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孙承宗(上.下卷)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杨延欣  页数:749  字数:89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明末天启年间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山海关督师、捍卫京城、收复失地、壮烈就义等生平业绩为主线,再现了明清之际的社会面貌、宫廷生活、官场风云和战争场景,刻画了孙承宗、马世龙、袁崇焕、鹿善继、茅元仪、满桂、赵率教等一批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颂扬了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忠贞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人格品质,鞭挞了封建制度的腐败、落后、荒谬。对读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作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书剑山川 周行边垒第二章 萍末风声 十年翰林第三章 梃击怪案 初陷抚顺第四章 高阳治水 四路丧师第五章 廷弼出辽 神宗遗诏第六章 蒲河交兵 皇帝讲官第七章 辽沈沦陷 会极荐贤第八章 武备奇书 广宁溃败第九章 承宗人阁 振刷朝风第十章 客魏发端 重提三案第十一章 关东义民 宫禁内操第十二章 木匠皇帝 议筑重关第十三章 出关阅视 决计督师第十四章 上林水阵 关门视事第十五章 旋台霜宴 招兵选将第十六章 魏阉弄权 更换大帅第十七章 佞臣人阁 石门题诗第十八章 中使观兵 视察宁远第十九章 安定西部 一柄三操第二十章 初弹魏阉 皇后张嫣第二十一章 客魏论道 决守宁远第二十二章 椒宫危难 组练车营第二十三章 王楹遇害 权阉庆寿第二十四章 弹劾马帅 涿州进香第二十五章 杨涟上疏 组建水师第二十六章 首辅去职 小人投靠第二十七章 大军巡辽 阉党专权第二十八章 承宗回京 部署车营第二十九章 简汰清饷 东林惨祸第三十章 议取盖州 承宗离关第三十一章 废后阴谋 回归故里第三十二章 三朝要典 宁远大捷第三十三章 七君遇难 西园种瓜第三十四章 生祠风波 皇后论词第三十五章 寿堂惊魄 宁锦再捷第三十六章 罢免崇焕 熹宗驾崩第三十七章 客魏覆亡 平台召对第三十八章 高阳过年 枢辅蒙冤第三十九章 后金入关 英雄喋血第四十章 起家陛见 夜半巡城第四十一章 急赴通州 两门之战第四十二章 反间奇谋 追还大寿第四十三章 满桂殉国 出海牵制第四十四章 兴祚捐躯 祖帅回关第四十五章 收复四镇 寸磔督师第四十六章 再整雄关 东巡西阅第四十七章 凌河筑城 长山之战第四十八章 承宗回籍 古稀祝寿第四十九章 携游大淀 高阳著书第五十章 论知论任 善继殉城第五十一章 承宗哭灵 丁丑狱案第五十二章 高苑侍圃 元仪劝师第五十三章 清军人塞 满门忠烈孙承宗生平大事记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孙承宗说:“还是我朝太祖圣明。”    又到西侧碑楼,碑楼形制与东侧相同,里面的碑是宋朝祥符八年(1015年)立的。碑额为“北岳安天元圣帝碑铭”。承宗读后说:“可惜是陈彭年撰的文,陈彭年不是好官。”    再向北行,是一座单檐三开间大殿,殿内无神,正座上是一块九尺多长,四尺多宽的石头,左右各有数通石碑。清心道长说,此石看似平常,却不是凡问之物,是从天外飞来的,因此本殿便叫作“飞石殿”。承宗细看这块陨石,倒也看不出有多少特别之处。    穿过“飞石殿”,庭院豁然开阔,依然是松柏林森,更多些奇花异草,两侧有几十座碑亭,藏立着自北魏北齐以来,唐宋元明各个朝代、修葺北岳庙的碑铭,其中多有美文佳书,承宗一一看过。    前面就是北岳庙的主殿了。孙承宗抬眼瞻望,眼前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宫殿,这是他见到的最壮丽的庙宇。这之前他见到的最大的庙是任丘郑州的大庙,有句俗话说“天下大庙数郑州”,郑州的大庙体量倒也不小,但它毕竟是民间营造,远远比不上眼前这座官家建造的北岳神庙的气魄。这座大殿重檐九脊,上覆绿琉璃瓦,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殿面宽九间,殿身七间,正面十根朱红木柱,下面是六尺多高的砖石台基,台基周围是汉白玉石栏杆和望柱,柱头雕刻着姿态不同的石狮子。大殿总高约在七八丈左右,显得庄严、稳重、气派、雄大。两檐之间正面,悬着一块方匾,上面是“德宁之殿”四个大字。    承宗端详着这四个大字,觉得不凡,但匾额上并无款识,便问清心道长,清心嘿嘿一笑,说道:“是个拾粪的老头儿写的。”    传说大殿建成之后,为题匾额上这四个大字,从各地请来许多书法大家,写了多幅,悬上去总是难与大殿相配,大家在殿下发愁。忽然看到远处过来一位白须老汉,身背挎筐,手执粪叉,在此经过。老汉见大家为题匾作难,也不说话,只随手在旁边捡来一把扫地笤帚,饱蘸浓墨,当下写了“德宁之殿”四个大字。众人一看,遒劲雄健,颇有气势,试悬上檐,与大殿相得益彰,大家盛赞不已。再寻老头儿时,早已不见踪影。    承宗再看四个大字,看不出用笤帚写字的痕迹,不禁摇头一笑。    沿着白玉石阶进人大殿,正面供奉着北岳恒山之神坐像,黑面长须,端庄肃穆。    最令人惊奇绝叹的是大殿两侧与北面山墙的五彩斑斓的壁画。    清心道长仿佛炫耀着自家的宝贝一般,向承宗讲解着德宁之殿的壁画。    P14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在明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如累卵的情况下,他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亲临山海关督师,栉风沐雨,惨淡经营将近四年,力挽狂澜于既倒,招募组训了十几万辽军,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恢复失地四百余里,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营造了一条令后金望面生畏的关宁防线,为后来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奠定了基础,在关宁期间,他制定了以辽土养辽民、以辽民守辽土的基本方针和稳固防守,逐步前进、渐图恢复的基本战略,使明军逐步从守势转为攻势,从被动转为丰动。他还创造性地将战车、舰船和火器结合在一起,创建了以热兵器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十二车营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以火器为主要装备的海军,还组建了从海上登陆作战的两栖部队,并撰写了专门论述火器车战战术技术的军事著作《车营百八叩》。由于魏忠贤专权,孙承宗被排挤去职。崇祯元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进入长城以内,京师告急,又是在危殆时刻,孙承宗蒙诏起用,起家陛见,议守京师,出镇通州,在袁崇焕被捕之后,独立承担了击退后金的责任。他调度援军、追还溃将,重镇山海,袭扰敌后,迫敌出塞。又运帱帷幄,从容指顾,收复四镇,再整关宁。却又遭权臣掣肘,高老回家。崇祯十一年十月,多尔衮又一次率军侵犯畿南,进攻高阳。孙承宗以七十六岁高龄,率领全家及高阳民众奋起抵抗,城破被执,英勇不屈,骂敢自尽,子孙十七人奋战殉国,金家老小四十人遇难,慷慨悲歌响彻燕赵,人格气节辉映中华。孙承宗既是-位军事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他在方志学方面也造诣颇深,他的诗词创作气魄恢弘,雄奇豪放,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士孙承宗(上.下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部书是个典型的“机场书”——那种在候机大厅卖的装帧华丽、深度可能比不了厚度的书——是我一个老师的朋友写的。我正好去他家拜访,顺便借来看看。开卷有益嘛。  孙承宗的在高阳家乡之外并不十分响亮,史家分析原因是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使得他的史迹多被毁去。我想就文学创作来说,可能历来诗家或者钟爱于旖旎风流的情事,或者同情于含屈被辱的忠臣义士,或者艳羡于功成名就者的绚烂辉煌,所以候方域、李香君留香于传奇,史可法、袁崇焕载名于典籍,努尔哈赤、皇太极更是天之骄子彪炳于史册。他们往往更能得文家青眼,孙承宗就个人而言,既无风流韵事的余芳,亦少壮怀激烈的戏剧性情节,更无显赫的伟业可堪赞叹,所以竟然就很少有文学作品以他为主角。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为事实上,孙的一生联系在学术、内政、边事上,都有出色的表现。杨延欣的长篇小说《大学士孙承宗》庶几算是弥补了这个空白吧。     可能,文学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充满了戏剧性细节与感染性情节的人物与故事。不同的历史与文学书写,也在在昭显出不同的价值观与所处的角度。《大学士孙承宗》的立场到并不明显,作者似乎没有评判历史的愿望,只是尽力结合史实敷演出故事,试图将比较冷漠而理性的历史记载填入一些密实的细节。写历史小说如同写历史一样,著者带有“后见之明”的好处,所以在将原本琐碎杂乱的史实组织成一款头尾呼应、跌宕起伏的叙事时,往往占着高屋建瓴的优势,而少满...、汉之别的民族歧见。作者是部队出身,所以对于行兵布阵、军事部署、战略决策多有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描写也最详赡细致,可算是特色。 杨延欣的小说虽以孙承宗为题,但他只不过是在整个明末大历史中起承转合的一条线索。整部小说关涉的是有关明清对局中方方面面的情况,这是一段诡谲异常的历史,关外群雄虎视中原,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小说里大到政事、外交、内廷、边境,小到家庭、个人、问学、逸事多有罗织,因此实际上可以说是勾勒了明清之际总体的风云变幻。孙承宗在这个宏大背景中所处的地位、所建的功勋、所树立的人格形象也只有基于此才得以更清楚明晰地定位。所谓“形势大于人”,个人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固然往往有时因为极为偶然的因素会起到改变局势乃至扭转乾坤的作用,但这种可能性最终还是敌不过势所必然的结局。试想当日,明帝国疆土、军士、人才、财物均是满洲所不能比拟的,奈何一个王朝的败落集结了数代而下的衰态、积重难返的弊病,当此之际,任是铁肩妙手也无力回春。孙承宗只不过是明末这段大历史中的一个个案。作者也是河北高阳人,为孙承宗乡党,本书的写作也可视作为同梓前辈立名树传,所以笔端常含同情之理解。小说中洋溢着一种在汹汹的大时代面前,个人的挣扎实在无能为力的悲壮感。   我读此书最大的感慨是以孙承宗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末士人的铮铮铁骨,明末在边关起到最大作用的三大将领其实都是文人出身,在内政党争中显示出傲然气度的也是一批忧心黎民的文人。他们身上或有偏狭的政治见解,或者有迂阔僵化的行事做法,但是就个人品行而言,实为可堪效仿的楷模。孙承宗在小说中就是这样一个敦厚稳重、干练精明的“君子儒”形象,尤于孙承宗宵衣盰食、席不暇暖的勉力亲为多所渲染,这种形象往往能够超越狭隘的王朝忠贞的政治局限,具有永恒的魅力。五四以后,学者文人多对中华民族的国民劣根性大加指责,其实任何一个民族都既有其脊梁也有其软肋。汉人如此,满人何尝不是,当其崛起之时,如同书中写到的努尔哈赤父子及其部下各位将领,各有其雄强进取之心,焕发着新兴民族的活力,及至清朝末年同样陷入昏聩窳败之局。这是一个民族、国家体制、社会文化整体性的衰糜,纵有少数英才明将,也怀抱济世救民的理想,终究个人还是回天乏术。 阅读更多 ›
  •     恩,书是历史小说,别把它当正传就行
      看窃明看上瘾了,把明朝一堆正史,野史,小说都拿来看了,就是想看看袁崇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里姑且不论,不过孙承宗确实一身正气,可是天不遂人愿也是无可奈何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