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防治200问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作者:孙斌,刘秀峰 主编  页数:326  

前言

脑血管病是患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疾病。目前在世界上,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死亡的三大致死病因,据1991年我国抽样调查表明,高血压病的患病率15岁以上人群高达12%,近些年,全国高血压病的患病人群呈直线上升趋势,至2005年有关调查推算,我国高血压病患者至少在工亿以上。专家认为,体重普遍增加(体重与血压的升高成正比)、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导致现代人精神紧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因交际应酬增多、饮酒增加、吸烟更为普遍,造成高血压病患病率明显增高。脑血管病是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心血管病,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居第一二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脑血管病的年患病率、年病死率和时间点患病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和394/10万。据估算,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0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50万;存活的患者人数为600万-700万。发病后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部分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不但使患者遭受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亲属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不仅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应强调对脑血管病的及时诊断、有效治疗,降低其病死率和残障率,应同时更加重视积极开展针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预防,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和群防群治工作,其中防治lo年以上的地区,脑血管病患病率和病死率降低50%左右。2002年,中华医学会成立脑血管病学组,专门讨论脑血管病防治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简要介绍了脑血管的基础知识,重点阐述了脑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暂时性脑缺血发作、静脉窦血栓形成、出血性脑血管病等诊断、治疗和康复护理方法。本次修订增补了脑血管病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增补了大量篇幅的脑血管病图片和药物介绍。其内容科学实用,通俗易懂,适合基层医务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中老年人预防脑血管病的必备用书。

书籍目录

一、 基础知识 二、 脑动脉硬化 三、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四、 栓塞性脑梗死 五、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六、 静脉窦血栓形成 七、 高血压脑病 八、 出血性脑血管病 九、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 十、 脑血管病康复期的护理 附录 脑血管病常用药物

章节摘录

插图:脑组织受损后,一般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是,有些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当时可能没有症状和体征,只在脑CT检查时发现脑梗死,称之为“无症状性脑梗死”。脑梗死发生后,是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与以下因素有关:(1)脑组织“静区”发生脑梗死,即使在这些部位有病灶也不影响正常功能。“静区”的范围大小与功能尚不完全清楚,或许它与脑的某些储备功能有关。(2)梗死灶未损害与感觉、运动有关的重要传导束或脑干网状结构,即病变未损及要害部位。(3)神经系统的某种局限性或轻微体征未被注意,如对患者音色、音调的改变,一侧轻微的咽反射减弱,极轻微的肢体乏力和精神不振等易被忽视。(4)某些局限性小病灶或轻微的脑功能受损害时,由于脑功能有相互补充和替代的潜力,可使脑功能不受影响。发生脑梗死时,是否产生神经症状的关键,在于脑梗死病灶的部位、大小和数量。因无临床症状、体征,患者往往不去就医,或因其他症状而行脑CT扫描时才发现脑梗死,其中有些已屑陈旧性梗死。这一部分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梗死病灶的直径一般较小(多在15毫米以下),以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性脑梗死居多。故老年人有“无症状性脑卒中”,提示存在脑卒中再发的又一危险信号,在预防上应持积极态度。思想上不要过分紧张,应咨询神经内科医师,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

编辑推荐

《脑血管病防治200问(第3版)》由金盾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脑血管病防治200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