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安全的多向度解析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何德旭,张军洲,张雪兰等  页数:384  字数:434000  

前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已过去五年,全球经济却依然风声鹤唳、难以平复,金融市场更是在低迷之间动荡不已。一方面,是迥异于以往的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对其变动前景的茫然,整个世界似乎正处于制度转型与秩序重构的临界时刻。然而,与茫然的深切相对应的,则是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重要性前所未有的凸显,以及由此激发的一系列关于新形势、新趋势背景下如何实现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探究。  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有幸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研究——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分析”(08&ZD035)的研究,特别是与国内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通力合作,对中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并由此形成了本套“中国金融安全研究丛书”:《创新风险保障:中国金融发展安全观》,《中国金融安全网:理论分析与制度设计》,《宏观审慎管理与中国金融安全》,《中国金融安全的多向度解析》。  ……

内容概要

  金融危机仍在肆虐,经济复苏尚需时日,金融安全绝不是一个简单单维的事物,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析,方能找到破解金融危机的良方。这正是《中国金融安全研究丛书:中国金融安全的多向度解析》创作的根源所在。《中国金融安全研究丛书:中国金融安全的多向度解析》以金融危机引发的中国金融安全思考启文,融贯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探索与思辨,通过阐析银行体系稳定与中国金融安全的内在关联,解读中国金融安全的行为特征与网式保障,力图为廓清中国金融安全问题搭建一个立体的分析架构。

书籍目录

上 篇 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安全思考
1 金融危机:全球视角的回顾与反思
  1.1 金融危机的演进和冲击:一般理论分析
  1.2 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基于制度层面
  1.3 日本金融危机:演进与启示
  1.4 东亚金融危机:回顾与反思
  1.5 美国金融危机与“大萧条”:比较与启示
2 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金融加速器视角的解释
  2.1 金融加速器理论的萌芽与发展脉络
  2.2 金融加速器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2.3 金融系统顺周期研究:金融加速器理论的发展方向
3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
  3.1 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理论及历史考察
  3.2 金融创新与次贷危机:案例剖析
  3.3 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创新:评价与路径
  3.4 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相关措施
4 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稳定:资产价格波动视角的分析
  4.1 相关文献回顾及述评
  4.2 样本说明、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法
  4.3 实证模型检验与分析
  4.4 小结
5 金融危机、金融重建与金融安全
  5.1 金融重建的内在逻辑
  5.2 在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
  5.3 构建金融安全的长效机制
  5.4 加强监管以提高金融业的稳健性
             中 篇 银行体系稳定与金融安全
6 宏观经济波动与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
  6.1 银行体系稳定:界定与衡量
  6.2 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基本判断(1978~2009年)
  6.3 影响银行体系稳定的宏观经济要素:文献回顾与变量选择
  6.4 研究分析与政策启示
7 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
  7.1 文献综述
  7.2 模型建构与实证检验
  7.3 小结
8 制度环境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8.1 制度环境与银行绩效:一个文献综述
  8.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8.3 实证结果
  8.4 小结
9 宏观经济要素、银行特征与不良贷款
  9.1 文献评述
  9.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9.3 模型估计与检验
  9.4 小结
10 利益相关者治理与银行业的社会责任
  10.1 利益相关者参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10.2 利益相关者治理:内涵及结构
  10.3 利益相关者治理与善尽社会责任:一个委托—代理框架下的考察
  10.4 实施利益相关者治理促使我国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方案及制度安排
           下 篇 金融安全的行为特征与网式保障
11 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与投资者利益
  11.1 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存在机理
  11.2 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对投资者利益的影响:
     1995~2007年相关实证研究结论的分析
  11.3 为什么分析师利益冲突对投资者利益不一定构成影响
  11.4 小结
12 配股融资、市场反应与投资者收益
  12.1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2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12.3 模型设定
  12.4 配股融资影响市场的幅度:实证检验与分析
  12.5 配股融资影响市场的途径:多元模型检验结果与分析
  12.6 小结
13 治理金融腐败与保障金融安全
  13.1 金融腐败:含义、表现及经济危害
  12.2 金融腐败的肇因:兼析我国金融腐败的影响因素
  13.3 治理金融腐败的长效机制设计
14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与金融安全:以韩国为例
  14.1 文献综述
  14.2 国际存款保险体系概览
  14.3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概况
  14.4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
  14.5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总结及评价
  14.6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4.7 小结
15 金融安全网: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分析
  15.1 构建金融安全信息网的紧迫性
  15.2 信息空间分析框架与金融安全网的适用性
  15.3 金融安全网信息空间的结构层次及其特征
  15.4 小结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然而,美元对日元大幅度贬值,并没有使得美国贸易逆差收窄,反而在“J曲线效应”下,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尤其是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更是持续扩大。美国没有意料到美元会贬值如此之快、如此之大,而弱势美元对美国而言显然是不利的,因为美国难以吸纳足够的国际资本购买其国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美国政府意识到制止美元大幅度贬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87年2月,美国财长又号召七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多边协调会议,并达成同意采取联合措施稳定美元汇率的协议。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利率政策、经济增长和失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这就是著名的“卢浮宫协议”。  从理论上说,一种货币大幅度升值之后,首先出口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进而从贸易部门传递到非贸易部门,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尤其是货币在短期内大幅度升值将会严重扰乱贸易部门内部以及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降低经济效率,拉低经济增长水平。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的走势与相关理论是极其吻合的。受日元升值打击最大的是与出口相关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出口企业,出口受阻导致了名义出口额和实际出口额幅度有较大的下降。当时日本的外贸出口增速由1985年的2.4%下降到1986年的-4.8%,实际经济增长率从1985年的5.1%下降至1986年的3.O%(《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1995)。外需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数,日本经济陷入了较为严重的萧条局面,即“日元升值萧条”。  ……

编辑推荐

  透视国际金融风云变幻;阐释金融安全理论要义;解析中国金融安全现实;建构中国金融安全模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金融安全的多向度解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