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血管急危重症诊治策略.修订版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李小鹰 程友琴  页数:366  字数:450000  

内容概要

本书无内容提要

书籍目录

第1章  心肺复苏
第一节 心源性猝死
第二节 基本生命支持
第三节 高级生命支持
第四节 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与后续生命支持
第2章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第3章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第4章 急性左心衰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左心衰竭的常见临床类型
第5章 心源性休克
第6章 急性右心衰竭
第一节 急性右心心肌梗死引起的右心衰竭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引起的急性右心衰竭
第7章 难治性心力衰竭
第8章 恶性心律失常
第一节 室性心律失常
第二节 房性心律失常
第三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
第四节 房室传导阻滞
第五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第六节 其他类型的恶性心律失常
第9章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第一节 失水
第二节 水过多
第三节 高钾血症
第四节 低钾血症
第五节 低钠血症
第六节 低钙血症
第七节 高钙血症
第八节 高镁血症
第10章 酸碱平衡失常
第一节 代谢性酸中毒
第二节 代谢性碱中毒
第三节 呼吸性酸中毒
第四节 呼吸性碱中毒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
第11章 高血压急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老年高血压急症的救治
第三节 高血压次急症的治疗
第12章 肺动脉栓塞
第13章 急性周围动脉栓塞
第一节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
第二节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
第14章 外周静脉血栓栓塞
第15章 心脏压塞
第16章 心血管介入技术
第一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第二节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第三节 漂浮导管
第四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术前准备
第17章 心脏起搏治疗
第18章 心血管急症并发症
第一节 心源性脑卒中
第二节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的机械通气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合并急性肾衰竭及床旁血液净化治疗
第四节 心血管危重症合并高血糖的处理
第五节 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障碍
第六节 心血管疾病合并消化系统疾病
第七节 心血管疾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
第八节 心血管危重症的营养支持
第19章 重症护理策略
第一节 出入院管理
第二节 危重患者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应急处理
第三节 重症监护仪系统的管理
第四节 危重症患者各种管道的护理
第五节 介入治疗术护理
第六节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呼吸机的管理
第七节 老年肾功能不全连续血液净化的护理
第八节 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九节 各种标本留取的管理
附录A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
附录B 常用操作
附录C 老年心血管危重患者常用检验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附录D 常用心血管系统急救药物的配制及用法

章节摘录

  二、复苏成功的后续生命支持  1.近期治疗目标  (1)提供心肺功能支持,满足组织灌注,特别是大脑的灌注。  (2)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并进行对症治疗。  (3)完善治疗措施,以防止再次发生。  2,复苏后综合征防治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通常会发生心血管和血流动力学紊乱。常见复苏后综合征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相关的血管舒张性休克。自主循环恢复后,可能会发生复苏后综合征的四期变化,产生何种变化取决于机体器官的缺血程度和缺血时间。  (1)第一期: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约50%的复苏后患者,死亡发生在发病后24h内。因为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心血管功能仍处于不稳定状态,12~24h后才可逐渐趋向稳定。由于多部位缺氧造成的微循环功能不全,使有害的酶和自由基迅速释放至脑脊液和血液中,从而使大脑和许多脏器微循环功能异常持续存在。  (2)第二期:多器官功能障碍。复苏后1~3d,心功能和全身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小肠的渗透性增加,细菌移位,易发生脓毒血症。如果同时多个器官均有严重的功能损害,特别是伴有肝脏、胰腺和肾脏的损害,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第三期:衰竭。复苏数天后常发生严重感染,此时患者迅速发展为多脏器衰竭。  (4)第四期:死亡。  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如再灌注失败,再灌注损伤,缺血后代谢产物引起的脑中毒,全身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凝血-纤溶等系统的激活,复苏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此,复苏成功仅仅是复杂治疗过程的开始,复苏时就应想到并在复苏后立即开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年心血管急危重症诊治策略.修订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医务工作者听适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