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使用一通百通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沈佳 袁荣高  页数:147  字数:159000  

前言

  写作本系列之缘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也越来越长。各种慢性病患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在对慢性病的治疗上,中医有其独到之处,且有很好的疗效。而中医取效的关键之一,就是如何遣方用药。  于当今,中医方剂书可谓琳琅满目,笔者试图通过特别的体例编排来编写本系列丛书,以体现中医的特色所在。由于在中医学习过程中,曾经与四川名家陈潮祖教授有过一次书信往来,陈教授在繁忙的诊疗教学研究工作中,拨冗对笔者诊治的一例病人进行过详细点评,字里行间,殷殷透露出其提携后学的一片苦心。因此,益信其数十年来,反复研究《中医治法与方剂》的用意所在,故借鉴了陈教授对方剂的编排体例,转以五脏阴阳圆运动的形式进行编排,除了常规介绍每首方剂的组成、功效外,重点突出了如何应用,并在所附案例中不惜笔墨,详细介绍。  本书中之附方及加减应用,为便于阐述起见,主要是从方剂药物组成而言,并不完全按照时代变迁的先后顺序阐述。这一点,还请读者朋友注意。  介绍两个病例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病例。  病例一:周某,男,67岁。1998年2月6日初诊。  因恶寒、发热、汗多1天前来就诊。伴头痛,周身骨节酸楚,体温36.7℃。苔薄,舌色正,六脉浮缓。证属太阳中风,表虚营卫不和。治当调和营卫,予仲景桂枝汤原方:  桂枝9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3克,生姜5片,大枣(擘)3枚。2剂。  药后热退,身痛除。余症亦减,惟汗仍多,动则尤甚,苔脉如前,此卫气本虚,再合玉屏风散:  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生姜5片,大枣3枚,生黄芪10克,生白术10克,青防风10克。2剂。  三诊时汗出大减,惟颈项背部有之,头微痛,上方大枣加至5枚,青防风减为6克。考虑“汗为心之液”,加浮小麦15克,既可敛汗,且可养心,以防伤正。再加白芷5克以除头痛。再进2剂,以收全功。  【按】该患者年近七旬,素体较亏,常罹此疾,每发则需静脉给药,多延至十余日方解,而此次仅以6剂中药,即收全功,虽因汗多,加用了玉屏风散,但仲景桂枝汤一方功不可没,且花费甚少,仅数元钱。初诊即投桂枝汤原方,因其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头痛、脉浮缓”,与《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类似,故辨为太阳中风证,服后果效,后再合玉屏风散,及加用浮小麦、白芷,则是随症加减之法。  虽然此例前后凡三诊,用药6剂,得竟全功,但若再作进一步总结的话,其实如果初诊时注意到“汗多”一症,则可据《伤寒论》“漏汗”一证,施以桂枝加附子汤,或许取效更捷。  总之,不管是初诊时施以桂枝汤原方,或是施以桂枝加附子汤,均是将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伤寒论》条文作比照,而直接疏方。此即经方应用的便捷之处。  病例二:张徐某某,女,26岁。2003年10月15日初诊。  自幼即体虚乏力。1995年发现左侧甲状腺囊肿,已手术切除。性素急躁,形瘦头晕,乏力肢倦,动则汗出,畏寒肢冷。口干饮少,每喜凉饮。口中有异味,常感腥臭。食无规律,时有呕吐。食后脘胀堵塞,近两三年来症状加重。大便多溏,数日一行。并有痛经,现经前、经行则痛,经过痛消,痛时较甚。末次月经9月27日。近几天外感经治好转,仍咳,痰黄。舌淡红边有齿印,苔润近水滑,后薄腻;脉细弦,左弱右滑,尺脉尤弱。此乃肝郁肾虚,脾寒胃热,冲任瘀阻,血虚水盛也,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出入:  柴胡12克,桂枝12克,干姜9克,黄芩9克,生牡蛎15克,天花粉9克,当归9克,生白芍9克,川芎6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生白术15克,生石膏30克,半夏9克,吴茱萸3克,生姜4片。7剂。  并嘱以调饮食。药后精神稍好,畏寒略缓,胃脘较适,未呕。解糊状便,日二行。仍咳,痰由黄转白,质稍黏,惟口中异味如故。并诉近几年来每闻烟、辣椒等味,或遇气候变化,会致喷嚏、流清涕。舌淡红边有齿印,苔润水滑,后薄腻,脉细弦。上方参苓甘五味姜辛汤意:  柴胡12克,桂枝12克,干姜9克,黄芩6克,生牡蛎12克,天花粉9克,当归6克,生白芍6克,川芎6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生白术12克,生石膏45克,半夏9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7剂。  10月31日三诊。患者10月28日经水适至,仍出现痛经。近几个月来情绪波动、紧张或激动时均出冷汗。近来饮食已基本规律。药后咳嗽、鼻塞已愈。大便为糊状,日一次,仍畏寒,胃脘嘈杂,口中异味如故,水滑苔消失,脉细弦滑。转以温经汤出入,参柴胡桂枝干姜汤意:  吴茱萸10克,桂枝12克,川芎9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牡丹皮9克,半夏12克,麦冬18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阿胶9克,黄连6克,干姜9克,柴胡12克,白术15克,白及6克。5剂。  药后精神、面色改善,胃脘不适亦改善,口气有减,仍四肢畏寒。诉易掉发,静立站久则有晕倒感,欲吐,舌淡边有齿印,苔润,脉细弦。前方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出入:  吴茱萸12克,当归12克,川芎6克,桂枝9克,赤、白芍(各)12克,牡丹皮6克,半夏12克,麦冬18克,阿胶9克,生姜4片,党参18克,炙甘草6克,黄连6克,白及12克,细辛6克,通草6克。5剂。  患者于2007年5月23日又来就诊。云前症施治后,一直颇安。今年4月后月经淋漓不净,正服避孕药。初以脾不统血治,投补中益气汤加仙鹤草类不应。今诉近2个月来夜间四肢抽搐,舌淡边有齿印,苔润,脉缓欠力。改师四川余国俊法,转以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出入:  炙黄芪30克,当归30克,桑叶10克,山茱萸30克,生龙牡(各)30克,仙鹤草30克,川续断15克,炮姜炭10克,炙甘草6克。7剂。  6月6日再诊时,诉药后诸症明显好转,四肢抽搐亦十去其八。效不更方,再进7剂。  随访1年,愈而未发。  【按】患者为一朋友之女,其诊治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第二阶段是2007年。在第一阶段中,患者症状繁多,病情复杂,可谓内伤杂病,前后凡四诊,处方用药可谓是气血阴阳、虚实寒热面面俱到;第二阶段主要是治疗月经不调,病情似乎相对简单,但也前后三诊,至第二诊时方证才相应。  首诊时用方往往是关键所在,如果效果明显,或者稍有疗效,就可以使患者坚定信心,但这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更多的是在诊治多次后才能摸准疾病的“脾气”。不过,对于较为复杂的病情,可以通过将症状进行分组归类,再进行适当提炼,如此往往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病机,以之制定治法,并选择药方,多会收效。  本例就是这样。经过观察,可以将患者众多的症状归纳为下列几组:①自幼即体虚乏力;1995年发现左侧甲状腺囊肿,已手术切除;乏力肢倦,动则汗出,畏寒肢冷。②性素急躁,形瘦头晕。③口干饮少,每喜凉饮;口中异味,常感腥臭;食无规律,时有呕吐。④食后脘胀堵塞,近两三年来症状加重;大便多溏,数日一行。⑤伴有痛经,现经前、经行则痛,经过痛消,痛时较甚。⑥近几天外感经治好转,仍咳,痰黄。  将症状归纳后,不难发现,第①组症状提示患者自幼体质为气血不足,而畏寒肢冷等更提示了阳气不足。手术除了治病外,往往会损伤机体的元气,尤其是对于体质素亏之人。至于第②组症状,则提示肝气郁滞,阴血不足。第③组症状提示胃中有热,胃气因之不降,时而上逆。第④组症状则提示存在脾虚湿阻。第⑤组症状要结合舌脉分析,多为冲任瘀阻,血虚水盛阳气不运。第⑥组症状为时感外邪,痰热郁肺。最后,再结合舌象与脉象,齿痕舌与水滑苔往往提示阳虚水湿;脉细弦可为肝肾阴虚,左弱者,血虚也,右滑者,肺脾痰湿也,尺脉尤弱者,久病及肾也。  最后,将以上六组症状提示的病机加以联系汇总,可以得出肝郁肾虚、脾寒胃热、冲任瘀阻、血虚水盛这样一个综合病机。患者气血阴阳俱虚,肝脾肾三脏均病,治疗十分不易,经过仔细考虑,从《伤寒论》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治疗。前方既可疏肝,也可温脾;既可调气清热,也可温阳化痰。后方则兼顾养血活血,健脾利湿化饮。这样,两方合用,已经兼顾了病机的大部分,再合用生石膏以清胃热,半夏、生姜以降胃逆,吴茱萸可入冲任,如此基本能适应治疗需要。  至二诊时,症状有所减轻,也证明了所选药方差堪对证,又因喷嚏、流清涕,提示肺寒有饮,故予参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其实是选用了干姜、细辛与五味子,以温肺寒,并借原方之茯苓、半夏、甘草以健脾化饮。三诊时,因经水适至,痛经明显,故转用温经汤以温胞宫,继取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调肝脾,加白及,以护胃黏膜也。四诊时,诸症改善,惟四肢畏寒明显,且诉易掉发,静立站久则有晕倒感,欲吐,因此合用有温经散寒、暖肝和胃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经过以上治疗,患者病情基本得以控制。到第二阶段,以月经淋漓不净来诊,初以脾不统血治,投以大剂补中益气汤加仙鹤草类不应。因其人有夜间四肢抽搐,遂悟应从肝论治,至于选方,则参照四川余国俊的经验,选用高效专方“加减当归补血汤”,施之果效。  从以上两例诊治过程可以看出,中医治疗核心之一就是用方。而用方的方法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点:一是根据方证相应的原则,直接选用经方;二是根据病机特点,进行选方;三是选用高效专方、验方。

内容概要

中医取效的关键之一是如何用方用药。本系列丛书以五脏为框架,以气血为主线,以方引方,以方出药,以方带法,以方讲病,以方述理,带你揭开中医方药神秘的面纱,领略中医药的神奇。本书主要介绍心与小肠常用方药的特点与应用,行文深入浅出,说理生动,并在每方后附有病例,从病例中可见具体用方、用药的思路,适合中医初学者阅读,有一定中医临床经验者亦可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沈佳  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学,研究生学历。从小受家父熏陶,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并略有心得。现为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中医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研究专业委员会(分会)常务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二十年,临床喜用经方,并擅附子、黄芪、大黄、麻黄等为主治疗内科、妇科与皮肤科的疑难病证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主要专注于肿瘤的中医治疗,提倡降温阳、解毒与通腑相结合。
所著《不平凡的中医》一书于2010年出版后,网络好评如潮,由于该书的因缘,这两年也接待了不少外地前来就诊的患者,并通过邮件往来治好了一些外地患者的疾病。还通过邮件与一些中医爱好者进行中医方面的互动,结交了不少中医方面的朋友。该书的续集正在蕴酿中。

书籍目录

第1章 中医理法体系及心与小肠系统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医理法体系简介
第二节 中医学的圆运动
第三节 心与小肠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表现
第四节 心与小肠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2章 胸痹宜通——瓜蒌薤白白酒汤、乌头赤石脂丸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
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乌头赤石脂金匮,蜀椒附子干姜配;
心痛彻背背彻心,心阳欲绝此方回。
第3章 养血祖方——四物汤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
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第4章 活血名方——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第5章 活血利水——当归芍药散
妊娠绞痛势绵绵,三两归芎润且宣;
芍药一斤泽减半,术苓四两妙盘旋。
第6章 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芪归芎,桃红赤芍加地龙;
半身不遂中风证,益气活血经络通。
第7章 审因止血——泻心汤、小蓟饮子、十灰散、补络补管汤、理中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榈随;
二蓟栀黄皆妙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补络补管肺痨医,咳血咯血邪久羁;
山萸龙骨生牡蛎,煎汁冲服汉三七。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
原为脾胃虚寒设,后人衍化许多方。
第8章 心阳宜足——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第9章 动悸结代——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
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第10章 心神不安——天王补心丹、交泰丸、朱砂安神丸、半夏秫米汤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或加菖蒲去五味,心气开通肾气升。
交泰丸将心肾交,引来心火命门烧;
黄连肉桂六一配,失眠怔忡此方保。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
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半夏秫米疗失眠,失眠皆因有浊痰;
浊痰还需此方化,化痰和胃卧不烦。
第11章 神魂不宁——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
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第12章 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第13章 心火下移——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第14章 苦寒清解——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
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第15章 汗为心液——当归六黄汤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
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
第16章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
清热解毒兼活血,脱疽之病此方魁。

编辑推荐

  《中医名方使用一通百通:心与小肠南离火》适合中医初学者阅读,有一定中医临床经验者亦可参考借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名方使用一通百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中医名方使用一通百通.心与小肠南离火
  •   还不错,值得学习的一本书。
  •   仔细入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