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报告No.1(上下册)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郑传芳 等主编  页数:774  

前言

  后记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相对弱势产业,其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党和国家从农民增收问题人手制定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要保持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于2004年12月31日出台。文件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加强农村基础装备建设等方面对农村的软硬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于2006年2月21日发布。在2006年“一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现代农业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制机制、体系、人才、装备、科技等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建设。党的十七大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7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发布,文件提出要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面。200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

内容概要

  本书充分运用数理分析、空间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农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农业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级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省份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研究追踪全国各省、市、区农业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

书籍目录

上册 第一篇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1章 院省域农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现状    1.1 省域农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省域农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2章 省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选择和指标体系设计    2.1 省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选择    2.2 省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 省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第二篇 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第3章 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的总体特点与分析    3.1 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价    3.2 中国省域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3 中国省域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4 中国省域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5 中国省域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6 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7 中国省域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8 中国省域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9 中国省域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4章 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总体变化与分析    4.1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变动类型与指标类型    4.2 省域农业竞争力变化的总体规律    4.3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及发展方向    4.4 提升省域农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第三篇 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第5章 北京市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5.1 北京市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5.2 北京市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5.3 北京市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5.4 北京市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5.5 北京市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5.6 北京市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5.7 北京市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5.8 北京市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5.9 北京市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6章 天津市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6.1 天津市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6.2 天津市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6.3 天津市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6.4 天津市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6.5 天津市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6.6 天津市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6.7 天津市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6.8 天津市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6.9 天津市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7章 上海市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7.1 上海市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7.2 上海市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7.3 上海市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7.4 上海市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7.5 上海市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7.6 上海市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7.7 上海市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7.8 上海市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7.9 上海市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8章 重庆市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8.1 重庆市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8.2 重庆市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8.3 重庆市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8.4 重庆市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8.5 重庆市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8.6 重庆市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8.7 重庆市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8.8 重庆市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8.9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9章 广东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9.1 广东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9.2 广东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9.3 广东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9.4 广东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9.5 广东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9.6 广东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9.7 广东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9.8 广东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9.9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10章 江西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10.1 江西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0.2 江西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0.3 江西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0.4 江西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0.5 江西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0.6 江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0.7 江西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0.8 江西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0.9 江西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11章 福建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11.1 福建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1.2 福建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1.3 福建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1.4 福建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1.5 福建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1.6 福建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1.7 福建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1.8 福建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1.9 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12章 浙江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12.1 浙江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2.2 浙江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2.3 浙江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2.4 浙江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2.5 浙江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2.6 浙江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2.7 浙江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2.8 浙江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2.9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13章 江苏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13.1 江苏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3.2 江苏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3.3 江苏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3.4 江苏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3.5 江苏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3.6 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3.7 江苏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3.8 江苏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13.9 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第14章 山东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14.1 山东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4.2 山东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4.3 山东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4.4 山东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4.5 山东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4.6 山东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4.7 山东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4.8 山东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4.9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15章 河北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15.1 河北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5.2 河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5.3 河北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5.4 河北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5.5 河北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5.6 河北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5.7 河北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5.8 河北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5.9 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16章 辽宁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16.1 辽宁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6.2 辽宁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6.3 辽宁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6.4 辽宁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6.5 辽宁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6.6 辽宁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6.7 辽宁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6.8 辽宁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16.9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第17章 吉林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17.1 吉林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7.2 吉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7.3 吉林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7.4 吉林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7.5 吉林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7.6 吉林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7.7 吉林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7.8 吉林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7.9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下册 第18章 黑龙江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18.1 黑龙江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8.2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8.3 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8.4 黑龙江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8.5 黑龙江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8.6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8.7 黑龙江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8.8 黑龙江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8.9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19章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19.1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19.2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9.3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9.4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9.5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9.6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9.7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9.8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19.9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20章 山西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20.1 山西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20.2 山西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0.3 山西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0.4 山西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0.5 山西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0.6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0.7 山西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0.8 山西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0.9 山西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21章 陕西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21.1 陕西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21.2 陕西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1.3 陕西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1.4 陕西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1.5 陕西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1.6 陕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1.7 陕西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1.8 陕西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1.9 陕西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22章 河南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22.1 河南省农业竞争力总体评述  22.2 河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22.3 河南省农业结构竞争力评价分析  22.4 河南省农业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22.5 河南省农业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22.6 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评价分析  22.7 河南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评价分析  22.8 河南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评价分析  22.9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评价分析 第23章 湖北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23.1 湖北省农业竞争力总体评述  23.2 湖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23.3 湖北省农业结构竞争力评价分析  23.4 湖北省农业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23.5 湖北省农业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23.6 湖北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评价分析  23.7 湖北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评价分析  23.8 湖北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评价分析  23.9 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评价分析 第24章 安徽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24.1 安徽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24.2 安徽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4.3 安徽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4.4 安徽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4.5 安徽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4.6 安徽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4.7 安徽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4.8 安徽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4.9 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25章 湖南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25.1 湖南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25.2 湖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5.3 湖南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5.4 湖南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5.5 湖南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5.6 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5.7 湖南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5.8 湖南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5.9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26章 四川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26.1 四川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26.2 四川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6.3 四川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6.4 四川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6.5 四川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6.6 四川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6.7 四川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6.8 四川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6.9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27章 云南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27.1 云南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27.2 云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7.3 云南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7.4 云南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7.5 云南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7.6 云南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7.7 云南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7.8 云南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7.9 云南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28章 甘肃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28.1 甘肃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28.2 甘肃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8.3 甘肃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8.4 甘肃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8.5 甘肃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8.6 甘肃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8.7 甘肃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8.8 甘肃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28.9 甘肃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第29章 海南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29.1 海南省农业竞争力总体评价  29.2 海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29.3 海南省农业结构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29.4 海南省农业基础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29.5 海南省农业投入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29.6 海南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29.7 海南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29.8 海南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29.9 海南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第30章 贵州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30.1 贵州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30.2 贵州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0.3 贵州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0.4 贵州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0.5 贵州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0.6 贵州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0.7 贵州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0.8 贵州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0.9 贵州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31章 青海省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31.1 青海省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31.2 青海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1.3 青海省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1.4 青海省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1.5 青海省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1.6 青海省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1.7 青海省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1.8 青海省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1.9 青海省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32章 西藏自治区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32.1 西藏自治区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32.2 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2.3 西藏自治区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2.4 西藏自治区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2.5 西藏自治区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2.6 西藏自治区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2.7 西藏自治区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2.8 西藏自治区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2.9 西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33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3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33.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3.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3.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3.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3.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外向度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3.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第34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34.1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34.2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4.3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结构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4.4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基础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4.5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投入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4.6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4.7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34.8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外向度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34.9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第35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竞争力的特点与分析  35.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35.2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35.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结构竞争力评价分析  35.4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35.5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3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发展方式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35.7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评价分析  35.8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外向度竞争力评价分析  35.9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竞争力评价分析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产业竞争力所比较的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而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其次,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产业竞争力总是与特定的国家或地区范围相联系。再次,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产业竞争力具有形成、保持、增强、衰退等动态特征。产业竞争力理论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产生了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动态模型、计量分析模型等,但产业竞争力理论还远未发展成熟,实证分析结论往往缺乏说服力。国内学者在农业竞争力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并未突破已有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同时,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国内学者对农业竞争力含义的阐述不尽相同,甚至出现较大的差异,但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经过分析归纳,农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1.2.1.1 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①。后来,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一0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后记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相对弱势产业,其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党和国家从农民增收问题人手制定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要保持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于2004年12月31日出台。文件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加强农村基础装备建设等方面对农村的软硬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于2006年2月21日发布。在2006年“一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现代农业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制机制、体系、人才、装备、科技等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建设。党的十七大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7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发布,文件提出要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面。200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

编辑推荐

《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报告No.1(2004~2006)(套装上下册)(2010版)》:权威结构·品牌图书·每年新版盘点年度资讯·预测时代前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报告No.1(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