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变发展轨迹(看地球2010双色版)

出版时间:2010年7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皮埃尔•雅克、拉金德拉•帕乔里、 劳伦斯•图比娅娜  页数:268  译者:潘革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看地球》是法国开发署和巴黎政治学院从2007年起联合推出的年度出版物,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报告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话题进行探讨。《看地球》每年选择一个主题,以多视角、多思维、多学科的观察,站在全球治理的高度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辅以精简概括的信息和翔实的图表数据,对可持续发展的年度议题展开全景式盘点。  ◆《看地球》将2010年度主题锁定城市、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第一线的参与者,对城市发展中的主要挑战和难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从经济、环境、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城市改变发展轨迹的机制和途径。  ◆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寻找一条出路,是21世纪摆在所有政治、社会和环境学家们面前的难题。发展中国家那些正在崛起的大都市,它们为这个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地。

作者简介

◆ 皮埃尔•雅克(Pierre Jacquet), 法国开发署战略部主任兼首席经济师,法国路桥学院人文科学、经济、管理与金融系主任,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 拉金德拉•帕乔里(Rajendra K. Pachauri),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所长;
  ◆ 劳伦斯•图比娅娜(Laurence Tubiana),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院创始人兼院长、巴黎政治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际专家。

书籍目录

总论 2009 年可持续发展概况:全球的视角皮埃尔• 雅克,拉金德拉• K • 帕乔里,劳伦斯• 图比娅娜引言 城市:改变发展轨迹卡里纳• 巴比尔,拉斐尔• 若藏,樊尚• 勒纳尔,桑杰维• 孙达尔1 经济 第一章 全球化:城市的机遇?皮埃尔• 韦尔茨   第二章 全球金融逻辑与城市的打造路易斯• 戴维,卢尔维克• 哈尔伯特49  聚焦 证券化的危险樊尚• 勒纳尔 第三章 圣保罗: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吗?塞尔吉奥• 托雷斯• 莫赖斯 第四章 印度:当城市生活方式决定气候变化时帕塔• 穆霍帕迪亚   聚焦 美国:可再生能源进入城市斯蒂芬• 哈默,迈克尔• 许亚姆斯 第五章 重新思考城市:形态与流量的结合瑟奇• 萨拉,卡罗琳• 诺瓦茨基  聚焦 中国:努力提高能源利用率尼尔斯• 德韦尔努瓦 第六章 非洲:改善环境和人类健康弗洛朗斯• 富尔内,奥德• 默尼耶—尼基耶马,布莱斯• 温根德• 荣西,热拉尔• 萨利姆  聚焦 香港、澳门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   染代价沉重 陆恭蕙 第七章 城市:回归水资源的腹地贝尔纳• 巴拉凯,斯特凡纳• 潘塞  聚焦 中国:大型项目保障城市供水夏尔• 鲍比翁 第八章 供水与城市建设西尔韦• 哈格林  聚焦 市政服务:一个信条的终结奥利维耶• 古塔尔   聚焦 南亚:一种有限资源的质量管理阿纳米卡• 巴鲁阿,阿肖克•杰伊特利 第九章 调节土地交易,创建包容城市阿兰• 迪朗—拉塞尔夫  聚焦 突尼斯:何以住房条件如此糟糕莫尔歇• 沙比 第十章 非洲:城里人住在哪儿,都怎么住?玛丽• 许赫泽迈尔  聚焦 亚洲与非洲:支持贫民窟居民联合会 第十一章 不安全与割裂:   第十二章 打造可持续的城市融资方式蒂埃里• 波莱  聚焦 发展援助:城市规模的综合管理方略纳塔莉• 勒• 丹马 第十三章 全球生态危机:城市给出的答案萨斯基亚• 萨森  聚焦 东南亚:开创环境合作 黄大志 第十四章 当新兴城市创建自己的标准时热雷米• 卡韦,若埃尔• 吕埃 第十五章 城市网络:表达需求,强化职能受访者:伊丽莎白• 加托可持续发的20项参照标准 平等的要求  人口(2) :老龄化 参照标准之二   拒绝令人恐惧的城市化    能源模式:明天是哪一种? 参照标准之三   吕卡• 帕塔罗尼,伊夫• 佩德拉齐尼    生物燃料(1) :回归农田 参照标准之四   生物燃料(2) :评估对气候的影响 参照标准之五   农业:2050 年能养活整个地球?参照标准之六   电力:发展之能源参照标准之七   能源:能用得起、多样化、洁净与安全参照标准之八   环境:要不要给大自然付报酬?参照标准之九   气候、生物多样性:公正、公平与谈判参照标准之十   绿色经济:政策调控的时代参照标准之十一 全球角色,地方挑战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网络 参照标准之十二   城市增长:对治理的挑战 参照标准之十三   统计:全世界人口有50% 住在城市 参照标准之十四   非洲:非正规城市 参照标准之十五   粮食:南方国家的城市如何反饥饿? 参照标准之十六   城市交通:控制供应与需求 参照标准之十七  应对危险  流行病:国际化的、城市的治疗方法 参照标准之十八   危险:预防的目标 参照标准之十九   海平面上升:对城市的威胁 参照标准之二十

章节摘录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在描写他笔下现代世界的起源时,提到了两大实体之间的对立:国家与城市。三个世纪之后,国家已毋庸置疑地取得了胜利,只有新加坡和迪拜等少数“城市国家”是个例外。尽管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国家仍是地球上主要的行为体。不过,这种局面在地理、社会和政治领域可能会发生改变,因为财富和权力向城市,尤其是那些大城市集中也成为当前的一种主流趋势。21世纪的教训之一便是通讯成本的下降——这种势头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已经显现——并没有导致财富和权力的分散。相反,它导致了财富和权力的极化。在这个物资、信息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员能够快捷而自由流动的世界里,财富与权力的集中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而且这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在欧洲以及美洲,城市经济长期以来一直融入了国家所掌控的结构中——这一点在欧洲尤为明显,欧洲福利国家的痕迹无处不在。在非洲和亚洲,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并对政治结构产生影响。到2015年,全球20个最大的城市中将有12个集中在亚洲,全球新增的20亿人口中大部分将生活在亚洲的城市中(见参照标准之十三)。对从经济的角度对各个城市以及各国进行对比将会是一件有趣的事:例如东京的GDP是巴西的两倍,日本关西地区的GDP超过了西班牙。城市化浪潮的兴起,源自于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逻辑,如拉各斯、孟买、上海、东京、巴黎和伦敦都有各自的发展逻辑。我们这个专题主要讲的是发达国家的城市。这些大都市正日益成为一个个能够与先进经济与技术相适应的生态体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改变发展轨迹(看地球2010双色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改变发展轨迹
  •   不错,闲时翻了翻,收获挺大的。
  •   买来一周了,还没开始读呢。抓紧开始%
  •   只有耸人听闻的观点和莫名其妙的数据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口号是世博会的口号,让大家都对城市对社会的影响产生了浓厚兴趣,到底是能让生活更美好,还是让人感觉偌大城市找不到自己的一个家,在我看来,还是和城市的建设者及决策者关系很大,决策者有前瞻性,这座城市的发展就能够有计划性的发展,决策者糊里糊涂,鼠目寸光,那这座城市就是放大了的农村,究竟如何规划,如何让城市的发展更和谐,有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国他城市的建设经验,可以更好的反思和规划我们城市发展的历程,这本书截取的世界各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对我们或许就是一个启示。
  •   近现代工业城市的发展至今没能摆脱“以污染换发展”的套路。西方国家主要城市形态已经大致定型,很难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只能在节省资源、开发新能源、降低污染、保护现有物种、减少环境压力方面尽力而为。而在亚非拉广大南方国家,各城市目前虽然有建设生态城市的优良条件,但往往在经济利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的博弈中,选择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途径,从而走上了富裕国家的老路。在追求可见的经济成果的过程中,被牺牲的往往是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基本福利,对中国来说,这个问题尤为严重。这本书对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不错的借鉴意义。
  •   前几天刚买的书,很好,对于研究城市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学者可以认真读一下,书中涉及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关于可持续发展标准的研究,颇为受益
  •   信息量大!我很喜欢!印刷纸张不错!
  •   城市这一本是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国开发署合编的《看地球》今年的话题。把城市话题单列出来,说明城市问题已变得很严峻。很多来自乡村的人继续对城市抱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期待,不断涌入城市,从而褪去农民外衣,而在城市久居而无法离开城市生活圈的人对类似乡间的别墅则望楼兴叹。如果能做到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自足、自乐,而不是每天被烦恼、不便困扰,那样,生活上的“美好”作为目前我们要着力去实现的期望,就只是人生存的基本内容之一了。这本书的目的即在于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球城市的范式,同时也为乡村建设的合理化指点迷津。虽不是专著,但作者们都是世界一流的城市问题专家。如果更多城市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们能看到就好了。
  •     原发于新京报2010年8月7日《城市,理应让生活更美好》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8/07/content_134392.htm?div=-1
      
       世博在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似乎深入人心。至于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才是美好的、如何才能更美好,则是众说纷纭。对此,由法国开发署主持编写的《城市:改变发展轨迹》一书提供了有益见解。它既关注于城市与全球化、能源约束、生态恶化、金融危机等宏观联系,也讨论了城市中住房、交通、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微观事项;在阐明几大城市热点问题之后,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20项标准以为参照。
      
       目标之后,便是行动。城市要化解诸多难题,以实现要可持续发展,有目的的规划便必不可少了。为克服经济、社会、环境对城市的制约,作者们大抵同意这“离不开一种注重社会责任的城市化新政策”(城市:改变发展轨迹,下同,p58),不仅需要“制定一个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调整方案”(p63),也“应当真正介入国土整治的综合性规划工作中去”(p177)。实施这种城市规划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政府当局,同样包括了从事城市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者们需要认清现状,预测未来,而后用规划搭起连接二者的桥梁。
      
       只是,如此依凭人类理性做出的规划真的有利于城市发展吗?对此,马克思主义者们多半要给予一番资本批判,他们认为现代的城市规划只是服务于资本的自我增值。君不见,“房地产绑架城市”之论方兴未艾,城市公共服务一旦市场化其价格便立即飙升,都市底层则屡屡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近期亦有学者宣称,“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另一些学者恐也将奋起展开道德批判,控诉城市规划异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们眼中,城市形态是由无清晰目的的无数个体的无数小行动堆聚而成;城市问题绝不能靠自我规划来解决,反而规划本身便是问题的一种;好心,也会办成坏事;最好的规划是“没有规划的规划”,城市发展乃是自生自发过程。
      
       詹姆斯•斯科特认为城市规划的基石是“清晰和简单化的设计”,导向的是同质化、单一化,它不过是种极端化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平地而起的巴西利亚就是这种追求形式上简单和功能上高效的规划败笔。简•雅各布斯从微观视角入手,为人行道、交叉路口等城市小型区域的生活场景存照,认为城市生活的舒适与安全来源于公共空间的交叉使用,它才是美国大城市生死之关键。这些观点强烈质疑了城市有意识规划的可行性。于是,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推行城市新政之时,姚洋教授“适时”送上了二位学者的大作《国家的视角》与《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围绕“城市规划”当否存在的两种观点对立交锋,孰是孰非不可轻下判断。我更愿将此议题置入当下中国,来发现城市规划中的那些两难困局。
      
      一、城市发展与外部制约的困局
      
       城市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面临着城乡关系、城际关系以及城市与国家、城市与全球的关系。单个城市的规划要参考如此多的外部变量,自然不免挂一漏万了。以城市预防和改造贫民窟而言,此规划即受着种种外部条件约束而举步维艰。在中国,城市化既是国策也是群意,农村在向城市转移资源的同时也转移着人口,这些新移民渴望城市化,哪怕是栖居贫民窟。秦晖先生认为,自由迁徙和建房于农民工既是权利也是福利,有其合理性;假以时日,他们会自动去贫民窟化。可是城市害怕贫民窟,将其视作现代都市的肿瘤和罪恶之地。试想倘若城市允许兴建贫民窟,那么随着而来的移民养老失业保险、子女就学就业、环境卫生犯罪治理等等,也要一并归为城市统筹事项。而即便城市暂时有实力承担其中大部负担,又如何应付受此吸引蜂拥而至的更大规模的移民呢?城市规划仅在应对乡村压力上便煞费苦心,遑论张五常先生所提的县域竞争、萨斯基亚•萨森教授关注的全球城市定位问题了。
      
      二、城市多元价值诉求的困局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独尊一面或厚此薄彼,往往会事与愿违。如何平衡、协调多元价值诉求,是城市规划面临的一大难题。1994年京城的轿车大论战可为一鉴。郑也夫先生认为,大规模增加私车非但没有加快人们的移动速度,反而污染、堵塞、毒化了城市。轿车不过用于满足商人们发财的愿望与消费者炫耀的虚荣,而车辆之外的社会支出如道路、交警等,却由全社会纳税人来承担。樊纲先生则认为,私车的增加是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必然要求,它给人提供了特殊的享受,亦可促进社会的公平,而科技进步会自动解除能源、道路的诸多限制。茅于轼老先生总结道,轿车作为商品存在着负外部性,解决办法是用内部化办法使权利和责任对称,即需要政府出面以收取税费、建设基础设施等方式来实现。单看这些分别从社会、经济、政治角度切入的观点,似乎都言之成理,规划却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及今时观之,城市经济发展得益于汽车产业的腾飞,而城市居民也多苦于交通堵塞与尾气污染。
      
      三、城市中各阶层利益矛盾的困局
      
       市场按照财富标准对城市居民进行排序,将每个人纳入金字塔中高下不等的某一层级,并赋予其各异的旨趣和手段。上层人士要自由,管制越少越好,是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中间阶层要自主,讲求参与规划,积极推动市民社会、第三部门的建设;底层民众要保护,希望政府和社会提供各种社会保障,期盼的是“送温暖”、“帮扶结对子”、消灭零就业家庭;外来人员要平等,不愿只在生产、消费中参与城市,而在身份、生活上被拒门外。又如有车人要求拓宽路面,保障交通;无车者则主张限制车辆,发展公交。本地居民指责外来人口恶化了城市的就业、环境、治安和公共服务;外来人员则不满本地居民的地方保护和地域歧视。苏黛瑞教授更是以著书为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争取城市公民权,即拥有与城市户口共享医疗教育等社会权益、选举被选举的政治权利和同工同酬的经济权利。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城市通过“损不足以奉有余”来做大蛋糕的方式尚能维持秩序,那么今天更多要用“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政策来来规避城市中的“尺蠖效应”了。
      
      四、城市短期规划与长期发展的困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城市的当前规划配合长远预期,方可事半功倍。典范如百余年前建成的青岛原德国租借区下水道至今适用,即便今日需要更换配件,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区域内依然可寻光亮如新的备用件。然而正如凯恩斯所言,人类通常会遵守这样一条成规:“除非我们有特殊理由预测未来会有改变,否则我们即假定现存状况将无定期继续下去”。直线思维固然简化了规划的难度,却增加了规划的风险。广州城区半月内两次被淹,低标准的排水系统多为诟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每年空耗近千万政府补贴,超前的规划反成华而不实的摆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要将北京发展为“宜居城市”,把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以内。要实现这一目标,限制户口、分流人员势在必行,否则将不得不接受常住人口可能达到2100万的困境。这一规划,从短期看是对外来人口有欠公平的人权问题,而从长期看却是解决城市承载极限的资源问题。是牺牲当前利益以图长远获利,还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实难决断。
      
       由是可知,中国城市问题之大、之复杂、之艰巨前所未有,似乎使得中国的城市规划成为一个必须完成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下之道只能是用发展解决发展,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殊非易事,这也迫使我们必须多方取经。如此,引介了五大洲80余个城市发展经验的《城市:改变发展轨迹》一书,对于城市管理者、规划设计者、知识分子以及关切现实的市民而言,便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他山之石。令人欣慰的是,城市民众愈加自觉地争权问责、自我组织的意识和能力大为加强;城市政府愈加主动地未雨绸缪、忧患意识和治理经验逐渐积累;中国学界在城市问题上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各类问题皆有反思、各方利益皆有代言。我们依然有理由感染本书所洋溢着的那股乐观情绪,冀望未来将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