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吕明元 著  页数:266  

前言

  产业演进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因此,产业经济及其发展在国计民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大约在八千到一万年前,定居农业的出现最终使人类摆脱了狩猎和游牧的生活,但人类仍然受到土地无法供养较多人口的“马尔萨斯循环”的困扰。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又称为产业革命,原因就在于它是产业演进中至关重要的突破点:现代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人类最终可以通过现代工业摆脱“马尔萨斯循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  因此,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化就成了世界各国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实现强国富民的首要目标。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大陆经历了迅速的工业化,特别是德国以及北美大陆的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通过化学、电力和钢铁等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由于受到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强烈刺激,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作为建国指导方针三大政策的首要政策(其他两大政策是“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就崛起成为亚洲强国。  为什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工业化被等同于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首先,与农业生产中报酬递减的趋势相反,工业生产中的资本积累和专业化分工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强大优势。其次,科学技术必然与工业结伴而行。正如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指出的,几乎不存在与物理学、力学、化学、数学或图样设计等无关的工业,这类科学方面的任何发展或新发现、新发明都必然会使许许多多的工业操作获得改进或革新。最后,工业是产生技术创新的部门,而农业则是技术使用的部门,工业化可以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或者说通过农业的工业化大幅度提高生产率。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又使产业经济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知识性工作”变得无比重要,这不仅使得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也产生了以下三点重要的变化。

内容概要

  产业演进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因此,产业经济及其发展在国计民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大约在八千到一万年前,定居农业的出现最终使人类摆脱了狩猎和游牧的生活,但人类仍然受到土地无法供养较多人口的“马尔萨斯循环”的困扰。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又称为产业革命,原因就在于它是产业演进中至关重要的突破点:现代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人类最终可以通过现代工业摆脱“马尔萨斯循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  出版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丛书是作者整合学校研究资源,加强天津市产业经济学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展现该重点学科和我校“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在产业经济学和创新方面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按照作者的设想,这将是一套“开放性的和多角度的”系列丛书。丛书的专著将分两类:一类是我们所承担的有关产业经济学与创新问题研究的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课题成果为主体;另一类所反映的则是相关研究人员在产业经济学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我校青年教师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著作。

作者简介

  吕明元,1966年出生,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任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兼职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天津市经济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学术专长为产业经济学。先后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南开学报》、《农业经济问题》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理论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等转载;独立完成专著一部,参编著作五部;参与完成国家“十五”规划项目、商务部项目和天津市项目,在研项目五项(2008年):主持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主要参与者。2006年天津市教委科研专项子课题主持人,主持校级项目两项。  刘书瀚,天津商业大学校长,日本国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经济学会副会长;天津外国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多年从事经济学,服务经济,国际贸易等领域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服务创新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天津市200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经济结构转化”、“新熊彼特经济学的服务创新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等20余项;出版《中国的WTO加盟与对产业的影响》,《加入WTO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影响与对策》,《服务创新与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创新与产业组织、企业组织研究》,《产业自主创新与创新政策选择》和《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等专著十余部;出版《中国现阶段经济分析(日文)》,《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英文)》等译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在经济学界特别是服务经济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一、技术创新在中国二、产业成长问题国内研究述评三、国外产业成长前沿问题研究述评四、产业成长的理论基础五、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特色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理论与经验一、技术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二、技术创新与产业生命周期三、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国外模式与国内经验——美国硅谷与中国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比较分析第三章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成长的机制与路径一、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关系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成长的生命周期模型三、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成长的动态模型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成长的产业结构分析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行业为例一、理论回顾二、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资本产出比研究三、基于面板数据的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行业分析四、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五、结论和政策建议第五章  信息通讯技术进步与离岸外包服务业发展分析一、外包及其主要业务种类二、离岸外包服务业及其主要业务种类三、离岸外包服务业市场发展现状与特点——以印度为例四、信息通讯技术创新与离岸外包服务业发展五、离岸外包服务业发展的其他影响因素及市场发展展望第六章 服务业成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以山东省为例一、服务业的技术创新二、山东省服务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三、山东省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四、技术创新推动山东省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五、山东省服务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七章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成长问题研究一、天津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二、天津滨海新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案例研究三、基于产业成长理论的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外包产业成长分析四、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五、天津滨海新区与京冀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六、天津滨海新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成长的问题与对策后记

章节摘录

  在这种计划体制下,企业不可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主要担负生产职能,企业没有自主决策权,决策活动由政府负责;企业不搞研究开发,由政府部门所属科研院所负责开发技术,再由政府负责技术推广;企业没有市场营销权,由政府负责组织产成品的调拨;企业没有收益权,几乎全部利润都要上缴。  由于投资软约束,甚至无风险,地方与部门热衷于基本建设,有限资金不断向基本建设追加,在国家计划中也只有基本建设计划,没有技术改造计划,技术改造缺少投资、设备和物资;同时,企业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追逐利润的激励,技术进步、更新改造的动力不足,导致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原地踏步,拉大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1978年到1985年是恢复与重建阶段,这一时期有过局部的调整与创新,但基本上是针对“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的中国科技体制进行恢复元气的工作。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体制的结构性问题:科研力量各自为政(中科院、高校、部委、地方和军队),以致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研究机构和生产机构脱节,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科研队伍臃肿,效率低下,经费浪费;等等。  198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强调竞争与市场开发阶段。这一阶段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步,打破了“大锅饭”,在项目申请和立项方面,成功引入了竞争机制;部分科研人员分流进入企业;通过国家项目的资助,取得了一些重大科技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调整与创新时期。国家明显调整了国家计划资助的方式,从单纯的以项目为核心的方式,变为支持项目和支持科研基地建设并重的方式,支持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我国在90年代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各种提法,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增强,不仅表现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R&D支出持续增长,而且表现为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但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技术进步依然缓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高技术产品比重小;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许多企业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投人大、消耗高、效益差,而且污染十分严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