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民间艺术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作者:主编 陈泽珲,撰稿 陈先枢,摄影 龚智强 陈览月  页数:30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既具有浓厚的湘楚文化底蕴,也具有鲜明的湘楚地域特色。远古时期,长沙地区的居民以越、蛮、濮等民族为主,最初的本土文化乃是这些民族创造的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巫傩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向洞庭湖以南地区扩张,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相继进入湖南并逐渐成为湖南境内的主体,也使楚文化成为湘楚文化的源头。随着屈原的放逐沅湘并创作出传世之作《九歌》,楚文化被发挥到极至。到秦灭楚统一六国后,随着汉文化势力的南下,湖南本土的巫傩文化逐渐受到冲击。湖南境内原有的大部分土著民族逐步向西部、西南部山区退徙,留下广大的江湖平地供中原人和楚人聚居。处湘中北的长沙,大片的江湖平原地带遂成为从中原而来的汉文化的传播地。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湘楚汉文化便逐渐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在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中,巫傩文化并没有在汉族居住地区完全绝迹,仍然有许多痕迹留存在长沙民间艺术当中。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湘绣湘绣史钩沉湘绣艺术湘绣名师第二章 浏阳花炮浏阳花炮史略浏阳烟花艺术烟花鞭炮与长沙民俗花炮行业的工艺美术大师第三章 铜官窑陶瓷铜官窑考古发现铜官窑陶瓷的艺术特色铜官窑瓷诗与书法铜官窑的传人第四章 浏阳菊花石雕菊花石的传说和历史菊花石雕的艺术魅力菊花石雕新老两代大师第五章 望城剪纸望城剪纸溯源望城剪纸的艺术风格望城民间剪纸艺术家第六章 长沙湘剧长沙湘剧的历史沿革湘剧戏班与戏园从目连戏到湘剧高腔十大记湘剧艺术大师徐绍清和彭俐侬第七章 长沙花鼓戏从地花鼓到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戏班从《刘海砍樵》到《打铜锣》《补锅》胡华松和谢莲英的连袂戏第八章 长沙弹词长沙弹词的历史渊源长沙弹词曲目及其艺术特色弹词曲艺家舒三和、彭延昆第九章 浏阳祭孔古乐浏阳文庙与浏阳古乐浏阳祭孔大典浏阳古乐创始人邱之稑第十章 火宫殿火神庙会和传统小吃火宫殿与火神火神庙会祭祀风俗火神庙会民间艺术傩戏皮影戏木偶戏评书龙舞狮舞鼓舞棕编面塑糖画吹糖人火宫殿传统小吃及其艺术价值附录 长沙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章节摘录

  怎么办呢?田汉早就注意到了彭俐侬,曾有意将她送往孩子剧团。于是田汉便向俐侬的父亲提议:“让俐侬正式学戏吧!”从此,彭俐侬走上了戏曲艺术的道路。有幸的是,她一从艺,就受到戏剧大师田汉的教导、熏陶,所排演的都是田汉、欧阳予倩创作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剧目,如《江汉渔歌》、《双忠记》、《梁红玉》等,这对她后来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成就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彭俐侬在正式学戏后的8年里,靠着父亲的家传和父亲挚友萧金祥先生的教导,发奋学戏,苦练功夫,不仅把湘剧挑梁主角应会的戏都学了,掌握了数百支高腔、低牌子曲牌,而且在父亲的帮助下,对湘剧高腔的唱法开始了革新尝试。  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上,她与前辈艺术家徐绍清合作演出的湘剧高腔《琵琶上路》,受到大会的高度评价。22岁的彭俐侬,获得全国二等演员奖。就在她获奖的那个晚上,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观看了她的演出。1956年,彭俐侬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在怀仁堂里又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彭俐依擅长青衣,兼工花旦,22岁就已名振三湘,具有全国影响。她勤于艺事,出色地塑造了赵五娘、王瑞兰、白素贞、柳迎春、百花公主、黄秀兰、岳乡英以及潘亚雄、江姐、石奶奶等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中国妇女形象,莫不扣人心弦。她主演的《拜月记》拍成了戏曲艺术片,使湘剧第一次登上银幕。尤为可贵的是,彭俐侬一直坚持湘剧艺术的推陈出新,她的得意学生左大玢、陈爱珠说:“彭老师是个革新派!”凡她演过的戏,无论在唱腔上、表演上都凝聚着她革新的心血。她改革了旦角高腔的传统唱法。用真假嗓相揉和,克服一味只求高尖声喊,以致字不清、腔不美的唱法,追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因此,她的高腔,唱来如行云流水,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同行与观众有“彭俐侬的高腔”之誉。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长沙民间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