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作者:[美] 琳达·格林豪斯  页数:266  译者:何帆  
Tag标签:无  

前言

哈里·布莱克门大法官留给这个国家一份非凡的礼物。1999年,他与世长辞时,距离从最高法院荣休已有5年。去世前,他将生平积蓄的大量私人文献、工作记录,全部捐赠给国会图书馆。5年后,2004年3月24日,根据布莱克门生前遗愿,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了上述收藏:50万份文献,装在1585个纸箱里,列满了600英尺的长架。本书的故事,即源自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布莱克门的生活,以及他在最高法院24年间的工作经历。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传记,也不是对某人司法生涯走马观花式的描述。我没有采访传主的家人或历任法官助理,也不打算解读他的判决意见,或者将之与其他大法官的意见参照比较。我尽可能少地援引了一些二手资料,其中绝大多数是1978年至1994年这16年间,自己陆续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这一时期,我在《纽约时报》从事与最高法院相关事务的报道,与布莱克门的任期恰好重合。其实,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努力从上述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精华,通过布莱克门的儿时日记、个人通信、最高法院的内部备忘录、判决意见初稿,以及一份时长38个钟头的口述录音记录,以尽可能清晰、连贯的方式,记叙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的一生横跨20世纪绝大部分时光,对美国法律,乃至整个社会,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项写作计划开始于2004年1月,距离全部文献向社会公开还有两个月时间,布莱克门的家人希望我能提前接触这批文献,以便为《纽约时报》撰写一组文章。他们之所以允许我先睹为快,是担心文献开放当天,国会图书馆手稿典藏部阅览室会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包括记者在内的众多读者,势必被“罗伊诉韦德案”的初稿所吸引,导致现场秩序混乱。既然如此,不如让我理清头绪,先查阅这些浩瀚翔实、分类细致的材料。2004年3月,我用三篇稿件,完成了报道任务。而本书则是上述写作计划的副产品。在《纽约时报》刊出的一篇短文中,我将踏入阅览室的感受,形容为掉进野兔洞,仿佛迈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现实生活中,我曾用25年时间,悉心观察联邦最高法院的日常运转。但是,当我回到图书馆,着手写作本书时,另一种影像却跃入脑海。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矿坑,贵重金属俯拾皆是,却朝不同方向纵横排列。而我,则是一名矿工,有心采集各种矿藏,却无法面面俱到,惟有选择其中最为珍贵者,一路追寻。1973年的“罗伊诉韦德案”判决,将堕胎视为一项宪法权利,布莱克门代表多数意见方大法官,撰写了这起案件的判决意见,除此之外,他还参与审理了3874起最高法院案件。许多重要案件的意见都由他撰写,内容涉及联邦所得税法、印第安法、反垄断法,以及关于法庭科学证据的各类争议。许多学者希望借助哈里·布莱克门收藏的各类文档,诠释不同领域的法律。也有人试图据此研究最高法院历史上的诸多问题。比如,《布法罗法律评论》就刊登了华盛顿大学的南希·斯托特教授的一篇文章,她通过布莱克门的文献,考察了最高法院筛选联邦税法类案件的方式。华盛顿大学另一位教授李·爱泼斯坦,则在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研发了一套法官助理选案备忘录数据库。那个夏天,我几乎都在图书馆渡过,有一到两天时间,我甚至是布莱克门文献的惟一读者。后来,图书馆职员告诉我,手稿典藏部11000多种馆藏里,布莱克门文献被公众查阅的频率是最高的。所以,当我在这个“矿坑”中工作时,虽有诸多方向、重点可供选择,却仍将那些闪耀着事业之光,足以反映布莱克门伟大人生历程的材料作为首选。我所选择的矿藏,多是堕胎、死刑、性别歧视类案件,以及布莱克门在处理与好友沃伦·伯格的关系时,内心复杂纠结的情绪,后者在1969年至1986年期间,担任美国第15位首席大法官。伯格的文献档案,存放在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的威廉与玛丽学院,得到2026年才能解密。对我和我的下一代人来说,若想了解伯格生平,只能借助布莱克门文献了。这些文献里,包括布莱克门与伯格60多年间的通信记录。两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即使用一部长篇小说,也很难尽述。那些对20世纪后期的最高法院历史感兴趣者,也将求助于布莱克门的收藏,他们与未来世代的诸多访客一样,都应感激哈里·布莱克门留下的礼物。

内容概要

  哈里·布莱克门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长大,与沃伦·伯格儿时即是好友。伯格成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后,推荐布莱克门进入最高法院,两人亲密无间,被并称为“明尼苏达双胞胎”。然而,由于政见相异,布莱克门与伯格最终渐行渐远,直至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布莱克门也从一名保守派人士,成长为自由派大法官的领军人物。《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普利策奖得主琳达·格林豪斯借助布莱克门去世后留下的50万份个人文献,《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翔实叙述了布莱克门与伯格的决裂经过,生动刻画了前者在堕胎、死刑、种族平权等案件中的内心挣扎与立场变化,揭示了一位伟大法官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现任职于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
在《法学家》、《刑事法评论》发表文章多篇,参著《控制洗钱及相关犯罪法律问题研究》、《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1990-2003》。
琳达·格林豪斯(1947-),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士(1968),耶鲁法学院硕士(1978)。在《纽约时报》从事过30年联邦最高法院事务报道(1978-2008),1998年获普利策奖,是美国最杰出的法律记者之一。2008年退休后,她在耶鲁法学院任教,仍为《纽约时报》撰写双周专栏。最新著作是2010年与伊娃·西格尔合著的Before
Roe v.Wade: Voices That Shaped the Abortion Debate Before the
Supreme Court’s Ruling。

书籍目录

丛书序
译者序 人总是在争议中成长
序言:礼物
第一章 从明尼苏达出发
第二章 上诉法院时光
第三章 最高法院“老三号”
第四章 审理“罗伊案”
第五章 渐行渐远渐无书
第六章 大风暴纷至沓来
第七章 死刑反对者
第八章 拯救“罗伊案”
第九章 被神化的“女权斗士”
第十章 华丽谢幕
参考文献说明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这本皮装小册封面上,镶着“Daylogue”这样的生僻字眼,里面包含5年的行事历,一天一页,每页五格,每本售价15美元。这类版式的小册子,适合简洁洗练的记事,而非漫无边际的抒情。它或许是哈里·布莱克门讨来的生日c礼物,又或是他在某个圣诞夜收获的意外惊喜。无论是何缘由,1919年12月30日,布莱克门11岁生日几周后,他开始在这本册子上记事。这事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许多孩子都记日记,日复一日,叙述他们年少时的忧伤与梦想。很快,这些梦想或被实现,或被遗忘。然后,大部分流水账被锁进抽屉,束之高阁。但是,哈里·布莱克门没有中断这一过程。第一篇日记的开头颇为平常:“阳光普照,雪后初融。”接着,他以令人惊叹的翔实笔触,持续记录着日常生活,周遭变化。每页的格数很快捉襟见肘,不够他写,他只好先在册内记上几笔,再用家里的打字机补记每日的所思所想、重要事件。他用数百页篇幅,记叙了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与各种考试鏖战的时光:中学、大学、法学院、联邦法院法官助理招录、律师执业考试。一开始,他在父亲商铺的信笺纸上打字,纸张抬头是“科温·布莱克门,果蔬批发商”。后来,打字纸变成律所用纸。他行文儒雅工整,从不马虎敷衍。透过日记,我们可以读到他的焦虑与满足,他的赛场激情与浪漫冒险,以及“大萧条”期间,父亲的黯然神伤与儿子的憧憬期许。“我成名了。”1936年,他如此写道。这年他28岁,即将成为一家律所的合伙人。“虽然进展缓慢,但该来的终究会来。”此后,日记频率渐渐变低。因为作者的时间,大都耗在各类税法难题与房产争议上,他经常得在办公室挑灯夜战。此时,距离他开始在目记上自说自话,已有17年。17年来,这种独自从未间断。一般来说,只有那些事先预料到,或期望自己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的人,才会持之以恒,勤写日记。但是,这样的推测,还是无法解释布莱克门的所作所为。他的日记,仿佛是受某种内在冲动驱使,试图描述一个充满伤感、疾病、死亡,昏暗而无序的世界。这种冲动,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反复呈现,激励他记下自己听过的音乐会、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24年最高法院大法官生涯中,他持续记下各类“重要大事记”,从孙儿出生到苏联解体,无一遗漏。最后,或许也是这种冲动使然,他决定将所有记录捐给国会图书馆,这些记录可不止判决意见、案件备忘录、官方信函那么简单,还包括高中的亲笔签名簿、法学院的课堂笔记、蜜月期间的旅馆收据和大量日记。为整理、归档布莱克门文献,工作人员用了一年多时间,光目录就有30Q多页,终于使“布莱克门的世界”井然有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1908年11月12日,哈里·布莱克门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纳什维尔市,那是他外婆的家,24年前,布莱克门的母亲也出生在同一间屋子里。他的父母在中央卫斯理学院邂逅,这所学院是密苏里州沃伦顿市一家小型卫理公会派教会学校。婚后第十个月,哈里就出生了。哈里出生前,父母住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但是,那年夏天,父亲科温-曼宁·布莱克门为了自己的批发生意,一直在外奔波,母亲西奥·休吉利·路透·布莱克门只好回娘家待产。路透家族当时正沉浸在丧子之恸中。西奥的哥哥哈里是家族最引以为荣的儿子,一年前刚刚死于肺炎。哈里·路透是位出色的钢琴师,曾在柏林师从于著名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特雷莎·卡瑞诺女士。哈里在与导师赴澳大利亚、新西兰举行音乐会途中,不幸病逝。卡瑞诺女士为此专程赶到纳什维尔,慰问哈里的父母,哀悼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青年。西奥·布莱克门一直没有从哀痛中恢复过来。她决定用哥哥的名字,为自己的新生儿命名,并打算从幼年就培养小哈里学习钢琴。不过,明眼人很快看出,这孩子并没有演奏天赋。虽然他承袭了对音乐的爱好,年轻时即钟爱在合唱团引吭高歌,而且,终其一生都对音乐会保持着浓厚热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本精彩而又令人振奋的书。琳达·格林豪斯不仅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生转变的感人故事,还细致描绘了联邦最高法院的运作内幕。本书注定是一部经典之作。  ——《吉迪恩的号角》、《批评官员的尺度》、《言论的边界》作者安东尼·刘斯美国最优秀的最高法院记者,在书中描绘了一个情感纠结的老男人,以及他那生动迷人的形象。  ——《纽约客》专栏作家、《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者杰弗里·图宾可读性高又充满趣味……格林豪斯从布莱克门的私人文献中,成功提炼出一部动人的叙事作品。  ——《洛杉矶时报》本书典雅而得体,融合了经典的引文、适切的观察,以及精炼的故事。  ——《华盛顿邮报》

编辑推荐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是本精彩而又令人振奋的书。琳达·格林豪斯不仅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生转变的感人故事,还细致描绘了联邦最高法院的运作内幕。《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注定是一部经典之作。美国最优秀的最高法院记者,在书中描绘了一个情感纠结的老男人,以及他那生动迷人的形象。可读性高又充满趣味……格林豪斯从布莱克门的私人文献中,成功提炼出一部动人的叙事作品。《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典雅而得体,融合了经典的引文、适切的观察,以及精炼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2条)

 
 

  •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普利策奖得主琳达•格林豪斯借助布莱克门去世后留下的50万份个人文献,翔实叙述了布莱克门与伯格的决裂经过,生动刻画了前者在堕胎、死刑、种族平权等案件中的内心挣扎与立场变化,揭示了最高法院重大判决的决策内幕。
  •   出来社会久了,越来越知道,要成功就会经历很多磨难,越成功经历的磨难越多,就像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要经历81难才取到真经。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的生平,他应该算是中国社会所谓的成功人。成功的人特质之一就是坚持。从以下可以窥见一角:这事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许多孩子都记日记,日复一日,叙述他们年少时的忧伤与梦想。很快,这些梦想或被实现,或被遗忘。然后,大部分流水账被锁进抽屉,束之高阁。但是,哈里·布莱克门没有中断这一过程。
  •   何帆的法学普及读物一定要买来看的
    其实,看了《九人》《最高法院的兄弟们》《大法官是怎样炼成的》《大法官说了算》中任何一本的读者,都会毫不犹豫的买下这本出版物的
  •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传记都很值得一读。哈里与堕胎是宿命注定的纠结吗?
  •   直到最后我还是容易叫这本书的主人公克莱门特,但我却想不出我这样错误的原因,有哪个名人叫这名?实在想不出。这本书是和《九人》同时买的,所以有点后悔,如果我早早买了九人,相信我不会挑选这本书,虽然这位大法官也举足轻重,虽然他后期也是坚定的自由派,虽然那段时期是美国最高法院自由派的鼎盛时期,但我还是提不起兴趣,可能因为这人缺少了一点让我着迷的因素吧。相反,我喜欢苏特,喜欢他的特立独行和那种壮志难酬的悲壮,以及淡泊名利,甚至我喜欢布雷耶,这都是通过《九人》那本书,可能这本书与《九人》相比的最大不足就是在人性的刻画上很软弱,让我无法平等地看待进而喜欢他,而这对于传记作品可能会是灾难。
  •   原文作者写的非常棒!从浩瀚的资料中精炼出恰到好处的一本传记,精炼的介绍了布莱克门大法官成长、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想法等。翻译也十分流畅,是难得的大法官传记!
  •   看完这本书犹如你就是布莱克门的好友,你了解他的情绪波动,你了解他的思想变化,你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   一窗了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窗户,一部最高法院的“战壕里的历史”(借黄仁宇语)。
  •   了解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必读。
  •   一个大法官的传记,用八卦的方式表达,更容易使个人的魅力用最通俗的方式传到人的心灵,为人接受。其实法官也是人,只是他并非凡人。
  •   从一个人的经历,可以看出整个美国9位大法官的工作,了解到美国的司法最高层次的制度。
    这样类型的书有这一本就够了。
  •   大法官的传记,文笔生动,开卷有益。
  •   每位大法官都是百炼成精。
  •   任命大法官就向是射出的箭,没人知道他会飞向那里。
  •   何帆老师的书一直很赞,翻译和原著都不错
  •   了解美国的法官,美国的法治,值得一看。
  •   何帆的翻译作品,没得说。赶紧买一本吧。
  •   很让人值得观看,,了解一些他们的法律小故事
  •   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学成为显学。但随着深入,政治体制提上日程,宪政和法律,必须研究。所以要有意识,才有办法。
  •   看看国外的法官是怎么行为的。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也算一个借鉴把。2
  •   令人高山仰止的好法官。
  •   中青年法官应该好好读一读,是本好书。
  •   写的比较细致
  •   这是单位组织集体看的书,说实话,我没有选这个,不过这个数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   书很新很好,快递很快
  •   很能培养专业兴趣!
  •   内容很紧凑。
  •   是正版,待发票和发货清单,是就快递太慢
  •   买了好多,慢慢看吧!
  •   好看!译文也好。
  •   值得用心研读的好书
  •   到手,很不错!
  •   本书是大法官布莱克门的传记,但最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当初由首席大法官伯格推荐的他最终与首席大法官分道扬镳,并从保守派转向了自由派。正是由于美国制度对大法官的保障,从而造就了独立自主的法官,也造就了独立自主的司法。
  •   感情很真挚的一本书,不仅介绍了布来克门光辉的大法官生涯,也为了解联邦最高法院提供了一个窗口。值得一读。
  •   不仅讲述了哈里成为一个大法官的心路历程,还通过具体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案件成就了时代的进步。是一本了解美国大法官及法院审判的好书
  •   和九人一起看的,生动地介绍了美国大法官的庭审
  •   我觉得中国有大法官么?需要大法官么?
  •   因为译者才注意到这本书,很适合学法律或已从事法律工作的人
  •   中文译本能写成这样实属不易,好书推荐!
  •   正在阅读中,译者翻译很客观
  •   国度不同,国情不同,所以只能参考。
  •   不因友谊而结党,坚守自己的信念
  •   印刷有点小毛病但是并不影响阅读。
  •   可惜专业性不强,看热闹的成分多一些
  •   引人深思,好书
  •   内容丰富 能学到和感受到一些东西
  •   美帝的体制和我们还是很不一样啊
  •   还行,期待中
  •   一般的人物传记。
  •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书最近出了几本,都是挺有名的著作,不过这本小书还是不可替代。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是还原了很多细节。布莱克门是个一生严谨而又喜欢分类收集的人,从小写过的东西,直到在最高法院中的几乎所有接触过的文本,他都会留下来,形成了一个10多万页的档案,并全部捐献出去。这本书的作者是纽约时报跑最高法院线的记者,应布莱克门家属之约,在档案未开放之前首先完全利用了档案,写出这本书。这本书的很多细节,证实了《最高法院的兄弟们》中的很多内容,确实言之有据。这本书对布莱克门的法律思想还没挖掘多少,而是先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写他的内心纠结,写他与其他几位大法官的意见分歧或是兄弟般的情谊,与伯格从60多年的老朋友如何变成陌路人,写他为判决而不断妥协或坚持,都有实际的档案材料支撑,而且非常有趣,很值得一看。
  •   好的原著,加上强悍的译者,再加上靠谱的出版社和编辑,自然是好书一本。不光法学专业的读者,非专业人士都可以拿来一读,必然会有收获。
  •   身处不自由的人们,才会为了争取自由而活!身处自由中的人们,才会为了保护自由而活!我们是喜欢身处自由的人们,还是喜欢身处不自由而为了自由奋斗的人们!??哈里.布莱克门大法官,一位顺势而为的大法官,他为了争取自由也为了保护自由!这就是法官的责任!你应该好好读读这为伟大法官的平凡思想史!!!一如,房子车子,多么简单多么朴实的想法啊!!?但是为什么人们辛苦一辈子都不能拥有呢???
  •   书很久之前已经读完了。感觉书中的哈里正直勤奋,确实是值得国内的法律界人士学习的。很多美国著名的案例背景,书中都有注解;译者也是法官,所以翻译应该是比较到位的。系列书,所以可以猜到,其他大法官的传记,他们也肯定都是这样的,哈。书的排版印刷装订方面,都很好。
  •   这本书很久之前看的了,细节记不分明了,但对于法律人还是很有意义的
  •   能够了解的东西够多。比另外那边九人好很多。原来资本主义的警察也曾经那么黑(现在的不知道)。。。呵呵。
  •   内容叙述很精彩,感觉翻译很细致,只是有几处有过度翻译之嫌。另外我不赞成其中关于政府的翻译,如翻译为尼克松行政分支,而不是尼克松政府。任何一个现代人都知道政府就是行政机关,法院是司法机关,议会是立法机关。照此翻译司法体系应翻译为伯格司法分支,而不是伯格法院。总之此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有关法律的人物传记。
  •   由于布莱克门大法官留下的资料非常多,而且包括许多细节,相信这本传记的内容真实度很高。但是传记作者并不擅长取舍,把过多不必要的细节牵扯其中,有时一页纸里牵扯数个案件,读到后面再次出现同样案件名称时往往已经完全不记得是个什么案子了。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总让我感觉作者在写穿插着细节的摘要,篇幅太紧。最让我失望的一点是,对于这样一位备受争议的资深大法官,传记作者竟然完全没有自己的看法,而是完全站在大法官的一方。总体来说,与《批评官员的尺度》相比(2本书译者相同,翻译因素忽略),这本书只能给及格分。ps: 225页脚注中出现了瑕疵——“威廉? 道格拉斯”
  •   了解美国宪政的一本书,对宪政有兴趣的可以一看
  •   作为美国政治体系三权分立其中的一角,司法权是其中很重要一环,而最高院的法官又代表着着美国的司法体系的动向,看完这本书,首先是对美国的司法体系有一定了解,对九大法官也增加了一定了解。
  •   看过之后,对于宪政、对于司法独立,有了新的认识。
  •   总是这么平实,又引人入胜。
  •   传记类书籍的畅销是有原因的,人们总能在别人的人生中得到激励或者教训,免得自己误入歧途或者多费周折。同时在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里,会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他所在的行业究竟是怎样的状况。
  •   超级喜欢这位大法官。书写得很好,翻译也很好,没有晦涩的感觉。纸张还不错。这套书都不错。
  •   书籍外观全新,装帧不错,翻译水平高
  •   我能看进去的传记类,居然是法律行业的。
  •   法科学生必备
  •   是正版的,价格不错
  •   走近大法官
  •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
  •   被标题吸引的
  •   这本书我很喜欢 很受启发
  •   何帆这一系列图书帮助我们了解真正的民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