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乡村笔记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刘晓春  页数:168  
Tag标签:无  

前言

  众所周知,大、小兴安岭山清水秀,风光迷人,是鄂伦春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从古到今,鄂伦春族以朴素的生态观维护着这片天空的纯净,使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持着自然的原始风貌。然而,由于近代沙俄和日本侵略者的掠夺以及近几十年来森林超量采伐、毁林开荒、人口承载过重等因素的影响,大、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生态环境的恶化无论是对鄂伦春人还是对狩猎文化的传承来说都是非常残酷的。看到树林越来越稀,动物越来越少,水越来越浑,鱼越来越少,世世代代以森林为家的鄂伦春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和恐惧。可以说,鄂伦春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是非常富有智慧的。狩猎文化的丧失不仅对鄂伦春人来说是一个损失,对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微型民族之一,2000年统计仅有8196人。尽管如此,她却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鄂伦春族不仅是中国唯一的纯狩猎民族,也是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祖祖辈辈游猎于大、小兴安岭一带,过去几乎所有的鄂伦春人都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鄂伦春人吃的、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凭借这一天然优势,靠一杆枪、一匹马、一条狗穿梭在深山密林间,形成了他们具有鲜明色彩的狩猎文化。  1951年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成立,鄂伦春人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狩猎生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改革开放以后,鄂伦春人走上了“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作出了禁猎决定,鄂伦春人彻底告别了狩猎业。以禁猎为标志,狩猎基本上从鄂伦春族经济类型中隐退了。鄂伦春人为什么要禁猎?经济转型后会出现哪些问题?狩猎文化如何延续?鄂伦春人向何处去等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王俊敏先生在《经济类型的变迁及其效应——鄂伦春族发展问题的生态、经济人类学研究之一》一文中写道,如果仅从由其他经济类型终将取代狩猎经济类型这个目标看,可以说鄂伦春族经济类型的转型已基本完成;如果从现有的经济类型仍然基础薄弱、方向不明的角度看,鄂伦春族经济类型的演变则远未完成,任重而道远。禁猎容易转产难。禁猎的理由之一是野生动物资源急剧减少,继续打猎就是违反国家法令、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但事实上,鄂伦春族经济由狩猎转向其他经济类型成功了,其他经济类型也同样可能存在着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和森林生态的问题,而且这方面的问题可能会更大。说来并不奇陉,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的失衡就是在其他经济类型的移植、嵌入、侵蚀下发生并逐步恶化的,这一变化使狩猎经济难以为继,它的继续存在反而变成了促使这一变化的破坏性力量。禁猎转产如果是对狩猎经济的否定,那么就意味着对其他经济类型和变化了的自然生态的认可,甚至肯定。其实,“禁猎转产” 对鄂伦春人来说是迫不得已。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地区,大兴安岭森林是世界范围的寒温带森林的一部分,是我国四大重点林区之一。它在气候、土壤等很多方面与我国其他林区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是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屏障,在维护本地区以及全球的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大兴安岭以来,大兴安岭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森林覆盖率由1955年的74.3%下降到1999年的46.8%,优势树种兴安落叶松大量减少。据考察,大兴安岭南次生林区边缘后退了50公里。原生森林的消失,大大减弱了大兴安岭森林涵养水分和调节径流的功能,因此引发了多次洪水。除水灾和草原沙化以外,大风次数由20世纪60年代每年1次增到现在的每年4次,春秋两季持续大风由6天上升到15天以上。从水域水质现状来看,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甘河和阿里河略有污染外,其他河流基本上未被污染。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境内的刺尔滨河和索尔干其河,由于非法淘金者的破坏和掠夺性开采,目前均被污染,两岸的树木也被砍光,大面积的草场已变成不毛之地。  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是开发大兴安岭以来,只注重经济的发展速度,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二是人口发展较快,对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以鄂伦春自治旗为例,全旗总面积59880平方公里,2006年总人口为30万人(其中国有森工企业人口12万),鄂伦春族2050人,仅占总人口的0.68%;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四是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改造落后设备和引进生产工艺;五是非法淘金者日益增多;六是我国的民族区域制度还不够完善。1964年,国家开始开发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资源,将整个大兴安岭林区以施业区形式划分给 8个国有森工企业,这些国有森工局有50万公顷施业区在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占全旗面积的90%以上,自治旗没有一块林业区划,以森林为家的鄂伦春人没有一点林权,开发和建设似乎与鄂伦春自治旗没有关系。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居住、服饰、文学艺术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说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多少年来,狩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社会的发展是文化的积累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存在和发展的支柱。狩猎文化不仅是如何打猎,如何吃肉,如何跳民族舞,它体现了鄂伦春人千百年来的创造,体现了鄂伦春人的生存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是一种脆弱而又不可替代的历史线索。  关于鄂伦春族的生存发展问题可以说是一道很难解的方程,也是一个比较沉重的命题,对于一个狩猎民族来说,狩猎经济终将被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所淘汰,但从事农耕绝不是鄂伦春人的最佳选择。定居50年的发展历程,鄂伦春人由单一的狩猎经济逐渐走向多种经营,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农业已成为鄂伦春族地区的主要产业。但是,鄂伦春人并没有从心理上完全接受这一生存方式,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仅仅能维持温饱,根本谈不上小康。同时,鄂伦春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大多仍停留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效益差。而且,由于单个家庭无力购买大型农机具等因素,鄂伦春族农户出租土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外出打工的人明显增多。可以说,从事农业既不是鄂伦春人的强项,也不是兴安岭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 鄂伦春族经济如何发展,有关专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案:一是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经济;二是以农为主,发展多种经营;三是发展畜牧业和中草药种植业;四是在具有“环境权”的前提下,让鄂伦春人自主选择发展模式;五是从文化转型上探索出路;六是从长期性、特殊性上考虑经济发展;七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狩猎业;八是不同的鄂伦春族乡村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经济。  针对以上方案,鄂伦春族知名学者白兰女士认为,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以鄂伦春自治旗为例。第一,森林资源尽管占鄂伦春旗总面积的93.7%,但不是他们发展的经济优势。因为,旗境内森林资源被各林业局分割,旗林业局仅有一处林场,一直主要经营苗圃。第二,鄂伦春旗没有林权。  森林采伐权、出售权以及加工制作权都由各林业局管理,当地地方行政机构无权过问。其他鄂伦春族聚居区也同样存在这类问题。如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族乡,目前为止,实际上能有管理权的面积已不足100公顷,只有原行政区划面积的1.5%,与当地林业部门的土地纠纷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总之,正如鄂伦春族知名学者白兰女士所言,无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无论中国社会的发展多么迅速,鄂伦春族的文化特性和地域特性没有变,鄂伦春族的抉择与未来离不开森林,也不应该离开森林。

内容概要

  众所周知,大、小兴安岭山清水秀,风光迷人,是鄂伦春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从古到今,鄂伦春族以朴素的生态观维护着这片天空的纯净,使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持着自然的原始风貌。《鄂伦春乡村笔记》主要介绍了鄂伦春族生态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黑河市鄂伦春族乡村经济调研报告、一个鄂伦春家族的百年史等。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鄂伦春族生态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鄂伦春乡村笔记第三章 黑河市鄂伦春族乡村经济调研报告第四章 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乡两个猎民村的调研报告第五章 一个鄂伦春家族的百年史附录1:鄂伦春族文化变迁与经济转型引发的思考(白兰)附录2:鄂伦春族研究书目与研究论文及影视作品索引

章节摘录

  3.保护、利用和开发狩猎文化的意义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居住、服饰、文学艺术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  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说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有些学者认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繁荣至关重要。有的甚至认为,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因此,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护各民族的文化,是当代世界的客观现实所要求的。此外,实行文化多样性或多元文化政策有助于保护各民族文化权利,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工业化曾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让人类付出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代价,使持续发展难以实现。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社会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问题。20世纪90年代起,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多少年来,狩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社会的发展是文化的积累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存在和发展的支柱。狩猎文化不仅是如何打猎,如何吃肉,如何跳民族舞,它体现了鄂伦春人千百年来的创造,体现了鄂伦春人的生存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是一种脆弱而又不可替代的历史线索。  在21世纪,文化在国际政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上没有特色,政治上也就不会有地位。保护和开发丰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甚至也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丧失了,它在国际上也就没有立足之地,并将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即使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没有再发展的前途了。  4.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与对策 第一,要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环境可直接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则为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狩猎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  大、小兴安岭有着发展绿色产业、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鄂伦春族今后的发展出路也应如此。如果自然生态环境不能得到根本改善,这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到日程上去,鄂伦春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有后劲,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才能做大做好,才有条件去谈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农牧业,开发狩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 1996年鄂伦春族猎民毅然放下了手中的猎枪,加人到农耕队伍中。然而,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又使一些鄂伦春人失去了土地,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尽快为他们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是目前政府部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路之一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在管理上下工夫,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是大力发展鄂伦春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即把丰富的狩猎文化资源加以开发,以此推动鄂伦春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文化具有与经济规模相应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其经济规模,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围绕森林资源做文章,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鄂伦春自治旗,林区居民大多以木材作为生活和取暖燃料,据初步估计,每户居民每年用于取暖烧材平均达3平方米,从全自治旗范围来看,这项木材消耗量是惊人的。要想迅速恢复森林植被仅靠植树造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辟新的兴林富民之路。大兴安岭有着得天独厚的森林旅游资源,奇特的山林地貌,四季分明的生态景观,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第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环境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立法、环境税收、环境标志等诸多手段,增强政府的“ 绿色控制”能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大、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实行强制性保护,要让环境文化成为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将已有的法律法规转换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  第五,建议建立以鄂伦春自治旗为中心的大兴安岭嫩江源头自然保护区。  鄂伦春自治旗地处嫩江中上游右岸,是嫩江水系的主要产流区,保护松嫩平原的安全和生态,关键在于恢复大兴安岭生态平衡,保护好嫩江源头水源涵养林。为了避免出现类似黄河源头生态破坏的悲剧,建议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以鄂伦春自治旗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对目前尚存的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实行全面禁伐,加大天然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散居在山上林间的林场、村落全部移民下山,在保护区内现有城镇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对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范围,还大兴安岭森林生态自我调节、自我恢复、休养生息的环境和条件。据专家分析,在目前尚未破坏的生态结构的基础上,加上大兴安岭森林具有的极强的自我调节功能,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内,大兴安岭将会重现勃勃生机,恢复生态平衡的最佳状态。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寻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是人类成熟的一个标志。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缓解人类自身的危机,而且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但是,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要防止形式主义,即只经营赚钱,不保护、不研究、浅表化、庸俗化等做法。狩猎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它。  三、鄂伦春族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有形文化遗产或称物质文化遗产,即具有重要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无形文化遗产或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戏剧、音乐、文学、艺术、工艺技术及无形的文化载体。广义的无形文化遗产还包括现有的民俗文化或民间文化,即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衣食住行、生产风俗、信仰风俗、节日风俗、岁时风俗、人生礼仪风俗等。但是事实上,有形的和无形的这种区别并不绝对,这两个范畴在空间和时间上绵延相续,有时相互重合。  ……

编辑推荐

  《鄂伦春乡村笔记》通过对黑龙江省黑河市、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乡村的实地调查,以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式,深入探讨了鄂伦春的经济走向和文化变迁问题,为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学术积累。针对鄂伦春族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鄂伦春族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成果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该书涉及鄂伦春族经济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人物访谈富有传奇色彩,可读性强,对研究北半球渔猎民族文化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翔实,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鄂伦春乡村笔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