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作者:南都周刊  页数:273  
Tag标签:无  

前言

   都市进程引领者   星夜兼程的五年,我们终于有机会停歇片刻,梳理过往的一千多个日子——那些饱含创业激情的岁月,那些大江南北探寻真相的记者身影,那些通宵达旦灯火通明的编辑生涯。   做周刊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像作曲家,他的生活在1至7之间循环。一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五十个周期,是五十次涅槃。我们用周期性的艰辛和汗水,为读者奉献一次愉悦的阅读。   五年来,南都周刊经历了从藉藉无名,到偶露峥嵘,直到今天,忝列中国知名新闻周刊的行列,我们’迎来了杂志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机,也愈来愈感受到新媒体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新闻格局的冲击。   所以,南都周刊从创刊之初,就把握一个原则,始终紧跟互联网的发展脉搏,以敏锐敏感的姿态,探寻转型期中国的变革与机遇,挖掘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公民社会建设两大领域中衍生的社会现象、经济趋势、生活潮流。   一本杂志,是一个价值共同体,是共同趣味者的知识平台。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日趋海量和碎片化l的大环境下,新闻杂志并不是像有些人预言的那样,要走向没落,非主流边缘化。恰恰相反,信息的碎片化,导致获取有价值的深度报道的时间成本大为增加,而有独特角度的策划和专业深度的报道,对那些从海量信息沙漠中苏醒过来的现代人来说,是获取有效信息和知识的绿洲。相应的,杂志要提供的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加工,而是常识和知识的深度解读。新闻杂志,是社会高度分工的产物,它以人为本,它依托的是多元文化的社会载体,它承载的是多元价值下的独特立场。它是公民读本,也是中产阶层的价值载体。   南都周刊这四本丛书,是南都周刊价值理念最清晰的展示。   人物篇。杂志以人为本,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一个有号召力的人物,会让杂志变得有吸引力,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会让杂志更显内涵。他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感知变革和体制之痛;他们是行业的弄潮儿,推动中国走向商业文明;他们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焦点人物,在这里读懂传统与变革中探索的中国。他们有共同的身份:公民。你可以看到犀利而有公共情怀的公民韩寒,可以看到身处体制内而时刻思索中国命运的主持人白岩松,还可以看到在争议的房地产行业孤独开炮的商人任志强。公民意识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与这些有独立意识和人格的人有关。   观点篇。如果说人物好比杂志的脸,观点就是一本杂志的身材。一本杂志的价值观,决定它的品质和内涵。南都周刊关注转型期中国的个人自由和权利,关注平等与公正,以全球化视野和推崇市场经济的姿态,推动中国法治和宪政的建设。从常识和逻辑出发,关注法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领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从细节演绎常识的林达,可以看到从电脑量刑谈司法改革的季卫东,还可以看到剖析经济适用房对中国房价影响的茅于轼。观点平衡世界,我们做理性而不激进的洞察者,深刻而不偏激的分析家。   新词篇。这是个新词备出的时代,互联网催生了大量新词和语录的诞生,我们今天见识到的绝大部分广为流传的新词,都发端于互联网,它不仅有当下意义,更有历史意义。南都周刊长期开设新词版,也意在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新词,它记录的是这个囵时代的荒诞与戏谑,它有着看似轻松的外表实则深刻的内涵。它有的来源于公共事件,有的是社会现象的捕捉,有的是网友的戏谑之作。从躲猫猫、俯卧撑,到贾君鹏老婆、杠杆女,背后透射的是当下中国最真实的状态。   生活篇。这里的生活,不只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它是公民的生活,是城市化进程的生活,是法治建设的生活,是食品安全备受威胁的生活。我们从中产万税的报道中,看到中产阶层剪不断,理还乱的税负压力;从食品生化危机的报道中,看到道德失控后的状态;从越南新娘的报道中,看到中国人在婚恋方面观念的嬗变。这是行进中的时代,也是传统遭遇现代的时代,更是发展中产生体制性危机的时代。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失范,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还是中国社会结构性危机的信号?媒体是记录者,是观察家,我们不是裁判,提供事实由读者自己研判。   南都周刊立志成为中国都市进程引领者,从以上四个领域能充分得到阐释。这是我们基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判断,也是有别于其他新闻杂志的定位。我们希望在这条业已开创并始终行进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同道者,能架构一个有共同趣味的媒体平台,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公民社会建设,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   在编辑本丛书过程中,有一长串曾署名南都周刊记者现已在中国各大媒体工作的记者名单,这些曾经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前同事们,感谢你们为南都周刊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南都周刊五年的历程因你们而更精彩,在这条没有止尽的新闻道路上,无论你们身在何处,我们曾在一起,并永远在一起。   《南都周刊》执行主编许庆亮

内容概要

   关注转型期中国的个人自由和权利,关注平等与公正,以全球化视野和推崇市场经济的姿态,推动中国法治和宪政的建设。从常识和逻辑出发,关注法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领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从细节演绎常识的林达,可以从电脑量刑谈司法改革的季卫东,还可以看到剖析经济适用房对中国房价影响的茅于轼。观点平衡世界,我们做理性而不激进的洞察者,深刻而不浅薄的分析家。

作者简介

《南都周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创建于2006年3月。中国新锐城市杂志,都市进程引领者,关注公民社会建设和中国城市化进程。

书籍目录

一 政法笔记电脑量刑,鲁莽的司法尝试 季卫东立法博弈及其“副法”膨胀 王琳劳工立法比工会更有力量 林达香港法官何以“知错不改” 黄广明官员道德是私人领域吗? 干春松卢武铉为什么自杀 尹保云在美国为什么不能圈自家的地 薛涌二 社会观察被“包养”之后 五岳散人为祖先道歉的文明史意义 鄢烈山任志强说的没有错 唐钧戈尔比克林顿更伟大 林达对网络管制的三重质疑 郭巍青“涨”声中贫富分化加剧 肖雪慧中国公共空间的生长点 笑蜀为裸体海滩辩护 方刚官员婚外情经济学分析 任丽倩一袭罩袍蕴含的冲突 邵建网瘾病理化与同志遭遇 赵明德文凭社会的征候 张鸣方舟子与中国关系学 薛涌巴比劝善与中国国情 唐钧印度超越中国,不再是危言 薛涌三 经济学人金融危机幕后老板还会活着 赵鼎新民族企业是个什么东西? 李铁美国没有史玉柱,中国没有乔布斯 MR.CAT夜经济推手 赵明德收入差距真的大了吗 茅于轼比“谁绑架谁”更重要的 匡贤明我们是不是正在失去新的机会 苏小和再说经济适用房会推高房价 茅于轼企业为何有败德行为 李子暘四 文化杂谈一入豪门成病梅 十年砍柴过了二十年,无人来相会 李皖万恶的“恶搞”论 连岳禁播外国动画有什么用? 梁文道谁请白烨做保姆了? 十年砍柴话可以乱说,坟不要乱挖 谭伯牛与其迁都,不如分散首都功能 葛剑雄在网络上说些“人话” 五岳散人鲁迅为什么选择上海 陈丹青山寨文化的山寨理解 郭于华“李白故里”如何才值钱 葛剑雄谁谋害了迈克尔·杰克逊 毕然无品的小品 景凯旋艺术区的维权和城市中小阶级的困境 朱其奥斯卡主旋律“活得有尊严” 长平倒寒,还是倒春寒? 杨早《非诚勿扰》提供的伪真实生活 杨早尊重“低俗”的权利 景凯旋当台湾文茜遇见内地韩寒 安替文化符号“香港”的没落 林奕华走出“魔咒”的张曼玉 林奕华跟车延高谈谈诗 景凯旋五 教育丛谈欣闻北大放悲声 连岳大学的弊根 王晓明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 陈志武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 贺卫方让美国的小学生回答“钱学森之问” 薛涌把北大办成“最穷”的大学 薛涌越考越笨的心理学依据 薛涌用脚对高考的投票 张鸣鲁迅早就从课本里撤走了 杨早

章节摘录

   中国公共空间的生长点   笑蜀   越是大家的事,大家越不管   谈到中国社会的私与公,不妨先讲段我自己的故事。   我在广州一直是租房。原来我住在一个很老旧的居民小区,很脏很乱,也很喧嚣,基本上就是个贫民窟。每次进入小区心情都很糟糕,回到房间就不想再出来,当然就谈不上什么运动啦,健身啦。天长日久,身体状况就有了一些问题。我的朋友们很为我担心,经过他们的游说,我最近搬到了新住处,这是一个花园式的小区,林荫夹道,鸟语花香。虽然现在的房间比原来的小多了,但公共空间的质量,却比原来那个居民小区高得多,所以我的日常生活的品质不仅没有因为住房面积减小而有所下降,反而因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高,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现在只要有时间,我就尽量不待在自己的小房子里,而是到公共空间,尤其是到江边散心,很享受,很满足,做一些简单的健身活动,然后身体状况、精神状况,跟从前都有明显的不同。   我原来那种居住状况,在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传统社区,是很常见的。传统社区的居民,都把心思用于自己的小家,在自己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把小家尽可能装饰得豪华、现代、舒适,尽可能美轮美奂。但是对于家门以外的区域,也就是对于整个公共空间,就漠不关心了,管它怎么脏,怎么乱,怎么吵。自己家搞好了就够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就造成中国社会普遍性的“公地悲剧”。就是越是大家的事,大家越不管。   这当然不是现在才有的状况,而是几千年来一直持续的状况。中国文化中一个致命的弊端就在这里,就是缺乏公共参与,公共关怀,公共精神。大家都远离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就被少数人操纵,被少数人垄断。公共空间本来是人人有份的空间,但因为大家都放弃了,让少数人垄断了,结果公共空间就私有化了,成了少数人的私人地盘,少数人就在那里安营扎寨。你只要进入公共空间,都等于是进入了他们的私人地盘,都得把他们叫大爷,都得给他们留下买路钱,形成雁过拔毛的状态。   只有私人空间,没有公共参与,没有公共精神,因此没有公共空间,中国几千年历史基本上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譬如公共卫生,公共医疗,公共交通,公共财政,公共行政,公共服务,公共治理,整个公共概念,中国历史上基本是找不到的,基本上都是舶来品。我们现在常常说公民社会,但它是建立在公共参与的前提上的,没有公共参与,没有建立在公共参与基础上的公共空间,哪来什么公民社会?   但是,这种持续了几千年的状况,正在逐步改观。新兴住宅小区就是这种改观的一个生动例证。   新兴小区是现代社会的缩微版   现在,但凡是城市的新城区,都是新兴住宅小区占主流。这种新兴住宅小区的特点是什么呢?   首要的特点,就在于产权清晰,即它以私有产权为基础。每套房产属于哪个业主,法律上的关系明明白白。但每个业主拥有的不只是他专有、专用的那套房子,他的房产证上,一般都会特别注明公摊面积,即他专有、专用的那套房子而外,他的私人空间而外,还有一个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属于所有业主,至少在理论上,在法律关系上,大家都可以参与,有了收益都可以分享。   请注意这个公共空间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特别有意思的,它根本区别于我们过去所谓的“公有制”或者说“全民所有制”。过去的所谓的“公有制”或者说“全民所有制”,名义上你是人民中的一分子,那份庞大的财产好像跟你有关系,但实际上你毫无参与的权力,分享的权力。但新兴住宅小区的公共空间或者说公共物业不是这样,它量化到了每个业主的头上,写进了每个业主的产权证里,跟每个业主都发生了实际关系。   这种新兴住宅小区,实际上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一个缩微版,严格的私人产权是它的基本制度。大家都知道现在这种新兴住宅小区常常爆发冲突,不外是业主跟物业公司之间的冲突,业主跟开发商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看起来似乎是消极的,但我认为换个角度看,它本质上其实是积极的。这种冲突爆发的主要原因,都是物业公司或者说开发商侵犯了业主权利,又尤其是侵犯业主的公共空间。物业公司或者说开发商只要侵犯了业主权利,只要侵犯了业主的公共空间,马上就能被发现,就藏不住手脚。为什么?首先是因为法律对产权的界定清清楚楚,没给他们留下多少做手脚的可能。其次是因为公共空间的产权已经量化到每个业主头上,属于人人所有,所以一旦公共空间被侵犯,马上就跟每个业主的切身利益联系了起来,这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业主的权利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地动员业主起来维权。这样的话,侵权者的侵权成本,侵权风险都非常非常高。   像现代住宅小区的这种冲突,过去是根本不能想象的。过去一切都是分配给你的,恩赐给你的,有个房给你住,甚至有张床给你用就不错了,你还闹什么闹。公有产业名义上属于大家,实际上跟每个人都没有关系,所以每个人都不关心。而公共物业这块利益太大,是天底下最大的一份产业,这么大一块实际上是“无主”的产业,无人关心、无人捍卫的产业,对人的诱惑实在太大,谁有权谁都想抢了它。通过垄断权力垄断公共物业,成了致富第一捷径。于是,做什么生意都比不上玩政治,办什么公司都比不上“办政府”,就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在一个产权清晰的国家是不可能有的。产权清晰,产权有保障,想抢也抢不过去,因为公共物业属于每个人所有,量化到了每个人头上,你要抢,就要面对可能是每个人的反对。谁敢冒每个人都反对你的风险呢?、所以,产权清晰的国家,不仅私人产权有保障,公共物业也肯定是有规则的,有秩序的。   私人产权跟公共空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就可以归纳出私人产权跟公共空间的关系了。第一,公共空间的发育,建立在私人产权清晰的基础之上。第二,但是,没有健康发展的公共空间,私人空间也就没有保障。公是为私服务的,公是私的屏障,换句话说,公其实就是私立足的环境。公一旦被侵占,私就没有立足的环境了。公共空间到处都是土匪安营扎寨,去哪都要雁过拔毛,私怎么可能有保障呢?第三,不仅私权为母,公权为果,而且私权为本,公权为用。私权是目的,公权是手段,公权是为私权服务的,不为私权服务,不保障私权,公权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主要就是私权意义上的人权,即个人权利。   两种类型的城市社区,它们实际上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我原来住的那个老旧的小区,它代表了正在过去的中国传统社会,公私不清的那个传统社会,既没有真正的私人产权,也没有真正的公共物业。它基本上就没有公共治理,又脏、又乱、又吵,让人不能安生,不人性化,不适宜人类居住。我现在住的那个新兴小区,则代表了正在发育的现代公民社会。它以严格的私人产权做基础,也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相对完善的公共治理,因此它是有规则的,有秩序的,是人性化的,适宜人类居住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大的突破在哪里?我以为就体现在这里。以物权法的生效为标志,中国的私人产权虽然不能说已经完全确立,但不管这方面的问题有多少,保障私人产权的进程已经正式启动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发育出了一个私有企业主阶层,也发育出了一个中产阶层,比如由私有房产造就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业主阶层。有了私,就有了公。在私人产权制度快速推进的基础上,公共空间也在快速发展,公民社会开始发育。也就是说,公私不分、既没有私也没有公的状况正在终结,私的发育,公私的分野,公私的相辅相成,这样一个正常的历史进程则正在开始。   本文刊登于2007年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观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