉此领域的学生提供了最为细致的导论性资料。  ——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 布鲁斯·比姆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互联网政治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没有预想的好,只是简单介绍了美国的一些案例
  •   很多问题正在发生难以回避,这本书有助于理清对这些问题的思路。
  •   这本书选题不错。 关注互联网的人可购之 译得尚佳
  •   写论文买的书,有些观点还是可以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