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手册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张纯,薛锐,胡高裕 编著  页数:292  

内容概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的关键在农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主要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本书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新型农民”这一问题,通过农村发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村经营管理、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等几个板块来进行阐述。全书内容通俗易懂,着重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求用新政策、新技术、新内容、新形式,开拓服务的新境界,本书以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为落脚点,真正做到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村工作实际,贴近农民需求实际,让广大农民、农技人员和乡村干部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农村及其发展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新型农民培训第二篇 农村经营管理 第一章 农村规划与建设  第一节 农村规划建设综述  第二节 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三节 农村规划建设基本原则  第四节 村庄规划与整治内容 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一节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第三节 新阶段劳动力转移及基本思路 第三章 农村市场及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农村市场  第二节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三节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需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 村干部培训  第一节 认清形势,明确职责  第二节 提高村干部素质  第三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第三篇 农村政策法规 第一章 农村土地经营政策  第一节 农村土地经营  第二节 家庭土地承包  第三节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第二章 促进农民增收政策  第一节 我国农民收入问题探究  第二节 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节 加入WTO后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第三章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策  第一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文件  第二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探讨  第三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义 第四章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政策  第一节 我国农民工权益的理论定位分析  第二节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解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建议第四篇 农村生态环境 第一章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农村生态与农业环境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环境  第三节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 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农村及其发展  当今世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农业和农村是工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摇篮,农村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农村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过程,作为本书的第一部分,现以专题的形式介绍农村的发展、经营、规划等内容,旨在通过各项专题,从各种视角透视农村社会。本章将对我国的农村发展进行探讨。  一、农村概述  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相对于城市的称谓,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具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  农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盼本质差别将消失。与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现在的农村同城市相比其特点:①人口稀少,居民点分散在农业生产的环境之中,具有田园风光;②家族聚居的现象较为明显;③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规定的农村统计口径有听不同:例如:美国1950年以前规定,凡是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没有组织成自治单位的居住地就算农村:1950年以后规定,不论其是否组织成自治单位,凡人口在2500人以下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1500人以下的地区及城市郊区都算作农村;欧洲各国一般以居住地在2000人以下者为农村。但中国没有直接规定“农村”这一统计指标的口径,仅规定了“市镇总人口”和“乡村总人口”这两个人口统计指标。国家统计局解释,“市镇总人口”指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乡村总人口”指县(不含镇)内全部人口。其中。“市”是指经国家规定成立“市”建制的城市;“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  二、我国农村发展概述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靠采集、渔猎为生,逐水草、居巢穴,无所谓村落。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约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耕种土地、照管作物、饲养畜禽等生产活动,人类开始定居下来,这时就出现了最早的村落。原始村落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部落的聚居之地,实行原始公有制,按自然分工进行生产活动,平均分配。至原始社会末期,交换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方便、位置适中的村落中,出现了集市。  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相继从农业中分立出来。在一些大的村落中,手工业者集中,商业集中,形成永久性市场。这些地方。逐步演变成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财产的安全、政权的巩固,则修筑城堡等,逐渐出现了城市。大商人、大奴隶主、官吏聚居在城市;奴隶、个体小农、少数小奴隶主则居住在农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型农民培训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