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生深处

出版时间:2011-2-16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刘再复,吴小攀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真正认识刘再复先生始于8年前的那次采访。高中时偶然从《读者文摘》(后改名《读者》)杂志上读到散文《读沧海》,深深被那种磅礴气势浪漫情怀所吸引,从此记住了作者刘再复的名字。后来,自中学时代即成好友至今的谢志斌考入厦门大学,他告诉我关于厦大的几个光荣史,其一便是刘再复曾在中文系读过书。谢志斌一直挚爱哲学,当时正深陷尼采激情四射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加上自身浪漫忧郁的特质,他也十分喜欢刘再复的散文,刘再复便一度成为我们共同的话题。谢志斌从美国游学回来后,到香港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前后,他告诉我刘再复到香港讲学,由此触动我采访刘再复的念头。记得那次采访是在香港城市大学刘再复的寓所里,我和谢志斌问,刘再复答,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中间一起吃晚饭。采访结束后,在城市大学某楼层走廊,我们站在栏杆前,面对中空庭院内的一丝月色,不知谈到一个什么话题时,我看到陷入深思的刘再复的侧影,心里戚然……采访最后未能见报。刘再复知道后也只是淡淡地说,没事,先放着,等以后有机会了,我们再补充完整一些,争取出一本书!这一放就是8年。8年,可以发生很多事,也发生了很多事。我以为刘再复只是客气,或者是安慰我,对于采访结集成书并不抱太大希望。此后,又有好几次见面、通信、通话,蒙他寄送一些他自己在海内外出版的书,断续阅读之后,一个既有理论思辨又有诗人激情的刘再复渐次明晰起来。工作之余,闲适之时,看书,翻翻旧采访录,或是和一两位并非江湖中人的朋友说说话,想起匆忙的香港之行,一些有关的问题又冒出来,于是就随手记下来;我的朋友马骥,其时正在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巴斯蒂夫人门下攻读中国近代史博士学位,中间回国休假时帮我拟定了与近代史相关的几个问题。大大小小估计有近百个问题了,删削整理后寄给尚在美国的刘再复先生,便不作他想。然而,去年12月间,突然接到刘再复先生的越洋电话,说已经把十几万字的采访稿校阅修改完毕,将邮寄给我编校!这才知道什么叫一诺千金!而当我收到高达半尺的访问稿后,禁不住惊叹,因为所有的问题条目之下是如此认真漂亮的手写体答复,很少涂改,俨然成书。刘再复也许可以算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异数,既不能完全归入文学界,也不能完全归入学术界——他曾经以感性和理性融和的散文体记录一个时代的特殊风貌,也曾以《性格组合论》和《文学主体论》的系统表述,掀起新时期文学反思的浪潮。他曾经身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这样的“高位”,也曾一度跌入风云突变的危难境地;他曾经是瑞典诺贝尔文学奖殿堂里的首位中国嘉宾,也是游走于欧美港台四海为家的漂泊者;他与李泽厚在科罗拉多秉烛夜谈谈出一本轰动海内外的《告别革命》,在与女儿刘剑梅的来往信件里谱出新时代的“两地书”(《共悟人间》)。尤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在对鲁迅和整个现当代文学的评论探索中独树一帜却“返回古典”,写出长达百万字的《红楼四书》和《双典批判》,再次震动中国文坛……这种跨文体的创造活力在中国作家和批评家中并不多见。刘再复的人生在1989年裂变为两段,他自称之为两次人生,1989年之前为第一人生,1989年之后的海外生活为第二人生。在两次人生中,他的整个生命状态截然不同,在归零之后的第二人生,他借助禅宗等文化动力,更仰仗自身不被任何命运击倒的毅力,开始对第一人生进行反思与超越,至今其可见的成果大致分两个系列,一是感悟式的思想者散文系列,其代表作是十卷本的《漂流手记》;二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理论著述系列,其代表作是《告别革命》、《罪与文学》、《红楼四书》等。“思想者散文”这个概念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在为花城版的刘再复散文集《远游岁月》所作序言中提出的,刘再复与女儿刘剑梅(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马里兰大学副教授)书信往来讨论文学、社会、人生,此为“书信体”,而那些独自面对人生、大地、苍穹宇宙,诉说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则为“独语体”。这种思想者散文既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读沧海》为代表的散文创作的延续,延续的是生命激情,但又是一种质的超越,即超越人间是非的冷观与禅悟。滔滔数千言的《读沧海》似山呼海啸,一浪高过一浪,以抒情见长,适合舞台朗诵,而第二人生中的《独语天涯》,则似暗夜呓语,思绪邈远,更适合灯下默读,在东西文化交错的大视野中,意境也更开阔。刘再复的学术理论著述中,轰动一时的主要有第一人生时期的《性格组合论》、《论文学主体性》和第二人生时期的《告别革命》以及近期的《红楼四书》。前者历史针对性极强,刻意要打击旧教条。这是文学理论上的超越,也是一种时代思想的超越,但后者则指涉社会问题,尤其是《告别革命》命题新鲜而响亮,但内涵却温和而慈悲,因此引起的反响似乎也更为深远,加上作者身居海外,直言无讳,出口转内销,震撼力加倍。但是,革命或者改良,似乎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也许是环境使然,当代中国缺少敢于触及现实根本的哲学思维和独立不移、敢于直言、敢于首创的作家和批评家,流行于社会的太多是左顾右盼的不痛不痒之论。现在科学技术极为发达,印刷品汗牛充栋,数量的优势倒是有,但质量的优势却说不上。我说刘再复属于不多见的“异数”,原因也正在于他绝非是空头理论家,他从第一人生到第二人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理念,但又不能不面对他从时代的苦痛中提出的大哉问。即使是今天回头去看,在1989年之前,刘再复的散文创作及理论探索仍然显得如此超拔和卓尔不群,《读沧海》《再读沧海》《榕树,生命进行曲》《太阳.土地.人》《洁白的灯心草》,这些散文已经走出了伤痕文学的老套路,它不是批判现实,而是见证人性,见证历史沧桑和心灵沧桑,它感应时代的脉搏,更呼唤灵魂的主权与尊严。其境界,既不是神境,也不是逸境,而是洋溢着赤子灵魂芳香的莲境,这就难怪聂绀弩称赞刘再复说:“知否莲花有化身。”而《性格组合论》《文学的反思》《传统与中国人》等著作则表现出那个时代难得一见的深刻反思与视野开阔的理论品格。刘再复的独立思考与自由探索,令其影响远超这两种文体领域,而至今仍有回响。当然,更不用说1989年之后至今,在短暂的彷徨期后,刘再复焕发出新的更为蓬勃的创造活力,散文创作及理论著述犹如井喷,源源不绝,《告别革命》、《放逐诸神》、《罪与文学》、《思想者十八题》、《李泽厚美学概论》、《漂流手记》、《远游岁月》、《独语天涯》、《共悟人间》、《红楼四书》、《双典批判》……可惜有些书目前在国内尚未出版。刘再复是当代中国社会变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文化标本,他是上一个世纪后半叶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身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但心却在潮流之外,虽然也当过弄潮儿,但大体上是超越潮流的冷观者与思想者。他有关爱,但不是急功近利的救世情结,而是独立思考的终极关怀。要真正认识一个人,中国古话有“听其言,观其行”的说法,很多人通过翻读刘再复近些年来在国内外一版再版的那些著作即可“听其言”,但真正知其行藏的人却未必很多。此书也许可以帮助读者“知其行藏”,这是刘再复首次通过接受访谈的形式较为系统全面地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回答人生见闻中的种种问题,既感性又理性。历史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史,一种是野史。正史是由历史学家写的,其中有的是由官方委任史官写的;野史是民间写的。还有一种口述史,像唐德刚为胡适写的口述史。正史通常是按照官方的需要或史学家的体系逻辑写成的,大多缺少感性;而野史往往不真实,不准确,或因过于细节感性看不到时代背景。口述历史有它的长处,既有正史的准确性,又比正史感性,还扬弃了野史的粗糙和随心所欲。这本书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刘再复的口述史。我相信延宕8年之久的访谈结集成书,多少应该能够还原一个生动的刘再复,读者也可以从中得以窥见历史的一角。当然,这对于我个人来说,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意义之所在。吴小攀2010年2月

内容概要

人格是人自身的乳汁,它取之不尽并会滋润整个曲折的人生。
生命与文化普世价值的全面省思
直抵灵魂的叩问
跨越古今中外?生命思索
本书是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首次以访谈的形式较为系统地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回答人生见闻中的种种问题,既感性又理性。书中,刘再复先生不?详述了自己幼时的成长奋斗历程,并对其丰富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动情的叙述,此外,刘再复对亲情、友情、师生情以及爱情等的畅谈,让我们领略到他淳朴、真挚的世俗情怀。该书可谓是刘先生人生历程的再现,更是其精神、心灵的自传,一问一答间将刘先生人生的不同之境做了巡礼似回顾。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放逐诸神》、《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高行健论》、《告别革命》(与李泽厚合著)、《传统与中国人》(与林岗合著)、《共鉴“五四”》、《红楼四书》、《李泽厚美学概论》、《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刘再复文论精选》、《人文十三步》、《人论二十五种》、《双典批判》、《漂流手记》(十卷)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吴小攀,福建安溪人,1969年12月出生。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现任广州《羊城晚报》主任编辑,曾对余光中、白先勇、洛夫、顾彬、贾平凹、陈忠实、刘再复、袁伟时、罗大佑、侯德健等数百位国内外文化名家进行独家专访,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业余进行相关文化研究及创作,编著有《黑白讲李敖》。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辑 两次人生叙述 1. 第一人生与第二人生概说 2. 两次人生不同的人生观 第二辑 走向人生深处未曾设计的人生极端贫穷的童年“文革”荒唐事与忏悔彻骨的孤独:精神危机与自救爱情与家庭读书与写作 师友交游与李泽厚与金庸关于钱钟书与刘小枫和甘阳与高行健历史人物评价无愧民族英雄——谈林则徐中国走向现代社会首席启蒙家——谈严复他呼唤的童心太美太贴切了——谈李贽失明的眼睛最明亮——我奉为圭臬的那些经典与哲人政治与社会 逍遥的自由——政治与知识分子状态理想国与社会主义真正的大国让人激赏——中国的崛起与未来美国的社会制衡建构近代史杂谈双线多面的近代史:革命与现代文明的建构从启蒙到建设:城市化中国与五四思想的传承近代的个体意识改良与革命历史人物与历史的偶然宗教认知与宗教情怀 作家与宗教禅的人生力量文学与学术定义文学 中国文学的致命弱点文学的失落与回归后现代主义论作家、学者之“格”如何看待学派之争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第三辑 香港访谈录 再说身世 高行健与中国文学罪与文学夏志清批评 新文化反思 第四辑 闲说2010 从山里娃到思想者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岁月 海外生活与四海为家 返回古典与《红楼四书》 对海外汉学的评价 附录文学自性与文学本义 《性格组合论》北京版序 学术自述 我的文学观

章节摘录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讲人生三大内容,即“烦”、“畏”、“死”,他讲的“烦”,并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烦恼”,而是“牵挂”等更深邃的内容。我有时牵挂在国内的母亲和女儿,牵挂得要死,牵挂得要发疯。而所以“畏”,就是怕永远漂泊在异域他乡,永远要充当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了。更深层的“畏”则是第二人生面对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另一片陌生的土地,这里是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规范。我明白,不可简单、浪漫地把这个世界称作“自由世界”。这是美国,是英语世界,没有工作能力没有语言能力,就没有自由。我写的((逃避自由》一文,说的是到了美国,才明白什么都得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肩膀,没有“组织”、“群众”可以依靠,自由意味着独立地挑起一切重担,意味着自己开车,自己买菜,自己买机票。所以我想逃离,想念在群体卵翼下“取暖”的日子,那是多么舒服的日子!吴小攀:新的环境与新的生活规范也逼迫你自己站起来了,自己学开车、学说话,我读了您的《第二人生之初》,您说第二人生固然大不同于第一人生,但开始时很像第一人生,割掉和母亲(祖国)联系的“脐带”.哇哇啼哭,然后就学直立,学说话,学走路。刘再复:是的,人生有一部分是自觉建构的,有一部分则是被“逼”出来的,包括写书写文章,其实也常常是逼出来的。今天你们不从广东来采访我,我就不会讲述,这其实也是“逼”的一种形态。初到海外心理倾斜,生命产生危机,为了活下去,就写漂流散文,这也是生命的逼迫。像我如此笨手笨脚,还得学开车,不会开车等于不会走路。开车也是逼出来的。当然,逼我生长的一切,最根本的是逼着我的心灵往深处生长了。心性生长了,理性也生长了。为了让心境赢得安宁、平静,我读《六祖坛经》,进入“禅”、进入大乘佛学的深海,用生命去领悟那些以往被批判的“智慧”,重新开掘自己儿时的质朴心性,努力返回自己的本真本然状态。本来就是一个农家子,一个乡村孩子,一个赤条条的什么也没有的真正“无产者”,现在回到那里就是了。能有“二度童年”,能够“复归婴儿”,这不也很有意思吗?从被逼迫到自觉,一旦自觉,就觉得新的人生很有意思,离以往的世俗角色愈来愈远,愈能向生命本真靠拢,愈能读懂《红楼梦》和中外许多文学经典。除了心性,我觉得自己的理性也生长了。在海外还得谋生,还得研究、教书,到处去“客席”、“客座”,仍然必须有个“学者”、“思想者”的角色,不能只当写写散文的所谓“作家”。在海外四处奔走,四海为家(其实是四海无家),结果是眼界开阔了。一面看到这世界真大,真美,人类把地球建设得这么美,真了不起。人类建构的城市、街道、教堂、博物馆这么美,人类创造的音乐、绘画、雕塑这么美,真了不起。我到巴黎6次,去了8次卢浮宫,还去了佛罗伦萨、威尼斯、梵蒂冈,看到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的原作,看到人类的智慧这么辉煌,这就明白自己的位置了,明白什么是真价值了,这就是理性。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黑暗、这么多困境。美国也不是理想国,除了目睹纽约、芝加哥的贫民区而大吃一惊之外,美国成堆的社会问题也是出国前完全想不到的,许多人根本就无法治病,无法过安稳日子。小攀虽然还很年轻,但可算是老报人了(在《羊城晚报》工作已十多年),新闻及文学批评逼他敏锐,加上自身又好学善思,终于在8年前走过罗湖桥.来到香港城市大学与他的好友谢志斌(也是一个好学深思的同乡年轻朋友,当时正在港大攻读哲学博士)一起对我进行采访。一见到他,就觉得这是一个信实的编者、记者,于是就开怀向他畅谈,何况那时候,大陆的报刊都在回避我,而他却不在乎,可见他在聪慧之中还是有点“呆傻”,而我偏又喜欢这种“呆傻”的赤子,于是便有问必答。第一次采访完毕之后,他又与他的朋友马骥(正在巴黎攻读历史学博士)拟出五十多个问题,用另一种形式继续对我进行采访。七八年来,我东西穿行,这份写在两张纸上的五十多个问题,始终跟着我,有空我就作答并书写下来。

后记

小攀虽然还很年轻,但可算是老报人了(在《羊城晚报》工作已十多年),新闻及文学批评逼他敏锐,加上自身又好学善思,终于在8年前走过罗湖桥.来到香港城市大学与他的好友谢志斌(也是一个好学深思的同乡年轻朋友,当时正在港大攻读哲学博士)一起对我进行采访。一见到他,就觉得这是一个信实的编者、记者,于是就开怀向他畅谈,何况那时候,大陆的报刊都在回避我,而他却不在乎,可见他在聪慧之中还是有点“呆傻”,而我偏又喜欢这种“呆傻”的赤子,于是便有问必答。第一次采访完毕之后,他又与他的朋友马骥(正在巴黎攻读历史学博士)拟出五十多个问题,用另一种形式继续对我进行采访。七八年来,我东西穿行,这份写在两张纸上的五十多个问题,始终跟着我,有空我就作答并书写下来。去年秋天我到马里兰剑梅处,趁《双典批判》刚脱稿,就坐下来把未了结的问题全部答定并寄到广州给他。今年上半年我到香港岭南大学、城市大学“客座”,他带来了整理编辑并打印好的全部采访稿给我,又进行了两天的交谈。他走后我校阅了稿子,而他又整理出“最后的交谈”与“闲谈”。这样一来,一部自述性的访谈录,竟初具规模成一本书了。周青丰比小攀年轻一些,他抓住了这部稿子,并建议加一正题,名日“走向人生深处”,我觉得不错。答应不久,便是今天在灯下校读清样了。因是采访稿,认真读起来才觉得许多地方需要补充、需要“完善”,特别是想讲讲小攀未问及的一些好友的故事,但青丰催得紧,且修改起来也无边无际,只好仅改正些不得不改之处,其他的也就都认可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再复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异数,既不能完全归入文学界,也不能完全归入学术界——他曾经以感性和理性融和的散文体记录一个时代的特殊风貌,也曾掀起新时期文学反思的浪潮;他曾经身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这样的“高位”,也曾一度跌入风云突变的危难境地;他曾经是瑞典诺贝尔文学奖殿堂里的首位中国嘉宾,也是游走于欧美港台四海为家的漂泊者。刘再复是当代中国社会变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文化标本,他是上一个世纪后半叶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身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但心却在潮流之外,虽然也当过弄潮儿,但大体上是超越潮流的冷观者与思想者。他有关爱,但不是急功近利的救世情结,而是独立思考的终极关怀。  ——本书访问者我的第一人生的角色是中国学者,第二人生的角色是漂流者。我觉得现在应当结束这两种角色,进入第三人生的第三种角色,这就是“中国血统的世界公民”的角色。中国是我血液深处的父母之邦,这种中国之子的情怀永远都不会改变,但我又希望自己有一种超越中国的“世界公民”的身份与眼光,既是超越美国的眼光,也是超越中国的眼光。爱因斯坦“为人类服务”的态度,实际上是世界公民意识,有这种意识,便可用冷静的、清明的眼睛看宇宙、看人类社会,也冷静地、客观地评价各种现象。爱因斯坦的成就虽不可企及,但爱因斯坦的立身态度,我们可以向他靠近。  ——刘再复

编辑推荐

《走向人生深处》,刘再复“心灵自传”首度出版,完整叙述七十年风雨人生。《走向人生深处》,谈两次人生的风雨苍皇,精神危机与内心变易 谈在社科院的日子,“文革”荒唐与事后自审。《走向人生深处》,谈返回古典、质朴,终极认知与禅的启迪力量 谈大国风度与中国崛起,文化未来与人类困境。 《走向人生深处》,从山里娃到思想者从漂流学人到世界公民,完整叙述七十年风雨人生历时八载追踪访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向人生深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走向人生深处》讲述了刘再复先生首次通过接受访谈的形式较为系统全面地叙述自己的人生之旅,并回答人生见闻中的种种问题。全书不但详述了其“从山里娃到思想者”的成长奋斗历程,并对其异常精彩的两次人生经历进行了动情的叙述,身世、交游、阅读、阅世、研究、感悟、内心历程、命运交织……而其间谈话所及,自日常小叙至世界大观,包括人间文明与社会建构、立身态度与知识分子天职、宗教情怀与终极认知、文学自性与历史反思、“文革”荒唐与事后自审、大国风度与中国崛起、讲述哲学与贵族精神、学者之“格”与学派之争、文化未来与人类困境等等,既有富于感情的叙述又有富于理性的思考,既温文尔雅又充满睿智,让我们在深叹其人生的传奇,为其个体生命所呈现的那一种“走向人生深处”的精彩所倾倒之时,更见识了一代大师对于人生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那一种“看空而更积极”的思想的灿烂与魅力。因此,谓此书为再复先生“生命之口述实录与心灵之传”实不为过。
  •   这是刘再复先生的一本“心灵自传”,他是一位真正的战士,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一个从不馅媚的人,他从不屈服某些压力,他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是一位评论家。向他致敬!
  •   雪雨凄迷,大夜弥天,一家书店里,我无意中听到一个女的惊奇的低声:“这个,刘再复的书!”转头望去,一对男女,二三十岁,像是有一定知识的,男的低声而坚定地说:“那,得买!”……我记住了这一幕。直到今天,直到永远……
  •   刘先生的经历是一个时代的反映,读来让我们了解了先生的非凡的七十年,震撼人心,值得仔细阅读。
  •   走向人生深处是本好书哦,请阅读。
  •   闲暇时间看看 丰富心灵的感悟
  •   读他的书,能感受到生命的热情。
  •   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唏嘘。
  •   还在读,没有期望的那么好,且介绍的文字中提到的现代的一些问题书中仅略带过,涉及很少。有点被忽悠的感觉
  •   虽然尚未全部看完,但觉得是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又买了一本送人。
  •   这个书很不错,值得一读。推荐之。
  •   很好,发货很快,书也不错哦
  •   非常好的书,超出期望值不少。
  •   替领导购买的,收到后表示满意。他要购买的许多书都没有,都是比较老的书,如《邪恶的势力》、《滴血的红玫瑰》……
  •   虽然文字和语言有的深奥,有些内容不好理解,但是,有些内容理解以后,受益匪浅。作者是一个值得人们学习的人。可惜这样的作家在我们国内不是很多了。
  •   饱经沧桑,别有滋味
  •   感觉都不错,慢慢看吧
  •   送货很快,包装也好。
  •   知人论世,看作家的生平介绍可以帮助理解他的作品。
  •   难得一见的好书,强烈推荐
  •   嗯,很有收获的说
  •   学习指导的好书,极好!我要好好研读!
  •   本书以访谈的形式,通过访问者和刘再复的对话,让我们对刘再复有了更深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对聆听一个思想家对一个时代的剖析,本书还在阅读中......
  •   书到手,翻了下,比想象中的好
  •   值得买的一本书!
  •   第一次买这种对话形式的书,还行
  •   在书城浏览时偶然读到了这本书,一口气看了2、3个小时,很精彩,很有启发性,很佩服刘再复先生,在50岁之后,到了美国这片陌生的国土,开始了新的人生。看到他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人生,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   刘再复先生的书很早就读过,这是一本比较新的书。读他的书,感觉很舒服。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实实在在的人,生活在尘世之中的人。
  •   内容很不错,特别是问答式的样式。封面很乱,装帧复杂。虽是刘再复口述,但作者吴小攀也是功不可没,为何封面上写“刘再复作品06”?书本身写着刘再复、吴小攀的手写体的姓名,然后扉页又有刘再复的手写体的书名,真是够乱的。
  •   书里还带着“刘再复- 一个时代的思索,与生命的追寻”小册子。谈到钱钟书、金庸、冰心等名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