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十年

出版时间:2009-9-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张刚  页数:205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联交所,从不缺乏见证财富神话的机会,当然,还有金融危机对财富以及秩序的扫荡。2007年1 1月6日,“阿里日”。“恭贺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上市”——一行醒目的绿色大字定格于大屏幕上。台下,数百名记者在嘈杂声中耐心等待。终于,神情略显凝重的马云在阿里巴巴高管团队的簇拥下入场,一行人一字排开。立时,镁光灯闪烁,人声鼎沸。10点钟,阿里巴巴(1688.HK)开始挂牌交易,开盘价每股30港元.较发行价每股13.5港元大涨了122%;收市价为每股39.5港元,比发行价涨出192.6%;全球发售集资总额为131亿港元(约合17亿美元),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之最。

内容概要

1999年的春节,马云在杭州的家中,站在桌子后面,连比画带说,向他的同伴进行了一次3个小时的“演讲”。这距离他的上一次“演讲”已过了4年,4年前,他还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老师。做世界前10名的网站,做一流的电子商务,听众们的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凭这十几个人,凑来的50万人民币,怕是“打死也没有人相信”。    2009年,阿里巴巴十周年,期间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而马云也已经45岁。他用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十年,改变了全球互联网的格局,创造了电子商务的奇迹,成就了数干万中小企业和创业者的梦想。    本书作者多年来一直跟踪采访马云和阿里巴巴,与数十位阿里巴巴的高管、员工以及马云的朋友进行过深度访谈,试图在这本书里对阿里十年的历程进行全景和深层的展示。    本书不是人云亦云的马云神话,而是以平实的视角,依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读者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马云与阿里巴巴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简介

张刚,199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学院。毕业即“转行”,进入《济南时报》,自此开始传媒生涯,期间,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晚报类)、全国消息大赛二等奖。4年后北上,辗转《中国新闻周刊》、《财经时报》、《经济观察报》等媒体,后任商业杂志《中国新时代》执行主编、《中

书籍目录

前言:新危机时代1 即使跪着活,只要活一天,我们就赢了” 坎坷创业:1999~2000  背景:那个年代  “十八罗汉”创业  “贵人”孙正义  国际化冒险  【人物素描】“老榕”王峻涛 2 “我们必须要赚一块钱” 艰难发展:2001-2002  背景:圆梦时刻  “阿里妈妈”关明生   “一块布,一块钱”  【人物素描】“好人”宫玉国  做不好士兵的人永远当不了将军3 “让我们共同为她祈祷” 扩张版图:2003~2004  背景:悲喜交加  “非典时刻”  “激情淘宝”  惠特曼的“脚踝”  阿里“嬗变”  【人物素描】“京派男人”杨镭4 马云写给阿里巴巴员工的道歉信 “雅虎就是搜索,搜索就是雅虎”  收购迷雾:2005~2006  背景:冒进之年  把惠特曼“拖下水”  结盟“酋长”  雅虎中国这七年  “中途领养的孩子”  再度南归  【人物素描】“007”李煜耀  2006年是我最痛苦最艰难的一年5 “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有多长,多寒冷”  分享年代:2007-2008  背景:狂热年代 “Dr.Doom”的预言  忽然高调 “马云式”冲顶  “罗汉”归去  淘宝“淘金”  中国雅虎变道  “让我们过冬吧”  【人物素描】悲情吴鹰  冬天的使命6 尾声:“千年以来一直在忽悠” 2009~  背景:不应退后  “铁娘子”狙击  “阿里帝国”  我的残酷决定  我想今天再忽悠一把我最想写的是《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

章节摘录

1 即使跪着活,只要活一天,我们就赢了” 坎坷创业:1999~2000背景:那个年代 1999年1月1日,大多数中国人是在晴好的天气里开始这一天的。当然也有例外,西宁飘着小雪花儿,南中国的重庆、贵阳、南宁、南昌和长沙,是小雨天气。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天的《南方周末》以她惯有的特色面世,这是一份创刊已15年的报纸,对弱势群体、草根阶层充满关怀与同情,这让她在中国2 000多个县城里都有足够的销量。她在新年贺词里写道:“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心事自然会有。当时身在外经贸部网站的马云的心事是:要不要回杭州创业? 实际上,20世纪末的中国,诸多变化正悄然酝酿或萌芽,只不过,身处其中的人们,还不能根据那些渐进式的变化,判断明天会怎样。 那时候,手机开始普及,式样也开始翻新,“大哥大”、“半块砖”(“二哥大”)已经逐渐退出了市场,但手机还谈不上大众化。 人们还是习惯于腰挎BP机(寻呼机),而且,你可以根据对方名片上的寻呼号码大致判断他的身份,如果后面标记了括号,内写“汉显”,证明此人已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是令那些佩带数字寻呼机的人颇为艳羡的阶层。如果下面一行还有手机号码,可以大致判断此人是个“款儿爷”,不过大款小款还不能确定。 也有不是“款儿爷”而买了手机的,但绝不会把手机号码印在名片上——他们一般只在接到传呼需要回电话时才开机。当时,即便收入还说得过去的市民,也宁愿相信这个说法——“手机买得起,用不起”,因为,每月手机费可能要几百上千不说,光买一张手机卡,也要交上千元的入网费,还要提供固定电话的担保。因为昂贵,电信公司(移动公司正式成立是一年以后的事了)像防贼一样提防着客户。所以,手机跟单位公车一样,需要配发,话费当然也得报销——很多人丝毫不怀疑这一点。 1999年,中国的寻呼机用户达到了7 500万,官方的数据是,自1995年以来,寻呼机用户增加了5400万左右,而经营这一业务的企业也达到了接近峰值的1 700多家。 但是,寻呼机的好年景维持不了太久了。 征兆已现。1998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的UT斯达康CEO吴鹰,其时已经投资数千万发展小灵通了。这个外形酷似手机的通信工具,以“便宜”、“信号差”而著称。不过,用它替代寻呼机,绰绰有余。 通讯的便利,无疑将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它让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如此简单。 如果再加上另一种新事物——互联网,这种力量就更显强大,互联网的功能在于,获取信息更为便捷。 盘点马云早期的创业经历,很多都是围绕“互联网”而展开的。 不过,1999年年初,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似乎还不是网民的最爱,聊天室才是开启网络时代的“钥匙”。最著名的,应该是“四通聊天室”。这个1996年推出的SRS 1.0聊天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阿宝家”。聊天室的成长并不迅速,1998年上半年,具有简单表情图案的“四通三室”才被推出。 聊天室很像一个圈子,把那些酷爱争吵、意气风发而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聚拢在一起。一大群起着奇奇怪怪、标新立异名字的人,通过手指头天南地北地神侃,是当时特有的景致。 不过,很多机构或公司并不乐意宽容那些“网民”。在领导的眼里,那些彻夜坐在电脑前聊天的人,绝对是“不务正业”。他们会适时出现在这些“网民”的背后,沉默不语,表情严肃。而单位里的“网管”,则会根据上级的指示,屏蔽掉“ICQ”,甚至不允许上网。 你瞧,中国的第一代网民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像野草一样,很坚韧,一旦爱上了网络,再多的禁锢也是没有太多用处的。 …… 马云的第四次创业,就是在这样一个年代开始的。“十八罗汉”创业 1999年2月20日,大年初五。像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杭州依然沉浸在浓浓的喜庆年味里。 在西湖区文一西路湖畔花园的一所普通住宅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15个人聚拢在这里,又是演讲,又是录像,又是拍照,他们正酝酿着一次创业,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次员工大会。 会议的主角,当然是激情澎湃的马云。 面对包括自己妻子在内的14个或站或坐的听众,马云站在桌子后面,连比画带说,讲自己的计划,讲自己的愿景,一讲就是3个小时。这距离他的上一次“演讲”,已经过了4年,当时,他还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老师。自打1995年辞职后,他几度创业,但却很久没有这样的演讲机会了。 “现在,你们每个人留一点吃饭的钱,将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讲得兴起,马云掏出兜里的钱往桌上一拍,“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 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但是,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大家此后一共凑了50万元,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而且,“你们只能做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我得另请高明。”马云还对自己的妻子、同事、学生和朋友要求说。 实际上,当马云和盘托出他的B2B构想时,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论。当时,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如果想做外贸,可选择的渠道似乎只有广交会。马云的想法说来也很简单,做一个BBS(网上论坛),让那些中小企业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以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反对者则认为,应该效仿雅虎和声名渐起的新浪,做一个门户网站,理由也很充分,大家都去做,证明大家都看好。但最终,马云的逆向思维发挥了作用,“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马云凭什么如此自信? 事实上。这与他的前几次创业有关。自1994年年初“玩票”似的创办海博翻译社之后,“而立之年”的马云就一直梦想着花10年时间去创办一家公司,然后再回学校去教书(当然,他后来“食言”了,创办阿里巴巴10年之际,他并没回归校园)。他不仅仅是想想而已,一年后,他果真辞职了。在辞职之前,马云就创办了“中国黄页”——这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网站。 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的说法是否确凿,或有争议。毕竟,在1995年,当时的中国邮电部就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了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自此开始启动。由此,在这一年里,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投身互联网行业的先行者。当时影响最大的网站,莫过于1995年5月由张树新、姜作贤、刘杰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 所以,不妨准确地说,马云也属“先行者”之列。由于较早地接触互联网并对之非常感兴趣,马云在做阿里巴巴时想到借用互联网做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BBS,自然并不奇怪。 在离开中国黄页之后,马云去了当时的外经贸部,在其所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出任信息部总经理,并成功建设了国富通、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网站。网站的模式,简单说就是将中小企业的信息及商品交易市场搬到互联网上。这一在当时尚属全新的模式,让众多企业趋之若鹜,网站也创造了“当年创建,当年盈利”的奇迹,纯利润高达287万元。 马云后来选择去做电子商务的想法,无疑跟这次的成功实践有关。 对马云形成触动的,肯定还不止这些。在外经贸部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龙永图已接替佟志广进行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即“入世谈判”,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之前称为“复关谈判”),来来回回已10年有余,根据当时中国政府的执著精神及对外界释放的信号,不难设想的是,中国最终“入世”尽管充满波折、艰苦异常,但却是个必然的结局。 对此,马云当然能够掂量出其中的分量——中国未来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避免。马云并非一个先知先觉者,起码不像他对外界所宣扬的那样,但他却无意中感知到了最重要的趋势,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运气”。所以,当马云再度创业时,选择立足于国际化并不奇怪。 多年以后,当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网站声名鹊起,许多人通过公开资料重温阿里巴巴创业的历史时,这一片段已经严重“失真”,甚至被神话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房间里,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创始人并未聚齐。当时,戴珊正在老家海南过春节,孙彤宇、彭蕾也身在重庆。当然,通过电话连线,他们三人并未错过马云的精彩演讲。 事实上,即使在场的14位听众,也并不像后来坊间所称的“深深被感染”、“信心十足”、“目光坚定”,当时负责照相及录像的金建杭说:“照片?大家眼神是怎么样的?都是迷茫、空洞的。” 迷茫的原因是,马云讲到了三点愿景:第一,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以一个人较为理想的寿命为参照,后来改为102年,原因在于,从1999年算起,到2101年将横跨3个世纪);第二,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金建杭回顾说,“对我们这10多个人来说,提出做80年的公司,我们觉得这个目标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离我们那么远。说全球十大网站,打死也没有人相信,就凭10多个人,你要做全球十大网站之一?人家可都是几十亿美元的投入!所以也觉得不靠谱。只要是商人就要用阿里巴巴,这个比较合适,但这也是永无止境的目标。” 不过,那次会议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早期跟随马云的人,事后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讲3个小时,对马云来说是个很合适的时间,状态最好,也很出彩。要不就再短点,10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以内,分寸马云都能把握得不错。最差劲儿的就是介于半小时与3小时之间的“中间状态”,马云会觉得没有进入“舒服”的阶段,演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迷茫归迷茫,但那段忙碌的日子,还是给很多人留下了美好而快乐的回忆。 彭蕾即是其中一个。被马云戏称为“组织部长”的她,当时更像个“打杂的”。“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分工,哪个工作缺人,你又能做一点,就去做。其实我就是管钱的,买盒饭,打印纸没了买纸,就管这个。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公司。公司是1999年9月10日正式成立的,之前我是做客户服务、出纳。”即使后来她和老公——淘宝网总裁孙彤宇开着奥迪Q7过上忙碌而富足的日子时,她仍然经常回忆创业之初的那段时间,“那个时候的一切都比现在美好。当你没有钱,条件也没有那么好的时候,那种快乐就特别清晰。”当时的杭州还经常停电,“我们6个人在网上工作,停电了,一下子跳闸了,回过身来就开始在小板凳上打扑克。”1999年3月份,阿里巴巴的网站推出后,彭蕾等人的职责是按类型发布商业信息,但是他们也很难找到一个科学的归类标准,就不停地调来调去,“那个工作现在想起来是很乏味的,但那时可以做得津津有味。” 每到周末,大家还会跑到马云家聚餐,“我们做一堆好吃的,还一起看鬼片,看《午夜凶铃》,看着看着电话还真响了……” 在快乐而忙乱中,阿里巴巴也在一点点发展。阿里巴巴上线第一天,就有了几十个客户,不久,每天能增加一百多个客户。当时,有人还专门用日记本记下每天新增的客户数量。半年下来,居然积累了两万个客户。 不过,按照马云 “6个月内不主动对外宣传,一心一意把网站做好” 的要求,这些创业者刻意保持着低调,他们甚至从来没有宣传这是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网站。谜底后来被美国《商业周刊》的记者揭开,这个神通广大的记者通过阿里巴巴网站的IP地址,找上门来了。 阿里巴巴第一次主动对外宣传,则是在1999年10月份的广州秋交会上,当一些参会客商听说自己面前站着的就是阿里巴巴网站的运营人员时,现场竟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此前,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个网站会是中国人搞起来的。 快乐归快乐,最困难的日子也悄悄来临。金建杭回忆说,大家凑的50万,本打算坚持10个月,但没过几个月,就一分不剩了。于是,创业者们不得不熬过了两个月没钱、没盼头的日子。“我们打车,一看是桑塔纳,本来手都举起来了,就跟人家出租车司机聊上几句打发过去,直到看见夏利才坐上去。” 实际上,即便10年以后,一些在阿里巴巴身居高位的创始人,也仍保留着当年的节俭习惯。以金建杭为例,坐飞机,他很少买头等舱;打车,他也尽量选便宜的;在跟我聊天的时候,一枚5角硬币掉在沙发上,他也赶紧捡起来装进钱包。要知道,此刻他已是雅虎口碑网的总裁,手下有数百名员工,办公室更是占据了北京温特莱中心的6层楼。“因为公司成本控制得越好,给客户提供的价值就越大,这个习惯大家还是保持得不错,无论有钱没钱,没钱这么过,有钱也这么过。”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马云居然还拒绝了38个投资商。理由很简单,那些投资太过短视或功利,甚至要直接干预经营。“这种信心也好,这种对未来更长远的设计和考虑也好,我想很多企业家很难做到。很多企业为了活过那两个月,可能就引进一下再说了。马云不是这样,宁缺毋滥。”这让金建杭无比感佩。 不过,得益于蔡崇信在1999年10月的正式加盟,这种“资金饥渴”并未持续太长时间。 阿里巴巴上线后,在华尔街混迹多年的瑞典银瑞达集团(Investor AB)副总裁蔡崇信听说阿里巴巴后,立即从香港飞赴杭州,想洽谈投资。在跟马云深谈了4天后,这个拥有耶鲁大学经济学及东亚研究学士学位、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台湾人做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加盟阿里巴巴。值得一提的是,蔡崇信放弃的是70万美元年薪和国际投资公司的稳定工作,在阿里巴巴,马云给出的价码是月薪500元——1995年前后,就连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都能轻松拿到这个数。 人们一直在揣测蔡崇信当时作这个决定的真实心态。不过,对于蔡这样的职业投资家而言,他一定见识过很多创业家,接触过很多创业团队,能够被马云吸引,这既说明马云确实具备足够的人格魅力,也证明他非常认可阿里巴巴的B2B模式及前景。 但那似乎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蔡的加盟,确实让阿里巴巴如虎添翼、获益颇深。 早期的创业者亦深深记得,在湖畔花园炎热不堪的夏夜,满脸汗水的蔡崇信对着白板向第一批员工讲股份、讲权益,并拟出18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让马云等 “十八罗汉”签字画押。据此,有人分析认为,马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若没有蔡崇信这样的人加盟,阿里巴巴或许注定会是一个家族企业,并以所谓“感情”、“理想”和“义气”来维系团队。蔡的到来,让阿里巴巴从一出生就逐渐正规化、国际化,并将“十八罗汉”的团队利益捆绑在一起,至少维系了8年的创业激情。 事实上,蔡崇信的加盟,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增加了阿里巴巴吸引国际投资(当时国内的创业投资尚属萌芽阶段)的说服力。毋庸置疑的是,在阿里巴巴早期的创业团队中,出类拔萃、能够打动国际资本的,除了马云以外,可能找不出第二个。对于马云的妻子、同事、学生和朋友,非常了解他们的马云允诺的只是“连长”、“排长”这类头衔,这些人当时的能力由此也可窥得一斑。 蔡的加盟则让接下来的事顺理成章。1999年10月29日,由高盛公司牵头,新加坡亚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Transpac Capital)、瑞典银瑞达集团、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 of Singapore) 联合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

媒体关注与评论

马云版的“光荣与梦想”做人,做事,做秀,过去十年间,马云搭建起了庞大的阿里帝国,并构建起了电子商务生态链。此书从时代背景及商业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独辟蹊径。      ——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微软(中国)公司终身荣誉总裁 唐骏  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年代,马云的成功被赋予了这样的含义:如果马云能成功,那么80%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如果深入了解了马云式成功的时代背景,相信许多人还将深悟时势造英雄的真谛。本书的价值即在于此。      ——搜房控股董事长 莫天全  首度将马云及阿里巴巴放在中国经济“黄金十年”以及互联网崛起的大背景中,这里不仅有马云神话,更有作者倾力打造的阿里正史。      ——西洋集团董事长 周福仁

编辑推荐

《马云十年(1999-2009)》不是一本神话。“十年以前在我家里跟大家讲了电子商务会存在,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会向全世界宣布怎么看未来十年。”——马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云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0条)

 
 

  •   书中以马云为主线,讲诉了阿里巴巴十年的风风雨雨!2009年9月10日(见备注),我有幸参加了阿里巴巴十周年庆典!当时给我的感觉和书中的感觉是相似的,百年阿里,十年启程,在一个做到世界第一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这么个高度,依然把十年当做一个启程,辉煌当做一个起点,阿里人的信念,不得不佩服。书中我看到的,更多是阿里巴巴在危急时刻所体现出的快速反应,企业就应当做到这样,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给我的思想,只有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保持高速增长力想创业的,有思想也行做点事业的,都可以看看,个人感觉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备注:9月10日,是马云老师的生日,也是阿里巴巴注册的日子很有纪念意义
  •   看过该书的一篇书评,觉得可以买来一读,果然不错。书评里说:“2009年9月出版的《马云十年》算得上马云读本中的佳作。不管是《谁认识马云》、《马云如是说》,还是《淘宝网:倒立者赢》、《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作者们只能算是马云成功经商的宣扬者和夸大者,都没有《马云十年》来得平实、理性且文字优美动人。”我觉得,这本书在结合时代背景方面,以及形式创新方面,都非常不错。如果说这些还是其次的话,那么,书里所蕴涵的价值可能更重要。诚如书评作者所言,文章尽力还原一个神话的本原,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具备普世的价值。而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果仅仅被一种神话鼓动,而忽略了时代背景及大环境的话,也是很不现实的,他要么成为先烈,要么成为飞蛾扑火的追随者。所以,这本书对创业者来说,作用不小。
  •   市面上关于马云的书成堆成茬,于是必定良莠不齐,且大部分是“莠”的。还是决定相信中信出版社在商业书籍方面的口碑,而本书通读下来也的确感觉不错。

    自己是杭州人,又从事互联网相关行业;马云是当代最知名的杭州人,一定场合和范围被称为电子商务教父,所以对他的关注属于不可避免。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了一篇马云向国务院总理的“工作汇报”,读完之后再此感慨马云的思维驾驭能力:所说之事大小妥当,遣词造句妥当,深入浅出妥当,目的妥当……可入选史上百佳奏本了,呵呵!

    本有计划看一些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中国互联网的少林、武当和丐帮——的书,这就开始了!

    马云的故事比较于其他互联网人物的故事,可以说最不难懂。没有技术名词、没有大批英文缩写,等等。他的故事“浅显”地如三国。——可正是这个表象,越发让人不敢称懂!

    把马云和他的公司看作行业必读知识之外,作为人物传记,对我的帮助是什么呢?

    马云对我而言,是另一种群的神;那个种群的优点正好是我的短板,那个种群适合做的事正好是我应该避免的。于是,借鉴意义在于:他(们)做什么,就说明我不该做什么。
  •   写了很多马云和阿里巴巴另一面的故事!还有把阿里巴巴十年的经历细分化了,不错,喜欢马云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   本书写得客观、生动、真实,为大家深入解读阿里巴巴成长发展历程,以及舵手“马云”如果经历风浪,将阿里巴巴带向成功。马云是一个很有意思、很有理想、很能演讲的互联网战略思想家,他惯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忽哟”和“作秀”,赚足眼球的同时,使阿里巴巴永远处于关注的焦点,这种舍我其谁的领导气质,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中不多见的。我给本书很高的评价,推荐!
  •   读完马云十年这本书对自己的震撼很大,最深刻的当属马云在经营企业中对于利益与责任的把握,真的希望所有的企业家都能有马云的爱国之心与企业公民责任感。
  •   马云的十年是很多人都需要学习,每个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每个人走过的道路中可以让人学到很多
  •   拿到手不到两天就看完了,感觉有点意尤未尽,写的很不错,比较客观。

    但也不是很深入,如果真的想对马云和阿里巴巴了解更清楚那也不是从外部能够看得透的,马云和阿里巴巴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全中国只有一个马云,学不了,只有敬佩之心而尔。
  •   看了一遍很好看,真正了解了马云和阿里巴巴
  •   关于马云和阿里巴巴,写的不错。
  •   有人对马云的评价是正面的,有人对马云的评价是负面的。但他是一个让你不得不去关注的人。书中给了你一个真实的马云,与其说这本书写的是马云的成功,不如说这本书让人们认清了马云将来所面临的挑战,让我们替他加油吧!毫不过分的说,他是中国人的骄傲!
  •   看了一半了,作者没有用那种神话式的笔法描写马云,客观。有些描写挺能触动自己的!如果再多引用一些马云的经典语录就好了!
  •   喜欢民营企业创业者马云!各种欣赏,为之震撼!看过后备受鼓舞与感染!
  •   一直都很欣赏马云的故事.
  •   只能说,马云的一生,很成功!
  •   很猛很牛B的一本书,马云很猛
  •   他是我的偶像也是榜样。当某一天他把阿里巴巴做的和苹果一样的时候,也许他比乔布斯还厉害。
  •   很不错的书,老板推荐买给员工
  •   本书质量不错,是本好书,值得一读!
  •   感觉不错,值得看的一本书。
  •   推荐别人阅读!
  •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
  •   读过之后受益匪浅。
  •   书很不错 值的一看
  •   一切皆有可能
  •   呵呵,我们自己的老大,一定要品评
  •   应该会对自己很有启发
  •   本书单刀直入,对十年来马云和阿里帝国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关联式的解剖。文字富于激情,不冗余,简洁而有力。但本书也有比较明显的弱点,一对于阿里和马云重大事件的记述过于简单,二感觉有点乱。对除马云之外的其他重要人物介绍的太少!全书只有一个马云。这样看来本书的结构有点单薄,分量还不太够。很多企业发展成长的关键性细节披露不够。
  •   一捧起书就舍不得放下了,一口气看了一大半。
    作者将阿里巴巴及马云的经历放在客观的历史大环境里描述记录,给读者还原了一个较为真实的企业、集团的成长历程。其中还收录了一些马云的演讲稿和邮件,哈哈,畅快~
  •   了解一下马云与阿里巴巴,当然还有淘宝网。
  •   我也想做马云!
  •   马云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有智慧,有魄力,而且正逢其时。
  •   已从99年看到2003年了,马云的起步似乎很顺利,很快就有人投资;但其敏锐地关停分公司,集中全力国内市场的应变,绝对是力挽狂澜的一招;成绩不光是靠运气!
  •   很写实的一本书,马云很棒!
  •   马云的坎坷和成功,书中都有
  •   可以比较详细的了解马云
  •   这本书不复杂,逻辑性很强,以时间顺序,将阿里巴巴发展史纳入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娓娓道来,不刻意分析,但道理油然纸上,是本不错的书。也很容易吸取经验。
  •   他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更想看看他十年中经历过怎么样的坎坷,更想知道他是如何过这些坎的。
  •   书的质量不太好,有错别字,像是翻版的书.
  •   值得一读 创业很苦的 有极少部分人会成功 但社会需要他们 需要创业的氛围 更需要对创业失败者以宽容
  •   每个企业的成功需要领导者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一般的机遇,所以复制成功企业的发展路径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但是从成功企业所遭遇的挫折中的确可以得到不少启发。
  •   看看名人如何成为名人。
  •   适合IT企业家,值得参考和学习
  •   总体感觉,没有唐骏传来得实在。
  •   很好!写的不错!
  •   还行,送货效率挺快
  •   之所以买这本书是,我挺敬佩“马云”这本书拿到手里没有质感本书内容空洞,版式希散,感觉字数是凑出来的希望以后有所改变
  •   这本书不是马云本人的自传,所以是讲事情多过思维.个人觉得要是马云自己的思维想法写出来会更加精彩。本书比较流于报道形,在网上做些搜索估计也能知道个七七八八。一般。
  •   看完这本书,深刻了解马云创业的整个过程,阿里文化的特殊性,也了解用网络去发展企业的重要性,新生事物的长远目光对企业的发展也起来重要的作用。
  •   还行!跟其它跟马云的书都差不多
  •   不过就凭马云二字,还是不错的。
  •   看问题的视角还是很大众
  •   一般.不是很能激励人.
  •   不怎么样只写他干什么了没有他怎么想的怎么构思的
  •   马云是个比较特别的企业首领,书就一般般了。是不是企业家都要出书,是想说自己能呢,还是说自己。。。。
  •   我觉得无非是吧别人东西拿来用,没什么东西,甚至马云的演讲稿都可以拿来充数,不值得一看,可以看看其他的关于马云的书籍
  •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写好评,这本书坚持看了一半后来都没看完,实在没有什么内容,和唐骏日记差远了!
  •   随便抄抄贝!
  •   平淡无奇 没有吸引我的地方 比流水账还没意思 而且给我一种很乱的感觉
  •   这本书我等了很长时间,今天终于等到了。可是结果让我很失望。亚马逊的书有时候正版有时候盗版,你能不能有点信誉???快递公司也是一样,说话难听,退货怎么了?你给的是正版书我能退吗?我逗你们玩???我还说你们逗我们玩呢。。生活化怎么那么难听呢都出现还几次盗版的事情了,谁花钱愿意的买盗版啊??多少多的去也成,不让打开?不打开就使劲看也看不出来时盗版啊??你眼睛好使你看啊。。。。 说实话这么说话我也不愿意,只是希望做人做事都用真心,如果总是用假的东西,早晚有一天拥护你们的人会离开。
  •   与市场上相当一部分书是靠点击鼠标攒起来的不同,读《马云十年》这本书,感觉到作者真的是在用心创作。在展现马云十年的奋斗、坚持、波折与精彩外,作者还尽力把这十年来大的经济背景融进去,丰富、厚实了本书。
  •   老马的十年的确不同凡人,他不仅抓住了互联网这个潮流工具,而且跟传统产业结合的几近天衣无缝,所以最终他成功了,发达了。马云最近出售阿里巴巴股份以便给家人带来“少许成就感”,作为一个创业者完全可以理解,而且时机也很好。当然,阿里巴巴短时间内还离不开马云,正如马云也离不开阿里巴巴一样。因此,两者仍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共生下去,正如乔布斯之于苹果,柳传志之于联想一样。本书把马云十年的精彩与成就,还有甚至波折呈献给读者,相信会启发很多后来者。当然,后期待下一个十年甚至20年的老马,因为中国需要百年的阿里巴巴。
  •   正版。让人热血沸腾的书,我用了两天读完的。还想再读一遍。推荐给其他朋友了。尤其推荐给有创业设想的人读,受益良多。
  •   十年以前,在我的家里,我还有其他17位的同事,我们描绘了一个图,我们认为中国互联网会怎么发展,中国电子商务会怎么发展,我们讲了两个小时,从此就走上了这条路。十年下来,没有任何理由我们会活下来,有无数的原因,无数次的坎坷,无数次的情况会让阿里巴巴一蹶不振,甚至消失在互联网世界。我们自己也在问是什么让我们活了下来,并且越来越强大。
  •   成功者的过去,总是动人心弦的。马云的十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他偏执而狂热,是当代企业家中另类的一支。他的优劣,书中尽表。可以一读。
  •   讲的是马云从99年创业以来,十年内的发展历程,写的比较简要,因为这十年里发生的事儿不可能在短短几百页里写完的,主要还是对事情的一个大概描述
  •   马云十年,以阿里巴巴的经营状况作为主线,看到一个传奇性的马云
  •   一些大事件都记录在内,可以了解其整体过程
  •   很少看人物传记类图书,觉得很多东西被扭曲被神化真正好的传记应该像《史蒂夫.乔布斯传》那样写实写真看这本书,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仅此而已是真是假,无需考证:自有公论
  •   当时为了面试买的好像,后来也没怎么太看。。。我还是不太适合看传记吧。。。。。。。。不过还是5分吧
  •   很喜欢.文笔也好,感谢自己没有挑错,嘿嘿~向所有想了解马云的朋友推荐~
  •   是从作者本身的角度看马云和分析问题,不一定全是实事.
  •   很有用的一本书,给人很多启发,可是说是一本缩略的中国互联网史。
  •   不错的书·内容也不错·值得购买
  •   不是马云自己写的。文字风格在模仿武侠的感觉,呵呵,但感觉还是欠点火候~基本还可以。
  •   没有马云的坚持就没有马云的十年
  •   我买到的是正版.对我非常受用,收到后一口气2天内看完,对于阿里巴巴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马云十年,不如说是阿里十年,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期待未来十年阿里的新作为
  •   研究阿里系的东西
  •   马云十年
  •   谁都有十年
  •   很喜欢!非常不错的建议大家看看~~
  •     整本书都是流水账,只是从时间上将马云和阿里的故事讲述了一遍,而缺乏马云对电子商务和商业模式的深刻思考,以及创业的艰辛和发展中的错误。现在来看雅虎的收购绝对是个错误,文中也没有好好挖掘里面的内涵。只是陈列一些事件。
      文中罗列的一些人物简介,跟马云的故事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必要。感觉就是凑数字和篇幅,例如,吴鹰。
      确实很佩服马云,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没有专业技术能力,却能找到一帮人帮他一起创业,这就是马云的能力;而且能够预知很多事情,阿里在香港的上市就踩得很准,在金融危机来临前准备了大量现金,可以好好收购很多优质资产。可是阿里的香港股东就比较悲催了。
      
      阿里之所以能够起来,就是因为中国的销售渠道过窄,金融体制存在缺陷,物流业不够迅捷等各种原因导致。阿里的出现是个破坏者,进入一个领域,先破坏再说,后面再来建立自己的格局,这个思路很冒险,也很先进,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阿里的理念: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我也是赞同的,比较欣赏。但我不希望阿里做的太强大,没有几个竞争者,中国互联网的世界也太单调了。阿里的寡头格局不利于广大的消费者和厂商,希望腾讯和百度、苏宁能做好这个市场。
      
      对于这本书,我不是很推荐。没有深刻的思想,只是马云故事的时间罗列而已,缺乏深刻的感悟,说明或许作者也没有很多领悟吧。
  •     想象一下,十年之后,你们的周围将是真正的湖畔花园,看,这将是你们的宝马车钥匙~~!!!O(∩_∩)O哈哈~
      
      
      想象一下,十年之后,你们的周围将是真正的湖畔花园,看,这将是你们的宝马车钥匙~~!!!O(∩_∩)O哈哈~
      
      
      想象一下,十年之后,你们的周围将是真正的湖畔花园,看,这将是你们的宝马车钥匙~~!!!O(∩_∩)O哈哈~
  •     讲马云和阿里巴巴、淘宝团队奋斗的十年。挺发人深省的。印象较深的有企业文化、凝聚力。创业最初靠几个人的热情,而当几年后热情慢慢褪去了,什么还能支撑起众人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呢?那就是“目标、使命、价值观”。虽然是很浅显的道理,当局者迷的情况下,连马云都要关明生指出来才恍然大悟,同时也让身为读者的我恍然大悟并深以为然。创业成功不仅需要机遇,更需要很多其它的因素,要知道成功绝非偶然的。
      
      国家政策、或者某个社会危机往往能造就一个企业,一个好的本土化的点子,未必竞争不过跨国企业!居安思危和危机意识能让企业在跌宕的经济市场中活下来。能就像阿里巴巴的B2B商务与中国加入世贸后的一些政府政策让阿里圆梦,就像非典特殊时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淘宝,就像淘宝与跨国大企业eBay易趣之间的竞争,就像阿里巴巴赶在金融海啸前上市后,马云的那封致内部员工的号召大家准备“过冬”的信。
      
      马云的很多话说得也很有激情,坎坷创业时,“即使跪着活,只要活一天,我们就赢了”; 艰难发展“我们必须要赚一块钱”;意识到危机时““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有多长,多寒冷”,以及战略上藐视对手的引起我发笑的那句“我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胡雪岩的“如果你了解一个县的情况就可以做一个县的生意;了解一个省的情况就可以做一个省的生意;了解天下的情况就可以做天下的生意。”等等……很值得人深思。
      
      
  •     与题目相比,内容太过平淡,像是简单的流水账。马云与阿里的十年,一定是波澜壮阔,不缺乏精彩与刺激的,但作者好像没怎么表现出来。简单空洞的文字,全然展现不出阿里与淘宝成功的精髓来。
  •     【今天最高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关明生。
      【作为一个企业家,小企业家成功靠精明,中企业家成功靠管理,大企业家成功靠做人。这世界抱怨的人很多,但采取行动的人很少,进行改革的人更少。我觉得如果你毕业于名牌大学,请你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边上的人,假如你毕业于一个非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你自己,你只有给自己温暖,学会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你才能在社会的考场上活下去。】——马云。
      
      ========================================================
      
      在公司老大的要求下,从我开始传阅这本写得不怎么好的书。记得曾经有个朋友向我推荐过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直到至今我还没有翻阅。平时很少读这些成功类、轨迹类等。这本书里马云的一句话非常好,不要模仿阿里巴巴的成功模式,模仿是死路。对任何一种成功我们需要的是理解他们的成果方式和他们避免失败的模式。他说,那么多写他的书里面没有一本是他写的,他最想写的是《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成功的机遇是多种多样的,但失败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大跃进式地搞企业最后从极度灿烂瞬间就走向灭亡的比比皆是,如果要回头观望历史这种例子更是哀鸿遍野一片,以史为鉴的道理就在于不要重蹈覆辙而不是欢欣雀跃。
      
      思维的高度决定决策力的高度。任何高度都需要修炼,而这样的修炼必须脚踏实地。从马云最初的6个月可以看出端倪。所有成功都需要的契机就是思维的敏锐和态度的务实。
      
      每个人看这类书由于个人的心态和思想的大不同,最后得到的养分也是大相径庭。只希望这能使我们更努力更清醒而不是任何莫须有的激情高昂。
      
      "Life likes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you can get."So,just fighting!
  •   看这本书的封面,浮夸的要命,直接反应了作者没有深度,让人马上产生防御的感觉,但凡这种几年几年的,全是扯淡的东西,不值得一读的!马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 每个人都明白失败的路是什么样的,但是要说成功,那就是千里走单骑,条件的苛刻是常人无法能够想明白的,说白了就是瞒天过海一般的。
  •   成功的书籍都一个模子,而失败却更加有意义。这种快餐书籍就适合偶尔一看
  •   同意。没错。
  •   一个被虚化的人物。在中国,只要被推上神坛,注定光环永久。成败定英雄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