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乡村的再造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珂  页数:306  字数:33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者文库·集市乡村的再造:一个中国西南村落精英的成长历程》以社区史作为叙述框架,以村落精英为线索,将集市发展和村落再造作为基本的发展实践,揭示了政府官员、村落精英、村民这三个利益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博弈和微妙的互动关系,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学画卷,从而达到对乡村发展实践的理解和解释,并为农村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路径。

作者简介

  李珂,1980年10月出生,河南镇平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管理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研究方向:劳动社会学、教育管理、农民工问题,主要承担的课程有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农民工专题等。曾主持多项农民工研究、教育管理方面的课题,参与全总委托的有关工会职能研究的课题,参与编写“十一五”期间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基础教材《工会基础理论概论》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干部培训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1世纪劳动关系管理系列丛书《工会管理理论与实务》等,在《理论前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世界农业》《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校科技》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一些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人日报》《国土资源报》等转载使用。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乡村
二 关于集市与村落变迁的文献回顾及述评
三 “国家代理人—乡村精英—村民”三者的互动与互构
四 研究思路
五 概念界定
六 研究的历程与方法
第一章 村落社区概况
一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募乡概况
二 斗村概况
三 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理由
第二章 集市村落的特性呈现
一 斗村市场的基本情况
二 斗村市场的空间体系特征及贸易状况
三 斗村节上组所体现的社会特性分析
四 以市场为载体的村落共同体
第三章 市场再生与节上组的出现
一 斗村市场的前身和节上组的历史
二 杨宏:一个村落精英的成长史
三 带头盖房:风头与风险
四 民间的市场与隐匿的国家
五 隐秘的行动
六 乡村精英与国家代理人的互构
第四章 市场完善与节上组的发展
一 学习规划市场
二 市场因人而起落
三 杨宏的复出与市场秩序的重构
四 生活与秩序的常规化
五 讨论与分析:重新思考“带头人型”的村落精英
第五章 接受搬迁与拒绝搬迁
一 搬迁户的社会结构特征
二 搬迁户的基本类型
三 拒绝搬迁
四 从有序到危机
第六章 集市与节庆
一 民族的狂欢:创办樱桃花节
二 节庆筹办过程
三 节日的延续
四 去神圣性的狂欢
结论 国家代理人、村落精英与村民之间的互构
一 乡村发展实践中的国家及其代理人
二 村落精英与乡村发展
三 村民与存在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20年代末期,学界开始将中国问题的关注点从城市转向乡村,并在40年代后期对中国乡村的研究达到一个高潮,由于这些研究仍是服务于兴国的宗旨,因而当时的一批乡村社会调查主要是以认识乡村、解决乡村问题为目的。在中国,社会学界第一个对乡村调查的研究是1918~1919年沪江大学教授葛学溥(D.H.Kulp)指导学生在广州潮州对凤凰村进行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该村的地势、人口、卫生、种族、经济、治理、风俗、社团、教育、美术、娱乐、宗教等情况,调查结果用英文写成报告《华南的乡村生活》。其后李景汉率燕京大学学生对北京郊区的黑山扈、挂甲屯、海淀和成府的农民家庭情况进行调查,于1929年将调查结果写成《北京郊外之农村家庭》,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农民家庭情况的调查报告,这些都是最开始的一些尝试性的调查(李怡婷、赵旭东,2008:6)。后来,吴文藻引进英国功能学派的理论和社区调查的方法,一批以此方法和理论为指导的成熟的社区研究作品纷纷出现,最著名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2007)和《云南三村》(2006),前者是对一个农业和手工业村庄农民生活的描述,指出发展乡村企业对改造农村的作用,后者则是对三个不同类型农村的比较,提出农村发展的前景模式;再就是林耀华的《金翼》(1989),通过对两个家族兴衰荣辱的观察来探讨农村人际关系的结构等。除了这种学院派的调查研究,还有另一批的乡村调查运动,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为代表,前者是试图重建中国乡村,后者则是从教育方面解决中国农村贫、穷、愚、私的问题。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集市乡村的再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