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与临床诊断POCT分册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梁国威 等主编  页数:568  

前言

进入21世纪,检验医学飞速发展,检测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新理念必须得到临床应用才能使检验医学不断发展,临床医师只有将诊疗实践与检验医学相结合才能提高学术水平。因此,加强临床实验室与不同临床科室交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工作的结合,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双赢”之举。然而,目前介绍“检验”与“临床”两个学科交叉知识的书籍尚少,为使临床医师更多地了解检验医学的内涵,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正确地分析数据,准确地使用检验报告,也为了使检验科的技术人员有较扎实的临床知识,更好地了解病理状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了解疾病与检验结果的关系,做好分析后的报告确认,并能为临床提出进一步的咨询建议,成为检验科医师和临床医师共同期盼的事情。有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汇集各大医院检验科和临床各科专家的经验和体会,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编写了此套《检验与临床诊断》丛书。本书的编写突出“全面、创新、实用”的特点,力求贯穿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临床诊治与实验技术相结合,国外新技术发展动态与国内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宗旨,使广大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医科大学医疗系和检验系的师生,以及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技术人员、检验医师,可从不同病种、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为15章,第1章分别介绍了POCT的发展与现状、POCT高速发展的基础和展望,并详细地分述了PoCT的检测方法,其中包括方法学原理、方法学优缺点及操作注意事项等。第2章对《即时检验质量和能力的要求》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分别进行了介绍。第3~15章从临床疾病的角度分别对血液系统疾病、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与营养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相关POCT检测项目及毒品的POcT检测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本书适合临床医生和护士、医学检验人员、缉毒检测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简介:丛玉隆,男,1947年生于北京,籍贯山东。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血液病专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前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医学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医学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检验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从事实验诊断学、实验血液学及血液病实验诊断方面的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在各种检验专业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第一作者),主编专著20部,参编8部。在学科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方面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他领导的解放军总医院检验科在2005年首家(大陆)通过医学实验室国际质量IS015189认可。主编的管理类专著《现代医学实验室管理与实践》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后很快被台湾省引进版权,作为大陆和台湾省等华人地区检验学科质量管理的范本加以推广。在国内首创与国际互联网连通.使实验室结果随时进入WHO参考实验室。先后获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近10项。1997年获总后系统优秀教师奖。1999年获中国国际交流基金会颁发的“林宗杨医学教育奖”。荣立三等功2次。梁国威,男,主任医师,现任航天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聘任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检验学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协会临床生化专业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医学参考报检验频道生化检验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1991年毕业于北华大学医学检验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硕士学位。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专业特长为临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性疾病的生化和分子诊断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1项研究课题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王新华,女,副主任技师,中共党员,现任航天中心医院检验科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诊断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起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担任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长期从事血液学检验工作,自2003年始,师从于北大医院王建中教授,进行血小板方面的研究,发现了多种绿叶蔬菜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这对于改变生活饮食习惯来降低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作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篇,其中《部分蔬菜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初步研究》荣获2007年全国中青年检验会议优秀奖。

书籍目录

第1章  概述  第一节  POCT的发展与现状    一、POCT的概念    二、POCT发展史  第二节  POCT高速发展的基础与展望    一、健康理念的转变促使POCT的发展    二、医疗体制改革需要POCT的发展    三、急救医学的发展带动了POCT的发展    四、先进的检验技术推动POCT的发展    五、展望  第三节  POCT的检测方法    一、干化学技术    二、免疫金标记技术    三、荧光免疫技术    四、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    五、生物传感器    六、生物芯片    七、红外和远红外分光光度技术第2章  质量管理第3章  血液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第4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第5章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第6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第7章  泌尿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第9章  代谢与营养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第10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第11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第12章  内分泌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第13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第14章  肿瘤标志物的实验室检查第15章  毒品的检测

章节摘录

插图:与前两代生物传感器相比,直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既不需要氧分子,也不需要化学介体分子作为电子传递体,通常还不需要固定化载体,而是将酶分子直接吸附固定到电极表面,使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与电极直接“交流”,能够更快地进行电子传递,从而使酶电极生物传感器的响应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真正成为“无试剂分析”。基于直接电子传递的生物传感器已经研制成功,但是,所报道的生物传感器都不太理想,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这种原理仅限于少数氧化还原酶和氧化还原蛋白,对大部分生物催化剂还不适用。采用适当的修饰膜技术可以使蛋白质结构略微变化而不影响原有的活性,有利于扩大该方法的应用范围。此外,纳米修饰技术、生物模拟分子印迹技术等都有希望成为直接电化学生物传感测定的主流技术。(二)免疫传感器1990年Henry等提出了免疫传感器的概念。免疫传感器技术具有分析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使用简便及成本低等优点。免疫传感器已广泛地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环境监测和食品工业等领域,获得了良好的可检测性。在半抗原测试中,对地高辛和雌二醇的灵敏度(最低检测下限)即达到了纳摩尔级(10-9m01)。

编辑推荐

《检验与临床诊断POCT分册》:检验与临床诊断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检验与临床诊断POCT分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价格虚高,内容太差,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医学书都是这样,劝各位还是买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书吧!
  •   本书条理清晰,讲解清楚,很好!
  •   书本还不错,第二天就松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