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郝崇书  页数:285  
Tag标签:无  

前言

镌刻在丰饶大地上的改革履迹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这些作品,浸润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大地的泥土芬芳,书写了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无比辉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令人为之自豪,令人为之骄傲!当前已经推出的作品由小说、散文、诗歌、故事、戏剧、书画等组成,堪称体裁多样。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是新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生动写真,是当代农民鲜活形象的人物图谱。通过这些农民作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60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清晰走向,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集中出版的意义就不容小觑。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是当代农民反映新中国农村辉煌历程、扫描农村全面跃进历史、倾诉自己人生体验的作品,视角独特,意义不凡。60年来的新中国成就,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30多年的改革风云,书写了一个民族凤凰涅榘的整体记忆;13亿人口大国横空出世的进步嬗变,其对人类贡献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尤其是它镌刻在丰饶沃土、广袤农村的改革履迹,更让我们叹为观止。今天,这些农民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巨变的现实——从北国的山村到南国的水乡,从西部的黄土高坡到东部的新兴市镇,新中国的建立使苦难落后的农村换了人间,新一代的农民正英姿勃发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作品还让我们理解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艰难进程,改革开放的深度内涵。面对这些,农民作家们怎能不将激情诉诸笔墨,用多种文学体裁来言说自己的喜悦,勾画自己的憧憬,抒发自己的感喟,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高兴地说,这些作品正是他们——历史见证者参与者的农民作家自己的切身感受。不仅如此,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表现自己独特审美追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佳作,风格是质朴的,文本是厚重的。作者特殊的精神站住和农村丰富的文学资源,彰显出农民创作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作品自然流露出的乡土色彩,朴素乡音、独特方言的恰当运用,也是这些作品的一个亮点。“情系农家,共创文明”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非常动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翼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的这些作者,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农民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只有农民作者队伍壮大了,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可能持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绵绵不绝的文化原动力。而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则是专业作家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本次活动中,许多作家和农民作者结成帮扶对子,热心辅导农民作者的创作。这既提升了农民作者的文学水准,又使作家自身获取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创作的艺术灵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实现牵手双赢。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添一份力量,中国作家协会还将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中国社会出版社大力发现、培育、扶持农民作者,出版百部农民作品,为新农村建设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一件意义非凡之举措。因此,我很高兴地应邀为之作序,更看重这些农民的作品本身即是镌刻在农村丰饶大地上的改革履迹。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在西柏坡这个小小的山村院落里,毛泽东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筹划了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计划,缔造了伟大的新中国。

作者简介

郝崇书
女,1953年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在平山高中教师培训班毕业后,任教15年。1990年到古月镇搞文秘工作,1995年回家务农,潜心创作。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90年起开始在省、市、县的报纸、刊物上发表通讯、散文、诗歌50余篇,约10余万字。先后出版纪实小说《七月流火》和传记文学《共产党之歌》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理想的总指挥部第二章  现在有多少事情要做哟第三章  醉了的夏季第四章  心系农民的命根子第五章  一颦一笑却为何第六章  你每天工作不能超过四小时第七章  这些夫人们啊第八章  枝枝叶叶总关情第九章  首战东北对我们最为有利第十章  东北打华北牵第十一章  我们说要为人民服务嘛第十二章  用智慧战胜最后的黑暗第十三章  战友第十四章  九月会议第十五章  必须是人民的楷模第十六章  领袖和警卫员、马夫第十七章  此处欢乐彼处忧第十八章  先打锦州封闭蒋军在关外第十九章  打锦州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第二十章  关门打狗解放全东北第二十一章  檄文退敌十万兵第二十二章  夺中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第二十三章  中间突破分头歼敌第二十四章  揭穿假和谈,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十五章  取平津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方针第二十六章  斩头去尾和平解放北平第二十七章  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第二十八章  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第二十九章  历史的丰碑第三十章  跳出周期率,不当李白成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悠长、委婉。优美的歌声随着回音传得很远,不一会儿,这道梁,那条沟,山上,山下都唱起来……几群鸟儿刚刚闹过了三月的鸟信,为了赶上五月的麦信,早已在茂盛的树林里垒好了窝。此时,它们挺立在烂漫的山花上,一动也不动。好久之后,一只披着黄、白、黑相衬羽毛的鸟儿才亮亮地“啾啾”了几声,立即就响起一阵扑棱棱的声音。鸟儿们飞起来了,它们一边飞,一边“来了,来了,来了;东方红了,东方红了”地欢叫着。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充满诗情画意的初夏啊!而这一天的阳光是多么灿烂,天气又是多么的风和日丽!就在这一天,太行山东麓奔驰着一辆半旧的中型吉普车。这辆吉普车忽而在折叠回旋的山路上奔驰,忽而在河沟峡谷中穿梭,渐渐驰入了平山县境内。“周西林,我们快到西柏坡了吧?”坐在车里的毛泽东轻声问司机。刚才,他听到山梁上一阵阵的平山民歌就很激动。这使他想起了淳朴、高亢、悠长,反映劳动人民劳动、爱情的陕北《信天游》。陕北的《信天游》他听了13年,对《信天游。》的感情是很深的,难忘的。今天在他耳边萦绕的这首平山民歌《走山梁》呢?它唱出了平山县的地理特征,唱出了人民的苦难、辛酸的生活,也唱出了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性格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毛泽东听着,心海涌起一层一层激越的波涛。他微微闭着眼,半仰着头,自己的感情也融进了这首民歌里。时间过了很长,他慢慢睁开眼,吮吮有些干裂的嘴唇,动了一下身体。他真想命令司机停住车,去和那些人们聊一聊,了解一下平山县乡亲们土改后的生活情况。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也不能这样做。因为他急于赶到平山县的西柏坡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会合,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情!现在,他望着路旁苍翠欲滴的山峰,更显出激动。“快到了!主席,前面的路更不好走,您坐好!”周西林娴熟地转动着方向盘,关切地看了看毛泽东,又紧张地注视着前方。拐过一个“之”字形的急弯,走向一段较平缓的路,他轻松地呼出一口气,“主席,再拐几个大弯,上几个陡坡就到了。”“噢,还要走一阵子哟!”毛泽东坐直了随车摇晃的身体,望了一眼周西林,用商量的口吻说,“周西林,你能不能再开快一点儿?他们一定在等着我,我也想早点儿见到他们。当然嘛,这也只能是个建议。”“不行的,主席。”周西林理解毛泽东此时的心情,但他还是掌握着车的速度,稳稳地转动着方向盘,尽量使车子减少摇晃和颠簸。拐弯、爬坡,一路颠簸,吉普车终于驶进了西柏坡。这一天是1948年5月26日。“周西林,快停车,他们已经来接我喽!”车一驶进村口,毛泽东就看到了路边站着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任弼时,忙对周西林说。同时,他的一只手也伸向了车门。车一停,毛泽东马上打开车门,跳下来,迈着大步向等候着他的人们走过去。“主席好!”几个人迎着毛泽东走过来,都伸出了手。“大家好!”毛泽东握住他们的手,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我们又会合喽!”毛泽东是从阜平县的花山赶来的。他和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并且领导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开展,共371天,行程1000多公里,经过了12个县境内的38个村镇。转战陕北艰苦的任务完成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阶段。为了直接掌握全国各个战场的情况,进而指挥作战;为了五大书记在一起,共同研究和决策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于1948年3月21日率领中央机关开始东移。东渡黄河之后,他们走出了晋绥线,穿过晋西北,翻越了五台山,到达了阜平县的城南庄。在那里,中央召开了城南庄会议,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和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先到了西柏坡,和一年前来这里的刘少奇、朱德会合。一个多月后的今天,毛泽东也来了。现在,五大书记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经过了多少艰难和曲折的斗争,经过了多少惊心动魄和生与死的险境,经过了多少惊涛骇浪的考验,他们的手才终于又握在一起的!“主席,先休息吧!”刘少奇望着毛泽东头发上、脸上、身上的一层尘土,关切地说,“一百多里路的颠簸,你已经很累了。”“不累哟!少奇,我先看看咱们的‘家’嘛!”毛泽东轻松地笑了笑,往前走了几步,兴奋地环视村庄的周围。他的面前,滹沱河河水潺潺地流动,不远处的大片芦苇摇曳着绿烟,望不到边的麦田荡漾起一层追逐着一层的淡黄色的波浪。那翠色的稻田,纵横交错的渠水,远近忙于农活的农人,一切都那么宁静祥和……“主席,这就是聂荣臻同志赞誉过的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啊!”一位同志指着前面的大片麦田介绍。“乌克兰”一词是苏联人所说的“大粮仓”。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用“乌克兰”来赞美平山县的这一带是晋察冀边区的“大粮仓”。是啊,八年抗战,这儿的粮食确实保障了晋察冀边区和五台山过来的军队的供给,平山县的“乌克兰”在抗战中是立了功劳的!毛泽东怎么会忘记?当那位同志介绍后,毛泽东点点头:“是哟,这里很美啊!”接着毛泽东向身后望去:好一个向阳的马蹄形状的山弯弯!它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敞开丰满的胸膛,将村庄亲昵地拥抱着。毛泽东转身又向四处望着:村庄的周围最明显的是处处有古柏,就连远一点儿的山上,也有一片一片的古柏。而村庄后面的那座岭上,更是满眼挺拔、翠绿的古柏。起风了,岭上响起海浦浪涛般的声音。这声音带着很强的音符,也许它们在欢呼伟人的到来;这声音带着悠长的韵律,也许它们在向伟人叙述有关它们的那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许久,毛泽东转过身,柔和的目光落在离他不远处的农人身上。“哎呀!这是毛主席,咱们的大救星来了。跟我家墙上的那张像一模一样哇!这是真的吗!”有一位农人惊呼了一声,见众人注目他,又压低了嗓门说,“胙夜里,我梦见一条龙,飞到咱村的上空转了几圈,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了,这是大人物要来的兆头呀!今日,毛主席就真的来了!你们说这梦灵验不灵验?”“毛主席,真的是毛主席?你们快靠边站站,让我好好地瞧一瞧咱们的大救星……”“……”农人们一双双深情的眼睛望着毛泽东。有个老农,向前走了几步,他真想走到毛泽东跟前,和他说几句话,但他还是站住了,他喃喃着:“毛主席,毛主席,我们见到了你哇……”望着这些勤劳、可爱的父老乡亲们,毛泽东仿佛真的回到了家。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几年抗战,平山的老百姓们为八路军作出了多少无私的贡献啊。大革命时期,平山县栗再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于光汉建立起了平山县党组织。接着于光汉、李法庄在霍宾台村成立了平山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32年,于光汉、李谨亭、李法庄、齐计三建立了中共平山县委员会,在第一任县委书记李谨亭的领导下,革命火种撒遍平山县。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平山县第一任抗日县长徐达本和平山县县委书记王昭以及平山县党组织领导人于光汉、李谨亭、栗再温、李法庄、贾一波等在刘澜涛、刘道生的领导下。一次就组织起1500人的“平山团”奔赴抗战最前线。“平山团”英勇作战,多次立下战功,被聂荣臻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1938年7月《新华日报》刊登了《一个不平凡的县》,使平山抗日模范县驰名全国。对这篇报道,毛泽东是知道的。两个月后的一天,他和曾任过平山县县委书记的曹慕尧谈过一次话,对平山县的党组织和革命。斗争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后来,“平山团”进驻延安,担负起保卫中共中央的光荣任务。1944年,晋察冀边区第一次群英会上,救过无数伤病员的支前模范戎冠秀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聂荣臻亲手将一面绣有“子弟兵的母亲”的锦旗赠给了戎冠秀。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柏坡东临华北大平原;西倚巍巍绵长的太行山,距全国各大战场位置适中。现在,毛主席和党中央将要在这儿领导全国人民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要在这儿描绘建立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这小小的西柏坡山村,将来一定会名扬天下!“少奇、总司令,你们选择的这个地方,是个理想的总指挥部哟!”毛泽东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好喽,我们去休息。”

后记

1998年12月1日,天晴而寒。我带着以反映平山县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共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为题材创作的40余万字的纪实小说《七月流火》初稿,到河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面见王大民编辑,请他帮助修改。交谈中,他得知我是平山人,就说平山有西柏坡,党中央、毛主席曾在那里住过,他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毛主席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打败了蒋介石,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描绘出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以及制定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你何不以此重大题材,写一部反映毛主席在西柏坡生活、工作的可读性强的纪实文学作品呢?我说我是个农民,无稳定的收入,写这样大的题材,各种条件都受限制,怕是写不成。王编辑说,你们平山人写西柏坡,人脉、地脉、心脉相通,得天独厚。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你们平山人的历史责任。写这样大的题材,必然有困难,有困难就用西柏坡精神去克服,困难过去就出成果。王编辑富有哲理的话,使我备受鼓舞,当即表态,一定要写出书来。王编辑说,书名暂定为《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以下简称《西本》)。王编辑给县领导写了信,请他们帮助、支持我写书。而《七月流火》暂搁浅。带着任务,憧憬着《西本》的创作蓝图,我告别了王编辑。说起党中央、毛主席当年在西柏坡的经典,虽是片段、朦胧,但并不陌生。我的村与西柏坡隔河(滹沱河)相望,距8里地。自记事起,村里的长者们在农闲时,街里巷外,树荫下面,绘声绘色地讲述毛主席教农民插稻秧,朱德总司令骑马飞跑着一枪能打下几只飞鸟,刘少奇结婚请老乡吃喜糖等等故事,还夹带着近乎神话的传说。我痴迷那些常听常新的故事,并多次产生出我看见故事的幻觉。从儿时到现在的中年,总有一种想法始终萦绕脑际抹之不掉,就是能写一部反映毛主席一代伟人在西柏坡的书,让世人都知道毛主席在西柏坡所做的改变中国命运,改变世界走势的大事。今天,这个想法竟被王编辑所命托,也许是天人合一了吧。创作《西本》的开头一脚,即是收集口碑、书面素材,这是创作的基础。我拿着王编辑的信找到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张大平,说明来意。张书记看信后,爽快地说支持我。我当即提出要到西柏坡纪念馆和西柏坡周边村采访、收集素材。张书记马上开了介绍信,要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乡为我采访、收集素材大开绿灯。县领导的支持,给了我巨大的创作动力。我到了西柏坡纪念馆,馆领导见张书记写的信,热情地说,你需要什么,只要有,一定毫不保留地提供。柏坡乡领导看罢张书记的信,要我吃住在乡里,不收任何费用,并抽出一辆自行车无偿归我穿村走户采访专用。就这样,我初次在柏坡乡走访了当年中直机关所在的十几个村,听到很多有关主人公毛主席的风范事例。少肘存留在脑海里感性的故事,转化为理念的东西。走进纪念馆,我徜徉在十几个展览馆里,请讲解员多次给我讲解图片上的人物情节;寻求伟人人生的价值。13天的收集、采访,伟人的形象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所做的大事由零碎的浅知基本理成主次几条线。初涉收集、采访,收获甚大,但尚缺少与毛主席共事知情人的口碑素材,创作仍显漏缺。我决意进京拜访那些老前辈。而他们大都已位显年高,欲见不易。到京后,听说我为写《西本》而来,无一拒绝者。我三进北京,拜访了付崇碧、王光美、马文瑞、汪东兴、徐达本、李永庆等老前辈及五大书记的部分子女。他们以亲身经历从多角度回忆了当年真实的毛泽东战斗、生活的多彩场面。对我写好《西本》,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采访的收获与生活的困难恰成反比。因1995年从镇上回乡务农写作《七月流火》,已将多年积攒的家资耗尽。为维持生存,借同窗好友资金开了个青春商店。店收甚微,到决定写作《西本》,只能勉强生活下去。进京采访,是背着干粮去的。日间采访完毕,夜里住北京车站候车室或空余地方,热水泡方便面,咸菜就馒头,编织袋就是“床铺”。早春的二月,北京春寒料峭,我和衣而卧,不免寒意袭来。但想着采访的任务,想象着如何写作《西本》,不觉暖意而生,竞御寒不冷。经过三四个月的收集素材、采访,收获颇丰,但仅凭这些,还不能进入创作。写《西本》需大量的文献资料,我没有条件弄到,只有一个笨拙办法,就是用钱买。我借来钱,到石家庄各大书店、图书批发市场,在汗牛充栋的书堆里寻找我需要的书。付出了就有收获。《毛泽东传》、《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周恩来传》、《毛泽东文集》、《胡乔木回忆毛泽东》、《蒋介石传》等二十几本书终于买到。此后,进入创作期。我虽教过初中语文多年及在乡镇上做文秘工作几年,有写作的一些基础,但创作这样大的题材,在我还是先例。写《七月流火》,其主人公高者乃县委书记,《西本》的主人公却是当今一代天骄,稍有不慎,会酿成大错。初时,设章布局,有一种悸怕心理束缚着手脚,总是弄不成。我索性搁笔,学习古今中外的一些名家作品的结构、思路润滋自己。我平素爱读莫应丰作家的《将军吟》,我翻来覆去阅读、琢磨,竞把书角都“磨”损。蒙此书的启发,《西本》的结构布局受益不浅。正式进入创作,时逢炎热的夏季,正是我创作出成果的阶段,如农人春播秋收。但对我这个经济拮据的人来说,连个坐椅都没有,我只有站柜台写作。时间一长,颈椎病加重。一个好友见我写作艰难,到单位搬来他的坐椅送给我,站柜台写作的历史才算结束。1999年冬季来临,写作进入高潮,商店里没有炉火,我没有能御寒挡风的棉衣,冻得瑟索时,我只好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暖和了再接着写。我睡觉的小屋里,靠一小炉火取暖。丈夫每隔5天回家与年迈的婆母做5夜伴。那天早晨,丈夫回到店上,店门未开,呼我不应,忙撬开门__我中煤气已昏迷过去。他匆匆跑到医院,喊来医生,经急救,幸免一死。通过生死一瞬间,我爱生命,更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到农民要写成书当作家,大都必经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痛,必付出常人不能付出的代价,必闯过充满荆棘、险情环生的禁区。2000年的春节后,我满怀信心,把写好的《西本》初稿交给王编辑,他利用节假13看完,认为社里可采用,花山文艺出版社按照出版领袖书的审批要求,进行了长达8个月之久的审批程序。2001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西本》一书。出版书,需资金4万多元,两年多的写作,耗资极多,我除了濒临倒闭的青春商店已一贫如洗,自费出书,我上哪儿弄钱?情急中,我带着与花山文艺出版社签订的合同,坐车直奔县城,一气进人县政府,不顾政府机关人员的盘问及解释,径直奔县长办公室,推门而入,要求县长卢长锁帮我资金,我要出书。卢县长听我叙述了写书的过程后,非常感动,说我是个农民,不挣工资,就敢写这样大的题材,还经受了那么多艰难,真不容易,一定帮我。从采访到写成书,我遇到的困难多的数不清,但都用毅力,用西柏坡精神克服,从未流过一滴泪。而今,听了卢县长的话,经过的甜酸苦涩一齐涌上心头,止不住泪水潸潸而下。那天是傍晚见到卢县长的,走到公路上,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我左拦右截,截住一辆大卡车,坐上车回到了家。晚上后半夜,我发开了高烧,在床上整整躺了两天。《西本》一书终于在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前夕出版,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党员,为她献上了一份淳朴的礼物。有志者,事竞成。这也许是我创作《西本》的切身体会吧。2010年,《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荣幸地进入中国当代百部农民作品选集,并在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这是社会对我的认可,面对这一无上的光荣,我只有更加努力创作。郝崇书2010年7月8日

编辑推荐

《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千里的那个闪电呀百里的雷翻过呀这道梁就见日头万里的那个蓝天呀十里风雨过天晴呀东方红山河的梦想从来就是基于大地的脚印印是高昂的民族魂是过去的坚韧在今日的呈现印是多元的文化石是浓郁的乡情在心里的深远印行走在广袤的大地上是乡间的温暖回归故土的光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