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最后一年

出版时间:2009-2-1  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  作者:[俄罗斯] 罗伊•麦德维杰夫  页数:268  译者:王晓玉,姚强  
Tag标签:无  

前言

  早在1992年春天,美国诺顿出版社就曾建议我写一本关于“1991年事件”的书,也就是《苏联的最后一年》。但我在开始这项工作不久就把它撂下来了。我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所要叙述和分析的事件刚刚发生不久,而是因为很多事实我们当时还不很清楚。“苏联”号轮船倾覆所产生的波浪实在太高太猛,覆盖区域实在太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政治评论家和历史学家的特别关注。  当前发生事件的重要性总是高于刚刚走向历史的那些事件。我这段时间撰写了不少文章、评论和书籍,都是涉及发生在1992年至2001年之间的事件。  但是,如今的俄罗斯社会越来越关注这些戏剧性事件发生之前的那段历史,这促使我重新开始十年前中止的写作计划。

内容概要

本书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共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19”事件的笔记。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改革的结束与破产  1.1 苏联经济的下滑  1.2 戈尔巴乔夫身边的新面孔    1.3 立陶宛危机  1.4 1991年初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1.5 事关苏联命运的全民公决第二章 1991年的6月和7月——危机加剧  2.1  自由落体般的国民经济  2.2 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  2.3 戈尔巴乔夫周围的分歧  2.4 与“七国”在伦敦会见  2.5 苏联共产党的地位  2.6 新奥加廖沃进程第三章 8月事件的幕后背景 3.1 福罗斯之谜 3.2 恐慌在莫斯科不断蔓延 3.3 《莫斯科新闻报》引爆了局势 3.4 1991年8月18日的福罗斯和莫斯科 3.5 对“8·19”事件的评价 3.6 1991年8月19日 3.7 1991年8月20日 3.8 1991年8月21日 3.9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损失第四章 穷途末路 4.1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解散后的三天 4.2 苏联议会的最后日子(个人亲身的经历)   4.3 新奥加廖沃进程的失败 4.4 俄罗斯的反共浪潮 4.5 苏维埃联盟最后的日子 4.6 苏联的解体及西方的反应第五章 苏联解体的原因 5.1 几点初步看法 5.2 反俄罗斯的民族主义 5.3 俄罗斯的分离主义 5.4 冷战和西方施压 5.5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5.6 戈尔巴乔夫的作用 5.7 叶利钦与苏联的解体 5.8 苏联基础和承重结构的脆弱性 5.9 几点补充看法

章节摘录

  第三章8月事件的幕后背景  3.1福罗斯之谜  1991年8月4日,戈尔巴乔夫离开莫斯科,到他非常喜欢的克里米亚福罗斯别墅休假两个星期。这不仅是戈尔巴乔夫所喜欢的别墅,而且也是一个非常秘密的别墅,只有很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尽管已经实行改革和公开化,但任何一个记者也没有被允许访问过福罗斯别墅。无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部长,还是外国领导人,都没有来过这个地方。  福罗斯——这是克里米亚沿岸最南端的一个山区小村庄的名字。过去是非常荒凉的地方,离萨雷奇海角不远,一年中的很长时间刮大风,只有8月和9月这两个月福罗斯才适合度假。福罗斯附近此前没有什么建筑,而恰恰是荒无人烟和与世隔绝,唤起了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夫人赖莎对福罗斯的钟情,他们希望把总统在克里米亚的别墅建在这里。  1985年夏,戈尔巴乔夫和赖莎是在克里米亚的奥伦达别墅休养。这是勃列日涅夫当年常来的别墅,是一个集休养、工作于一体的庞大别墅群,经常接待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不喜欢一个人休养,经常有政治局委员或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和他一起休假。某些西方国家的领袖为了会见勃列日涅夫,也曾到这儿住上一两天。这里安装了完善的警卫系统和政府通信系统。但是,戈尔巴乔夫尤其是他的夫人赖莎却不喜欢在这个别墅休养,苏联政府在1985年末做出为党的领袖建造一所新别墅的决定。在苏联,党的领袖实际上也就是国家的一把手。新别墅的地址被选在福罗斯村庄附近。  苏联克格勃第九局被确定为新别墅的直接承建单位,这个局负责隶属于苏共中央政治局所有设施的日常维护和安全保卫。因为这是一个秘密工程,因此没有组织设计方案的竞标。著名建筑设计师波利扬斯基院士领导的设计小组第一个被承建单位请来,这个小组设计并监督建设了很多著名的建筑,莫斯科市俯首山的纪念碑就是这个小组的杰作之一。但是,这个小组提交的设计模型被专家委员会否决了。后来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军队建筑单位来完成,他们在建设秘密设施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中央军事设计院总设计师切科马列夫领导的一个小组承担起了方案的设计任务。像这种规模而且非常神圣的建筑设计项目,他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最终完成的设计方案已经不仅仅是戈尔巴乔夫的一座别墅,而是一个集休养和会见外宾于一体的巨大建筑综合体。苏共中央事务管理局仅仅支付了别墅建设的一小部分支出,而别墅建设的大部分花费都是用财政预算,其中包括军队和克格勃的预算冲抵的。  萨雷奇海角附近这个气势恢弘的建设工程在1986年正式开始,克格勃第九局副局长别列津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他此前曾参加了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建设,为此还获得了社会主义劳动奖章。与福罗斯别墅建设有关的所有工作都由切科夫上将领导。整个建筑工地占据了几平方公里,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休息区”。主楼是一座非常漂亮的三层楼房,房子外面镶嵌着最高档次的大理石,房子上面用特制的铝瓦做房顶,’这些铝瓦是专门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里加的三个军用工厂定做的。使用这种材料,主要是考虑到克里米亚是地震多发区,不能使用普通砖瓦。主楼旁边是来客接待楼、露天游泳池和体育场,主楼的半地下室里还有一个小型电影放映厅。总务行政区包括车库、锅炉房、仓库、警卫室、通讯处,以及保证整个别墅正常运转的其他设施。“宫殿”的周围是一个很大的公园,从主楼到别墅的大门有1公里远。“宫殿”的另一个方向直接通向山崖,在橡树和桧树中间开辟了一条1公里长的甬道。离萨雷奇海角不远的地方,是世界上唯一的古老树种桧树的自然保护区,建筑工地附近本来树木很少,只有少量橡树孤单地站在那里,但在别墅开始建造以后,人们在这里栽了很多桧树,公园里还增添了很多橡树和其他名贵树木。上百辆自卸卡车从外地运来肥沃的土壤,然后把这些土壤铺在山崖上的地基上,因为这个地方不仅属于危险的地震带,而且还是山体滑坡的危险区,因此“霞光工程”(这是别墅在有关文件上的替代名称)的所有建筑设施地基都打了坚固的桩子。为了阻挡刮风对“宫殿”的影响,建筑者用爆破的方法拓展了山体的纵深,将其建成宫殿的一道屏障,这座山的一部分也随之成为福罗斯别墅的掩体。从山上往下望,看不到主楼的一层和基础部分,给人的感觉就像海边一所普通的二层小别墅。从海上望去,只有在距离很远的地方才能看清别墅的全貌,因为别墅部分伸进了山崖,掩盖了它的实际轮廓和规模。  切科马列夫设计师认为,福罗斯别墅是他所有创作的巅峰之作。整个公园区域由精良的警卫严格把守。这里的警卫不仅包括克格勃第九局人员,而且还包括边防军的部队,他们同时在陆地和海上执勤。萨雷奇海角地区以前当然也有边防部队,但这支队伍在建造福罗斯别墅以后得到了很大加强。公园以外的区域被定为军事控制区。别尔别克军用机场是距离福罗斯别墅最近的机场,这个机场的基础设施因此也需要扩大,随即为领导人的飞机修建了专门的停机坪。  新别墅的建设进展很快。奋战在广阔建筑工地上的建筑工程兵有两千多人,其中包括克格勃内部的建筑队伍。很多建筑材料都是用运输机从国外运来的。大理石是从意大利采购的,卫生洁具是德国的产品。戈尔巴乔夫密切关注着工程的进度,但他不过是看看照片和模型,夫人赖莎则经常来福罗斯别墅建筑工地现场视察,多次强迫将已经建好的部分“宫殿”推倒重建,根本不管由此而产生的费用消耗。建筑方案不停地增添新的、花钱很多的项目:夏季电影院、人工石洞、冬季花园、从主楼通向大海的升降梯等等。1996~1997年间,苏联有两大建筑工地:一是在切尔诺贝利修了一个盖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反应堆的石棺,另外一个就是在克里米亚萨雷奇海角附近给苏共中央总书记修建了福罗斯别墅。无论是苏联领导人,还是西方国家的领袖,此前都没有这样档次的别墅,只有齐奥塞斯库和他的妻子建的别墅比这个豪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苏联的最后一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3条)

 
 

  •   苏联,曾经的庞然大物,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却在缺乏外部入侵或剧烈内乱的情况下,一夕之间土崩瓦解,分崩离析。这一堪称20世纪末地缘政治及国际形势方面最重大事件背后的谜团,一直以来都引人遐想。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人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经常听到的就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可持续、被与美国军备竞赛拖垮、民族分离主义、戈尔巴乔夫个人的错误乃至西方阴谋颠覆等各种各样的”答案“。这些答案,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无法完全解释现实中发生的状况。如果连基本事实都还不能把握,又如何评判别人的分析是否正确呢?可惜的是,由于这一话题的敏感性,我们当年乃至现在接受到的相关信息往往还是片面和模糊的。为此,来自亲历者的叙述是不可或缺的。而这本《苏联的最后一年》正是一部以亲历视线,拨开层层雾霾,带我们回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刻,从而找出历史真相之作。 说到本书,其实已经购入许久,却一直没来得及读,时间长了都已不记得了。直到前些日子读金雁秦晖的《十年沧桑》,里面讲到剧变后的东欧形势乃至俄罗斯等地的左派运动发展,又重新激起了我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意愿。于是也想起来,书架上还有这么一本书。抽出来一看,作者麦德维杰夫的名字颇为眼熟,一回想,原来《十年沧桑》一书里曾经多次提到这位在苏联解体后颇为活跃的社会民主派理论家。也因此不得不感叹,读一本书有时候真的是有时机和缘分的。 历史方面的陈述,对叙述者的资格还是必须考量的。而在我看来,麦德维杰夫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叙述者,原因可列举以下几点:第一,他并不仅仅是个”视角提供者“,更是颇有建树的历史学家和理论思想家,能力方面不容置疑;第二,在剧变之中,他所处的位置恰到好处,身为中央委员和人民代表,他”局内人“的身份能够足够接近权力中枢,从而得到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和各种普通民众无法得知的内部信息。但同时,他又没有卷入事件的漩涡之中,而是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事件,使其不至于因为参与其中而难免当局者迷;第三,他作为一个还原历史者的个人品行值得信赖。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麦德维杰夫其人经历。在苏联时期,他从上世纪60年代就因”持不同政见“而被开除苏共党籍,饭碗不保。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他出于对改革大方向的认同,不计前嫌,重新入党担任职位。而到了解体已成定局时,苏共已成”墙倒众人推“之势,一般人即使不落井下石,也努力与之划清界限。而麦德维杰夫这个曾经遭遇不公对待的”持异见者“,却站出来公开宣称对解散苏共和全面否定其历史功绩做法的反对。凡此种种,都表明了麦氏的高尚品格和忠直立场,绝非那些骑墙的投机主义者或粉饰历史以掩饰自己罪过者可比。其高风亮节值得钦佩,其直书秉笔值得信赖。虽然其分析难免也会带有自身立场影响,是否应该全盘置信还需斟酌,但是其对历史的还原和记叙,应该是真实的。
  •   这本书不错,作者以一个亲历者和一个原苏共高层的视角,从各个方面比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解体的过程,使人在多个方面对苏联解体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包括书后附的纪录片解说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以某些人和组织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它法则和规律可以遵循,正如中国民主人士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苏联在建国70年间,虽然也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但它的政治体制仍然是一个专制独裁政权.从本质上来看,这个政权它所代表的只是一小部分特权阶级的利益因而贪污腐败就不可避免.因为他们对于思想,经济政权和各种社会要素的绝对垄断..口头上他们代表人民利益实际并非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它所组织的领导集团推行的是一个主义一个思想一个不断被神化的领袖.这和中国的蒋介石集团有几分相象.它们所代表的是和人类所追求的民主自由是背道而驰.在他们的高压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能成为所谓驯服工具.一旦人民群众觉悟,这个政权的信誉就彻底伤失.因而他们的执政的合法性就成了问题.苏联就象一棵大树,在90年代,看起来枝繁叶茂,实际这棵树的根已经腐烂,树杆已经被蛀空了.被民主的大风一吹.自然要倒掉.从苏联的顷刻垮台中我们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看起来貌似强大的国家,一旦组成国家的领导层背离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候,它的垮台就屈指可数了.
  •   原文比较客观,看过很受启发。附录感情色彩过浓,看起来不大像历史文献了,反倒像政治宣传了。记得陈乐民老先生那套书的前言部分有一大疑问,何以在20世纪上半叶,不是资本主义渗透、和平演变社会主义,而是我们要砸烂那个旧世界(大概意思,与原文不符)。何以到了80年代,同样的党就纳闷若不惊风呢?

    如果说要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经验的话,真的要将此作为一种科学来研究,而非宣传口号。因为口号不能质疑,就无从研究;而研究就要先存疑,再剖析。
  •   苏联最后的一年,表现的苏联人民对苏联政党的失望以及人民大众对政治的幼稚。苏联解体了但是那些寄生虫并没有被消灭。甚至苏联的解体就是这些人极力造成了
  •   全面客观记录了前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可谓前车之鉴!
  •   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我脑袋里一直有这个疑问:在整个苏联解体危机持续的时间里,戈尔巴乔夫为什么保持消极怠工的姿态?分裂主义在轰轰烈烈开展工作时,总统先生在做什么?是个性的软弱还是其中另有蹊跷?以史为鉴,警在当代!
  •   非常棒的一本书!我一直希望能买一本关于苏联解体真想的书籍,这次终于买到了,非常的高兴,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的都可以买哈!
  •   首先,在当当买了十几本书,全部都是正版,让我觉得很放心,很舒心,每次收到书也很开心。然后,这么好看的书对学习和热爱历史的人来说是宝贝!可以帮助你更为深刻地了解苏联的这段历史。
  •   苏联这个让人感情比较复杂的国家,很想了解一下它的最后历史。
  •   该书从历史亲身参与者的角度非常有力的解释了曾经强大不可一世的苏联为什么会突然败亡。
    身在其中的痛苦的沉思无疑比局外人的看法具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
  •   很好的一本书,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学术严谨性,可以很好地了解苏联末期的历史。
  •   该看看《苏联的最后一年》了,不是我们创造了时代,而是这个时代选择了我们来经历,让这个反自然反人类的一章早日结束是每一个有良知者应尽的义务。
      在这个即将翻过去的一章,在它的最后几页,如何让它结束书写,是我们每一个时代经历者有必要考虑的事情,也有权利作出选择自己该扮演的角色。
  •   在图书馆看过此书,对苏联的最后那段岁月有清晰的描述与解释,特地买来重读!
  •   还原了当时91年的苏联...最近特别迷恋苏联..喜欢苏联的朋友可以选择
  •   看完这本书,饱含着对苏联的深切怀念。和对忠实于苏联的***员的敬佩,比如阿赫罗梅耶夫元帅,比如作者;对糟蹋先辈国家者不齿的鄙视。比如戈氏,比如叶氏,比如克拉夫丘克……
  •   了解苏联的过去。
  •   一直对强大的苏联为什么倒掉感兴趣,本书从前苏联人的眼中看为什么会倒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旁观角度,不是事件中的政客。比雷日科夫写的客观多了
  •   书名倒是吸引人。内容都是通常所了解到的一些内幕。没有什么深层的揭秘。
  •   不了解的一段历史,更多的是不理解
  •   有助于了解那一段历史。
  •   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
  •   非常好的一本书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叙述了动荡一年的大事“最后的几天不是按天而是按小时分钟记事了”非常好看
  •   这本书内容详实,很有启发。
  •   动荡和变迁的最后时刻总是令人惊心动魄,尤其是这个曾经是我们追求和向往的国度。
  •   很客观,很真实!
  •   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极权主义帝国的崩溃过程
  •   帮朋友买的,作为礼物送人。
  •   建议当当设淘宝的“追加评论”功能,毕竟一本书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读完的,而且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   不记得了,不要提,不要问
  •   嗯 好书
  •   值得看一下,但有点浅
  •   早就想买,趁着降价买了
  •   之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激发起极大地阅读兴趣。
  •   听说不错正在读
  •   不选准道路,也可能这样
  •   给同事买的,他说不错,很值
  •   很高兴!哈哈哈哈哈~~~~~~~~~~~~~~~~~~~~~~~~~~
  •   以史为鉴, 莫要多言。
  •   价格实惠,给弟弟买的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篇幅不大却极有见地。尤其是该书第五章“苏联解体的原因”论述尤为平实,客观,精到。高屋建瓴,只眼独具。但此书的“再版前言”却是一派胡言。书末所附的《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之类,则更是不堪卒读了。
  •   本书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
    关心政治的朋友可以一读。
  •   787*1092 1/16开,27万多字,270页,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的大件事。本书对解体的原因作了深层次的分析,叙事较客观,书中附有不少图片,值得一读。
  •   这本书是前苏联的作家写的,讲述了苏联的最后一年发生的种种事件,我觉得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能从苏联是如何走到终结中得到启示。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   看了确实让人了解苏联解体前的一些内幕消息,很多事情我以前都不没听说过。不过本书我怎么感觉作者讲的东西有点马后炮的意味呢?
  •   系统介绍苏联解体的内幕,看完就知道,郎咸平教授忽悠的内容多离谱
  •   苏联的最后一年,了解一下苏联的最后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   去了捷克的GCD博物馆后看的这本书。内容扎实,条理清楚,让我很容易读懂最后一年发生的事情。但作者的观点有点左,对戈氏与叶氏是批判态度的,这也许会影响他对资料收集的采用的中立性。
  •   想真正了解到的是当时矛盾不断积累后,不得不做出的决定。但是和自己探秘的心理有点偏差。
  •   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知识
  •   读到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内容 印刷也不错
  •   感觉不错,但没有时间看,等放假的吧。
  •   覆灭是独裁的最终归属!
  •   朋友买的,说想看。。。
  •   最好有当时的背景介绍一下
  •   还可以应该给现在的干部看看
  •   曲笔写史,是在专制社会(或者是专制主义思想)的荼毒下,史家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无奈又聪明之举。本书(连附录)是又一新例。本书大部分的篇幅是在指责戈尔巴乔夫,性格上的、策略上的......,但我们通篇读下来以后,却只能得出如此结论:如果这样一个残暴、专制、腐败、僵化,漠视人民福祉的帝国不亡,天理何在?戈尔巴乔夫或有诸多的不足,但他“这样的情形再也不应该持续下去”的判断,以及他拒绝使用暴力来强撑局面的决断,正是其“以人为本”的伟大之处。

    可能戈尔巴乔夫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承认,他与叶利钦这对难兄难弟其实就是“上帝”派来摧毁苏联邪恶帝国的天使(或小鬼?),他们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柔一刚,比有意识的合作更“默契”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足以证明他们行为的正当性/正义性的,莫过于苏联人民平静地接受了帝国的瓦解;再看看今天,凭着丰厚的资源、良好的人文素质,“前苏联”人民不是又以更自由、更富足、更平和的姿态跻身于世界了吗?

    近代人类社会由着不同的因缘际会(历史、宗教、传统、人文素质、社会结构...),产生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建立了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政府,但时至今日,谁说得清什么是“真正的”资本主义?什么是“正宗的”社会主义呢?希特勒的还是“国家社会主义”呢!苏式社会主义因其是最早实行的,一度被膜拜为唯一正宗的,但人们终于醒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就让我们把这种种“主义”及其实践,当做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进行的“百花齐放”的实验吧,虽然某些“花”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现在的使命是,认真总结前人“实验”的经验,该弘扬的弘扬,该摒弃的摒弃,该改良的改良.......,以全人类的福祉为目的,以大胸怀、大智慧探索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幸福路线图”。这当然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期间还免不了各村、各省、各国、各集团之间的博弈和妥协。但是,如果我们仍然不善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仍然拘泥于书里字面上的“定义”、名义上的“主义”,则本来应该是正面、积极的“全球化”将变成“全球灾难化”,这已经不再是一党一国的家务事了。
  •   没有说清楚苏联灭亡的根本原因。
  •   古语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俗话也说:聪明的人是用别人的教训教育自己,愚蠢的人是用自己的教训教育别人。因此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做到警钟长鸣。
  •   书刚刚到还没看,先翻了翻那些老照片,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接着看到了再版前言,一下子就像是吃下了一只苍蝇,恶心!至于此书怎么样,还没看不好评说,但我想要的是还原历史,不带有任何的有色眼镜。我从不喜欢什么共或者什么社的。如果出版本书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会把它丢到**桶里去!!!希望不会让我失望...
  •   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对这段历史一直不是太了解,所以买一本瞧瞧。
  •   还行,不同的视角了解那段历史
  •   认真学习EXCEL
  •   还没看,大概翻了一下还不错。
  •   苏联的最后一年(增订再版)
  •   写得很细,能了解不少苏联解体的细节
  •   历史参考
  •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内容挺不错的
  •   很有历史感的书
  •   很有思考意义的一本书
  •   回顾世界的历史
  •   不错 好 值得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