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性别结构的文化学分析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王小健  页数:375  字数:29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一开始是配合反封建运动展开的,学者们通过妇女在历史上屈辱生活的描写、通过妇女反抗性别歧视斗争的叙述,激励女性积极参加到社会革命中,谋求人身的解放。当两性对立退居社会矛盾的从属地位时,妇女史渐渐变得更具学术色彩,人们往往采用一种世界历史的普通模式讲述妇女社会地位的沉浮,从而丰富历史知识。这里向读者诸君介绍的王小健博士的《中国古代性别结构的文化学分析》是一部颇具文化科学意趣的妇女史,作者之所以选择了这样的学术取向,出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考虑:新中国建立以后妇女社会地位已发生举世瞩目的提高,然而在当前的改革中又出现新的问题,使她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就业困难,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没有多少人愿意接纳一个正处于产假和育婴期中的女性来做自己的员工,于是妇女对男性的依附因素有所增长。

内容概要

  性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生物学的,它关心的是人类体质上的差异,因而是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另一层是社会学的,它关心的是社会赋予男人和女人的行为模式,在我国把它概括为“男女有别”,我想知道的是中国古代的男女有别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形成的,进而探询男尊女卑的社会根源。西方性别理论用“社会性别”表示两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因此性别分析实际是一种文化解构,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结构性因素构成的社会机制如何架构、统摄了中国古代两性的生存方式以及人们的性别观念。这种研究需要一种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科手段与方法,这正是文化史学的长项。文化史学是以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弄清现象由哪些因素综合而成,以及这些因素在综合体中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在分析现象形成的相互依存条件时发现它们的结构形式。现象分解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历史文化的通则、原理或规律,从而服务于社会。我国古代两性关系的表现形式——男女有别,正是文化史学可以把握的具有稳定性、齐一性的文化现象,如《国语·鲁语上》所云:“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不可无也。”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是今天,我们仍可感受到传统性别结构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对两性关系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历史上的两性关系作整体考察,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在两性关系上无不有所体现和反映,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关联的方式就是性别结构运作的一般原理。因此,本书采取的是一种结构分析的方法,它是一种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意义广泛的哲学方法论。  在分析中我利用了大量文化人类学的材料,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如下考虑。我们知道,在社会科学中,与历史学亲缘最近的就是人类学和社会学,因此近些年来将文化人类学引入中国古代史研究渐成风气,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方便进行文化比较,正像台湾学者韦政通所言:“人类学像一面巨大的镜子,使各个不同的文化在镜子面前照出自己的原形,不再执迷在各自传统的神话和狭隘的观念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古代史特别是上古史的学科限制。上古史研究的一个局限是史料不足,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所谓二重证据法,可是考古资料常常也是不完全的,要靠人去解释,这是上古史研究歧义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利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是很有必要的。由于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我国上古时期两性生活是什么样子已经很难考证。要把问题搞清楚,很显然仅凭二重证据法是有困难的。为此我读了许多文化人类学的记述和理论著作,特别使我兴奋的是原始部族(姑且这样称呼)的两性关系常常是这些著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我也认识到,性别问题是个世界性的普遍话题,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存在规范两性关系的性别制度,跨越时空、种族、民族、阶级,并和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每个社会的性别制度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性别不平等却是大多数文化的共同特征,这就需要将中国性别问题的研究置于这个背景之下。近现代的土著部族虽然不能说是原始社会的遗留,但其社会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组织简单,两性的社会性差异简单易见。恰当地利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启发对中国古代两性关系的认识,如两性的劳动分化、宗教分化、政治分化等问题都有赖于对简单社会性别分化的分析,此其一;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既有的许多理论,如摩尔根的母系社会就是母权社会的理论,以及知母不知父、感生神话、女神崇拜、女巫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此其二;可以帮助我们依靠旧史料研究出新成果,进一步发现并解释很多现象,如妇女三从、杀女婴、妇女的商品化趋势、女祸现象、母子情结等等,此其三。虽然我在书中采用了大量异族材料,但我并不认为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与这些民族是一样的,利用这些材料只是为了便于分析。  关于书名的问题也需要作个说明。目前的这个书名是我再三考虑后定下的,题目比较大。我之所以把书名定为中国古代而不是先秦时期,是因为我论证的内容虽然以先秦为主,但也涉及先秦以后,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先秦所范围不了的,所以我把书名范围在中国古代而不是先秦时期。  本书是用文化学研究妇女史以及历史上的性别结构,进而探讨妇女社会地位的一次尝试。这项研究不仅是为了总结过去,也是为了发现作用于性别关系的社会机制。我力求把性别研究从学者的书斋中解放出来,使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成为可操作的应用性理论。历史上曾经影响过两性行为的因素,有些已经消失了,有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遗留下来,有些则原封不动地延续到今天,我在绪论中以“妇女发展的现状”开篇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希望本书的分析有助于在协调两性关系的工作中使人们更加自觉、更加理性。

作者简介

王小健,1970年生,辽宁省大连市人,1991年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94年吉林大学古籍所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毕业,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大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妇女史、中国文化史。在《吉林大学学报》、

书籍目录

序言自序绪论第一章 摩尔根母系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妇女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反思 第一节 群婚制的理论依据——类分式亲属称谓 第二节 “知母不知父”及其相关问题 第三节 母系与母权第二章 劳动生产中的性别分化 第一节 劳动中的两性分工 第二节 两性分工与两种生产第三章 公共关系领域的性别分化 第一节 宗教活动中的两性区分 第二节 男性团体对妇女的排斥第四章 三从——婚姻家庭中的两性关系原则 第一节 三从——妇女的人身权归属 第二节 聘娶婚——妇女人身权的转移方式 第三节 丈夫对妻子的人身权 第四节 丈夫家庭对妻子的人身权 第五节 妇女人身权与其他方面 第六节 婚姻的社会意义第五章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教育与性别角色 第二节 从礼仪看两性关系 第三节 礼——性别的社会规范 第四节 性别角色内化与母子情结第六章 性别观念与性别哲学 第一节 《周易》——中国古代的性别哲学 第二节 《周易》的性别哲学与《圣经》“上帝造人”之比较 第三节 两性形象、“女祸论”与妇女的商品化趋势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摩尔根母系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妇女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反思  第一节 群婚制的理论依据——类分式亲属称谓  在这一节中我要详细讨论摩尔根对原始民族亲属称谓的解释,这看来与性别没有关系,但这是他构建群婚、母系理论的基础,因此不得不拿出较大篇幅进行分析。他认为亲属称谓制是婚姻和家庭形式的直接反映,有什么样的婚姻家庭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亲属称谓与之相适应。现实中之所以没有发现他所说的血缘婚和伙婚,是因为亲属称谓的滞后性,而婚姻形式却早发生了变化。所以见到一个社会现在的亲属称谓,就可以推断前一阶段的婚姻家庭形式。因此要真正了解他的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理论,必须从摩尔根的有关亲属称谓的意义说起。亲属称谓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所采取的称呼方式,在原始部民中,这些称呼方式往往是根据亲属所属的范畴或类别来确定的,这种称谓制度被摩尔根称为“类分式称谓”。促使摩尔根对原始民族的亲属关系发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亲属称谓。他相信,这些称谓反映了它们最初使用时所指代的婚姻制度,并通过对易洛魁人和夏威夷人的亲属称谓的研究得出了群婚制曾经存在的结论。  一 易洛魁人的亲属称谓  简单说来,易洛魁人的男子把自己的子女和自己兄弟的子女都称呼为自己的儿女,而这些孩子也无差别地称他们为父亲。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姐妹的孩子称为外甥或外甥女,他(她)们称他为舅父。同样,易洛魁人的女子把自己的和自己姐妹的孩子都称呼为自己的子女,而他(她)们都称她们为母亲。她们把自己兄弟的子女称为内侄或内侄女,她们则被他(她)们称为姑母。应用这种称谓制的原始部族很多,这种称谓方式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把亲属分成父方的和母方的,父方亲属和母方亲属的称谓不同,这种区别往往是与单系继嗣相联系,如该社会为母系,则父方亲属较母方亲属疏远;如该社会为父系,情况则正相反。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分平表和交表,交表较平表为疏。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小健博士遵循了自涂尔干以来人类学家开创的科学传统,希望从中国妇女史上归纳出一些有益的知识来。为此,她首先批评了摩尔根的家庭、婚姻理论,这一点在西方人类学上也许已是老生常谈,但在中国妇女史、婚姻史研究上还有相当的新颖性。她主要以先秦时代中国妇女生活为范围,分析了曾经影响过两性角色分化和不断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描述了男权社会建立的过程,这些因素包括性别分工,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礼节仪式和主流意识形态,这些因素在今天有些已被淡化乃至为法律所禁止,有些则还以变相的形式顽固地保留在社会生活中,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性别结构的文化学分析》的研究就获得了应用的价值。——常金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性别结构的文化学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女性是社会的一半,女性地位却较为弱势。该书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妇女史以及历史上的性别结构问题,进而探讨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一些创新之处,对于勤于思考自身的女性朋友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思考价值。
  •   还没看完,但是不吸引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