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谋略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作者:周正舒,孙家俊 著  页数:244  

前言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晚期宋国蒙城(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的历史资料不多,生卒年月更难确切考定。最早记载庄子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上说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据此考定其生卒年代大致为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    庄子曾做过蒙城的小官(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他一生居处陋巷,清贫无积,身穿粗布衣,有时甚至还靠借粮度日,但不辍著述和教学之务。    庄子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那时周王朝已名存实亡,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复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继儒、墨两家之争之后,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借助社会的动荡阐述各自的政治主张和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作为思想家的庄子,目光敏锐、博学纵览,深通各家学说,而且身居卑微,不慕富贵,嘲讽权势,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风格和学术体系。    庄子的思想主要汇集于《庄子》一书,共十余万言,现存33篇。就思想内容而言,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既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某些基本特征和内容的最早的观念根源。而就写作特点而言,却独具特色,它常用寓言故事,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形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全书有100多个寓言,而每个寓言后面都包融着一个深邃的哲理和智谋。书中之语言更是跌宕起伏、情感丰富,甜酸苦辣、嬉笑怒骂一应俱全。许许多多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既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又是智慧的凝聚与闪现。至今不少语言材料还活跃在成语之中,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宝贵财富。如“朝三暮四”、“运斤成风”、“望洋兴叹”、“贻笑大方”、“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吐故纳新”、“得意忘言”、“摇舌鼓唇”、“大相径庭”、“庖丁解牛”、“坎井之蛙”、“鸡鸣狗吠”、“每况愈下”、“越俎代庖”,等等,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过人智慧,也是他对汉语文学的一大贡献。总之,《庄子》无论就文学美质,还是蕴涵的深邃思想内容,都无愧为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本书的主旨不是研究《庄子》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也无意对庄子及《庄子》的整体思想作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而意在以其总体思想、内涵为基准,从谋略、智慧的角度探视庄子思想中的有关内容,围绕谋略这一主线,总结庄子及《庄子》对人们社会实践及人类文明的贡献。    谋略,宏观地看,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方面看,它对于人生旅程的修养、交往、处世、谋事也是不可或缺的武器。即是说,大到庙堂之上国家政略、战略的制定,小到市井之间人际的频繁交往,莫不与谋略紧密相关。且不说孙子的用兵谋略曾在统军和作战上发挥的巨大力量,就是儒家鼻祖孔子倡导的“文治武功”、“刚柔并济”、“小不忍则乱大谋”、“三纲五常”,亦曾给社会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庄子虽不官不僚,也不运动社会,只躲在陋巷破屋,却一天也没有放弃批评显贵的儒家,抨击污浊的社会,追求精神的自由,无论是在政治思想、精神修养,还是交往处事、逻辑思辨方面,都表现出深邃的谋略思想,有许多实用性、操作性极强的智谋手段。如他主张“无为而治”、“为政勿卤莽,治民勿灭裂”,倡导“行止在我,穷通皆乐”、“平易恬淡,忧患则不能入”,劝诫“君子之交淡若水”、“以天道交,不以利合”,还有“物有其理,以一治万”,“无用之用”的辩证思考等等都是思想十分深邃、内涵极其丰富的谋略思想与手段,不仅展示了庄子的睿智,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后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庄子的思想是一个坚硬的、但是有益的果实,它行文诡谲、立意玄奥,十分难啃。尽管我们为本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因作者之孤陋,其局限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庄子·秋水》篇中有一则寓言,描写海神教训孤陋寡闻的河神说:“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我等曲士,犹井底之蛙,突临大海,目不暇接,挂一漏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敬请读者原谅。

内容概要

  《谋略纵横系列·庄子谋略:虚静恬淡》的主旨不是研究《庄子》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也无意对庄子及《庄子》的整体思想作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而意在以其总体思想、内涵为基准,从谋略、智慧的角度探视庄子思想中的有关内容,围绕谋略这一主线,总结庄子及《庄子》对人们社会实践及人类文明的贡献。

书籍目录

一、为政篇1.无为,天下大治2.帝王无为,臣下有为3.各正其位,治之美;各离其位,乱则生4.以德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5.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6.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7.礼仪法度,应时而变8.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9.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10.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11.不一其能,不同其事12.不以贵贱论人才    二、  修养篇13.行止在我,穷通皆乐14.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15.不以物丧己,不为俗失性16.虚己游世乐逍遥17.平易恬淡,忧患则不能人18.知足常乐,终身不羞19.名为公器,不可多取20.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21.灵台有恃22.骄奢淫逸必毁,忍奢节欲方成23.执两而中24.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25.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三、处事篇26.君子之交淡若水27.人其俗,从其令28.应以天道合,不以私利交29.形莫若缘,情莫若率30.就不欲人,和不欲出31.久与贤人处则无过32.自责则宁,相责则争33.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34.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35.踌躇以兴事3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37.大巧若拙38.不精不诚,不能动人39.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四、哲理篇40.超然待生死41.虚怀若谷,乃成大器42.新故相除,生生不息43.丘山积卑而为高44.满招损,谦受益45.别宥解蔽,勿执一端46.无用之用47.唇齿相依48.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49.乘风而图南50.以舍求取,以不知求知51.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52.大道不称,大辩不言53.既要鹄之白,又容乌之黑54.安危相易,居安思危,临危知安55.物有其理,以一治万

章节摘录

6.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庄子·天道》    庄子指出:自然规律的运行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统治的规律也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天下百姓归顺;思想修养臻于圣明的人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和主张也不曾中断和停留,所以四海之内人人顺心折服。    自然中的大千世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以及人类的历史长河,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不变只是相对的。庄子曾指出“天有六极五常,顺之则治,逆之则凶”,告诫治国者必须尊重治国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事业兴旺。在这里又进一步以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昭示执政者一条治国之要柄:变则通,通则久。即随着情况的变化,形势的发展,统治的方式、策略也应随之而变。只有如此,才能符合民众的愿望,招来百姓依顺。他不仅把如何尊重规律、顺应规律推进了一步,而且以客观规律不停地变化,提示治国者不应死背教条,墨守成规,而要善于变通,确实符合治国的实际。    中国历代王朝中的开明皇帝,其成功之秘诀无一例外不是慎于度势、勤于变通者,一部中国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变法的历史,不论是由“创业”向“守成”的转换,还是相对处在“创业”和“守成”的独立过程中,都要不断变“道”。秦孝公用商鞅变去,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元世祖忽必烈的“祖述变通”,还有清末光绪帝支持的“戊戌变法”,都在历史上起到过巨大作用。不思变通,因循旧章旧制所带来的往往是国败民弱。下面我们仅举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一例。    赵国本是一个大国、强国,可是到赵武灵王继位时却是一个国势衰微常受北方胡人骑兵部队欺凌的弱国。于是赵武灵王继位后,决心学习各国的长处,改革本国不适应新形势的旧制度,扎扎实实地壮大自己的力量。需要改革的东西很多,该先从哪里改起呢?赵武灵王决定召集全体大臣,共同讨论,然后再定。    公元前307年,一天,赵武灵王在信宫召集了肥义楼缓、公子成等重要大臣,开了五天大会,专门讨论改革图强之事。会上有的拥护改革,有的不赞成改革,有的持怀疑观望态度。赵武灵王见大家看法尚不一致,就没有急于作出决定。    赵武灵王为了摸清情况,决定微服私访。他没有告诉任何大臣,也没有带任何护卫和随从,一个人几乎走遍了赵国各地。他在北面一带边境线上,待的时间较长。他到山中防哨,细致地了解了前线的防守情况。一天,他登上高山,正观察间,见北面林胡的一支骑兵像一股旋风般地卷来。胡兵一个个坐在战马上。战马膘肥体壮,行动迅疾,左冲右突,十分灵活。胡兵都穿着轻便的服装,背插大刀,腰悬箭壶,风驰电掣般地往自己的领域攻来,自己的边疆守卫军队接到报警的信号,急忙吹起号角,集合队伍迎击。而守边部队的装备都是战车,他们慌慌张张套好车、排好阵,就费了好长时间。因为战车都有严格的规定,每辆车前要配齐三个甲士,中间的一员驾车;右面的一员手持弓箭军器,任务是打击敌人;左面的一员称为车右,通常选择力气大的人担任,他手拿戈,但主要负责在险要地带下来推车,以防不测。每车的后面一般配有七十二员步兵,出击时常常要布好方阵,而且从士兵到官长,都还穿着古制规定的宽袍大褂,这整套装备,既烦琐,又笨重,尤其在山区作战,更显得不相适应。赵国这边的防守战阵尚未布置好,林胡的骑兵早已深入赵国内地好几十里了。他们抢的抢,劫的劫,粮食财物已经全部夺到手了。等到防守的部队排好车阵要与林胡的骑兵对打的时候,又被林胡的骑兵往来驰骋地大杀一阵,杀得人倒车翻。杀过一阵之后,林胡的部队也不恋战,又像一股旋风一般远去了。    这一切,赵武灵王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怨谁呢?怨自己的武士不英勇、不尽力吗?不是。怨自己的防守士卒懒惰,抵御得不及时吗?也不是。只能埋怨自己沿用老战车制度不适应新的情况,不适应新式战斗的需要。我们为什么老抱着吃亏的作战制度不肯改一改呢?赵武灵王分析形势后,决定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规定穿胡人的窄袖短衣,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技术。  他暗下决心,就从这里下手,回到朝廷,立即召集御前会议,明确提出,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方案。可是大臣尤其是文官中反对者不少,他们说:“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是逆人之心,千万不可行。”有的甚至痛心疾首地说道:“试想,我们穿一身胡服,在这里行礼、议事,那成什么样子?纵然我们自己不嫌粗鄙,邻国见了也准要取笑我们。”  赵武灵王却坚定地说:“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顽劣之辈会嘲笑,贤明的人会明白。即令天下都反对,北方胡人部落的土地和中山国,我一定夺取到手。”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变,迅速颁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很快建立起自己的新的骑兵部队。为尽快推行胡服,他准备自己率先垂范,第一个穿胡服。赵武灵王的叔父赵成反对最烈,宣称他病情严重,在家卧床,抗拒参加御前会议。赵武灵王便派人向他解释说:“在家当然听命尊长,可是在国则必须听命君王。现在我已经改穿胡服,只叔父大人不肯更换,恐怕天下人对你提出指责。治国有常法,总以人民福利为第一。政治有常规,总以贯彻命令为成功要素。明显的善政连最微贱的人士都会了解,但要想彻底执行,必须居高位的人先行遵守。我想仰仗叔父大人的领导,来完成胡服骑射的划时代变革。”赵成对使者说:“我听说过,中国是聪明才智人士最喜爱的地方。诗书礼乐最讲究的地方,远方外国最向往的地方,蛮族部落最羡慕的地方。而今大王突然抛弃一切,去效法蛮族,穿他们的衣服,违背古代的风俗习惯,已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感,愿大王三思。”使节回报了赵成的态度,赵武灵王又亲自去赵成家拜访说:“我们赵国,东有齐国和中山国,北有燕国和东胡部落(内蒙古地带),西有楼烦部落(山西省北部)和秦国及韩国的边界。我们的边防部队,仍使用传统武器,缺乏骑射装备,一旦敌人发动攻击,如何防御得住?从前,中山国仗恃后台齐国撑腰,侵略我们土地,捕捉我们人民,决河水灌都城,如果没有上天保佑,部城可能失手,先祖们认为是最大的羞辱。我之所以改变服装,更新战略,只不过为了准备四境应变,报中山国之仇。叔父大人却坚决维持固有传统,忘了部城丢丑,大出我的意料。”赵成看他说得如此诚恳,终于被打动,而同意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改革方案,第二天,赵成就穿胡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下令胡服骑射,全国一致以赴。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赵国终于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    后来,赵武灵王率领骑兵攻取胡地榆中一带,辟地千里。第二年他又率领强大的骑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的军队出城迎敌,他们仍用战车作战。中山国军队的车摆得很长,看起来声势很大,但极不灵活。赵武灵王把自己的骑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正面迎战,打着赵武灵王的旗帜,引诱敌人进人伏击圈。赵武灵王却率领另一支骑兵,以最快的速度绕到中山军的背后。中山军望准了赵武灵王的那面旗帜驱车追赶,但车军如何能追赶上马军?赵军战一阵,退一阵。中山军正追赶得起劲,忽然一声鼓响,两边埋伏下的骑兵突然杀来,背后又冲来一支骑兵。三路赵军一齐呐喊,他们风驰电掣般地往来冲杀,把中山国的车阵冲得七零八落。中山国的军队掉头就跑,可他们哪里跑得过骑兵?士兵们连声惊呼:“天兵天将来了,天兵天将来了!”这惊呼声更使中山军乱了阵脚,有许多被赵军生擒活捉,有许多自动放下器械投降了。    一连串的胜利使赵国的威望提高了。中原各国都来祝贺,争着和赵国交往。就连西方强大的秦国也不敢小瞧赵国了。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其所以成为百世称颂的举动,不仅在于其效果是使国风为之一变,军队变得勇武善战,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借助客观情况的压迫,打破常规,放弃托古改制的程式,实行急风骤雨式的改革的胆识和魄力。    P26-28

编辑推荐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后期,这个时期,以“礼”为根本制度的、绵延了数百年的政治格局,处在最后崩溃的前夕,正是一个以兼地夺位为“务”、以攻伐争斗为“贤”的不安定的时代,诸侯之问你争我夺、相互兼并,甚至诸侯国内为王权骨肉相残也屡见不鲜,使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周正舒、孙家俊编著的《庄子谋略:虚静恬淡》以《庄子》的总体思想、内涵为基准,从谋略、智慧的角度探视庄子思想中的有关内容,围绕谋略这一主线,总结庄子及《庄子》对人们社会实践及人类文明的贡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庄子谋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