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遣药处方心得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潘伟达,赖德恩 编著  页数:232  字数:167000  

前言

  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学在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人们对药物性能、用法、用量的认识不断深化,组方配伍经验日益丰富,在煎、服法等方面,历代医家也有许多重要的心得体会。这些心得、经验,在一般教科书中是无法学到的,而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来说,却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为此,我们从丰富的中医文献中整理出各家经验,结合编者心得体会,编写成《名医遣药处方心得》,内容包括用药心得、处方心得、药物的炮制和煎服法、服药反应及药(食)物中毒解救方法和其他等五部分。均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问题。  用药心得部分,在药物性能方面主要强调了六点。一要明确药物气味。张介宾云: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精其气味,识其阴阳,则药味虽多,可得其要矣。二要注意药物体质。石芾南云: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无汁、无油者皆燥。……燥药得天气多,故能治湿;润药得地气多,故能治燥。三要正视药物归经。徐大椿云: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四要了解药物走向。药物性能各有特点,有向上向下、升浮沉降、走左走右、走表走里、走前走后,或走而不守,或守而不走的趋向,其作用有开与合、局部与全身的不同——当然这种走向和作用是相对的。临床实践表明,不同部位的疾病,相应选用不同走向的药物,确可提高疗效。五要从物象寻求药性。此点能体现医者的悟性,有利于选药组方。六要善于采用代用品。这既是为了保护某些可提供药用器官的稀有动物,也是节约药源、减少医疗费用和解决某种药材欠缺问题的要求。  书中并不是泛泛地介绍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而是主要介绍各名家运用某一药物的突出经验;或挖掘某药物的特殊功能,为某类疾病患者解除疾苦;或以某种药与另一种药的巧妙结合(如对药和药组),以治不同性质的疾病和提高临床疗效;或突破某种药常规用量,以治某些沉疴大症。  处方心得部分,包括运用成方体会和自我组方规范。各名家强调运用成方要既原则,又灵活,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善于运用类方,以解决疾病的共性和个性,提高治疗效率;要善于根据临床见症,遵循组方法则,自我组方,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此外,本书还收入总结了各名家很多提高药效的炮制和煎、服方法,以及一些名医有关服药禁忌和服药反应等论述。种种经验,均不可忽视。  继承和发扬我国历代名医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十分必要的。编者不揣冒昧,摘其要而成册,仅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导师余绍源老师和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中医药学会广州分会顾问汤国杰老师在百忙中对本书进行了审阅并赐写序言。在此谨表谢忱。  由于编者学识所限,必然还有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经验未能收集,所整理的文字,错漏之处,敬望读者批评指正是幸。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今名医运用药物的心得,运用成方、类方经验及自我组方的规范,还强调了遣药处方需要注意的药物炮制和煎服法等。本书内容丰富,遣药处方知识齐备,可供中医师临床处方时参考,也可作为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中药学、方剂学的辅助读物。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用药心得     
 一、熟悉药物性能     
  (一)明确药物气味      
  (二)注意药物体质      
  (三)正视药物归经      
  (四)了解药物走向    
  (五)从物象寻求药性     
  (六)善用代用品    
 二、运用药物体会     
  (一)单味药       
  (二)相关药物作用的异同  
  (三)对药      
  (四)药组      
第二部分 处方心得     
 一、成方运用体会       
  (一)重视成方经验     
  (二)善于运用类方      
  (三)运用成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二、自我组方规范       
  (一)注意药性七情      
  (二)遵守组方原则
  (三)重视引经报使
  (四)把握药物用量
  (五)熟悉药物用法
  (六)处方用药大法
  (七)组方用药要谨慎
  (八)组方用药禁忌
第三部分 药物的炮制和煎服法
 一、炮制方法及意义
 二、煎服法
  (一)煎服法综述
  (二)煎法
  (三)服法
第四部分 服药反应及药 (食)物中毒解救方法
  一、服药反应
  二、服药  (食)中毒解救法  
第五部分 其他    
  一、关于“十八反”和“十九畏”   
  二、 《伤寒论》中药物剂量及古今用量关系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脉沉滑,肉食、油腻生冷食则作痛,溏泻而百药不效者,可以试投。但性毒力猛,于老年人、血虚、体弱等患者,不宜轻用。余对此类患者每喜以肉苁蓉、当归之属润肠通便,一般当归15~25克即可奏效。(《吉林省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洪哲明:巴豆峻烈,开通闭塞,攻关拔固,功过牵黄;摧滞逐实,力胜硝戟。洪老常用巴豆7粒,大黄、干姜各25克,研末,米汤为丸,每服2.5~5克。干姜温中,助巴豆以祛寒;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且能制巴豆之毒。三药相伍,力猛效捷,乃消除肠胃积滞、调整肠胃功能的良方。(《吉林省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石膏 王季儒:生石膏辛凉,体重气轻,体重可泻胃热,气轻可解肌表。朱震亨谓其甘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能解肌发汗,上行至头。(《名老中医之路·第三辑》) 柯琴: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伤寒来苏集》) 刘绍勋:《本草备要》云石膏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益气,基本概括了石膏主要功能。我认为,石膏主要功用有三点:辛凉透达,解肌清热,发汗解表。凡是外感表证,只要有热象存在,而且不是脾胃虚寒的人,皆可用之,无不显效。即使热不甚重,亦可用之,并无弊端。外感的治疗大法是解表,解肌是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解表与解肌,临床不能截然分开。生石膏虽为矿物质,但体重而气轻,辛凉开腠,轻而扬之;辛而不燥,甘淡而凉,比辛燥之品稳妥、适用,不过用量要合理,恰到好处。以解肌透表为主,取其气轻和卫,剂量不宜过大;以清热降火为主,取其体重镇慑,剂量必须加倍,否则不能奏效。只要辨证准确,不论胎前产后,无论气血亏虚,还是有汗无汗等症,皆可用之。(《名老中医医话》) 孔伯华: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一般皆谓其味辛凉,实则石膏之味是咸而兼涩;一般皆认为其性大寒,实则石膏之性是凉而微寒。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神农本草经》谓其性微寒,且宜于产乳,主治口干舌焦不能息,是真识石膏者;《金匮》《伤寒》用石膏凡11方,乃从而广之,是真识石膏者。按张仲景之用石膏,是从烦躁、渴、喘、呕四处着眼以为法。如大、小青龙汤治烦躁,白虎加人参汤治烦渴,麻杏石甘汤、越婢加半夏汤治喘,竹叶石膏汤治欲吐,竹皮大丸治呕逆等。石膏一药,遇热证即放胆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能收意外之效,绝无偾事之虞。

编辑推荐

《名医遣药处方心得》中并不是泛泛地介绍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而是主要介绍各名家运用某一药物的突出经验;或挖掘某药物的特殊功能,为某类疾病患者解除疾苦;或以某种药与另一种药的巧妙结合(如对药和药组),以治不同性质的疾病和提高临床疗效;或突破某种药常规用量,以治某些沉疴大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医遣药处方心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集合各家谈,经验十足,就是相对少了些
  •   很多方子辩证都有理有据的,不错~
  •   好书,加深了对药性的认识。
  •   现在没发现有多少现代医书值得看的,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