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但不认同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向平  页数:519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系统、深入地探究了当代中国的宗教社会学之后,李向平教授为自己立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加以社会学的诠释,并尝试勾画出一种“信仰社会学”的基本建构。这是一项颇为艰难的任务,因此我也非常钦佩李向平教授迎难而上的勇气。其实,李向平教授思考这一问题已有较长的时间,我们之间对之亦有过简单的交流,因而对其思路略有了解。但现在拜读这些经过系统梳理的文章,大概悟出其言中深意之后,我仍有着眼中一亮、耳目一新的震动。  当前中国人所经历的“信仰危机”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在讨论宗教问题时的巨大分歧、鲜明对比,实质上也触及对信仰的理解。20世纪初中国新潮知识分子对“中国无宗教”的断言迄今在中国社会仍有颇大影响,不少人在心中也同意他们所说的理由。有人甚至为之更进一步,宣称正确的思想、科学的观念应该是“信念”,而不是“信仰”,认为信念关涉价值观,从而与关联世界观的信仰本质不同,主流意识形态所追求的政治主张及其科学理论体系,因而只能是信念而不是信仰。与在价值观上对“宗教”较为普遍的贬低相呼应,已有人开始对“信仰”的积极评价产生动摇。因此,不能说我们当今社会没有或已摆脱正在影响着中国精神、文化命运的“信仰危机”。  不过,对于中国“无宗教”的认可,尚没有扩展到对中国“无信仰”的承认。值得庆幸的是,许多人在不自觉地接受上述20世纪初新潮思想家的观点,感到中国人或许不属于有作为“人类学常数”之“宗教性”的“另类”之际,内心仍在挣扎、翻腾、反抗。其无可奈何,却仍要守住底线的说法是:可以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但绝对不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内容概要

  中国人有信仰吗?中国人在信仰什么?中国人的信仰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如何以信仰为纽带获得社会的信仰认同、进行信仰的社会实践?本书从宗教—信仰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入手,着重讨论和分析了这些中国社会、中国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书中对中国信仰的社会特征、宗教信仰与其他信仰的复杂关系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实践等情况,进行了宗教—信仰社会学的深度诠释,进而讨论了信仰社会学理论的建构问题。

作者简介

李向平,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序1 从宗教理解到信仰理解 序2 游荡的信仰,空灵的社会 序3 宗教是一个有用的跨文化概念吗?1 中国信仰的时代变迁 1.天命•圣王•神灵 2. 60年中国人的信仰变迁 3.从“信仰危机”到“宗教危机” 4.“臣民宗教”与“公民宗教” 5.宗教与灾后社会重建 6.宗教与金融危机的联想 7.个人信仰与身体政治 8.信仰与身份的冲突 9.宗教信仰属于谁 10.儒教复兴,谁来埋单?  11.我们都被信仰了!?  12.当代中国人的信仰重建 2 信仰与中国现代性的兴起 13.国家认同与私人信仰的互动  14.民主与“迷信”的新冲突  15.大寨造大庙,信仰大转型  16.国家在场的文化再生产  17.后改革时代的正当性冲动  18.国家祭圣祖:政治认同的象征性建构  19.毛泽东与现代中国的全能型革命模式  20.传统信仰的现代复制  21.中国信仰的现代性难题 3 信仰认同与信仰区隔 22.儒教宗教论的再讨论  23.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  24.信仰认同与宗教模式  25.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  26.中国佛教的后信仰时代  27.缘分•功德•共同体  28.伦理•身份•认同  29.当代中国“老板”的信仰与信仰实践  30.新教伦理与社会信任的中国建构  31.合法与非法:基于信仰—关系的权力实践 4 信仰社会学的基本建构 32.信仰与宗教的空间分割  33.“公民信仰”如何可能?  34.私人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35.中国人的“关系—信仰”模式  36.中国信仰的关系主义模式及其重建之路  37.私人信仰与中国宪政建设 3 38.从信仰到宗教的“实践逻辑”  39.信仰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信仰 后记

章节摘录

  信仰自由,归属一统。此乃人心问题与前30年不一样的地方。自由的信仰,不一定等同于人心问题的自由解决方法。30年之后,在社会变迁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都面临着新的变革之时,中国人今日如果重提思想解放或信仰危机,禁不住就会小心问询:这是要延续固有的改革模式,‘还是要改革固有的改革模式?  如果继续强调人心问题,中国人将会担心过度偏重于人心问题,忽略了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其他主要问题,如市场错位、贫富差距、权力腐败等等。  最后回到中国的人心问题,究竟如何是好?总结来说,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的人心问题或信仰问题,缺乏一个真实的神圣基础值得挂靠,缺乏一个真实的社会实践基础,缺乏一个构建信仰认同的社会共同体。多少年来,这些问题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不知所从。如果说,人心挂靠在经济发展,市场总不稳定;人心挂靠在某种权力,权力却不很权威;人心挂靠在文化,文化却在产业之中被消费了;人心挂靠在民族主义,这是一把双刃剑,有点慌兮兮,说不定什么时候伤了自个;人心挂靠在宗教,宗教却又不主流。它与中国问题的关系,似乎还是整合一体。人心依旧,依赖于中国问题。  就此而言,源自于思想解放、信仰危机而引发的改革开放等等相关问题,将涉及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这些重大问题,涉及权力民主化、信仰社会化、宗教社会化、思想多元化。它们四位一体,或许就会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力。依此而言,权力得到了认同,思想有了实践,人心、信仰有了挂搭之处。  60年前,中国人把人心问题挂靠在中国问题之上;30年后,中国人打破固有神圣,引领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可能。虽然是人心依旧,但这无疑是一场新形势下的人心问题。依据中国人的信仰惯习,唯有解决了这一人心问题,才能意味着中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故此,我把它们称之为“人心依旧的中国问题”,以此来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任重而道远,非一发展而人心自足。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向平教授从宗教一信仰社会学的角度,以普世现代性为参照视野,以本域信仰史为基本脉络,全面展示和分析了当代中国从神圣到世俗的各种信仰关系,以及共享时代历史条件与精神困境。  这本充满历史忧患和当下关怀的论著,警示每一位中国人:作为一个脱代社会的公民,服从的有仅是国家的法律,更要紧的是内在的道德信念与绝对律令。对宁宙、自然与神圣的人类价值,始终怀有敬畏之心,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这样的公民方为有信念的公民。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教授点评  在其跨历史的视野与论述之中,李向平教授让我们打通了现代与传统。就传统而言,在儒救及其天命概念中,中国人无法从强大的宇宙秩序、道德语境,剐家实践以及天子的砷圣光环中,构成自已独立的信仰与宗教生活。丽住传统变迁的当下,该书论述了中国毛泽东崇拜以及近年来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和基督教的复兴,国家对古圣先贤、传说英豪的祭祀。以至于30年过去,当信仰变得多样化、“信仰自由”不再是问题之时,李教授进而注意到,“宗教危机”乃足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因为正式的宗教组织和机构已变得衰弱和停滞,既缺独立性,亦乏公共合法性。  该书对于中国社会政策,提Ⅲ了很重要的建议。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社会的叙述与分析,该书亦堪称上乘之作。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宗教研究系杨美惠教授点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信仰但不认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非常喜欢这本书,深刻而又赋有内涵!一本可值得读的书,作者的思维方式及其学术魅力会让人深入在书中,认识社会,认识宗教,认识每个人的心灵世界。“信仰但不认同”很好地总结了人们信仰的状态及其表达。很值得一读!特别推荐! 在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领域中,近年有不少专著问世。在这些论著之中,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的系列论著引人注目。他在继《信仰、权力与革命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和《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之后,今年又推出一部有关信仰与宗教关系的社会学重要著作。该书的主要问题及其讨论,回应了欧洲宗教社会学家格瑞斯·戴维关于“信仰但不归属”(believing but without belonging)有关信仰与宗教问题的讨论。但是,该书提出的“信仰但不认同”,却正好反映了作者关于中国信仰与中国社会权力关系的持续关注,以及从诠释宗教到诠释更宽泛的信仰现象的视角转移。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中国人的信仰是同权力交织在一起的,或者说是经由权力而被建构出来的,所以,对当代中国社会而言,信仰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如何去信仰;而信仰的社会化则是解决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关键所在。
  •   很值得人深思,之前解读过,终于自己购得一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