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趣品人生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于丹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前言

[推荐序]做一些无用的事│白岩松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一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看,还真没用。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身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二2011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此地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然而千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一个无用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三远方的事,只是一面镜子;当下的路,还得要我们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于是,人们都想夯实这个基础,慢慢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物质目标实现了,幸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走着走着,物质基础不差了,国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车的销量也成了世界第一,但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却不幸地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渐行渐远。问题出在了哪儿?仔细想想,除了物质,情感与精神这两个层面,您关照得够吗?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质是正分,还很高,可情感与精神都是负分,加起来,你的幸福总分,会不会是负数?光做与钱与权与名有关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够用吗?四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如果单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让情急口渴的人早已弃它而去,三大杯可乐下肚,马上去忙别的。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给自己时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酒,我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成了钥匙。真正好的酒却让我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琴音更是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妙品。琴为古物,音乐却是到处都有,可太多都是喧闹的背景,有多少是为你的悲喜而响起?新闻于我,是事业是功名,可从现实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须坚持的苦役。如若没有强迫自己闲下来的爱乐时光,没有同样看似无用的喝酒喝茶甚至发呆的时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负。于是我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时觉得这些事才是人生中最有用的事。人生是条单行线,如若只为目的而忘了过程,人生,其实才真的是苦役。到了该多做些无用的事,为无用的事正名也为人生正名的时候了。五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太难,可还是要从道理一点点说起。于丹用她的话语文字,在做这件事。倒退很多年,她做这件事也许会被人笑话,大教授竟说些无用的事,可今天,面对茶、酒、琴,说历史照当下,却真的该成为教授应做的大事。好的知识分子,应该永远在忧心忡忡中为更好的世态人心做推动。如同好的医生,诊出了病再开药方,虽不一定药到病除,却尽了心力。忙与盲是当下的一种病,做些无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点儿药方。于丹这件事,做得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众人。在这个时代的折返点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当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听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提醒,这反省,都是功德。六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内容概要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作者简介

  她,
  中国唯一一位单本图书销量超过1000万的作者
  她,
  央视著名栏目百家讲坛巅峰第一人
  她,
  与孔子、庄子跨时空对话,将《论语》《庄子》两部经典带入寻常百姓家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掀起了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于丹教授近年来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地举行了多场大型文化讲座,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受到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游园惊梦》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销量已达五百余万册,目前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著作]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
  《于丹趣品人生》

书籍目录

第壹讲  一山一水一世界
生活的艺术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我”到哪儿去了
且停亭中且停停
山水入怀,生命浩荡
亲山临水听鸟鸣
山水四时,人生四境
嚼一嚼菜根的香
发现那些“不亦快哉”的瞬间
你的现在在哪里
第贰讲 茶味(上)
茶圣陆羽
一碗清茶,十年尘梦
一碗见人情
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
且尽卢仝七碗茶
第叁讲 茶味(下)
清醒之茶:洗尽古今,常喝不倦
欢愉之茶
忧伤之茶
气节之茶
绿茶
乌龙茶: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
普洱:能喝的古董
吃茶去
第肆讲 酒品(上)
人生之酒
清醒之酒
人心之酒
清醒之酒
缓冲之酒
智慧之酒
豪情之酒
勇武之酒
第伍讲 酒品(下)
酒隐阮籍
醉侯刘伶
酒圣陶潜
酒仙李白
杜甫:且尽生前酒一杯
“醉吟先生”白居易
“把玩空盏”苏东坡
《汉书》下酒苏舜钦
酒中之禁
酒中之雅
第陆讲 琴趣(上)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孔子学琴
伯牙学琴,以无为师
命若琴弦
以琴正心
蔡邕救琴、听琴、抚琴
蔡文姬的胡笳悲歌
第柒讲 琴趣(下)
魏晋风骨琴上听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抚琴七忌
且陶陶,乐尽天真
指端自有雄兵百万

章节摘录

一山一水一世界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如果翻开这本书的朋友恰好有点闲暇的时间,我愿意和您一起坐下来,闲聊几句关于生活艺术的感悟,相关于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对今天的启发。我们处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设计,都怀有不同的梦想,也都在寻找从脚下抵达梦想的那条道路。不久前,我读到一组颇有意思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分别位列第三至八位,第九项才是追求生活情趣。这个数据意味深长。我们对子女的期望、个人事业的追求、健康的保障、建功立业的梦想,都是生活中沉甸甸的重量,但追求生活情趣这个指标或许可以让我们举重若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种奢侈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今年夏天,我还看过一份《2010—2011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这份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报告,也被称为《中国休闲绿皮书》。报告里说,大约有33.1%的北京市居民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大约有17.85%的人没有固定的双休日。更有意思的是,80%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如果假期有加倍的薪水报酬,他们宁愿放弃休假而去加班赚钱。同样是今年夏天,我又得到一组数据,来自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数据罗列了2011年各国带薪休假时间排行榜,巴西、立陶宛平均年带薪假期为41天,排名第一。中国年带薪假期是21天,排名最后。事实上,令人更为惋惜的是,连这可怜的21天,还有太多太多的人不能得到保证。生活的艺术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在我们匆忙行走的同时,焦虑和压力与日俱增,林语堂先生曾经坚信:“中国有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气质,可以在他们那种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里找到最好的论据。”他甚至依此推导:“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经过了四千年专讲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压,那是早已不能继续生存了。四千年专重效能的生活能毁灭任何一个民族。”那么,在二十一世纪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里,中国人轻逸愉快的哲学还能够帮助我们吗?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哲学目标,也是一个生活理想。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而对我们更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衔和财富成为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他们在成为大众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时,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却被忽略了。什么是中国人的理想呢?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我是如此喜欢林语堂先生,如同他单纯而深执地喜欢苏东坡。上上个世纪末的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叫作坂仔村的村落。他的父亲是位牧师,所以林语堂从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厦门读完中学后,来到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大学毕业后,这个掌握熟练英语的男孩向父亲宣告,自己放弃了基督教信仰。他说:“如若一个人承认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会自然而然将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饵诱视做赘物,并将视之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东西。人类之间的互爱应该就是一件终结的和绝对的事实。我们应该不必借着上天第三者的关系而即彼此相爱。”这个情怀柔软博大的中国人,甚至将宗教都看做是阻挡给予世界大爱的一层隔膜。离开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受聘于清华大学任教,随后又赴美国、德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和音韵的。这样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学者,却坚持在西洋教育体系下,进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一生用英文写出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杰作,真正做到了“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热爱中国文化,既是一个人文学者,又是一位科学爱好者,还曾发明了中英文打字机。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他自称是“西洋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意指在思维逻辑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体系,在心灵的归属感中,他热爱中国——这个悠闲的、睿智的民族。他幽默地建议:“东方人须向西方人学习动植物的全部科学,可是西方人须向东方人学习怎样欣赏花鱼鸟兽,怎样能赏心悦目地赏识动植物各种的轮廓与姿态,因而从它们联想到各种不同的心情和感觉。”今天,当我们重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会发现他是多么强调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啊!现代人的头脑,充盈着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在心灵的方面,我们也丧失了相当丰富的内涵。如果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我们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思恋的“恋”,焦虑、顾虑的“虑”,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以心为底,都与心有关。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惶恐、惬意、憧憬、懒惰、懈怠……“心”在旁边站着,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心理导致的。这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性情是从心而起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是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这也是一种心不在此的状态。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微妙之美,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所在。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感性描述,有很多看似天真的说法,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儿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是不是很有趣?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地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中国人将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经历过一代代沧桑浮沉,甚至经历过民族救亡的抗争,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哲学基因一直蛰伏在血液深处,一有机会就会浮现于从容的生活方式之中。二十一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生活中呈现多元可能的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纠结。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个人成长的代价。“鸭梨(压力)老大”,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许多人会说,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工作负担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时间去悠闲?在我看来,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个人评价体系中真正的成功。因为从容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宁静是一种生产力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干着干着累了,擦汗时挥手一甩,腕上的手表飞了出去,掉在刨花堆里。木工房被刨花堆得满满的,足有半人高,徒弟们停下手里的活儿东翻西找,始终没有找着。天色已晚,师父说:“算了,先去吃晚饭,明天再找吧!”就带着徒弟们离开了木工坊。一个多小时后,师徒们酒足饭饱,回到木工房,见木匠的小儿子坐在门口,拿着手表说:“爸爸,我帮你找到手表了。”木匠很是惊讶:“我们这么多大人,大白天都没有找到,现在黑灯瞎火的,你是如何找到的?”男孩说:“大家一起找,乱哄哄的。你们走后,我一个人坐在黑暗里,听见手表滴答滴答的声音,顺着声音一摸,就摸到了。”故事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因为水流就是如此。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或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相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我”到哪儿去了看过一则中国禅宗公案故事。有一位公差,押解着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规的和尚。路途很远,负责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来后,都要清点身边的几样东西。第一样是包袱,他跟和尚的盘缠、寒衣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第二样是公文,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第三样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样是自己。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点一遍,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自己也还在,这才开始上路出发。日复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闲聊几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关系越来越像朋友了。有一天,风雨交加,饥寒交迫,两人赶了一天的路,投宿到一个破庙里。和尚对公差说,不远处有个集市,我去给你打点儿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公差心思松懈,就给和尚打开了枷锁,放他去了。和尚打酒回来,还买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酣酣沉沉地睡过去。和尚一看,机会终于来了。他从怀里掏出一把刚刚买来的剃刀,嗖嗖嗖,就将公差的头剃光了。然后,他将公差的衣服扒下来,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僧袍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对发生的这一切,公差都浑然不觉,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醒来后,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继续赶路。一摸手边的包袱,包袱还在;再看公文,公文也在;找和尚,和尚找不着了。庙里找,庙外找,到处都找不到。公差就抓挠着头皮想:和尚哪儿去了呢?呃?发现头居然是光的!低头再一看,身上穿着僧袍,恍然大悟,原来和尚也在呢!前面三样都在,第四样就该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庙里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自己,心里就纳闷儿了,和尚还在,我到哪儿去了?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来解读,显得格外有意味。包袱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的物质生活。不管现在的生活水准如何,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所以,物质生活的改善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它不会丢。公文是什么?公文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总要有一个社会角色,要通过一种职业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份公文也丢不了,会随时带在身边。和尚是什么?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做的事。当我们的自我还在时,押解和管理着这个囚徒。但是,当我们日复一日地忙碌着,过分专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自己的事、家人的事、工作的事、朋友的事,就会越忙越忽略自我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日复一日忙碌的事都没有丢,自我却找不到了。我们忙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囚徒。有些人特别看重权力,他的精力都用在打通关系、经营人脉上,职位越来越高,官越做越大,到最后就变成了权力的囚徒。有些人特别想挣钱,开始的时候挣钱是为了花,挣到最后它就是个数字,那就变成了金钱的囚徒。有些人一辈子执著于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但痴迷不悟,最后就变成了感情的囚徒。往往是你最看重的,一定会把你裹挟进去,让你变成它的囚徒,这时候,“我”就丢了。且停亭中且停停为什么想和朋友们谈一谈生活方式呢?为什么想在当下说一说中国人的闲情雅致呢?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浪掷,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是希望大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人生长路漫漫,如何用中国人的方式,从容踏上旅程?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值得去尝试。大家在路上行走,在公园里散步,会看到很多亭子。“亭”子旁边要加个“人”才是“停”,漫漫路途中,歇歇脚,落落汗,看看山景再出发,亭子就是让身体休息、心灵放松的空间所在。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曰“且停亭”。这个名字的来由很有趣。传说当年李渔在家乡修建亭子时,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助,出钱最多的是当地财主李富贵。财主赞助了资金,就定要给亭子取名,叫富贵亭。李渔觉得太恶俗,就阻拦说:“且停停。”意思是说,你暂且停一下。财主说:“我给亭子取了名,你不同意,那你说该叫什么?你不是也没取出更好的名字来吗?”李渔笑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且停亭。”财主还想辩解,李渔说道:“且自在这里停一停,歇歇脚,怎么不能叫且停亭呢?这个亭子就叫且停亭了。”后来,李渔还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人在名利道路上奔忙,到了这溪山清静中,不妨停一停。这种“停一停”能让我们充充电,让我们歇歇脚,让我们静静心,让我们回头看一看出发的起点在哪儿,让我们向前望一望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在亭子里喝一盏茶,养一会儿神,回味一下起点与目的之间,过程本身也是意义,这一路上每一步,真实都是风景。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甚至不是具体的一段光阴,一盏茶、一杯酒、一段琴曲、一片山水意境,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为了上路时走得更轻松,且自停一停脚步,不要丢了赶路的自己。

后记

于丹: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值此佳节,有幸能与泽道法师进行一场特别的对话。我要特别感谢泽道师父,在您闭关期间有所打搅,实在是不恭敬。又让您舟车劳顿,更是愧疚。但是师父表示,其他事都可以放下,这次对话一定要来。在这个时刻对谈,听月观心,是与明月结缘。    泽道法师: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我平时就喜欢赏月,又是天心寺住持,所以一直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于丹:今天想来与您聊一聊,有一个缘起。我最近要出一本书,是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直觉得师父是有大智慧之人,大家建议我与您对谈一次。    在这本书中,我写了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茶,关于中国人烹水饮茶的历史,引用了《茶经》上的一些典故,以及民间一些关于茶的传说。二是关于古琴,探讨琴在古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古人在琴中寻觅知音的缘由;分析“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历史由来,以及君子“制琴有术”的道理。通过琴与人的故事,挖掘古琴背后的义理。三是关于酒。此外,书中还写了山水。茶、酒、琴大多是室内小空间活动,人只有多亲山近水,才能有胸襟和眼界。    写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即与古人相比,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    人是有动物性的。记得您以前讲过,《西游记》其实是讲人从兽性走向佛性的过程。唐僧不如任何一个徒弟有本事,但目标专一,所以修成了佛。在我看来,红尘是一道法门,法门之中,人心也希望向善,人生也希望美好,但是需要找到载体和路径。生活在一个热闹的时代里,如果不依赖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所以,我试图从中国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仪式。    此前讲《论语》《庄子》一时,多是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我写这本书,则是希望把思想装在生活方式的载体里,让大家能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悟。可是,我对于自己想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完整,也没有太多的把握,内心忐忑,希望能与您交流,求证于您。    泽道法师:于老师这么说,让我诚惶诚恐。    于丹:谈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快”,我们就从这个“快”字开始吧!    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一个词,叫“中国速度”。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整个中国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大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大家都在提速、加速、超速,效率成为最令人嘉许的指标之一。    这样一定会出现问题的,而问题恰好就出现在“速度”上。今年发生的严重的“动车事故”,就是因为这种无止境的“快”造成的。事件发生后,大家开始反省与检查,将车速降了下来。儒家所谓“欲速则不达”,道家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都是一个印证。“动车事故”绝非偶发事件,而是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也许在我们个人生活中,也到了该扪心自问的时候:速度就是一切吗?    其实大家已开始意识到速度的问题,2011年的“两会”上,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放低GDP增长的速度,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口号。但对于许多个人来说,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泽道法师:我经常对人讲,一定要相信科学,但不要太相信实验室。许多科学数据都是由实验室提供的,大部分科学都建立在这些数据上。我们要知道,实验室也是有制约的。科学也不能“迷信”,客观问题要客观分析,要实事求是。比如两部汽车,一部是奔驰,另一部是桑塔纳,一起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桑塔纳根本无法与奔驰比。奔驰加到两百迈依然很稳当,桑塔纳超过一百二十迈就开始摇摇晃晃了。我们不是不追求速度,不要快,而是要知道,什么样的车能开什么样的速度。    于丹:我也常常想,一个短跑运动员,一次又一次挑战世界纪录,已经达到自己的极限了,如果还要求他创造新的纪录,唯一的办法就是服用兴奋剂了。人毕竟要受身体机能的制约,不服兴奋剂,怎么可能超越极限呢?机器虽然不需要服兴奋剂,但是不断超速也会同比增加风险,终究还是要付出代价的。“动车事故”就是一个例证。每个人,就像您刚才所比喻的,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桑塔纳,毕竟是一辆车,超速行驶,也会出现追尾,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人的欲念不降下来,速度也就降不下来。你不加速,别人就会在后面催促你、超越你。大家都在抱怨不够快,抱怨时间都耗在路上了。    在这本书里,我就是想和大家探讨,路上是有风景的。如果在你人生的轨道上,放慢一点速度,就能看到更多的美丽风景。所以,我特别选择从“速度”谈起,想听一听,以您的智慧来看今天,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把生命的速度降下来呢?    泽道法师:人们惯常的看法认为,人之所以有烦恼,是由于欲望的膨胀。其实,每个人都有欲望,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欲望用什么来满足。你可能需要一部车子来装满它,可能要有一栋别墅来填充它,需要某种社会地位来衬托它。这些都是有形的,有形的必然都是有限的,但你的欲望是无穷的。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穷的欲望,这个沟壑永远无法填满。所谓“欲壑难平”,就是这个意思。    反之,用无穷的欲望攫取有限的资源,人永远都在失望之中,所以大多数人就缺乏幸福感。幸福是一种感觉,但这个感觉是有基础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需要先解决生存的问题,满足动物性的基本需求。人关于生活、生命、生死层面上的问题是无底的。幸福指数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平衡。也许你有100万会觉得很快乐,他有500万却十分焦虑,因为彼此对幸福的认知不同。    打个比方,第一个目标是赚到10万,一两年就达到了,高兴了三天,很快幸福感就消失了;第二个目标是赚100万,三年又达到了;第三个目标是赚1000万,再过三年也达到了……就这样指标一直往上涨,越往上,速度越快,目标越高。就像爬山,越往上爬,看得越远,就越想往上爬。我们都称这是在不断超越,但是却超越了幸福,将许多人生快乐丢在脑后。    目标不断被超越,每超越一次都会感到幸福,但随后又消失了。那么是否有真正持久的幸福呢?有!就是你的能力能够配合你的欲望,满足你的欲望。一旦不配位,力不从心,烦恼就会跟随而来。这时,即便有一亿资产也不会幸福,因为心中的欲望是两亿。得到了两亿,同样也不会幸福,因为欲望变成了五亿。可是越往上越艰难,赚到五亿的几率越来越小,而且你的能力、智慧和福报都无法给你支持了。就像刚才所说的车,桑塔纳有极限,奔驰也是有极限的,极限到了,速度就再也上不去了。如果硬要提速,就会以生命做代价了。    想上上不去,想退又退不出,上上下下,几经折腾,屡战屡败,信心受挫,内心充满烦恼和苦闷,出现了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使命。人到了不惑之年应该懂得自省,到了知天命之时应该懂得倾听内心。宁静才能致远。宁静也是资源,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各种福德因缘,重新定位自己。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将超速的念头和多余的欲望控制住。    企业和人一样,有迷惑之时,也有老化之时,需要修行,需要调整。放眼观世界,收眼了自身,做到统筹兼顾,平衡发展,让自己的欲望与个人能力相平衡,这就是佛家提倡的知足。知足就是欲望与能力的均衡。    ……

编辑推荐

《于丹趣品人生》编辑推荐:2011年金秋十月,于丹教授重登电视荧屏: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镜。畅谈生活感悟,到底什么才是生活?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径。没有太多钱财,也可以拥有富足人生。清茶、淡酒,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闲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于丹趣品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5条)

 
 

  •   朋友说,你是于丹的粉丝么? 我很诚恳的说,不是,虽然看了她讲《论语》讲《庄子》,一种解读而已。如果她继续讲什么诗词,讲什么《孟子》,说实话还真不想读。这次于丹转换了个跑道,改讲生活方式,知道她是搞传媒的,接触的人比较广,对于这样的视野相对广阔的人,比较好奇,就像以同样的心情去读白岩松的《幸福了吗》,顺着白岩松的思路,我想于丹的这本新书,应该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生活有意思吗?
      太多时候,我们可以有着各式各样的选择,有着太多追求不完的目标。我要有一个高薪,要有一个住处,要有一个大房子,要有一辆豪华车子,要找个美女/帅哥……说白了,就是忙碌的像蜜蜂一样,每天赶来赶去,周围的风景有什么变化,周围的人有什么新动向,对不起,没注意,忙啊。 每天忙来忙去,回头却发现我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也会觉得极度空虚。
      于丹暂时放下心灵导师的帽子,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和温馨提醒忙碌生活中的这些人,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悠闲的情趣,而这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浪掷,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实现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如何找,于丹依然没有逃脱她的领域,传统文化的大旗再次树起。喝个茶,饮杯酒,弹个琴,这些事情很普通,却总觉得是古人才有的闲情雅致。不过经过于丹的提醒,只要有意识的去做,不那么功利的有目的的去赴茶宴、酒席,琴棋书画,茶酒花,都可以成为我们找到生活意趣的一种休闲方式,这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方法。
      没意思!真无聊!我们每个人试着给自己布置一个功课,每天给自己和家人找个小小的惊喜,一定是多大的事,不一定很有意义和价值,只在那个时刻,你真的像孩子一样欢呼了,大笑了,那就够了。于丹在书中讲到了金圣叹的“不亦快哉”,很受启发,是啊就那么点点小事,其实就可以很快哉,只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迷失了,总想找所谓的大快乐,大幸福,看不到这些身边平平常常的小快乐。快乐没有大小,只有寻找快乐的心有大小。
      不敢说于丹这本书有多好,但看完给忙碌中有些迷茫的我一些心灵、生活的指点和借鉴,足矣。因为它提醒了我,生活不仅是生下来,活下去,而是要生的有意义,活的有意趣。
  •   放假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当居然看见咋热爱的于丹老师又出新书了,心里那是一个满心欢喜。从《庄子心得》到《论语心得》再到《论语感悟》到这本《趣品人生》。更是以递进的形式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成长不断强化自身。古文从来是让人以镜照世,于丹也从未让你感到失望过。这本书更多的涉及政治间的智慧在生活里的呈现。琴棋书画酒是我们在这纷扰世界里的又一宁静追求。精装版的还配有光碟,体味视频里面对面的心灵对话,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文章韵味的理解,更是另一种别致的滋味。总之是本让人读了再读的好书,从来都是,看她的书让你由心的沉静,沉静之后又积极的生活。
  •   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得到了许多,但发现自己却无法满足,丢掉了幸福。
    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令人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想想儿时的记忆,一点小惊喜就会令自己满足,有幸福感。
    看了于丹的书,忽然发现今天的我需要静下心来,找回幸福的感觉。
  •   一直很欣赏于丹老师的学识和才情,她的书更是让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忙碌了一个上午,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小憩,迫不及待的翻开今日刚刚送到的于丹老师的《趣品人生》,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静静欣赏,细细品味,心早已被灵动的文字带入了别样的意境,在不知不觉中已褪去了上午的疲惫,此时的心情有说不出的平静。掩卷而思,颇有一番感悟,真希望时间就此静止,让我一个人静静享受这难得的午日时光。
  •   于丹老师的东西我一直很喜欢,从《论语心得》到《趣品人生》每部都是经典!她的文字很美,总是可以用极为平常的例子来警示我,她的语言可洞悉人的本性和人生的真谛!
  •   还不错,如果于丹的论语、庄子看厌了,不如尝试看看这本趣品人生,人生在世嘛,就是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   于丹的书写的不错。本来对于丹没有太多的认同感,通过看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书的内容选取了茶、酒等几个专题,用这些人们熟悉的物品,加以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穿起了人生的态度和处事的方法。诗词选的非常贴切,足以见到作者的文学功底。让人在看书的同时,心有戚戚感。作者的观点,绝对是心灵的真实流露,让人读后,心有灵犀,如沐春风。
    书的印刷和插图都不错,就是光盘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说是送了光盘,内容却只有4分多钟。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建议出版社不用送这个光盘,于丹在大众媒体的出镜率还是蛮高的。
    推荐一读。特别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和社会。她的一些解读,真是一剂人生的清醒剂,值得回味和思考。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不亦乐乎。
  •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喜欢追星的人,前些年追星狂热的时候,我也只是冷眼旁观,什么歌星影星,才不管他,喜欢哪首歌就听听,才不管是谁唱的,有时只觉得好听,连歌名都不知道。就算四大天王在我眼前,照样坐怀不乱,冷漠视之。但是,我喜欢于丹,喜欢她的高雅,端庄,更喜欢她的智慧。同为女人,,同为母亲,我觉得我们的心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也喜欢中国的传统文,怀孕的时候,没读任何胎都的东西,读的是史记,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我要让我的孩子一出生就有中国人的思想烙印,让中国文化的精华真正溶入到她的骨子里。对于论语,以前只是大略的读过,因为于丹讲的论语心得,我又重新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确实受益匪浅,迷上了于丹,这种迷是理性的,是智慧的。我爱于丹。
  •   曾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很喜欢,在烦燥的、压抑的繁忙的工作之余,读读于丹的书,感觉很舒适,心里有一方净土,心灵很干净
  •   有一种收获叫放下,有一种优雅叫从容,有一种幸福叫乐活,有一种智慧叫于丹的思想。在书中,你可以找到,安身立命的哲学,活出不较劲的自己,过好日子的真智慧,柔和温暖的处世良方,拯救困顿中的自己,乐活当下的本源,懂得如何去爱。于丹的《品趣人生》让我们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找到人性的那份自然与悠闲。
  •   趣品人生,感受幸福!“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   于丹的这本趣品人生是精装版,收到后眼前一亮,确实很精致,让我爱不释手。她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去品味,因为于丹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把握好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活到老,学到老,本来我也很爱看书学习,这样才不会让心灵放空,喜欢于丹有很多理由,但最喜欢她的理由就是文字能够打动人心,这样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她!
  •   真正好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沉静、安详的感觉。这也正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动。
    它带领我,从这样一个微妙的侧面,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真正的对生活的追求。非物质、非情感,而是一种自我的心灵、人性上的内省和回味。也体现着五千年来,醇厚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内心的指引。看不见、摸不到,却实实在在地滋养浸润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魂灵。用这种性灵上的共通感,凝聚、锤炼着黄色的土地。也正如于丹老师形容的孔子一样,这些细微却无比深厚的文化影响,带给我的正是那一种温暖而同时又警醒着我们的感受。
  •   于丹品论语,于丹品庄子,都看过,对于于丹的文笔还是很欣赏的,这本也不错
  •   几年前拜读了论语心得,收益匪浅,这次的人生又是这样子,喜欢于丹,喜欢大师的文笔,文采过人啊!
  •   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了《于丹趣品人生》,很喜欢,买后读着觉得很有道理
  •   很喜欢。让我们在忙忙碍碍的现代生活中,放下快速的脚步,放松心情,跟着于丹细细品味人生中的一些感悟,学会悠闲一刻吧。宁静也是一种生产力!
  •   于丹趣品人生(精装,内含DVD光盘)
  •   初次见到于丹,是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口吐莲花最适合不过她了,很是羡慕,佩服,所以一口气买了她所有的书,喜欢。
    每次浮躁不安的时候,就拿出她的书来读,总是可以令人平静平和,返璞归真,想要简简单单的过生活。
  •   于丹趣品人生,真是我需要看的那种书,非常好。想要静下来体味人生的幸福感,当有这样的书可阅读,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   老是在百家讲坛里看于丹老师的讲述,一直很喜欢,她的论语论等我都买了看了
  •   去年十月份在电视里看到于丹老师在北京台在趣味人生,是中午,太阳暖暖的照着,听着于丹老师轻柔缓慢的话语在对茶对人生的领悟,觉得心灵一片平静,一片清澈。当当上有三个版本,买精装版就是看到有人说里面还配有碟片,晚上回去一定要边看边听。特别爱于丹老师的讲座,希望老师出更多的好著作。
  •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198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分校)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进行深造。1995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   流畅的笔触,宁静的意境,于丹老师娓娓道来人生的各种境遇与心得,读后受益匪浅。在现今喧嚣的社会里,读此书能给心灵一个平静的空间、给压力释放的通道,值得阅读!
  •   于丹趣品人生,对于品尝茶和人生的认识非常深刻,值得我们学习
  •   有人说于丹的作品就是说的好听,其实只要你用心去做,哪怕只是做好书中说的一项,甚至只是有一句话能给你启示和改变,这就是重大的收获,相信开卷有益,读一本书,品一壶茶,听一段音乐,浮华的人生哪怕有片刻的安宁,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   原来看过于丹先生的电视演讲,好像是CCTV的百家讲坛吧,讲的很好,内容很丰富,语言很优美,感觉听起来很好,很润耳!不过说实话,要是于丹先生说话慢点,或者别让观众觉得是在演讲,或许会让观众觉得真心是在交流,效果可能更好,一点愚见,请先生见谅无知!
  •   在这个欲望纷繁的世界里,是什么让自己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游弋与这美好而又残酷的现实生活中。
    于丹老师娓娓道来了趣味人生,我想,谢谢老师,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因为又了您的忠言而变的更加美好充实。
  •   于丹老师的趣品人生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如何寻得一点宁静,如何享受这一点宁静指出了一片天地。
    真性情,真人性,才会会出自我。
    这对任何人都有用。
  •   品味人生,趣味人生。一直欣赏于丹的作品,贴近生活,做个有情趣的人。
  •   谈生活,谈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于丹的人生品味比较高雅,只得我们品鉴。
  •   喜爱于丹由来已久,年初,曾从银屏中看过一期于丹的“趣品人生”,不想在当当遇见了,当然要细品一番了。喜欢其中家常中悠远的意境。略有不足的是,书脊处有压痕,遇到还几次这样的状况了。
  •   喜欢于丹,钦佩于教授的才华,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看看此书享受着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减减压挺好的!
  •   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封面上有一点点的伤痕,有点不高兴,里面的纸张很好,应该是正版,附带的光盘播放的时候稍微有一点的卡,我看书妈妈看光盘,我们各取所需,于丹的文字,总能给人一种宁静安谧的感觉,让你不自觉的停下脚步,跟自己的心灵对话,原来我们还可以过这样一种生活,原来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只是我们现在太焦躁,没有弄清楚生活的真谛罢了
  •   于丹的书必读,尤其是这本趣品人生,爱不释手。
  •   于丹向来佩服,真是知识博深,趣品人生写得挺好,大家都来看看吧。会有收获的。
  •   于丹老师的趣品人生值得一读。
  •   于丹趣品人生,书的包装很好。
  •   书一到同事们就争先恐后的去翻阅,赞叹之声不绝于口。他们纷纷下单买了于丹的“趣品人生”和“重温古诗词”,的确值得慢慢去品读。
  •   于丹趣品人生
  •   很喜欢于丹的作品,之前看了游园惊梦,很喜欢,视频做的很精致,这本书也很好,视频延续了之前的精彩风格,喜欢!
  •   于丹懂得怎么能把生活活出意境,怎么能再意境中体会生活。书中的琴茶酒山水,总有一样能让你寄情,暂时褪去浮华。生活,其实不管怎么艰难,都不要自己也把它想得乌烟瘴气的,纵有剪不断,理还乱,但还得是你自己去面对这几十年,终究还是自己承担着其中的苦辣酸甜。很多时候,主观上的一些改变和选择,很多事情都会大不一样。要学会整理,才能找到头绪
  •   一直喜欢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讲译,这本书依然清雅恬然地论人生,似午后的一缕阳光!
  •   ”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径。
      没有太多钱财,也可以拥有富足人生。
      清茶、淡酒,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闲适“
  •   爱屋及乌,于丹的对《老子》《孔子》等很多国学都很有研究,很喜欢于丹对人生和很多事物的一些见解。
    大概翻了一下,还没有仔细看,应该是在品味人生中有很多感受和感悟吧,我要抽出时间细细读,细细品味。
  •   正向于丹所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的去品品茶,听听琴。开始的时候总感觉那些古人如同神经质,到后来感觉他们的那是一种境界!
  •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于丹的讲座,以及她的作品,富有哲学,每看完一篇作品,心灵就经过一次洗涤.很好,特别是对现在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值得一读.
  •   于丹是我喜欢的老师,感觉她很真实,恳切,言谈之中充满了睿智,书中亦充满了对人生的精辟总结,望大家多看多品。
  •   于丹的文字,是简单而深刻的。看过她的讲座,感觉她是平易近人的。这本书的精装版,从装帧到内容都有可以细细品味之处,就如呷了一口醉人的陈年酿酒,或者品着淡甜的铁观音。
  •   我们老师一直给我们介绍于丹的书,个人感觉于丹对人生的感悟也很不错,等看了再说
  •   此书还没有看,但是在电视的百家讲坛中已经贪图于丹的风采,相信这本书也一定是本好书!书的质量也非常的好,值得收藏!
  •   何为人生?它不但是吃喝玩乐,更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于丹的书中,我们能够过上一种有品质有追求的生活,而这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
  •   感觉于丹这部书写的很人生,很《读者》那种,可能我不是很喜欢直接被人说教的那种,这个世界教育人的事物太多了····
  •   写了于丹对人生的很多感悟
  •   于丹是我喜欢的智慧女人之一,总想通过她的文字获得一些人生感悟,让接下去的日子过得轻松愉快。
  •   略略翻过,喜欢于丹旁征博引,娓娓道出的行文方式,打算闲时细看,感觉这本书既适合自己,也适合读书的孩子阅读。
  •   很能清空你杂乱思绪的一本人生课堂书,让你在凡尘杂事中寻一方心灵的净土,重新洗净心灵山路,很好的一本书,于丹老师的书我几乎都看了
  •   






    书是给妈妈买的,觉得自己很受益就推荐给妈妈们,于丹以自己的感悟,对生活的种种酸甜苦辣的评价,而且同样都是母亲的身份一定会有共同点,妈妈说很喜欢看。





  •   这是于丹老师对生活感悟的一本好书。值得我们细细的品读
  •   于丹的书都还不错,闲时翻翻会有对生活的另外一番解读。
  •   几天就读完了,于丹老师讲的非常好。看完后,想学琴,想了解茶的知识,也羡慕古代名士喝酒的洒脱、豪放。
  •   一直很喜欢于丹的书,在烦扰的都市生活中,能安安静静的读一读这样的书,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   一直喜欢于丹教授,她的豁达,直爽,对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她的书受益终生
  •   读于丹老师的书,本身就是一剂心灵鸡汤,学习人生智慧。
  •   跟着于丹,摆上一杯茗茶,慢慢品读。。。
  •   一直很期待看于丹老师的书。今天终于有时间买本书,看看。沉淀下自己了。。很不错,所以会一直关注下去的。
  •   第一次认真看于丹的书写的太有人生哲理了,给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一点建议很好!
  •   于丹一直给人舒服的感觉,我看了dvd,明白了一个有才气的女子也是磨练出来的,看到她为了弄懂茶文化,去龙井问茶。真心佩服
  •   非常好的一本书~!于丹老师的感悟一直都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我和我妈妈都争着看~呵呵~~特别是看光盘的内容,听着于丹老师流畅的叙述,身心都是一种享受~!
  •   读于丹的书,是一种享受,优美的句段,就象享受一次文字盛宴,而字里行间的话语及道理,真正地能让自己的心沉下来,静下来,真的好幸福。
  •   昨晚看了一下书,感觉真的一下子被于丹的话给吸引住了,对人生又多了一丝理解!
  •   于丹的书我一直很喜欢,文字很美,总可以用平常的例子来警示我,洞悉人的本性和人生的真谛!
  •   现代都市人急需的精神粮食,于丹教授可谓真学者。
    教书育人不过如此。
    以平易浅显的道理,层层深入。
    引人深思,同时默默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

    东方智慧,华夏文明。
  •   体现了于丹的智慧,给人生活的启迪,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能让心安静,让我们停下匆忙的步伐,去感受生活的惬意!
  •   很喜欢于丹写书那种悠闲的情怀,可惜自己最近心境不佳,都没怎么认真看多少页
  •   一山一水一世界!读于丹的作品,让心灵回归到大自然的山水之中,放下压抑,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   看了于丹的电视讲座才想买的,希望如同电视上的妙语连珠一样精彩。
  •   周末看了电视中于丹谈昆曲,突然也对昆曲有了兴趣。非常喜欢她说话,一字一句,清晰流畅,富含感情,而且极少间断,总是一气喝成。这得多少年的功力啊。我们有时候连读都会磕磕巴巴,更何况是讲呢!于丹对语言和文字的驾驭能力真的很强。
  •   喜欢于丹的睿智、学识,通过本书与于丹一起探讨人生。
  •   好书,和于丹一起品味人生吧!!!!!!!!!!!!!!
  •   于丹的书!静谈茶道人生,读来颇有韵味!书很漂亮!值得推荐!
  •   支持于丹 于丹的文采真得很美 优美的文字 带你进入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诗情画意 袅袅翠烟
  •   于丹老师对人生的看法自有独到之处,值得借鉴。
  •   冲着于丹之名,果然没让我失望。人生可以如此过,岂不乐乎!看了书,再配合着送的碟品味,更是感慨万千。
  •   于丹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很感动。因为她弥补了我们人生当中,人性当中的缺点和漏洞。
  •   喜欢于丹,所以喜欢这本书。

    精装的唯一遗憾不能再床上看。
  •   于丹老师的这本书里充满了诗情画意,把人带到了美好遐想中。另外,书中很多经典的诗词让人回味。
  •   书的质量很好,随于丹一起感受生活是一种享受
  •   好书推荐……于丹,对生活真谛的阐释透彻,清晰,读后受益匪浅,推荐……
  •   买过一套毛边本,今又买一套精装本,主要是精装本里含光盘可以欣赏。于丹老师太有才了,阅读后让人开心、过瘾和受益匪浅。非常喜欢!
  •   我非常喜欢,在于丹的几本书中个人认为是最好的,写酒和茶的文章见的不少,于丹的这本书中对酒和茶写的比较多,很有韵味。
  •   在这样一个阳光的午后,静静地读于丹的书,怡情怡性,让心灵得到休憩。
  •   一直都很喜欢于丹教授,也喜欢她的书,本书的内容很好!不用评价了吧!
  •   于丹教授的!好.........................
  •   有些见解很独特,很感人,看于丹的书,没有听她讲的过瘾。不愧是北师大的教授。
  •   喜欢于丹教授,她的作品自然、深刻
  •   听完于丹老师讲座,觉得有必要看她的书,看了之后,果然很有收获。
  •   于丹老师的书就是这样让人洗涤心灵,让人安静。
  •   其实喜欢的是于丹的表达方式
  •   跟随于丹遨游在修身养性的空间里、淡泊明志。很好的心灵旅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