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文化研究(第1辑)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孙熙国,李翔海 主编  页数:325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探讨中国文化至中国哲学的学术平台,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
全会作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新高潮”的决定,重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中国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本书第
一辑共收录文章15篇,特约杜维明、张世荣、黄枏森先生谈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文化的比较与交融以及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问题,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书籍目录

发刊词
特别策划
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杜维明、张世英、黄枬森先生
中西马高端对话
中国哲学探源
“德”的哲学抽象历程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儒家哲学面面观
我的儒学观
儒家“仁爱”思想论纲
生活儒学关键词语之诠释与翻译
朱子理气关系的三种不同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死智慧
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进境
从简帛文献看孔子后学的思想取向
近年来出土的简帛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研究
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现代直觉论与生命哲学
殷海光的终极关怀、文明反思与“人”的理念
论中国现代的文化观
科学认知范式的形成及其检讨
——以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理解方法为中心的讨论
从“延安经验”看中国模式的探索
域外飞鸿
中国文化当代发展的哲学省思
论《太平广记》中雷神传说的若干方面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新时代的挑战,呼唤着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共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共有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就会丧失精神支柱,乃至丧失中华民族。民族性与时代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有着张力。民族精神,相对强调民族的殊异性和本民族特征的延绵性、连续性;时代精神,则相对强调人类的普遍性和社会历史的阶段性。然而,两者之间又有其统一性。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或者说是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一个与时俱进的民族,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文化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民族性的消解,也不意味着前现代文明已毫无作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在数千年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系统、信念信仰、终极关怀、思考与行为方式、伦理生活秩序、价值理念、审美情趣。这些东西固然随时更化,不断变迁,但是,仍然有其一以贯之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中国文化从来就是多元多样的。儒家、道家、墨家及诸子百家,道教、佛教及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及诸流派,作为文化资源都是瑰宝,在今天都有同等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非常尊重这些文化资源。当然,术业有专攻。儒学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是中国乃至东亚社会文化的结晶,蕴含了东亚各民族的民族性格、终极信念、生活准则、生存智慧、处世方略。而儒家之所以能够在秦汉以后的社会成为一个主导的思想,这与儒家既能传承传统的典章制度又善于趋时更新、因革损益是分不开的。所以,儒家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集中的代表,又因其“与时俱进”的品格而有了时代的特性,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儒家文化中的许多因素,尤其是精神因素,不可能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作为族群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儒家文化的地位是自然形成的,并不是自封的。儒家本来就是平民之学,是王官之学下移到民间的产物。在礼坏乐崩的时代,春秋末期孔子兴办私学,承担上古三代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通过选择,在诸子百家中逐渐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儒家思想比较平易合理,使朝野都能接受,满足了“内裕民生,外服四夷”的社会心理,适应了承平时期凝聚社会人心,积极有为地推展事功的需要。

编辑推荐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第1辑)》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第1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