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自由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龙门书局  作者:沈宁  页数:222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有一次,我在丹佛市中心的马路上漫步,无意间看到路边的一栋办公楼的墙上,刻了一行英文字,译作中文就是:楼房构造一座城镇(town),人民建设一个城市(city)。于是我想,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国家岂不也是同样。  国家不是指一片土地,不是密布的街道,也非林立的高楼,更非高高在上的政府。国家是土地的开垦者,是街道上行走着的百姓,是出入高楼的男女,是选择政府的大众。国家就是人民。  了解一个国家,不是看看那块土地、走走那些街道、住住那些高楼就能够做到的。了解一个国家,必须要了解那些土地开垦者的辛劳往事,那些在街道上行走着的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些出入高楼的普通男女的喜怒哀乐,那些选择政府的大众的意愿和感情。  这三本书所想写的,就是美国人,以及他们如何构造那个国家。  小时候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个盲人听说来了一头大象,就赶过去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第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牙齿,说大象就像棵大萝卜;第二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说大象就像个大蒲扇;第三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说大象就像根大柱子;第四个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大象不过像条草绳。  一个国家比一头大象复杂得多,若要全面、准确、透彻地了解美国,非常困难。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种族、多文化交互融合,需要细心分辨。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政府结构、司法制度、社会意识、教育体系,都与中国完全不同。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各级政府对金融环境、工商农牧等的市场调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全民选举、市民决策、做官服役,不在其中无法想象。美国是一个自由国家,谁都可以随时讲出自己想讲的话,谁都必须尊重别人讲出的话。  我写这三本书,并非要写成美国百科大全,也没想编美国社会历史文化教科书,更不敢试图做有关美国的学术论著。在这三本书里,我只就自己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一些个人经验,以及经过阅读、观察、访问等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做稍许的归纳和总结。既然是个人所见所闻,不免只是盲人摸象、挂一漏万,也不见得完全客观,甚至可能不够准确,经不住求全责备,不过一家之言而已。  古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只选择听取一种声音,只选择听取自己愿意听取的意见,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都不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事物的真相。美国总有一大批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夜以继日地严厉批评自己的国家和政府。美国社会存在许多问题:医疗保险制度不公平、汽油价格不断攀升、政治体制充满漏洞、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等。虽然如此,但我常想,美国从殖民地独立至今短短三百年,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其经验、其教训、其错误,总还是有些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至少是不容无视或者忽视的。特别是对于立志要把自己国家建设成世界强国的中国人,更加应该能够感觉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吧。  沈宁  2012年5月于落基山脚

内容概要

  沈宁先生移民美国三十年,女儿大学毕业,儿子进了高中,自己也做过多所学校的老师,亲历美国教育。全书共分五辑:俯瞰美国教育、美利坚的“花朵”、美国家长的喜和怕、那些美国人教给你的、美国大学掠影。作者认为,美国学校不强求学生各科全优,不拘泥传统常规,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兴趣和课程,发挥创造性去学习,提升独立思维能力。从积极角度来看,凡此种种,并非放任,而是培育自由。

作者简介

  沈宁
  蒋介石文胆陶希圣之外孙,民主人士沈钧儒之侄子,著名翻译家沈苏儒之子。美籍华人,曾任“美国之音”新闻主播、美国联邦空军军官学院教官。先后出版了《美国十五年》、《战争地带》、《商业眼》、《美军教官笔记》、《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长篇小说《百世门风》、《刀口上的贵族》(原名《唢呐烟尘》)等。他的作品被誉为是“目前为止新移民文学中表现美国社会最真实、最全面的力作”。
  在海峡两岸各华人报刊,如《十月》、《书屋》、《小说选刊》、《译文》、《东方早报》、《少年儿童研究》、《海外文摘》、《今日中国》,以及香港《明报月刊》、台湾《联合报》、北美《世界日报》等,发表众多随笔散文及小说等作品,并开设专栏,积极推动两岸三地华人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向国内介绍美国社会各种信息。近年在美国丹佛地区,多次获邀为美国地方团体和地方政府做演讲,介绍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增进美国有关机构和美国大众对中国的了解。  

书籍目录

自 序
俯瞰美国教育
北美大陆最早的学校
美国学校二百年
如何评价美国中小学
公立学校和社区的关系
教育不归联邦政府管
谁来管理学校
教师从哪里来
骂声不断的美国统考
美国学校考试的目的
测验天才儿童的标准
再见了,种族歧视
虎妈引发的论争
美利坚的“花朵”
“我知道我要什么”
儿子的一百分作文
学会质疑
“谁认为这个瓶子装满了?”
好玩的作业
“请试试看”
科学家的摇篮
爱动手的美国孩子
一份公立中学的课程表
美国家长的喜和怕
家有神童
要不要进天才班
反叛的青少年
选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管教孩子惹来官司
金钱买不来的快乐
孩子需要尊重
讨价还价
转学的喜乐
忙碌的家长
家长也要做作业
那些美国人教给你的
全社会化的爱心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感动
无所不在的乐趣
高年级学生当领导
辩论上了真法庭
如何做一名绅士
美国大学掠影
高考只是参考分
名牌高中的利弊
美国大学学费昂贵
常青藤名校
选择大学的学问很多
不读名校的成功者
后 记

章节摘录

  前两年夏天,我和家人在美国东部度假旅行的时候,特意到弗吉尼亚的威廉斯堡住了几天。18世纪,威廉斯堡曾经是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大陆最重要的政治中心,而且也在威廉斯堡,北美大陆第一次发生大众反对英国州长的暴动,直到现在,那里每天还都有展现当时动乱的表演,让游客们重温历史。  威廉斯堡保存着许多殖民地的历史遗迹,有州长住宅、议会大厅、法院刑场、铁匠铺、鞋帽店,餐厅里的服务员都穿着古代服装。此外,我还专门去参观了当地的一所大学威廉和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Marv)。现在去看这所大学,当然已经面目全非,不是三百三十多年前的模样。但这所学院是美国第二所最古老的大学——美国成立的第一所大学是哈佛大学。  继承着英国的文化传统,北美的殖民者们刚刚在美洲大陆落了脚,就试图建立起学校来。可是他们的第一次尝试,因为1622年印第安人对英国殖民者的突然攻击和大规模屠杀而失败。而后于1676年,由于弗吉尼亚州长对印第安人采取妥协让步政策,引发殖民者造反,州政府被焚烧,建立大学的计划又一次被拖延。所以威廉和玛丽学院迟至1693年才在威廉斯堡建立起来,延续至今。  该校以当时的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和皇后玛丽二世命名,美国第一任大总统华盛顿在这所学院获得地理测绘员的执照,而具备地图专业技能,对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军事指挥帮助很大。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的五十六位开国元勋之中,有十六位曾是威廉和玛丽学院的学生。美国其他几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门罗、约翰·泰勒,以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美国众议院院长亨利·克莱等,也都是这所学院的毕业生。  站在这所学院的门口,我很感叹。美国民族的历史短暂,但是美国人重视一点一滴保存自己拥有的历史。而且不论其间曾经发生过多少政治动乱,美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教育、传统,都能够完整地继承和延续,从不被任意地割裂或中断。比如这所威廉和玛丽学院,三百三十年后,仍旧站立如初。还有1636年建立的哈佛大学,1701年建立的耶鲁大学,1740年建立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746年建立的普林斯顿大学,1754年建立的哥伦比亚大学,1764年建立的布朗大学,1766年建立的罗格斯大学,1769年建立的达特茅斯学院,都是三百多年薪火不断,至今仍旧傲视群雄。我想,这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一个民族得以强盛的重要原因。  其实,美国殖民地的小学,比威廉和玛丽学院还要建立得更早。美国大陆第一所小学,名叫波士顿拉丁学校,成立于1635年,至今已经三百七十多年。而且这所学校,从一开始建立,就是公立学校,那时所谓公立学校,就是说只要付得起学费,谁都可以去上,并非后来由税收资助的公立学校。最初,这所学校只是一栋两层小房子,每层三个窗,相当简陋。当时波士顿地区上等人家的儿子们,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的开国元勋中,有五人是波士顿拉丁学校的毕业生:亚当斯、富兰克林、汉考克、胡帕、潘恩。  这所学校的大礼堂里有一面墙壁,设立为校友名人录,其中包括亚当斯、伯恩斯坦、菲茨杰拉德、富兰克林、汉考克、胡帕、肯尼迪、马瑟、潘恩、昆西、桑塔亚纳、温斯罗普,等等。这个名人录中,没有一位女性,因为这所波士顿拉丁学校一直是男校,迟至三十四年以前,才开始接受女生,故而至今还没有一位女性毕业生能够达到登上名人榜的成功。眼下,这面著名的墙壁,只剩下一个空间,还可以添加最后一个校友的姓名。校长在迎接新生的会上讲话说:如果你们能够努力学习和工作,你们之中某个的姓名,将有那么一天被刻上这面墙壁。  在这之后,美国各殖民地纷纷立法,规定每个城镇都必须建立学校。作为英国殖民地,17世纪的美国学校,都沿用英国学校教育制度,甚至使用英国学校的课本,直接从英国海运到美国。大多数情况下,不分年龄,学生们聚集在一间教室里,由同一个老师授课。虽然号称是公立学校,但学生并非免费读书,家长仍旧需要交纳学费。到18世纪中期,私立中小学才在各地成立起来,并且逐渐享有学业声誉,得以向所谓常青藤大学输送更多学生。  殖民地时期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只接受男生。直到1767年,新英格兰地区才有了第一所接受女生的小学,而且仍旧是选择性地招生。马萨诸塞州很多有钱人家,控制着当地社会和政治权力,他们不愿意付税资助穷人上学读书。而当时法律规定,不论是否有学龄孩子,家家户户都必须交纳用于资助公立学校的税,结果这些税收都用来资助能进得了学校的有钱人家的儿子们了。  一般而言,那个时期的学校都不大,学习科目集中在希腊文、拉丁文、几何、历史、逻辑、修辞、伦理等,多为讲授和背诵,偶有讨论,没有家庭作业。殖民地时期,人们通常把阅读和写作当做两种不同的技能。就社会而言,男孩子会接受阅读和写作两种教育,因为男人长大之后,需要处理社会事务。而女孩子们,则只需要学习阅读,特别以宗教阅读为主,而不学习写作。所以在殖民地时期,很多女子能够阅读,却不能写作,甚至连签署自己的姓名都做不到,只会画个叉代替。  直到17世纪末期,波士顿才开始印刷出第一批美国学校使用的课本,虽然仍旧是复制英国的课本,但稍加简化,更便于阅读和理解,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其他的材料,更适合居住在北美大陆的殖民者的孩子们学习。所以这批教材课本,在北美各地学校,广受欢迎。在这个基础上,美国本土又发展起更多的教材系列,逐渐脱离了英国教材的影响。概括地说,在美国本土开发出来的英文教材,更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道德体系,与美国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形态相一致。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国内的朋友有想了解美国生活的,非读此系列图书不可。我在美国留居六十余年,看了沈宁的这套书,心头泛起一阵亲切感,特别是政治、经济、教育方面。  ——董鼎山(美国文学大使、国际笔会纽约华文作家笔会会长)    世人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多趋于表面,褒贬之辞多有言过其实之嫌。本书作者以其旅美近三十年之个人经历,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日常衣食住行之生活点滴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平铺直叙,足供欲了解美国软实力人士参考。  ——吴文津(前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    沈宁先生有将近三十年亲眼观察美国和美国人的经验,是一位信得过、文笔优秀的向导和评论员。他对于美国洞察和理解的细致入微,我作为美国出生的美国人,有时也会感到惊讶和钦佩。理解另外一个国家和它的公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书向中国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美国,有助于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善相处。  ——何立强(John Holden,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前中国美商会主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培育自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作者借助多年居于美国的生活经验和培育一对儿女,以及在美国教育系统人任职的经历来书写了美国教育体系的特点,优点缺点皆有涉及,不失为了解美国社会以及美国教育的一个途径,细节很丰富,突出了美国教育中值得借鉴的部分。
  •     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朱家骅先生说的。朱家骅先生是中国学术和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等职。朱家骅先生青年时期留学德国,一九一七年回国,经国学大师沈尹默介绍,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京大学教授。那时候,北京大学总共二十八位教授,朱家骅先生年仅二十四岁,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一九三○年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聘朱家骅先生做南京中央大学第二任校长。
      
      一九三一年我的外祖父陶希圣先生,在中央大学法学院做教授,忽然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先生发来聘书,请他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去任教。于是外祖父写信给中大校长朱家骅先生,提出辞职。
      
      朱校长接信,当晚冒雨,赶至外祖父住所,极力挽留。朱校长说: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他的计划是一步一步充实中央大学的文史两系,已经聘了顾颉刚先生到中大史学系。朱校长希望外祖父继续留在中大,共同努力。外祖父再三解释,对于母校北大的聘约,他没有抵抗力。自己学问还差得很远,愿意回到母校,力求上进。外祖父赞成朱校长的计划,但很惭愧,不能协助,以观其成。
      
      这次会面,这段对话,外祖父曾有逐字逐句的记录。
      
      
      
      朱家骅先生曾留学西洋,见多识广,又任教多年,经验丰富,亦曾主持学政,过关斩将,说出这句话,当经深思熟虑,绝非儿戏。
      
      细想想,确也如此。一说清华,就是理工,乃一九五二年盲目模仿前苏联教育体制,分离文理大学所致。这个错误,遗害至今。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清华重新恢复文史学科,但终于无力扭转清华作为单一理工大学的偏见。
      
      其实清华大学一百年前成立,自文科而始,那时中国尚无理工学科的概念。一九一四年梁启超到校发表演讲,以君子为题,引述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之后清华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现在台湾清华大学,还保持着厚德书院和载物书院的名称。一九二五年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独立为大学,学术空前发展,而当时该校最享盛名的四教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皆文史大师。一九二八年清华创四年制本科教育,设文、法、理三学院。清华增设工学院,是一九三二年的事,比文史学科晚了多年。
      
      我不了解英国大学教育,不知牛津剑桥是怎样的学科设置,有熟悉者,敬请补充。我在美国生活了近三十年,约略所知美国各大学的专业学科设置,多少应着朱家骅先生的那句话。现仅以美国最著名之哈佛、耶鲁、史坦福三所大学为例,算作注解。
      
      本文所议,只是四年本科大学的学科设置,不涉及本科之后的研究院教育。在美国,医科法科,都是研究院课程。大学本科不设医科和法科,只有预科如PreMed或PreLaw。大学本科读了医法预科,并无行医或务法的资格,只是进入医学院和法学院的踏板。美国本科大学可以读商科,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那资格不值什么,还是必须到商学院的研究院,读出工商管理硕士,才能走江湖。所以本文有关大学专业学科设置,不包括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
      
      哈佛大学非常之大,本科加研究院有十五个学院之多,这里只举其最大的本科哈佛学院为例。该学院文理科系的设置,按照英文字母排列:非洲及非洲美国人研究,人类学,天文学,塞尔迪克语文,化学和生化,古典文学,比较文学,地球及行星科学,东亚语言和文明,经济学,英文,德文,政府学,历史,艺术和建筑史,科学史,人类进化生物,语言学,数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音乐,近东语言和文明,有机体与进化生物学,哲学,物理,心理,罗曼语文,斯拉夫语文,社会,南亚研究,统计,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视觉及环境研究,化学和物理生物,环境科学及公众政策,民间传说和神话,历史和文学,文学,神经生物学,宗教研究,社会研究,妇女研究,共四十二个系。其中可列为数理化的系,包括环境科学和心理学在内,有十五个。其它二十七个系,都是文史哲专业,超过数理化专业近一倍。
      
      跟哈佛一样,耶鲁大学也非常之大,共分十八个学院,其中除去文理研究院、法学院、医学院等研究院外,有从事本科教育的耶鲁学院,职业学院,建筑学院,艺术学院,宗教学院,机械及应用科学学院,森林及环境研究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戏剧学院,护士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宗教音乐学院,以及暑期班。仅从学院分布而言,已可看出,文化艺术类居多。
      
      又以耶鲁学院的专业设置为例,按照英文字母排列:非洲美国人研究,非洲研究,农学,人类学,应用数学,应用物理,考古学,建筑学,艺术,天文学,生物,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英国研究,细胞生物学,细胞及分子生理学,化学工程,化学,儿童研究,古典文学,认知科学,比较文学,计算生物及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计算机及数学,计算机及心理学,宗教研究,戏剧,东亚语文,东亚研究,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经济史,经济学,经济及数学,电机,电机及计算机,工程,英文,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研究,伦理政治及经济,民族种族及迁移,欧洲研究,电影研究,森林及环境,法文,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德文,古希腊研究,历史,艺术史,科学史,医学史,人文科学,国际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国际研究,伊斯兰研究,意大利语文,拉丁美洲语文,同性恋研究,语言学,文学,数学,数学及哲学,数学及物理,中世纪研究,微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音乐,近东语文,哲学,物理,物理哲学,政治学,葡萄牙语文,心理学,宗教研究,文艺复兴研究,宗教音乐,斯拉夫语文,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学,南亚研究,西班牙语文,统计学,城市研究,教育学,戏剧研究,妇女研究。总共九十四个专业,其中三十二个专业属于数理化,包括农学和环境学。其余六十二个专业,则都属文史哲学科,比数理化专业多出几乎两倍。
      
      再举史坦福大学为例,除去研究院不算,本科学院有地球科学、教育、工程、人文等几个学院。其中地球科学学院科系有能源工程,环境系统,地理和环境科学,地缘物理学等专业。工程学院则有航空,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电机,管理科学及工程,材料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人文学院科系计有人类学,应用物理,艺术史,生物,化学,古典文学,传媒,比较文学,戏剧,东亚语文,经济,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历史,拉美文化,语言学,数学,音乐,哲学,物理,政治学,心理学,宗教研究,斯拉夫语文,社会学,统计学。上述地球科学和工程两学院的专业,都属工科。而人文学院内,总共二十八个科系,其中六个属于数理化,再加地球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十三个工程专业,共为十九个理工专业,仍不及文史哲专业二十二个之多。
      
      行文至此,仍嫌不足,乃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一所。顾名思义,该校似为单一理工大学,可比国人心目中的清华。那么来看看麻省理工大学的专业设置,按照英文字母排列:航空工程,航空工程及信息技术,非洲研究,美国研究,古代及中世纪研究,人类学,应用国际研究,考古和材料学,建筑学,艺术文化和技术,天文学,生物工程,生物学,大脑及认知科学,化学工程,化学,中文,土木工程,比较传媒研究,计算机科学及工程,计算机科学及分子生物,地球大气及行星科学,东亚研究,经济学,电机及计算机科学,能源研究,工程系统,环境工程,外国语文,法文,德文,历史,建筑史,人文及工程,日文,拉美研究,语言及哲学,文学,管理,材料及工程,数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中东研究,音乐,原子科学及工程,物理,政治学,心理学,公共政策,俄文,科技与社会,城市研究和计划,西班牙文,戏剧,毒理学及环境健康,妇女研究,写作。总共五十八个专业中,二十四个属数理化,其余三十四个属文史哲,理工大学,竟然仍旧是文史哲专业居多。
      
      这些统计,都是从各校网站收集,如有不准确之处,敬请指正。
      
      综上所述,概括而言,可知至少美国各大名校的专业设置,多以文史哲为重,没有单偏理工的。很难想象,如果完全没有文史哲专业,史坦福大学还能算个大学么?也难想象,如果耶鲁大学砍掉文史哲课程,还有什么资格自称常青藤名校?更难想象,如果哈佛的文史哲专业都排末流,哈佛还能在美国大学圈里独占鳌头。就算麻省理工大学,如果离开种类繁多的文史哲课程,恐怕也造就不出许多科技人材来了。
      
      根据一份叫做大学学习评估(CLA)的报告,美国大学期望学生之所学,归纳为三:第一,批判性思维,第二,复杂推理能力,第三,书面写作表达。这三种美国大学学生作为学习总目标而必须具备的基本学业能力,虽然也可通过数理化课程获得某些训练,但很显然,离开完整严格的文史哲课程学习,则绝对不可能成功。所以在美国的大学里,文史哲课程设置,受到特别的重视。
      
      一般而言,美国大学制度,一二年级称作基础教育时段,全部学生必须修满数理化文史哲各科,成绩合格,到三年级才可以进入专业。还有很多特别着重学业教育的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读出一个主专业加一个副专业,才允许毕业,而且明文规定,主专业与副专业不得有学术上的关联,如生物学与动物学就有学业关联。也就是说,以数理化为主专业的学生,最好拿文史哲做副专业,以此迫使学生避免单一学科的偏差。缺少足够的文史哲教育基础,人便与机器无异,纵会使些雕虫小技,胸无造福世界的人文理想,终难成就科学创造。看看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奖者哪国居多,便分出理工教育制度和实践的成败,并知其中道理。
      
      现今美国这种大学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朱家骅先生八十年前讲过的那句话: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那么今日中国的大学,包括校长教授学生们在内,若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个把名副其实的科学家,跻身世界名校之列,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彻底抛弃单走数理化独木桥的错误观念,开始重视起文史哲的教育呢?
      
      (经《随笔》杂志授权转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