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30年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牛凤瑞,潘家华,刘治彦 主编  页数:539  
Tag标签:无  

前言

  发轫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大转折。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载体,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引擎。  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空间格局日趋合理,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区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形态。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5%,正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大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式趋于多元化。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经济迅猛崛起,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中国和中国各地的比较优势是实现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今后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开发区聚集产业的优势,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伴随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就业方式也趋于多元化。依据社会成员就业方式和支配社会资源状况所形成的社会分层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结构,中产阶级的壮大对社会结构整合和稳定意义重大。要关注农民工社会群体的发展,妥善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使之有机融入城市社会。同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城市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方面。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建筑不断创新,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是城市的个性和灵魂,是市民的精神家园,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和延续。充分把握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建设数字城市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城市发展必须解决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制约问题,30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城市环境治理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建设生态城市成为重要发展目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为城市安全提供了保障。  30年来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进,得益于城市管理法制化建设,也得益于城市社区民主管理体系的建立。当然,也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管治,更离不开日趋成熟的城市科学理论的指导。  伴随改革开放,中国城市走过了日新月异的30年。古人云:“三十而立”。为展现30年来我国城市发生的伟大变革,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人口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中国城市发展30年》。本书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从城市化、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和城市管理角度,分30个专题对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30年来的路径与现状、成就与经验、问题与困难、前景与对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力求全面反映30年来我国城市在各领域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书中各专题由各位作者分头撰写,学术研究尊重各家之言,同一问题的观点不求一致。作为一本文集,各篇文章作者文责自负。由于时间仓促,在编辑过程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城市作为中国现代社会主要载体,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引擎。伴随改革开放,中国城市走过了日新月异的30年。为展现30年来我国城市发生的伟大变革,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人口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中国城市发展30年》。本书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从城市化、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和城市管理角度,分30个专题对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30年来的路径与现状、成就与经验、问题与困难、前景与对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全面反映了我国城市30年来在各领域发生的变革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文字叙述与数字分析相结合,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是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一部难得的力作。

作者简介

牛凤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多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11部。已出版的专著、合著14部,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180多篇,共300多万字。2003年以来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

书籍目录

1.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2.中国城市体系与空间格局演变3.中国城市密集区发展4.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展望5.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与模式的演变6.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改革7.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因素变化分析8.中国城市产业发展方式转变9.中国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10.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城市先行者 11.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 12.中国城市就业体制的变化 13.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14.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 15.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发展与改革 16.中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 17.中国城市住房建设 18.中国城市建筑发展 19.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中国数字城市建设 21.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发展 22.中国城市公用事业发展 23.中国城市环境保护 24.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25.中国城市减灾能力建设 26.中国城市行政体制改革 27.中国城市法制建设 28.中国城市社区基层民 29.中国城市规划体制改革 30.中国城市科学的学科发展

章节摘录

  1.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一 中国城市化30年历程  1.农村改革推动阶段(1978-1984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往几十年积蓄的农业生产潜力得以集中爆发。与1978年相比,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3.6%,油料、棉花、猪牛羊肉等总产量分别增长1.3倍、1.8倍和0.8倍。全国农副产品总体上告别短缺,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产品总量供给不足的局面,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了基本物质前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村劳动力剩余显性化,农民部分地摆脱了制度、体制和土地的束缚,为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的兴起提供了可能。1984全国农村非农业就业劳动力达5670万人,比1978年增加252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0.3%上升到了15.8%。与此相对应,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30.4%上升到36.5%。这期间城乡集市贸易进一步开放和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农民开始进入小城镇,出现了城镇暂住人口。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结束了多年的徘徊甚至下降的颓势,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l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前的4倍,但具有恢复性质。随着拨乱反正政策的实施,2000多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干部及其家属陆续返城,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使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但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城市经济困难重重,城市户籍所附属的包括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住房供应、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诸多福利与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叠加也造成了城市就业压力和政府财政的不堪重负。为了偿还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国家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停滞的局面,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现代化建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城市发展30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没有想象中那般有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