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无孙中山基金会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 中国孔子基金会 编  页数:411  

内容概要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一部专题论集,其主体是2010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的结集。会议共收到论文46篇,后经编辑部审定,选出34篇纳入本书。根据文章探讨主题的不同,本书又分为“传统资源的发掘与诠释”、“孙中山思想的传统渊源与当代价值”、“民族文化重塑的现实路径”三个板块。主要目的,即是通过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历代伟人文化观念及思维方式的解析,揭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以及中华文化生命力的连绵不息。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由孙中山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编著。

书籍目录

前言
序一 孙中山的文化思想需要加强研究
序二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序三 复兴梦、强国路与群体智慧的开启
传统资源的发掘与诠释
从兼三教到和五教:纵观中国两千年的政治与宗教
论儒学核心价值观念的当代价值
追求富而好礼的和谐(公民)社会
孔子的伦理观与当前生态伦理的对话
21世纪:儒学的定位及儒学研究的思考
“诚信”观念的历史生成及时代意义
试探“天下为公”的境界——以《礼记》礼运篇中“大同”与“小康”两章为探讨基础
孔孟的性别意识在当代的意义
“传承与转化”:儒家德行观当代价值之研究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梁启超的《德育鉴》与儒学价值的现代审视
孙中山思想的传统渊源与当代价值
孙中山:推动中华文化近代化的第一人
论孙学与儒学之关联
科学地评价孙中山与革命民主派
从孔子与孙中山看两岸关系
孙中山思想的哲学基础与哲学体系
孙中山民德观刍议
孙中山与西藏问题
略论孙中山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孙中山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
论孙中山的“社会革命”与“社会建设”说的对象错位
孙中山和平思想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孙中山民本思想对传统重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孙中山对“主权在民”理论的中国化改造
孙中山复兴中华文化思想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启示
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与超越——“孙中山儒学情结”课题组的思考主线
民族文化重塑的现实路径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近代制度文化的演进及其历史启示
略论中华文化的发展趋向
中国目前流行的“文化遗产”一词的名实评议
社会变迁与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发展:以宗教信仰为例
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传承——从香港的教育中探索
儒学经典价值的再认识与大学传承——以广州大学《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课程发展为例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当然是颇为科学的概括,反映了孙中山的主要业绩。这三个词语还是相通的: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反对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先进的近代社会思潮与运动,莫不以高扬爱国主义、挣破殖民主义枷锁和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为第一要义。因此,爱国者、民族英雄与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民主革命”意义上完全一致,后者实际上包括了前者,而前者突出了后者的主要内涵之一。另一主要内涵,则为反对封建主义。但是,不能忽略孙中山还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化前驱。他提出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科学的近代化方案,以便实现“振兴中华”:粉碎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枷锁乃是前提;民主建政则是杠杆;“实业化”构成方案的中心;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当是必要条件。作为宏伟社会系统工程的近代化的基本目标,即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可见,增加近代化前驱这个定语无疑是必要的——更为完整地概括与凸现了孙中山的思想与实践,表明他兼具革命者与建设者的双重身份。虽然,孙中山担任的短暂的临时或非常大总统的职务严重局限了他的作为。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体系应当给以更高的评价,并且充分认识它对当前我们的物质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参照和借鉴意义。显而易见,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体系兼具历史与现实意义。民族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基本矛盾。旧中国在对外意义上是备受侵凌的半殖民地,对内意义上则是满洲贵族或汉族统治者“宰制于上”的民族牢狱。前期民族主义中的主要口号“反满”具有广泛的动员作用,避免瓜分、共管厄运亦为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均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却超越了“反清复明”之类的口号。后期民族主义则突出反帝内容——“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原则,定为“民族自决”。

编辑推荐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由孙中山基金会全额资助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